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納德·邁爾斯·德沃金——法律哲學和政治哲學的重要貢獻者

2021-01-09 烏鵲橋成上界通

羅納德·邁爾斯·德沃金(1931年12月11日-2013年2月14日)是美國哲學家、法學家和美國憲法學者。德沃金曾在耶魯大學法學院和牛津大學任教,他是法學教授,著名哲學家的繼任者。作為法律哲學和政治哲學的重要貢獻者,德沃金因其「全球影響力的開創性學術著作」而獲得2007年霍爾伯格國際人文紀念獎。根據「法律研究期刊」的一項調查,德沃金是二十世紀引用次數最多的美國法律學者。在他去世後,哈佛法律學者凱斯·桑斯坦表示,德沃金是「過去100年來最重要的法律哲學家之一,他可能會在這個名單上排名第一。」

他的「法律帝國」一書中提出了他的法律理論,即法律在一致的道德原則,特別是正義和公平方面對法律進行解釋,是關於法律本質的最有影響力的當代理論之一。德沃金主張對美國憲法進行「道德解讀」,以及對法律和道德的解釋主義方法。他經常在「紐約書評」一書中經常評論當代政治和法律問題,特別是有關美國最高法院的問題。

羅納德·德沃金於195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結束,然後就讀於牛津大學馬格達倫學院,在那裡他是羅德學者和魯珀特·克羅斯爵士和J.H.C.的學生。在牛津大學完成最後一年的考試之後,考官對他的劇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法學教授被傳喚閱讀。他被授予B.A. 祝賀第一。德沃金隨後就讀於哈佛法學院,於195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法學學士學位。

1969年,德沃金被任命為牛津大學法學院主席,並當選牛津大學學院院士。從牛津退休後,德沃金成為倫敦大學學院的奎恩法學教授,隨後他成為邊沁法學教授。他是紐約大學法學院的弗蘭克·亨利·索默法學教授和紐約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任教。他與內格爾共同教授了法律,政治和社會哲學學術討論會。幾十年來,德沃金經常為「紐約書評」做出貢獻2011年6月,他加入了倫敦私立學院新人文學院的教授。

作為實證主義最重要的批評者,德沃金在每一個可想像的層面都拒絕實證主義理論。德沃金否認可以存在關於法律存在和內容的任何一般理論; 他否認特定法律制度的地方理論可以在不訴諸其道德價值的情況下識別法律,並且他拒絕實證主義的整個制度焦點。法律理論是德沃金的一個理論,即如何決定案件並開始,不是通過對法律制度的政治組織的描述,而是通過一個抽象的理想來規範政府可能對其使用強制力的條件。

2007年9月,德沃金獲得了霍爾伯格國際紀念獎。霍爾伯格獎學術委員會的獎項引用認識到德沃金「已經闡述了一種自由平等主義理論」,並強調德沃金努力發展一種原創且極具影響力的法律理論基礎法律,其特點是將抽象的哲學思想聯繫在一起的獨特能力並且在法律,道德和政治方面具有日常關注的具體問題。

