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漢字聽寫大會現場,左邊三位選手為運城學生
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期間,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落下帷幕,運城市東康中學3名學生代表的山西隊取得令人矚目的優異成績。
而在去年,也是由運城市實驗中學5名學生組隊的山西隊,在漢字聽寫大會上獲得團體最高榮譽。「運城傳奇」在這個全國平臺上持續上演。
運城學子,何以能連續兩年在全省脫穎而出,代表山西出徵?又何以能連續兩年憑不俗戰績,被其他省隊視為最強勁的對手?
在歷史與現實中探尋運城這片地域的文化基因,就會發現,這絕非偶然,書香運城的造就,絕非一日之功。
漢字聽寫大會展河東文化風採
「彰善癉惡」「殂謝」「夏鯀」「贔屓」「苘麻」「駭遽」「觳觫」「吼籲」「挫衄」……當這些隱於古代典籍中的詞語,一個一個被那些初中生選手正確地書寫到電子觸屏上,觀眾們皆由衷讚嘆,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真的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2014年,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代表運城參賽的是運城老牌公立初中——運城市實驗中學。該校5名初二學生組隊,在與省內其他市10支代表隊比拼中殺出重圍,代表山西參加全國比賽。全國比賽中,他們與江蘇隊和河北隊並列獲得團體最高榮譽。
2015年,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幸運女神再次垂青於運城的中學——運城市東康中學。今年山西隊的隊員同樣是初二學生,由3名東康中學選手與省城太原兩所學校的兩名選手組隊,進軍全國賽。
複賽與決賽均在河南安陽展開。複賽中,山西隊、天津隊、四川隊、青海隊的選手爭奪5個晉級名額,山西隊最終攬得3個,皆為運城選手。半決賽中,這支「運城籍」的山西隊,力克河北隊、澳門隊、廣西隊,3人全部晉級總決賽。這支山西隊也成為同一所學校進入總決賽人數最多的省隊。最終,運城籍選手秦燁培奪得全國個人並列第三,聶睿龍和宋俊達位居全國個人並列第四。
神一樣的選手,出自神一樣的地方。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選手集群,讓全國人民將關注豔羨的目光投向他們身後那一方神奇的土地——運城,這片有著五千年厚重歷史,被譽為華夏之根、誠信之邦、大運之城的熱土,以及根植於這片熱土的河東文化。
文化密碼作為基因傳承下去
運城,「最早叫中國」的地方。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華夏文明從「古中國」一路搖曳而來,給河東留下了多如繁星的實物遺存,更在河東人民的基因裡植入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掘之不盡的文化積澱。
女媧造人、堯王訪賢、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嫘祖養蠶、后稷稼穡……這樣的人文符號數不勝數,光彩絢麗,編織著文明的脈絡;王通、薛瑄、王績、王勃、王維、王之渙、柳宗元、裴度、司空圖、司馬光、關漢卿……這樣的文史巨擘成百上千,璨若群星,點亮了文化的天幕。
當然,還有近7000處不可移動文物、90處國保單位、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處、每一項都指向一段歷史,都敘述著別樣的精彩。
這些有形或無形的積澱,及其背後所凝結的文化節點,相融相匯,終成文明大河,如擁攬河東諸縣的有形大河一樣,數千年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而世代生活於斯的河東兒女,就算是無意識地浸潤其中,也會不自覺地大獲收益。
當別的選手還在猜測「夏鯀」這個名字的來歷時,運城的選手已經開始聯想,「夏鯀」兒子大禹的雕像,就矗立在他們的村頭。而「贔屓」這個名稱,可能就結識於兒時父親講大禹治水的故事中。
運城選手只準備了數月,而他們的先祖卻已然準備了幾千年。
也許正因如此,去年運城市實驗中學選手王鈞世才會在全國複賽中,面對「以莛撞鐘」的「莛」,僅憑詞意理解就迅速組字被判正確;也許正因如此,今年東康中學選手宋俊達在全國半決賽中,很神奇地寫對了「礉」的異體字「核」而挑落對手。
這些看似造化的神奇,冥冥之中,仿佛都有著確切的指向。這些指向,是長輩嘴邊的一則故事,是村邊地頭一通不起眼的碑刻,是書架上泛黃古籍中幾個熟悉的詞語……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湯湯乎如流水」般鐫刻進運城人的血脈。而從文化遺傳學的角度來講,一個地區長久處於某種強勢文化的浸潤之下,總會有一些共性的文化密碼被作為基因的一部分傳承下去。
2014年,當運城市實驗中學「五小龍」載譽歸來之後,運城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清憲評價:「這是宣傳運城一張最大最亮的名片,非常給力,值得點讚!」
這張名片當然不局限於取得漢字聽寫大會的好成績,而是「古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孕育地,華夏五千年文明發祥處,歷經漢雨唐風的洗禮,宋聲元韻的薰陶。
文化,是運城最閃亮的名片。
重教是最顯著的民風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集中體現。運城的重教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弟子,被稱為「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卜子夏。孔子逝後,卜子夏來到魏國的西河(今運城河津市)講學,授徒三百。戰國初期文化繁榮便以此「西河設教」為標誌。
此後,一些文人辭官不就或歸隱鄉梓,往往選擇設館私教,再加上運城鹽資源帶來的雄厚經濟實力,地方官學發展繁榮。據史載,當時知名的書院就有宏運書院、河東書院、條山書院等49所。除此之外,家塾、私塾、族塾等等更是多到無法統計。
數量與質量並駕齊驅的教育機構,鑄就了中國人才史上的「河東派」,他們中有歷經滄海桑田依然風採依舊的薛瑄、關漢卿、柳宗元、司馬光等「大咖」,有一批憑藉「學而優則仕」數代苦心經營的名門望族,如以「中華宰相村」聞名於世的聞喜裴氏。當然,高效的教育最大的現實成績是培養了一大撥科舉制度的「幸運兒」——僅明清兩朝540餘年歷史,河東中進士者有名可查的就達672人。這樣的人才密度、頻率,以及人才培養系統的效率,就算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驚人的。
重教,至今依然是運城最顯著的民風。
運城市實驗中學是公立初中,每年招錄新生,希望孩子得到最好教育的家長們,總會把校長「逼」得關掉手機。
運城市東康中學是近年來最有成長性的私立初中,其不菲的學費仍然擋不住報名的火爆,學校歲歲擴招但班容量卻仍是年年壓紅線。
今年教師節前,運城市委書記王宇燕調研市區數所學校後指出,教育的發展要與城市化進程相協調、相同步,充分發揮好教育的引領、拉動、服務功能。運城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牢牢把握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方針,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全面發展,為促進富民強市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1960年的全國性識字教育中,萬榮縣開展的注音識字經驗被中共中央批轉,向全國推廣;1976年恢復高考之後,運城「十連冠」的紀錄至今沒有哪個地市能夠打破……僅以2015年為例,運城文史理工兩類參加高考人數40590人,二本以上達線人數15235人,遠高於全省的平均比例,全省理科最高分學生就是由運城海泉中學培養的。
連續兩年在全國漢字聽寫大賽中演繹運城傳奇,運城市教育局局長路勝利說:「大賽中的卓越表現,足以證明運城義務教育階段關注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個性發展落到了實處,代表了運城基礎教育回歸教育本職,更體現了河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古中國』文化的傳承。」
(轉自《山西晚報》《運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