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ing
「陪作業」的正確打開方式
「事業和陪娃哪個重要?」有人說,陪娃不叫事兒,陪娃寫作業那是真·勇士!
世界上還有比陪娃作業更變態更可怕的事兒嗎?
有!那就是陪到高考。
但是娃從入學到建立好端正的學習習慣和態度這段時間裡,爸媽穩抓是有必要的。不然就真的要陪到高考了……
所以,該抓的時候就得抓。
但說到陪娃寫作業,好多人還是有誤解,畢竟「陪」這個動作有一萬種拓展方式,怎麼陪,也是有講究的。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就是地主型。
你在旁邊看電視、玩手機,娃埋頭寫作業。
三不五時的抬頭看兩眼娃,吼兩嗓子,敲打一番。
你看這場景,像不像地主老財和長工?
你:
娃:
先不說學習氛圍咋樣,光是娃的心態就不可能好啊。
擱你當長工,你也不樂意。
第二類:勞改監工型。
娃寫作業,家長就站在身後一筆一划的盯著。
稍有不合心意,一頓獅吼功+拍桌子。
這場景就像監工勞改犯。
你:
娃:
娃痛苦、壓力大就不說了,你也受累受氣,犯心臟病。
而最大的問題,就是由於娃寫作業習慣性受到外力驅使,反而自己不思考了,你讓往東就往東,讓往西就往西。
最後導致你更崩潰,惡性循環。
第三類:伴讀型
娃寫作業,你也拿本書在旁邊看,也可以學習、工作、忙自己的事。
大家雖然坐在一起,但是各忙各的,誰也不影響誰。
這種才是「陪作業」的正確打開方式啊!
因為在心理學上,人類都是趨於陪伴模式的。
就好比你一個人去餐廳吃飯,如果人家都是成雙成對的,只有你是一個人,你要麼會摸出手機一邊刷手機一邊吃,要麼是快點吃完離開,再要麼就是打包帶走。
大部分人單獨暴露在大環境裡時,是很難專注的。
如果有了陪伴,即便大家各吃各的,心理上也更從容,更踏實,比較容易專注。
放在學習上也是一樣。
就像學生複習都喜歡去自習室一樣,要的就是個氛圍。
所以寫作業也不需要盯著,只要在旁邊陪著,跟娃幹著一樣的事情,娃會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也更高。
現在的「陪」,是為了以後「不陪」
雖然說,陪著但不盯著的狀態最好。
但不盯,不代表就不過問,不操心。
現在的「陪」,是為了以後「不陪」!
所以這種「陪」的前提,是要注意提升娃的寫作業能力——
比如時間管理能力、項目規劃能力、專注力、自控力、理解力和書寫能力。
首先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對家長來說,最痛苦的事兒之一莫過於娃磨嘰。
寫一個字喝一口水,寫兩個字翻一下書,沒寫兩頁就要求玩一會ipad……
但這不怪娃,因為他們對時間不敏感。
其實讓娃感受時間,從幼兒期就可以開始了。
1、讓娃熟悉基本時間概念:什麼是上午、下午、晚上、半夜、清晨、黃昏、前天、明年……(到了五六歲就可以開始精確到幾點,幾分,看鐘看表)。
時不時可以問問娃,現在是什麼時間?
2、一分鐘感受練習:看著表,跟娃一起體驗一分鐘究竟有多長。
一分鐘跳繩能跳幾下;能走幾步路/幾米;能跳幾下;能讀幾首古詩?
到了小學低年級階段,就可以進化成一分鐘能做多少口算題?一分鐘能寫幾個漢字、字母?
增強娃對時間的具體感受,有助於提升對時間的把握能力。
3、給娃報時,統計使用的時間。
比如,說我們幾點幾分做的什麼事情,我們用了多少分鐘做完什麼事情。
4、給娃時間期限的概念。
比如食品的食用期限、工作的期限、交電費的期限等,也可以適當給他的事情制定小小的期限。
5、讓娃做事情有開始和完成的概念。
讓娃知道每一件事情什麼時候是開始和結束,統計用時,對比效率比上次有沒有進步。
6、給娃編時間銀行的故事。
對於再大一些的娃,我們可以通過講道理、講故事,讓他慢慢領會到時間的意義。
讓他把時間看作是一種資源,一種可以像銀行存款一樣提出支配的東西。我們誰都不能生產時間,只能越提越少,所以要珍惜使用。
如果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自由支配時間,那麼他就能體會到力量感、掌控感、獨立自主的感覺,並隨之產生成就感和責任感。
所以也要給娃留時間支配的自由度。如果他感覺到的都是被動和無奈,那麼動力就小了。
其次,就是項目的規劃能力。
比如有的娃寫作業沒規劃和條理,迷迷糊糊,經常不記得老師都布置了啥作業。
又比如有的娃寫作業等到寫錯字才去找橡皮;鉛筆斷了才去找削筆刀,一會兒拿這個一會兒拿那個,作業也亂無章法。
這種娃,屬於對「效率」不敏感。
這種情況下,可以幫助娃先做個「To do list」。
評估一下:今天要做哪些事?哪些是必做,哪些是可以放放的?哪些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和要忍受的?
然後用不同顏色的筆給它們分類,同時該刪的刪、該推遲的推遲。
這樣他會有意識地搭配和規劃。
同時,還可以在生活中給娃演示怎樣處理「任務」,比如以燒菜為例:
煮上面後,就可以利用等熟的時間來做澆頭;烤蛋糕的等待時間就做奶油和水果點綴物;使用計時器鬧鐘作為輔助工具等等。
對於上小學的娃娃,可以訓練他去做時間表。
這些事情可能開始會麻煩,但是堅持一段以後娃會逐漸培養起分配時間的意識。
到高年級時,他們就會具備自己的效率意識、想問題周全的習慣,和計劃執行能力。
第三就是專注力。
所謂專注力,就是一種大腦處於長時間持續高度運作的狀態。
高效率工作學習,全得靠它!
