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臨江市大部分是林區,森林面積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3%,當你驅車往東行駛,順著坡口村往崗頭村爬行,爬到崗頂,這就是老官道的起點,往東行駛是東北岔村、西小山村、東小山村一直到長白山腳下老橫山脈,這就是老官道終點,全長約100公裡,原始老官道單行線,隔一段有會車點,距離市區最遠的村是東小山村,有100戶人家,是上個世紀偽滿時期形成的部落。
在這些村附近,就隱藏著一條不為人知的老官道,人們世世代代以老官道為生活,伐木、狩獵、打松塔、撿橡子、採集山野菜、種植山人參。在老官道旁邊選址,形成部落,繁衍生息,人們早上一睜眼就能看見白雪皚皚的長白山山峰,美景極致,不亞於雲南梅裡雪山腳下的雨崩村。
話說長白山是中國十大名山,臨江地處長白山腹地,我對家鄉恰恰處在長白山林區,對長白山人文地理有所聞、有所知。
滿族人說:長白山是自己的發祥地,命神山,封禁200多年,有康熙朝時期《清實錄》為證。朝鮮人說:長白山是自己的發祥地,改名叫白頭山。漢族人說:長白山是中國十大名山,爭論不休,至今不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爭也罷,不爭也罷,人們對長白山情有獨鍾,不斷的開發和保護。
就拿道路來講,偽滿時期就成了株式會社採伐分公司就開始修建老官道,也就是日本窄軌,土名叫馬機道,動力是馬和騾,後面掛著軲轆馬子(車鬥),車鬥上面裝著優質木材,從山裡拉倒崗頭處卸車,將木料穿坡下河集中於四道溝、五道溝河邊,崗頭到河底落差有500多米,在夏天雨季來臨時,利用水利放排到鴨綠江淺灘上岸歸楞,裝上火車運出東北,當時日本的火車已修到鴨綠江邊、臨江、大慄子。
建國後,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臨江林區進來一批築路軍人,擴建了老官道,改成林區窄軌鐵路和普通鄉道,有的地段,藉助老官道路基線路鋪設,既省時、又省力。八十年代末,蒸汽機換成了內燃機,然後逐漸淘汰,停伐後,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林區逐漸修成了柏油路,當我們開車行駛在林區時,仍然看到老官道的痕跡,如今臨江林區根據國家形勢的發展,國務院提倡村村通工程,一部分老官道改成了村村通,一部分已廢棄,一部分改成了防火道,還有很多的分支線老官道淹沒在茫茫林海之中。如今,大部分人也記不清楚老官道了,我寫此文是否勾起老林區人們對老官道的懷舊感,是否倡議一下在林區有主要老官道地段設一個紀念碑,作為林區築路的起點紀念。
作者:李士毅,臨江人,譽獲中外詩歌大賽二等獎,臨江市徵文二等獎,國家森林公安局徵文秀優獎,參加過百詩百聯大賽。作品在中國綠色時報,臨江林業局報,臨江市報,白山市報等刊登。現是白山詩詞會員,臨江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