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詩人總能從國讎家恨中汲取創作靈感,這種將痛苦轉化為傑作的特性,在文學領域中還有一個典型,就是童話創作。世界上所有的童話,雖說是寫給孩子看的簡單文字,但無不包含淡淡地孤獨和抹不開的憂愁。
日本童話作家小川未明,就是一個「憂傷童話」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常說:「若是能藉此(童話)讓少年們高興,我們應該會對自己的藝術感到光榮吧!」然而,小川未明的童話總是苦大於樂,孩子們看了後眼淚多過笑容,這種憂鬱文風不僅來自他孤獨的童年,也源於他創作童話的三個向度:反思戰爭、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以及呼籲讀者變得更加理性。
孤獨的孩子,熾熱的內心
小川未明,新潟人,本名小川健作,從小被家人送給別人收養,作為養子,他的童年孤獨而寂寞,內心的煎熬使他無心向學,學習成績並不理想,落榜三次,最終進入了初創不久的早稻田大學學習英文。學校的自由風氣,打開了小川未明自小閉塞的內心,他將一腔鬱結之氣化作文字,寫成小說發表了出來。
本校的教授,同時也是日本文壇巨匠的坪內逍遙注意到了小川未明,給予後者諸多鼓勵,並將他的名字由小川健作改為小川未明,以「未明」來勉勵他要像刺破黎明黑暗的陽光一樣堅強。小川未明沒有辜負前輩的提攜,很快打出了自己浪漫主義文風的招牌,他擅長短篇故事,浪漫的文風中帶有極強的現實性和濃烈的人道關懷。
小川未明喜歡使用一些雷同的意象,比如船、蠟燭、月光、冰雪等,利用這些意象,深刻地描繪出人類不安、憂慮、掙扎與恐懼的諸多情感,他的作品雖說是童話,卻從不避諱描寫人類的自私自利以及齟齬的社會矛盾,所以他的童話與其說專門寫給小孩閱讀,不如說是一面社會的「儀容鏡」,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世間百態。小川未明童話的深刻之處,體現在他創作時的三個向度。
創作的三個向度
第一個向度:反思戰爭。
小川未明生於19世紀末,親身觀察了日本近現代的眾多戰爭,他始終秉持一種反對戰爭的立場。這從他的代表作《野薔薇》就能看出端倪。故事講述看守兩國邊境的兩個士兵,大國士兵年長,小國士兵年輕,因為國界上只有他們兩人,天天相處,二人成了好朋友,突然有一天,大國和小國開戰,知心好朋友成了兵戎相見的敵人。
國家和個人,老年士兵和青年士兵該如何選擇?故事沒有寫出明白的結局,只是以國境線上一朵乾枯的野薔薇為結尾,象徵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破壞美好的東西?《野薔薇》因帶有強烈的反戰意味而受到高度關注,小川未明想通過打碎「美好之物」——友誼,把人們至於兩難境地(國家還是友誼)來反思戰爭的意義。他的另一篇作品《月亮與海豹》則從戰爭創傷的角度,反思了戰爭的醜陋和無意義。
《月亮與海豹》描寫了一頭傷心的海豹媽媽,因找不到自己的小海豹而天天哭泣,她懇求北風與月亮幫助尋找孩子。北風被感動了,於是幫忙尋找,而月亮對於海豹媽媽的請求則無動於衷,因為它認為這個土地上有太多的海豹媽媽失去了小海豹,而且不只是海豹,很多人類母親也失去了自己的小孩,對於看盡世間悲劇的月亮來說,海豹媽媽的悲傷並不算什麼。
這篇童話讀下來有一種如墜冰窟的感覺,人們會為海豹媽媽的尋子心切而焦急,同時也為月亮的冷酷而忿忿不平。然而仔細一想,月亮並沒有什麼錯,我們的世界正如月亮所說,到處是母失子,子離母的悲劇,月亮無法讓戰爭消失,為一個海豹媽媽找到孩子也並不解決任何問題。月亮的冷酷,正是戰爭的可怖,人類對戰爭的無能為力,正反映了人類發動戰爭的可悲。小川未明沒有滿足海豹媽媽的尋子願望,不代表心腸如鐵,相反,他是一個極度關心弱勢群體的人,這也是他創作的第二個向度。
第二個向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
小川未明始終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比如他的代表作《紅蠟燭和美人魚》,故事描寫北海的一條人魚,認為人類是世上最溫柔的生物,因此將自己的孩子送給人類收養。小人魚最終被蠟燭店的老夫婦養大,小人魚為了報答老夫婦,不停地幫助養父母製作蠟燭,她心靈手巧,能在蠟燭上畫上貝殼與海草。不久之後,買蠟燭的漁民發現,只要將這種帶花紋的蠟燭拿到神社去點燈,出海捕魚時總會安全返航。聽到這個傳言的另一個蠟燭匠人起了歹心,出重金要求從老夫婦手上買走小人魚,剛開始老夫婦拒絶,最終敗在了金錢的誘惑之下。
這篇作品,一是關注了無法撫養子女的單親母親,也就是人魚母親的無奈,即使必須與女兒生離死別,但為了孩子能夠過上好的生活,也忍痛將她送往人類世界;二是關注了被收養孩子的憂愁,內向害羞的小人魚雖然孤獨與悲傷,卻總想博得養父母的喜愛。單身母親與被收養的孩子,這都是被社會所「遺棄」的邊緣人物,小川未明通過童話,為他們贏得了一次全社會的注目。