培養專注力,從2歲就可以開始了。
首先就是不要打斷。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當娃沉浸在某個活動中渾然忘我時,老人婆婆媽媽地給娃餵水添衣服,打斷娃的注意力,還說「這孩子喊了都不聽呢,真沒禮貌」……
這是多麼不合時宜的一種行為。
當娃專注一件事的時候,除非會產生不可承受的危險,或者惡劣地影響別人,否則不要去幹擾打斷。
其次就是預備環境。
可以在家裡預備一個不被打擾的「工作環境」,比如私人讀書角。
要有儀式感,歸屬感,小家感。地上最好有軟地毯(相當於蒙氏的工作毯),可以專心工作、玩玩具。
這是屬於娃的空間,讓娃知道一旦在這裡,他是自由並且不被幹擾的,即使亂一些也沒有關係。
第三步就是遊戲和訓練。
大多數玩具例如毛絨汽車機器人之類玩一陣就會倦厭(互動形式太單一),所以要選擇可以讓娃需要持續精力集中而不容易厭煩的。
非常推薦拼搭組建類玩具。
目標開放,可以讓娃產生更長的精力集中時間,因為娃自由發揮的空間大,更有自主感。
還有些娃是交替專注力缺失,就是做完一個,忘了下步(上步)是什麼。
如果你是數學學霸,可能會隱約感受到大腦裡也有棧(stack)與堆(heap),工作不靈光就是產生了交替型專注問題。
當娃缺乏交替型專注力的時候,一般可以運用多種顏色的串珠組遊戲。
比如讓孩子排列紅黃藍、紅黃藍的顏色規律,再逐步增加顏色/形狀組合。
同時,串珠作為數學啟蒙主推活動,還訓練眼手協調和建立數列的概念哦!
第四是書寫能力。
孩子需要從讀書開始,就有必要把字寫好。
寫多好呢?目標就是別給考試和成績拖後腿。
總結一下就是:
1、書寫乾乾淨淨,沒有過分塗抹;
2、總體看起來整齊,每個字大小差不多;
3、每個字都在田字格中間,每一筆在田字格裡的位置也是準確的,結構比例安排合理;
4、沒有錯字。
隨著越來越多的考試開始採用「電子閱卷」,字寫不好,寫的慢、寫的模糊、擦來補去,光卷面分就能扣到你懷疑人生。
如何有技巧地「陪」
所以大家發現沒有,想要以後「不陪」,還得先有技巧地「陪」。
和「監工」不一樣的是,這個「陪」重點在於打好基礎,養好習慣。
儘量不要站在娃身後逼逼叨叨,指手畫腳。
就算娃說「我不會」,也不要直接上手,而是讓娃讀一遍題,再抄一遍題,劃出重點的詞,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義,訓練他們自己思考的能力。
最後再給大家看個正確案例。
@微信逆流:
我唯一做的或者輔導孩子的,也就是幼兒園以及一年級。
從步入二年級開始,我就沒有具體輔導過我的孩子,最多思路上引導一下。
目前我家孩子就表現來看,我還是滿意的,現在初三,成績一直穩居班級前二,年級前五。
我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最簡單的引導,讓他對學習感興趣,讓他愛上看書。
從小的時候就相互考十萬個為什麼,腦筋急轉,相互講故事,讓他講歷史故事,然後對人物進行評價。
讀書讀到不會的字,自己查字典,我會在合適的時間裡給予表揚或者獎勵,體現了一種對他的肯定,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
遇到一些不會做的題目,我也從來不會正面給出任何答案,而是要求他回憶今天課堂老師所講解的內容,然後讓他對照題目,能不能看出什麼問題來。
一般情況下,通過思路引導,孩子基本沒有不會做的。
假如孩子確實不會做,我就會把跟題型有關的內容拎出來,然後讓孩子多讀幾次加深概念,然後再讓他自己對照題目發現問題。
再讓他自己講解這個題目答案怎麼演變來的,把過程再跟我說下看看是否是真的弄懂。
一年級打基礎確實累一點。
到了二年級以後,我基本就沒有具體教導孩子了,全靠他自覺學習,他養成了一個相對還可以的學習習慣了。
我所希望的是,孩子能夠自己獨立的去思考問題,能解決可能發生的事情。
培養孩子做事的習慣和思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家長都懂,但具體雞娃作業時就忍不住不淡定。
其實對於低年級的娃來說,習慣正確和思路正確,大於內容正確。
在前期的有些事情上,確實需要我們多上心,比如書寫習慣、學習效率、預複習程序等等。
以及早期的洗腦「為什麼要學習」、「如何學習」。
後面就要轉換身份了,鼓勵他們自己多想辦法。
就算你能輔導到高考,那高考之後呢?
他們的人生還是需要自己走啊!
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娃培養成知道學、願意學、喜歡學習並且知道該如何去學的人,就算功德圓滿了。
祝願各位家長早日迎來「不陪」的那天!
來源:英華蘭DrBing(HiDrBing)DrBing,知性逗比德國兒童教育學者,通過對無數孩子和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孩子和成人生命軌跡的思考,告訴你早期養育和孩子一生命運的邏輯關係。原文標題《今天的陪寫作業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以後不陪!》轉載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