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奧爾德森磁碟呢?
這可不是漂浮在太空中的光碟。這是很可能成為人類家園的巨型建築。
地球不可能永遠適合人類居住。它有可能被巨大的太陽耀斑吞沒,也有可能因氣候變化而變得太熱,地球的生態圈也有可能被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摧毀。
我們真的有可能從這些巨大的災難中倖存下來嗎?
我告訴你,我們其實可以通過建造一個比太陽更巨大的太空建築來做到這一點。
如果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棲息地,為什麼我們要殖民那些目前不適合居住的行星?
這是一個能容納未來數十億人類的建築。它看起來像個,光碟不是嗎?
不過它有3000個太陽的質量那麼重。
因為奧爾德森盤需要這麼大的引力。所有有質量的物體會在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質量更大的物體有更大的引力。為了讓奧爾德森盤穩定到足以容納生命,我們需要它擁有比太陽更強的引力。這就是棘手的地方,因為太陽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物體,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若要質量超過太陽,我們就必須分解我們周圍幾百光年半徑內的每一顆行星、衛星和小行星來獲得這些質量。
或者,我們可以給奧爾德森圓盤製作人造重力。這種重力不是由引力引起的,而是由加速度,或者說離心力引起的。換言之,我們必須以足夠快的速度旋轉磁碟,使其不會塌陷成一個甜甜圈,或被太陽吞沒。但是,由於我們還沒有真正研究出人造重力,因此我們只能考慮第一個選擇——那就是把奧爾德森盤造得非常,非常大——2.41億公裡(1.5億英裡)寬。這樣的奧爾德森盤將會延伸到火星軌道之外。同時,它也會有幾千公裡(或英裡)厚,其表面積相當於十億多個地球。
想像一下有幾十億人可以靠它生活。但是,我們的奧爾德森圓盤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居住。在我解釋之前,讓我們先談談太陽。我們的太陽會靜止在圓碟的中心。因此,我們的碟子將沒有晝夜循環,只會有無盡的黃昏。但由於我們的圓盤質量更大,引力更強,所以太陽有可能上下擺動。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們的晝夜問題,但也會增加與我們的恆星相撞的可能性。我們可能需要安裝伽馬射線雷射器來更好地控制太陽的抖動。
儘管如此,我們還需要給我們的圓盤世界增加更多的東西來讓它變得移居。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大氣層。在地球上,大氣保護我們免受有害的紫外線輻射。它能避免極端溫度,並產生氣壓,使液態水得以存在。我們的奧爾德森盤同樣需要這樣一個大氣層來做到同樣的事情。為了防止太陽把大氣吹跑,我們還需要奧德森盤的內側造一堵牆。
與地球不同的是,奧爾德森盤的核心沒有液態金屬來形成磁場。磁場非常重要,不僅因為磁場能防止太陽風把大氣中吹走。而且如果沒有它,太陽風會侵蝕奧爾德森圓盤靠近太陽的部分。這可能會使整個結構不穩定,並可能導致其被完全摧毀。一旦我們知道如何製造大氣層和磁場,我們就可以把水帶進來。我們會在圓盤上打個洞讓海洋進入。依靠重力作用,水可以懸浮在這些孔洞中,這些海洋會是真正的無底洞。
由於引力的原因,人類將能夠同時生活在圓盤的頂部和底部。對於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來說,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在倒立行走。兩邊的人都很覺得沒什麼奇怪的。
但當然,這種空間巨型結構可能有一些缺陷。由於圓盤的巨大質量,它的引力可能會使它坍縮成一個巨大的圓環,甚至更糟——一個黑洞。
還有小行星。即使我們一開始就用光了附近所有的小行星來形成我們的奧爾德森盤,也不能保證新形成的星際巖石不會來轟炸我們的盤世界。不僅是小行星,還有流浪行星也可能對我們的盤世界造成毀滅性打擊。即使是輕微的撞擊也會破壞圓盤的穩定性,使其直接墜入太陽。
說到太陽,記得我說過不是所有的奧爾德森圓盤都適合居住嗎?那是因為太陽不會均勻地加熱它。磁碟的內側會非常熱。為了承受巨大的熱量,我們必須給磁碟一個隔熱板,就像我們為帕克太陽探測器開發的那個一樣。圓盤的外緣會很冷。但結構的中間部分將是完美的生活。
儘管會有很多未利用的空間,但可居住的面積仍將是整個地球表面的5000萬倍。
一個幾千公裡厚的大盤子可能無法在太空中存在。但幸運的是,我有另一個想法。但這就是下一個視頻要講的故事了。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