當然,一些資料也認為《紅蠟燭與人魚》的創作背景與小川未明的童年經歷有關。他一出生被送給別人當養子,而他的養父母就是以製作蠟燭為生,故事中波浪翻騰的北海令人聯想到小川未明的出生地新潟。即便《紅蠟燭與人魚》是小川未明的顧影自憐之作,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他孤獨的童年,確實值得同情,難能可貴的一點是,他作為一個童年不幸的人,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積極勇敢地走出了陰霾,大膽地為弱小者發聲,這種為「無法為自己發聲」的人吶喊的行為,體現在他的另一篇童話《牛女》上。
《牛女》描寫身體異於常人,長相像一頭牛的女人的故事。這個女人身材健壯,但無法說話,她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母子二人平平靜靜地生活。突然有一天,擅長幹體力活的牛女死了,但因為思念兒子,牛女總會在冬天時變成雪人來見兒子,然而有一天,兒子卻不辭而別,搬去了不下雪的地方。《牛女》是一篇滿篇隱喻的童話,不會說話的牛女代表了在舊時日本社會沒有話語權的女人,她們勤勤懇懇地工作,卻總得不到應有的幸福。另外,牛女兒子的不辭而別,也象徵著日本社會日益淡化的親情,即便母親付出了一切,孩子仍舊冷酷無情,所有這一切都讓小川未明憂心忡忡。
日本社會「減弱」的人情味,到底源於什麼原因?小川未明相信這是「思維退化」的結果,人們都僅憑直覺而活著,早忘了反思生活的不合理之處,所以總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於是乎,讓日本人回歸理性思考,就成了他創作的第三個向度。
第三個向度:呼籲讀者理性思考。
柏拉圖認為:知識就是美德。小川未明贊同這個觀點,他認為思考會帶來好的結果,於是他寫了很多富於哲理的童話。比如《國王殿下的茶盞》,這篇童話的主角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陶瓷匠人,他擅長製作薄如蟬翼的高級茶盞。他為國王精心燒制了一套高級茶具。後來陶瓷匠人被國王召見,他原本以為將得到獎賞,沒想到卻得到國王一頓數落。
原來有一天國王外出時,到一戶農民家做客,農民拿出一個又黑又厚的粗茶盞請國王喝茶。國王發現這個茶盞雖然粗糙,卻不會燙傷他的手。陶瓷匠人的茶盞堪稱藝術品,但因為太過精巧,缺少了實用性,作為盛熱水的器皿,它並不合格。故事提醒人們,術業有專攻,任何東西失去了本身的使用價值,即便外表再好看,也只是一個「燙傷手的無用器皿」。小川未明的另一篇作品《山路頂端的茶屋》,從「窮則思變」的角度寫了理性思考的作用。
這個童話的主角是一位經營茶屋的老爺爺,他的茶店在山頂,所有想越過山的人都會在他的茶店歇歇腳,他的生意因此還不錯。有一天傳來消息,以後會有公交車通過這個山頂,這樣一來路人們就會搭乘公交過山,不需要在這個山頂茶屋休息了。眼看著生意可能做不下去了,老爺爺煩惱不已。某天雪夜,老爺爺正在苦惱,突然有人敲門,門外站了一對疲憊的母子。作者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結局,以供讀者思考老爺爺的處境,以及如何擺脫經營的困境。
從童話的結構設計來看,小川未明企圖推廣「窮則思變」的思考方法,這篇文章發表時正值二戰結束,日本社會亟待重建,人們面對著一片瓦礫,茫然不知所措,小川未明想通過老爺爺的遭遇,提醒人們危機也是機遇,重建社會剛好可以扔掉很多墨守成規的舊俗,用嶄新的姿態迎接日新月異的世界。鼓勵人們掌握積極正確的思考方法,只要腦子想通了,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小川未明和「沉重童話」
小川未明被譽為「日本的安徒生」,相較於安徒生童話的輕鬆愜意,他的文字異常悽苦,這種「沉重童話」有一種超越年齡的現實感。小川未明的童話充滿了親情的背叛、理想的幻滅,以及愛人的生離死別,每一個童話仿佛都發生在寒風徹骨、陰鬱冰冷的北海冰山雪地裡,不過他的高明之處在於,所有悽風苦雨過後,總有一點希望出現,哪怕希望就像風中搖曳的燭光,也能夠讓人們燃起生活的勇氣。
出生於北海的小川未明曾說:「小時候,我總是幻想只要我攀越過這座山,山的另一頭應是個明朗無雪的世界在等我。」這正是小川未明童話的魅力所在,即便世界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溫柔,悲傷和孤獨四處叫囂,然而只要我們堅定心神,克服困難,總有溫暖無雪的地方在等著我們。
小川未明透過「沉重童話」的形式,以自己的獨特悲傷筆觸,構建了一個潛藏著的美麗世界,只要你帶著耐心,只要你回歸童心,最終就能看穿黑暗的蒙蔽物,發現無與倫比的美好。
參考資料:
《小川未明童話悅讀選集(日漢對照)》小川未明
《戰後日本文學史》李德純
《日本近現代文學史》劉曉芳、木村陽子
《世界童話史》韋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