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程程 投稿:18234129765
五府營村位於晉源新城東南部,這裡村土壤肥沃,歷史上盛產水稻、蓮藕,稻浪荷風,一派江南風光。有北國魚米鄉之譽,著名的晉祠風景區,有內八景和外八景之說。其中內八景中的 「望川晴曉」與外八景中的「四水青疇」所描繪的景致,均與五府營村的田野景觀相連,是著名的「晉祠大米」主產區之一。後經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現在又是太原市重要的果蔬生產基地。
古人逐水草而居,族居而成村落。五府營村位於晉中平川,土地肥沃,又有汾、晉二水之利,遠古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五府營村境域就在古晉陽城之正南1﹒5公裡處,也曾經隨著晉陽城的繁華而繁華,隨著晉陽城的冷落而冷落,但境域內仍有人繁衍生息是無疑義的。自古以來至明代初期,五府營村境域內的人家形成多大規模的村落,村名是什麼已難以考證。
現在的五府營村,是由大小懸殊的兩個自然村,即五府營村與南河下村合併而成的。
五府營村 關於五府營村村名的來歷,據文史學者袁漢城先生考證,在明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三子朱棡為晉王,在太原城設晉王府。晉王朱棡根據當時的屯軍(軍隊編制,人員一邊服兵役一邊種地)政策,命五軍都督府的衛軍進駐今五府營村境域紮營,屯軍墾荒(類似於現代的軍墾農場),其後又允許帶家屬並定居下來,久而久之化兵為民,軍營也演變為村落。便定村名為「五府營」,即五軍都督府的營寨之意。太原縣的「九營十八寨」的村名,也是那時因屯軍而得的。
明代,國家從人口稠密的地區,往地廣人稀的地區移民(晉南洪洞縣的大槐樹下,就是當時辦移民手續的重要地方),就曾陸續有人口遷來。也有因為其他原因遷來的。郭氏家族是五府營村的大家族,據《郭姓家譜》記載,郭氏家族的原籍是在晉南,因為遭了水災,其祖先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遷到了五府營。隨著人口逐漸增多,村落規模也不斷擴大,但因為其主體人員仍為屯軍部隊及其後裔,儘管屯軍政策早已改變,但五府營這個村名仍相沿成俗沿用了下來。
南河下村 南河下村在五府營村之東400來米處。村莊約有五府營村的六分之一大小。歷史以來,風峪沙河出溝口後,繞晉陽城(明代以後是繞太原縣城)之南,東流匯入汾河。(明代中期風峪溝口修起「錮壠堰」,沙河才改道太原縣城之北,經今古城營、東關村、龐家寨村境入汾。)因為該村位於風峪沙河的下遊,故村名為「河下」。明嘉靖年間修纂的《太原縣誌》中,已標明有「河下」一村,在其後300年,清道光年間修纂的《太原縣誌》中,也是只有「河下」一村,至於什麼時候有了「南河下」與「北河下」兩個村莊,而南河下自然村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村落,也難以考證。
南河下於1955年初級社時與五府營合為一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制度後,南河下村為五府營生產大隊的一個生產小隊。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該村村民陸續在五府營村建房居住,村中戶數逐漸減少。1990年後,南河下村址的100來畝地,賣與風峪溝內周家莊村,建起了周家莊新村,南河下的全部人口都遷居五府營村,南河下村從此以後就不存在了。
一座城池 一段歷史 一種情懷
微信聯繫:yanzw201801
投稿郵箱:954869287@qq.com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1000多年前在晉源發生的大「交易」
晉源這個村發現的古墓展現了殘暴君主的另一面
赤橋村曾經有一座「義冢」
晉源史話 | 醜怪宰相桑維翰晉源藏著巨額寶藏的暗語!你能破解麼?
晉源 | 尋幽探勝入古寺(圖)
李海清 | 閒話我的書齋名
《回眸晉祠》跋 | 劉大鵬回來了!38餘萬字《回眸晉祠》出版!
晉源 | 紫竹林裡見古碑
晉源區早期共產黨員、抗日鬥士趙立本失蹤之謎
晉祠古畫 | 千古傳奇風塵三俠
晉源 | 楊家村關帝廟和古槐
劉大鵬先生趕考記(上)
劉大鵬先生趕考記(下)
晉源赤橋|小舉人劉玠
晉源回憶 | 村裡養雞的樂趣
晉源人,你還記得美食「滴溜兒」麼?
晉源 | 稻田的的那些雜草,你還記得麼?
晉源 | 稻區又到插秧時
晉源 | 一座奇特的石窟,一個神奇的傳說——兩探佛回寺石窟
生死戀情,感天動地 ——五府營一樁往事作證
晉源不同古寺院兩通《定規碑》,內容卻有如此聯繫!快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