紐約大學美國法律年度調查表彰了德沃金2006年的奉獻精神。2000年6月,他被賓夕法尼亞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9年6月,他被哈佛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2011年8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授予德沃金榮譽博士學位。該決議指出,他「孜孜不倦地捍衛法治,民主和人權」。這些是授予他的一些榮譽博士學位。2012年11月14日,他在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的羅馬奎裡納勒宮獲得了巴爾燦法學獎。巴爾燦獎被授予「因為他對法理學的基本貢獻,其特點是在與道德和政治理論以及法律實踐的持續和富有成效的互動中具有傑出的原創性和清晰的思想」。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視域中的生存權問題
    內容提要:對於生存權問題的切近回應與深入探析,是當前政治哲學研究需要思考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以霍布斯和洛克為坐標點的近現代政治哲學發展之初,生存權問題佔有重要地位。然而與此不同,霍布斯和洛克是藉助於先驗的自然法而非人為制定、頒布的法律,來界定和解說權利的。所以概言之,權利在他們的理論框架中,就是一種不需經過他者來同意和命定的、人生來就有的「自然權利」。
  • 同道學園 | 政治哲學讀書會 |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精讀 第4期
    因對法哲學和政治哲學領域的貢獻而聞名於世。其主張的「作為整合的法(law as integrity)」理論,是現代關於法律本質的主導理解之一。德沃金銳利的學術辯論風格使他成為法理學界和政治哲學領域的好戰分子,而他的論敵之一就是其老師著名法學家哈特。出版於1977年《認真對待權利》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這本中,德沃金挑戰了哈特的法學觀點,也對約翰·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提出質疑。
  • 王與霸:從歷史現象到政治哲學
    作者簡介:   王與霸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主題,如宋儒張栻所言,學者「論治體」,則須先「明王伯(霸)之辨」。自古以來,有關王霸的政治哲學闡述,主要分為兩個面向:其一是「王霸之辯」,其論尊崇王道,貶抑霸道,以儒家為倡導者;其二是「霸王道雜之」,其以古代統治者與官僚體系為實踐主體。就王霸關係而言,前者意味著王與霸在理論上的對立,後者則體現出二者在現實中的並存。
  • 「書摘」《政治哲學史》|路德、加爾文:權柄、順從、寬容
    施特勞斯在中國不僅引發學術界的思潮激蕩,甚至開宗立派,引得無數學人競折腰;更通過通識教育、意識形態論爭對社會政治產生重要影響。「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施特勞斯」,保守主義的現代性批判、國家主義的哲學王思考,古典學的經典解釋,都從施特勞斯的宏大理論中汲取思想資源。
  • 論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將超越「走一步看一步」的經驗主義辯護邏輯,也不囿於具體科學的闡釋,更不能簡單套用西方政治哲學邏輯來剪裁中國現實,而要科學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將之提升到「差異的正義」的原則高度,將偉大的中國之治成果升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表達,全面創新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這就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 科幻與現實的輪迴:一份來自《瑞克和莫蒂》的政治哲學書單
    《瑞克和莫蒂》在「人類本質是否平等」這一問題上,柏拉圖、尼採等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曾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觀點。尼採在提出「上帝死了」見解時,不斷強調了人類追求世俗權力的必要性。在漫長的哲學史之中,「蘇格拉底之死」將整個哲學傳統籠罩在政治審判所投下的漫長陰影之中。「蘇格拉底之死」向每一位哲人提出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一方是要追尋真理與最佳政制,另一方是要忠誠於那些不完美社會(我們就在其中生活和行動) 的法律與規則。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2020年11月28—29日以「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為主題的「第二十屆馬克思哲學論壇」在山東大學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承辦,來自國內各主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150位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與德國觀念論」「馬克思與德國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德國社會政治哲學」等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唯心主義法哲學本體論之所以顛倒法的現象與社會經濟條件之間的真實關係,一個重要的認識論原因就在於不能正確認識法律形式背後隱蔽著的經濟內容。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恩格斯分析說,從表面上來看,就單個人來說,市民社會的一切要求一定要通過國家意志才能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於是,「在職業政治家那裡,在公法理論家和私法法學家那裡,同經濟事實的聯繫就完全消失了。
  • 希臘哲學的精神和問題
