德國飛機渦輪機發明者帕布斯海恩曾經提出一個關於航空安全的飛行法則,內容是這樣的:每一起嚴重的事故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如果認真進行推敲,99%的事故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而這些人為因素,都是一些不被重視、不被提及的因素。
海恩法則強調了兩點:
第一,事故的發生是量變導致質變的結果。
第二,技術再高超,管理再完美,如果沒有責任心,也會毀於一旦。
這就給企業的管理者提出了要求: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和「責任相關制度」。只有從根本上排除隱患,才能避免犯類似同樣的錯誤。
那麼人們如何才能將海恩法則運用到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上呢?筆者認為,要重視四個細節,並且要進行強化執行。
(1)重視專業領域的投資。
許多企業或管理者,有勇氣,也有責任帶領組織進行轉型,便擴大投資範圍,豐富組織產業、產品結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分散投資風險,實現組織做大做強的夢想。
事實上,盲目擴大投資並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有效的轉化。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集中優勢投資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取得經營效果。
(2)重視資本運營的風險。
傳統的銀行與企業的關係,可以用「夫妻」關係來形容。企業從銀行貸出款項,然後投人生產,擴大規模,與此同時給銀行帶來一筆不錯的貸款利息。但是新常態下,企業和銀行同時面臨轉型。
轉型就有風險,就存在各種不可控的局面。因此,人們看到許多企業轉型失敗後,會將這種債務完全轉嫁到銀行身上,高負債率和低盈利率將嚴重製約銀行的發展。
因此,銀行管理者要重新審視這種新常態下的「夫妻」關係,走輕資本、輕資產的運營之路。
(3)重視組織內部的管理。
不管是無為而治,還是有為而治,關鍵要落實到「治」字上。至於如何「治」怎麼「治」,需要銀行管理者做好三項工作。
第一,找到問題。就像大夫看病,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第二,總結問題。總結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問題的過程。只有對問題足夠重視,通過總結找到解決辦法,才能解決問題。
第三,做好監督和評估。有些錯誤人們即使改正了,下一次還會再犯。只有在有效的監督制度和評估體系下,管理者才能把內部問題妥善處理好。
(4)重視工作人員的需求。
如今,許多企業都在藉助「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平臺,其中包括員工的需求管理、福利待遇、職業晉升、個性管理、技能提升等多個方面。企業只有滿足員工的需求,才能激發員工的鬥志。說到底,企業管理,就是人的管理。海恩法則是一種以「預防」為主的法則,它又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啟發,比如如何控制風險、如何保證安全等。
通過一種「查漏補缺」「精耕細作」的方式,人們可以夯實管理,讓管理更加準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