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最好的狀態從來不是「盯著」!

2021-01-09 上海婦聯

文| Bing

「陪作業」的正確打開方式

「事業和陪娃哪個重要?」有人說,陪娃不叫事兒,陪娃寫作業那是真·勇士!

世界上還有比陪娃作業更變態更可怕的事兒嗎?

有!那就是陪到高考。

但是娃從入學到建立好端正的學習習慣和態度這段時間裡,爸媽穩抓是有必要的。不然就真的要陪到高考了……

所以,該抓的時候就得抓。

但說到陪娃寫作業,好多人還是有誤解,畢竟「陪」這個動作有一萬種拓展方式,怎麼陪,也是有講究的。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就是地主型。

你在旁邊看電視、玩手機,娃埋頭寫作業。

三不五時的抬頭看兩眼娃,吼兩嗓子,敲打一番。

你看這場景,像不像地主老財和長工?

你:

娃:

先不說學習氛圍咋樣,光是娃的心態就不可能好啊。

擱你當長工,你也不樂意。

第二類:勞改監工型。

娃寫作業,家長就站在身後一筆一划的盯著。

稍有不合心意,一頓獅吼功+拍桌子。

這場景就像監工勞改犯。

你:

娃:

娃痛苦、壓力大就不說了,你也受累受氣,犯心臟病。

而最大的問題,就是由於娃寫作業習慣性受到外力驅使,反而自己不思考了,你讓往東就往東,讓往西就往西。

最後導致你更崩潰,惡性循環。

第三類:伴讀型

娃寫作業,你也拿本書在旁邊看,也可以學習、工作、忙自己的事。

大家雖然坐在一起,但是各忙各的,誰也不影響誰。

這種才是「陪作業」的正確打開方式啊!

因為在心理學上,人類都是趨於陪伴模式的。

就好比你一個人去餐廳吃飯,如果人家都是成雙成對的,只有你是一個人,你要麼會摸出手機一邊刷手機一邊吃,要麼是快點吃完離開,再要麼就是打包帶走。

大部分人單獨暴露在大環境裡時,是很難專注的。

如果有了陪伴,即便大家各吃各的,心理上也更從容,更踏實,比較容易專注。

放在學習上也是一樣。

就像學生複習都喜歡去自習室一樣,要的就是個氛圍。

所以寫作業也不需要盯著,只要在旁邊陪著,跟娃幹著一樣的事情,娃會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也更高。

現在的「陪」,是為了以後「不陪」

雖然說,陪著但不盯著的狀態最好。

但不盯,不代表就不過問,不操心。

現在的「陪」,是為了以後「不陪」!

所以這種「陪」的前提,是要注意提升娃的寫作業能力——

比如時間管理能力、項目規劃能力、專注力、自控力、理解力和書寫能力。

首先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對家長來說,最痛苦的事兒之一莫過於娃磨嘰。

寫一個字喝一口水,寫兩個字翻一下書,沒寫兩頁就要求玩一會ipad……

但這不怪娃,因為他們對時間不敏感。

其實讓娃感受時間,從幼兒期就可以開始了。

1、讓娃熟悉基本時間概念:什麼是上午、下午、晚上、半夜、清晨、黃昏、前天、明年……(到了五六歲就可以開始精確到幾點,幾分,看鐘看表)。

時不時可以問問娃,現在是什麼時間?

2、一分鐘感受練習:看著表,跟娃一起體驗一分鐘究竟有多長。

一分鐘跳繩能跳幾下;能走幾步路/幾米;能跳幾下;能讀幾首古詩?

到了小學低年級階段,就可以進化成一分鐘能做多少口算題?一分鐘能寫幾個漢字、字母?

增強娃對時間的具體感受,有助於提升對時間的把握能力。

3、給娃報時,統計使用的時間。

比如,說我們幾點幾分做的什麼事情,我們用了多少分鐘做完什麼事情。

4、給娃時間期限的概念。

比如食品的食用期限、工作的期限、交電費的期限等,也可以適當給他的事情制定小小的期限。

5、讓娃做事情有開始和完成的概念。

讓娃知道每一件事情什麼時候是開始和結束,統計用時,對比效率比上次有沒有進步。

6、給娃編時間銀行的故事。

對於再大一些的娃,我們可以通過講道理、講故事,讓他慢慢領會到時間的意義。

讓他把時間看作是一種資源,一種可以像銀行存款一樣提出支配的東西。我們誰都不能生產時間,只能越提越少,所以要珍惜使用。

如果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自由支配時間,那麼他就能體會到力量感、掌控感、獨立自主的感覺,並隨之產生成就感和責任感。

所以也要給娃留時間支配的自由度。如果他感覺到的都是被動和無奈,那麼動力就小了。

其次,就是項目的規劃能力。

比如有的娃寫作業沒規劃和條理,迷迷糊糊,經常不記得老師都布置了啥作業。

又比如有的娃寫作業等到寫錯字才去找橡皮;鉛筆斷了才去找削筆刀,一會兒拿這個一會兒拿那個,作業也亂無章法。

這種娃,屬於對「效率」不敏感。

這種情況下,可以幫助娃先做個「To do list」。

評估一下:今天要做哪些事?哪些是必做,哪些是可以放放的?哪些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和要忍受的?

