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初夏的陽光已有些火辣辣地照射著。溫泉鎮古色古香的湯王祠,雖然寬不過7米,進深不過15米,卻顯得巍峨挺拔。它的旁邊,就是兩口溫泉熱水井,高高聳立的紅磚水塔,顯示著水井供應著溫泉地熱水。
一座祠,兩座水塔,成為千年古湯的地標性記憶。
祠因神湯而來,神湯因祠而獨具魅力。
歷史上,溫泉鎮有八景,其中五景都與神湯溫泉有關。
市書法家協會溫泉分會主席郭根留是土生土長的溫泉人,他告訴記者,20世紀70年代以前,當地還有十幾個泉眼,每天熱水汩汩往外湧,地面水流成河。每值晨曦微露時分,溫泉上空雲蒸霞蔚,美輪美奐。此景美其名曰「溫泉曉霽」,位居「溫泉八景」之首。
萬古神湯是大自然造化的恩賜。據考證,溫泉鎮的地熱溫泉含有57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被著名礦泉專家黨淑芳稱為:「多維礦泉水,世界罕見,可與聞名世界的法國維希皇家礦泉相媲美。」
溫泉全境位於「中朝準地合」「嵩箕臺隆」範圍內。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逐步演變成今日的面貌。由於受地殼運動的影響,新生代第四紀(300萬年以前),溫泉街的古溫泉山斷層發生過火山爆發。此後,近代和現代,屢有地震記載,有據可查的多系外地地震波及。
溫泉鎮溫泉群,溫泉出露地區長度約550米。溫泉水晶瑩清澈,水溫高、流量大,手感滑膩如扶錦緞。它由地面水通過裂隙滲透到地下深部,經過地殼內部熱流加熱和物理化學變化,在地殼深層逐漸形成,再沿構造破碎帶上升湧出。湧出量1400噸/晝夜,熱流量600卡/秒,水溫在57℃~75℃之間,最熱處可煮熟雞蛋。在溫泉鎮境內,10個溫泉出露點相對集中形成3個泉群,1號泉居東,水溫64℃;2號泉自然湧出,沸騰翻滾,呈吞吐狀,時有氣泡冒出;3號泉溫度最高;5~8號泉湧出地面合為一體。
經科學檢驗分析,溫泉鎮地熱水屬芒硝類高熱複合礦泉水。其礦化度達到1.33克~1.95克/升,熱水中含氯量高達326.91毫克~368.78毫克/升,氡射氣達13.62-30.5埃曼。它是以所含化學成分的藥物滲透,放射性元素的輻射作用以及溫熱壓力、浮力等物理刺激綜合作用於人體,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代謝能力和造血功能,引起神經興奮,用以調節機體神經機能變異收到質量效果的。僅水療一項,對類風溼、皮膚病、神經系統疾病及軟組織疾病等五類50多種疾患都有較理想的療效。
十帝三妃遊溫泉,每一段往事如噴湧的熱水一樣流傳不絕。
軒轅黃帝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溫泉沐浴者,人文初祖黃帝經襄城沿汝水西上,訪崆峒山廣成子,在崆峒山東發現有溫泉出露,黃帝一行遂停鑾沐浴,潔身爽心以問道於廣成子。今溫泉鎮西有小山名為鑾駕山,相傳即為黃帝停鑾之處。
在此之後,又有十位帝王、三位妃嬪駕臨此地沐浴、狩獵,史稱「十帝三妃浴溫泉」。實際上,「十帝三妃」只是一個概數,有歷史記載來過溫泉的帝王至少在14位以上。再試想一下,哪位帝王來溫泉,按照帝王的禮儀制度,帶數位妃子隨同也屬正常。
隨著歷史的推移,溫泉也更加聲名遠播,東漢明帝闢汝州溫泉為皇家溫泉。
汝州溫泉盛於唐。公元621年春,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兵攻克汝州,在進軍洛陽的途中,李世民第一次享用了溫泉的神浴。從此,他對溫泉念念不忘。貞觀11年(637年)3月,李世民再次來到溫泉,命人在溫泉鎮北十幾公裡處建了一座「清暑宮」,作為他來溫泉的住所。宮南一裡處建有一處專門招待官員的處所,以後逐漸發展成為村莊,取名「官莊」。
