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公路」進西藏
要想了解川藏線的築路人,就要先從川藏線的修建說起吧。
上世紀50年代以前,整個西藏沒有一公裡的公路。那個年代,所有的交通運輸全靠人力、畜力完成。當年的畫風如下。
1950年,解放軍為了解放西藏。「一面進軍,一面修路。」於是,第一條進藏公路開始修建——由雅安到拉薩,稱為「康藏公路」(當時雅安為西康省會,後西康撤省,康藏公路改稱川藏公路)。
修路,是從徒手敲石頭開始的。當時的標準現在看來並不高:三層路面,一層石灰,一層黏土,一層石子,軋平後形成公路。
但是,橫在戰士們面前的,是14座終年積雪的雪山,和遠比我們現在所能想到的更惡劣的自然環境。參與修路的第一期人員就達到了十餘萬——包括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各族民工。
這十餘萬人,用鋼鉗、鐵錘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了4年。
幾乎每推進一米都要造成大小不等的滑坡和塌方,施工的第一年就有不少於2000名戰士和民工為此獻出生命——365天中,犧牲人數最少的一天是5人。
其中,僅雀兒山一個山頭就犧牲了300人。修築康藏公路總共犧牲三千餘人,如果要求一個平均數的話,每公裡犧牲官兵至少1.5人。
我們自駕遊,露營一晚可能就成為了吹噓的資本。
然而這些修路人員,連續數年都是這樣風餐露宿——而且條件還不如現在的單人帳篷。他們的飲水來源就是雪,食物以「代食粉」為主。
行路難,修路要比行路難無數倍!照片裡的英雄們,來自當年的18軍53師。這些人是怎麼上去掛繩子的?有個專屬名詞,叫做「人梯」。
「海拔5000米,氣溫-30℃,開水沸點70℃,我們的士氣100℃!」——時任53師宣傳幹事 杜琳
「前一天修的路,第二天就沒有了——山倒了!前一天趟過的河,第二天就沒有了——變成堰塞湖了!」——時任18軍文工團幹事 李俊琛
「我們雖然離開西藏了,但我們的戰友們還在西藏,一路都有他們,每一公裡都有他們。我們永遠忘不了西藏。」——時任54師155團衛生員 鮑鵬庚
「一個排的戰士,拴上繩子墜到半山腰的一塊巨石上打炮眼。忽然一塊巨石從山頂滾落,整個排的戰士,連著那塊巨石直接滾到帕龍江裡了。」——時任康藏公路西線四工段指揮長 吳晨
1950年2月,10萬築路大軍奔赴雪域高原。為修築這條路,當年18軍的2000多官兵犧牲在這條路上。
「二呀麼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解放軍,鐵打的漢,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的歌曲唱遍了全國,也把修建川藏公路的艱難告訴了世人。
▲老一輩川藏線汽車兵視頻
這支部隊自川藏公路通車時組建至今,累計行程30多億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七圈半。
這是何等艱辛的七圈半!50年來,647名官兵犧牲,2000多名官兵受傷致殘。先後湧現出被國防部和成都軍區授予榮譽稱號的「川藏線上十英雄」、「川藏線上的英雄汽車兵」、「川藏線上鋼鐵運輸班」、「高原模範兵站」、「川藏線上模範汽車連」等一大批先進單位和個人。
這是武警交通部隊歷史上第一支以養護保通為主要任務的部隊,守護著川藏線環境最艱苦、海拔最高的800公裡路段——從川藏交界的竹巴籠到林芝境內的東久鄉。
這裡塌方、雪崩、泥石流發生最頻繁,其中然烏溝雪崩、冷曲河滑塌等堪稱世界地質災害之最。在他們的精心養護下,這段公路從原來每年不足6個月的通車時間提高到現在的11個月。
四是全線209個道班、工區的3300多名公路養護職工
這條公路通車40多年,基本沒有大修過,現仍能保持通車,堪稱奇蹟。
有記者在沿線採訪時,看到聽到道班工人幾十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區,冬天靠化冰取水,夏天水害斷道,只能靠鹽和辣椒拌飯。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只有默默的奉獻,只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搶險救災,維護公路暢通。
1950年4月,開工修築「康藏公路」,由雅安至拉薩
1954年12月,康藏公路全線通車
1955年7月,「康藏公路」改名「川藏公路」,起點延至成都
1958年,川藏公路南線通車
1977年,進行大範圍改造,由三級路面升級為六級路面
1978年,川藏線改造缺乏資金停滯,路況日趨惡化
1979~1984年,年平均斷通時間長達164天
1985~1992年,年平均斷通時間180天,川藏線基本癱瘓
1996年,組建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機械化養護支隊,但經費不足以支持路面修復
2009年4月,「川藏高速」四川段列入《四川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08~2030年)》
2015年9月,拉薩--林芝高等級公路開通,民間稱「拉林高速」
2016年7月15日,川藏高速入藏門戶節點「雅康高速」正式貫通
©本文由©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川藏先第一頻道[yiqi318]發布
點擊閱讀原文,帶上一張藏地手繪旅行地圖來找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