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總會出現一些「世外高人」令人讚嘆,特別是文化修養高、多才多藝、技法高超的釋道僧人,如隋代智永、唐代懷素、李淳風、袁天罡等。今天小編和大家說一說南宋時期一個著名的道士--白玉蟾,他是一位極具才華和個性的道家、書法家及畫家。其學問宏富,道行高深,書法超然,非同凡響,死後被尊為道教全真派「南宗五祖」,其地位與當時道教內丹派北宗丘處機(1148-1227)相當。丘處機的名字是不是很耳熟呢?看過金庸《射鵰》的都知道,不過小說不是正史。
白玉蟾,原名葛長庚,6歲時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而改姓白,字白叟、如晦、以閱、眾甫,號海瓊子、海蟾、雲外子、瓊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稱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閩清,出生於廣東瓊州(今海南省)。他是海南地區歷史上第一位在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名人。
白玉蟾一生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學術界一致認為他出生在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 三月十五日,但關於他的卒年卻爭議頗多,眾說不一,有36歲之說、96歲之說、甚至還有一百幾十歲之說等。今天我們不管他終歸何處,只說他的過人之處。
白玉蟾自幼聰慧過人,7歲即能賦詩,10歲應童子科(落第),16歲離家雲遊,遍遊江南名勝,後知遇博羅泥丸真人陳楠,入羅浮山學道。他一生博覽群書,琴棋書畫皆有極高造詣,書法水平很高,還善畫梅竹。著作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等。元代隱士黃玠曾寫詩讚其書法:「仙人白玉蟾,題詩留素壁。筆勢來翩翩,矆睒不可測。將飛蛟龍影,或是風雨跡。」
白玉蟾為人豪爽俠義,喜狂飲而不醉,常乘酒興揮毫,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在書法上,他擅長草書,兼擅行書、篆隸。其草書上追東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則受北宋大家黃庭堅影響頗深,筆法蒼勁老健,縱橫舒展。白玉蟾行蹤不定,其傳世真跡極為罕見,今天我們分別欣賞他傳世的草書《天朗氣清四言詩帖》和行書《仙廬峰六詠卷》部分,一感他的卓然書風!
白玉蟾《天朗氣清四言詩帖》又稱《四言詩帖》,現藏於 臺北故宮博物院。全詩凡十一行,共五十字,乃白玉蟾傳世之作,行筆氣勢不凡,情感淋漓盡致,大有草書大家張旭、懷素的墨韻。
白玉蟾《仙廬峰六詠卷》書寫年代不詳,但行筆舒捲自如,古拙奇峭,雄偉飛逸,有黃庭堅推崇之《瘞鶴銘》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