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B-21轟炸機的原型機目前已經在加利福尼亞州帕姆代爾市的工廠開工,可能在2021年10月左右與公眾見面。美國空軍還計劃將該機的採購數量從最初的80~100架增加到150架,即增加7個中隊56架飛機,以滿足太平洋方向對遠程力量投送的需求。那麼,該機部署後將對我國的國土防空形勢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美國一直將中國、伊朗等國家作為主要假想敵。2010年9月,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發布了一份名為《維持美國在遠程打擊方面的戰略優勢》的報告。該報告以中國、伊朗為假想敵,從航程/航時、生存能力、滲透/防區外打擊等方面對B-21的作戰應用進行構想。報告設想了兩個基準距離:從太平洋關島基地到北京和青海省德令哈的距離分別為2175海裡(4100千米)和2900海裡(5400千米);從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基地到德令哈和伊朗德黑蘭附近的納坦茲鈾濃縮工廠的距離分別約為3000海裡(5600千米)和2700海裡(5000千米)。因此,B-21作戰半徑應達到3900~4600千米。
這樣,B-21在滲透防空系統前接受空中加油便可覆蓋中國全境;在恆河河口上空加油,飛抵1010海裡(1870千米)外的德令哈後可待機4個多小時再返航;在日本九州上空、距中國海岸線500海裡(930千米)處加油,飛抵830海裡(1550千米)外的北京後可待機5個小時再返航。
智庫建議的B-21作戰設想,與《空中優勢2030飛行計劃》所透露的進攻性制空概念高度契合,是對我國全面戰爭計劃的一部分。美國的基本策略是立足於盟友和海上,從多方向和多維度發起攻擊,奪取空間、信息、電磁、空中和海上的控制權,並由此進一步消滅我國的陸上兵力和戰爭潛力,迫使我國接受其政治條件。
預計與海灣戰爭等類似,作戰將在夜間開始,但不是始於強電子壓制,更可能是網絡空間攻擊。預先侵入我國空間資產、指揮網絡等,並潛伏等待物理域作戰的開始。為避免觸發我國A2資產的搶先攻擊,物理域作戰的啟動將由隱身航空兵力先行穿透進入我國。
第一批穿透兵力實施對指揮中樞和A2資產的打擊。包括B-21遠程打擊轟炸機、穿透性制空平臺(PCA)和穿透性電子戰平臺(PEW)組成的穿透打擊編隊,以及遠程防區外武器(LRSO)/ 陸基發射巡航飛彈(GLCM)。
對第一波次的保障,首要是對起飛基地和加油區的保障。起飛基地需要對中程彈道飛彈,包括高超音速滑翔飛彈的反導防禦。加油區需要部署一部分PCA,輔以F-22和F-35進行護航。
第二波次打擊高價值目標和AD資產。一旦破壞我國關鍵的防空指揮中心節點,消滅大部分中程彈道飛彈和反衛裝備,隨即展開第二波次的打擊。首先是穿透打擊編隊途中發現的,具有較高時間敏感性的高價值目標,由海軍潛艇和驅逐艦發射「常規快速打擊」(CPS)高超音速飛彈實施打擊,為保障CPS中段制導,B-21可能預先投放小型無人機保持跟蹤監視。
對於我國東南部地區的部分目標,可能會交由臺灣地區通過射程1000多千米的「雲峰」臨近空間超音速巡航飛彈來打擊(假設臺灣地區當局決策部署該彈)。其次是清除我國邊境部署的AD資產,防區外轟炸機和武庫機需要大量投射「小精靈」等分布式協同無人機、誘餌,對地面防空系統實施搜索定位、誘騙、幹擾,隨後從防區外使用美、日的戰術助推滑翔彈(TBG)打擊關鍵的部分防空系統和機場設施。藉此通道,保障「女武神」等低成本無人機進入我國縱深,投射防區內攻擊武器(SiAW),打擊突防打擊編隊標記的非時間敏感目標。在此基礎上,再發射JASSM-ER等亞音速防區外武器,進一步清除剩餘的AD設施。
第三波次美軍將以打擊我地面和海上有生力量為目標。使用F-35戰鬥機、B-2轟炸機,對我主要港口、陸上交通樞紐、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存儲基地實施打擊。同時,美航母戰鬥群,在盟國艦隊的支援下,配合數個空軍穿透打擊編隊的協助,對我海上部署的航母編隊實施打擊。在這一階段,日本可能奪取釣魚島,美軍兩棲戰鬥群在F-35B和TERN無人機的支援下,協同印度航母戰鬥群,支持越南奪佔南沙、西沙。臺灣地區可能派遣自製潛艇,發射「雄風」2E飛彈,對我沿海設施進行打擊。美軍將協同其盟友對島鏈進行封鎖,阻止我艦隊通過海峽出入大洋,除使用航空兵力外,還將依靠陸軍在「多域戰」概念下發展的的陸基反艦飛彈(LBASM)、日本新研發的島嶼防衛反艦飛彈、臺灣地區自行研發「雄風」3反艦飛彈和越南從印度購買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等裝備。
後續美軍將把打擊目標擴展到軍工生產和水電等基礎設施,一方面削弱我國工業潛力,另一方面,打擊民心士氣,動搖我國的抵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