    「本原」的這兩層意思分別被譯作「基質」(Urstoff——德文)和「原則」(principle)。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相當於希臘人所說的「世界」或「宇宙」(cosmos) ,它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總和,更重要的是指這些事物的秩序。「本原」和「宇宙」這兩個概念的聯繫在於,宇宙是本原(最初狀態)分化演變的產物,本原(基質或原則)是在宇宙內部起作用、並賦予宇宙萬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 技術哲學現狀與未來生長點
    大約20年前,技術哲學開啟了經驗轉向,經過多年發展,其自身的經驗特性更加明顯。技術哲學在關注與分析諸多新型經驗技術的同時,也跨出了自身的界限,與倫理學、認知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等多個學科進行深度融合,這種轉向對於技術哲學發展而言是好是壞還需經實踐與時間檢驗。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特輯|唐正東:哲學與政治的結合:恩格斯與青年...
    施特勞斯畢竟只是推動了神學領域的變革,而恩格斯在1839年10月之後已經不太關心神學問題了,而是轉為關注普魯士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宗教生活。因此,我們必須看到阿爾諾德·盧格在恩格斯成為與欣裡克斯等人不同的黑格爾主義者(即青年黑格爾派)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造就其這一時期鮮明的思想特色——哲學與政治相結合。這一特色為他以後把唯物主義思想與社會主義運動有機結合起來提供了初始的方法論基礎。
  • 黑格爾對自由主義法哲學的批判
    不滿於現代性所導致的異化與疏離,黑格爾與其同時代的理論家們對啟蒙理性展開了反思,具體到政治法律方面,則是試圖超越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們發明的自然權利與社會契約理論。而洛克的學說則稍顯混雜:他有時候試圖從人自我保存的動物性慾望中推出自然權利;在另外一些場合,又試圖以理性和神性來支撐他的權利觀。然而,在黑格爾看來,洛克的論證不自覺地陷入了循環論證,將想要得到的結果預先置於自然狀態之中。對上述霍布斯、洛克的經驗主義進路,黑格爾作出了如下評價:這種哲學「將(現象)加以肢解以及將實質性的抽象與細節提升到了絕對的高度」。
  • 無睡意哲學 | 小結:經院哲學 - EP19'
    哲學在宗教面前發生了什麼轉變?甚至乎我們經常聽見的「上帝已死」,為甚麼上帝的角色那麼重要——中世紀時期的哲學史或許能解答一二:哦,原來在歷史的這麼一段長時期裡,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如此緊密。 當然,這星期有許多我們不常聽見的人名,普羅提諾、阿維森納、阿奎那、司各脫、奧坎,都是相對陌生的名字。
  • 中國哲學的精神
    四書"是新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課本。有時候,兒童剛剛開始識字,就讀一種課本,名叫《三字經》,每句三個宇,偶句押韻,朗誦起來便於記憶。這本書實際上是個識字課本,就是它,開頭兩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哲學的基本觀念之一。
  • 「哲學王」哈姆萊特
    誠如阿蘭·布魯姆所言:「莎士比亞認為不論在歷史劇還是在其他戲劇中,政治都非常重要。」[2]那麼,哈姆萊特的失敗表現了莎士比亞怎樣的政治哲學觀?本文通過分析認為,莎士比亞通過哈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表達了他對柏拉圖「哲學王」的政治理想的批判。限於篇幅,本文只從哈氏角度分析。
  •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西哲學的比較,道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
    萊布尼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他曾經對中西哲學的特點做過這樣的比較。他說:「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
  • 2015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運動觀
    馬克思主義運動觀是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經常考查的知識點。運動觀中,尤其是物質和運動的關係,運動和靜止的關係是考研政治哲學部分的重點。從歷年的考試來看,主要考察選擇題。2015屆的考生一定要重視這個知識點。萬學海文老師針對物質和運動的關係、運動和靜止的關係、物質運動和時間、空間的關係等方面為大家一一梳理。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從哲學層面深化制度理論研究
    制度建設實踐的深入,呼喚和推動著制度理論研究的深化。深化制度理論研究,需要增強哲學自覺,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對制度之所以為制度、制度何以要發展、制度如何不斷完善發展等問題作出回答,從而為制度建設提供哲學支撐。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這個解釋裡面最重要的三點:「解釋」「超善惡」和「鏡子」,傳達出尼採的形上學批判姿態,也就是他的「後哲學」「後宗教」「後種族主義」的立場。根據尼採的這個思路,我們可以看到他所謂的未來哲學,首先是一種科學批判,是一種哲學批判和宗教批判。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第二節 教父哲學 教父是繼使徒之後出現的一批具有希臘哲學素養和基督教信仰的人(他們中許多人都出任重要的神職),是基督教教義的重要奠基者和詮釋者。 在早期基督教神學的另一個重要問題——人性論的問題上,同樣充斥著神秘主義的特點,我們在奧古斯丁關於「原罪」和「救贖」的思想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