貞觀15年(641年),李世民第三次來溫泉遊獵神浴。貞觀18年(公元644年),他第四次來到魂牽夢繞的溫泉。在靈泉的神浴中他不忘體察民情,召集了60歲以上的老人,訪問百姓的生活情況以及對官吏、國家政策的看法。
公元676年、680年,武則天作為皇后,隨唐高宗李治先後兩次來到溫泉,為沐浴古湯溫泉的美妙感覺而深深陶醉。等她公元700年第三次來到溫泉時,已是一國之君。她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命人掘大池,建亭閣,仿效王羲之蘭亭「曲水流觴」故事,命文臣圍池而坐,羽杯流轉,在誰面前停下,誰就舉杯一飲而盡,然後賦詩一首。這件風雅盛事整整持續了三天,事後,武則天命人將這些詩篇彙編成《流杯亭侍宴詩》,命鳳閣舍人李嶠作序,秘書丞殷仲容書丹,刻立石碑於池側。這就是著名的「武后碑」,又稱「三絕碑」。
這麼多帝王后妃的到來,也引領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一篇篇動人的華章,更讓神湯溫泉蒙上了一層神秘而誘人的面紗。
武則天率群臣流杯賦詩的風月亭(亦稱流杯亭、八卦樓),鐫刻《流杯亭侍宴詩》的武后碑,紀念聖君湯王的湯王祠,溫水泉與冷水泉共處一盞的溫涼盞,為阻止神水之風水跑掉而建的呂祖閣,都深深地承載著人們對神水的眷戀之情。
如今站在古鎮,與神湯有關的溫泉五景,除了至今倖存的湯王祠外,早已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湯王祠猶存,卻也只剩得三間瓦房和房前一個小小的院落,與昔日的盛況不可同日而語。湯王祠的管理者李巧、李朝鐸說,湯王祠原佔地30畝,大殿有3層樓高,如今只剩下3間卷棚。
湯王祠始建於唐朝,明朝萬曆年間和清朝道光33年兩次重修。據傳當時的溫泉混濁燻人,人們災難沉重,就請聖君湯王坐臨此地。不久,泉水便清澈見底,人們也豐衣足食。湯王的宰相伊尹是溫泉人,為當地人民辦了很多好事,人們為感謝湯王、伊尹,就親自動手捐獻銀兩,購地10餘畝,建了湯王廟,並在湯王廟東蓋了伊尹廟。湯王祠廟宇宏大,內有山門、中殿、大殿等。人們於旱年在此祈雨,往往十分靈驗。朱寨村晚清革命志士朱繩武作詩曰:禱雨聖王尚有臺,盤銘浴德此間開。葉林祈得甘霖降,酬德報功擬子來。
經歷史滄桑,湯王祠原大殿、中殿已無蹤跡,現僅留山門,但仍香客雲集,遊人如織。
在湯王祠西側緊鄰是風月亭的遺址。在風月亭南側10米左右原先有一條小巷,小巷拐角處,有一通石碑,碑上記述的是湯王祠或者風月亭重建的事兒,他小時候經常在這裡玩耍,後來石碑不知去向。
在老人娓娓道來的講述中,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個美妙的場景。古代的一天拂曉,繁華的古鎮上,旗幡招展,一個個店鋪的東家、店小二撤掉店鋪的木板,雞犬之聲不絕於耳,新的一天在愜意中緩緩鋪開。遍布的泉眼奔湧出熱騰騰的溫湯,繚繞的熱氣四散開來,整個鎮子恍若蓬萊仙境。遠觀溫泉上空那時隱時現的熱氣,如春雨初霽;嫋嫋婷婷似仙女浴波,令人神往。汝州八景之一「溫泉曉霽」,每天都在這裡情景再現。
「剪刀裁出筆難描,天耕飛空朗沏霄。泉濺珍珠流不盡,孤亭上罩碧雲霄。」想像著朱繩武多次遊覽風月亭的勝景,不由吟出他的詩句來。
當我從歷史的煙雲中回到現實,這片神奇的熱土,在神水的沐浴和滋潤下,洗卻歲月的風塵,在新時代陽光的照耀下,充滿著勃勃生機。
期待重建的溫泉古鎮華麗轉身,更期待承載歷史記憶的溫泉八景能夠重現人間。
▶ 浙江日報報導「汝州:從突圍到領跑 —中原縣域城市發展風向標的成長之道」
▶ 離開後才發現,汝州才是心頭最好!
▶ 汝州千人快閃唱響《我和我的祖國》,激情燃爆這座城!
▶ 朋友,你好,這裡是汝州!
▶ 2.1萬株杜鵑花開正盛,來這裡遇見汝州最美的四月天!
更多汝州城事兒
請長按下方三維碼關注
汝 州 城 事
本期編輯:張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