然後用不同顏色的筆給它們分類,同時該刪的刪、該推遲的推遲。

這樣他會有意識地搭配和規劃。

同時,還可以在生活中給娃演示怎樣處理「任務」,比如以燒菜為例:

煮上面後,就可以利用等熟的時間來做澆頭;烤蛋糕的等待時間就做奶油和水果點綴物;使用計時器鬧鐘作為輔助工具等等。

對於上小學的娃娃,可以訓練他去做時間表。

這些事情可能開始會麻煩,但是堅持一段以後娃會逐漸培養起分配時間的意識。

到高年級時,他們就會具備自己的效率意識、想問題周全的習慣,和計劃執行能力。

第三就是專注力。

所謂專注力,就是一種大腦處於長時間持續高度運作的狀態。

高效率工作學習,全得靠它!

培養專注力,從2歲就可以開始了。

首先就是不要打斷。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當娃沉浸在某個活動中渾然忘我時,老人婆婆媽媽地給娃餵水添衣服,打斷娃的注意力,還說「這孩子喊了都不聽呢,真沒禮貌」……

這是多麼不合時宜的一種行為。

當娃專注一件事的時候,除非會產生不可承受的危險,或者惡劣地影響別人,否則不要去幹擾打斷。

其次就是預備環境。

可以在家裡預備一個不被打擾的「工作環境」,比如私人讀書角。

要有儀式感,歸屬感,小家感。地上最好有軟地毯(相當於蒙氏的工作毯),可以專心工作、玩玩具。

這是屬於娃的空間,讓娃知道一旦在這裡,他是自由並且不被幹擾的,即使亂一些也沒有關係。

第三步就是遊戲和訓練。

大多數玩具例如毛絨汽車機器人之類玩一陣就會倦厭(互動形式太單一),所以要選擇可以讓娃需要持續精力集中而不容易厭煩的。

非常推薦拼搭組建類玩具。

目標開放,可以讓娃產生更長的精力集中時間,因為娃自由發揮的空間大,更有自主感。

還有些娃是交替專注力缺失,就是做完一個,忘了下步(上步)是什麼。

如果你是數學學霸,可能會隱約感受到大腦裡也有棧(stack)與堆(heap),工作不靈光就是產生了交替型專注問題。

當娃缺乏交替型專注力的時候,一般可以運用多種顏色的串珠組遊戲。

比如讓孩子排列紅黃藍、紅黃藍的顏色規律,再逐步增加顏色/形狀組合。

同時,串珠作為數學啟蒙主推活動,還訓練眼手協調和建立數列的概念哦!

第四是書寫能力。

孩子需要從讀書開始,就有必要把字寫好。

寫多好呢?目標就是別給考試和成績拖後腿。

總結一下就是:

1、書寫乾乾淨淨,沒有過分塗抹;

2、總體看起來整齊,每個字大小差不多;

3、每個字都在田字格中間,每一筆在田字格裡的位置也是準確的,結構比例安排合理;

4、沒有錯字。

隨著越來越多的考試開始採用「電子閱卷」,字寫不好,寫的慢、寫的模糊、擦來補去,光卷面分就能扣到你懷疑人生。

如何有技巧地「陪」

所以大家發現沒有,想要以後「不陪」,還得先有技巧地「陪」。

和「監工」不一樣的是,這個「陪」重點在於打好基礎,養好習慣。

儘量不要站在娃身後逼逼叨叨,指手畫腳。

就算娃說「我不會」,也不要直接上手,而是讓娃讀一遍題,再抄一遍題,劃出重點的詞,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義,訓練他們自己思考的能力。

最後再給大家看個正確案例。

@微信逆流:

我唯一做的或者輔導孩子的,也就是幼兒園以及一年級。

從步入二年級開始,我就沒有具體輔導過我的孩子,最多思路上引導一下。

目前我家孩子就表現來看,我還是滿意的,現在初三,成績一直穩居班級前二,年級前五。

我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最簡單的引導,讓他對學習感興趣,讓他愛上看書。

從小的時候就相互考十萬個為什麼,腦筋急轉,相互講故事,讓他講歷史故事,然後對人物進行評價。

讀書讀到不會的字,自己查字典,我會在合適的時間裡給予表揚或者獎勵,體現了一種對他的肯定,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

遇到一些不會做的題目,我也從來不會正面給出任何答案,而是要求他回憶今天課堂老師所講解的內容,然後讓他對照題目,能不能看出什麼問題來。

一般情況下,通過思路引導,孩子基本沒有不會做的。

假如孩子確實不會做,我就會把跟題型有關的內容拎出來,然後讓孩子多讀幾次加深概念,然後再讓他自己對照題目發現問題。

再讓他自己講解這個題目答案怎麼演變來的,把過程再跟我說下看看是否是真的弄懂。

一年級打基礎確實累一點。

到了二年級以後,我基本就沒有具體教導孩子了,全靠他自覺學習,他養成了一個相對還可以的學習習慣了。

我所希望的是,孩子能夠自己獨立的去思考問題,能解決可能發生的事情。

培養孩子做事的習慣和思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家長都懂,但具體雞娃作業時就忍不住不淡定。

其實對於低年級的娃來說,習慣正確和思路正確,大於內容正確。

在前期的有些事情上,確實需要我們多上心,比如書寫習慣、學習效率、預複習程序等等。

以及早期的洗腦「為什麼要學習」、「如何學習」。

後面就要轉換身份了,鼓勵他們自己多想辦法。

就算你能輔導到高考,那高考之後呢?

他們的人生還是需要自己走啊!

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娃培養成知道學、願意學、喜歡學習並且知道該如何去學的人,就算功德圓滿了。

祝願各位家長早日迎來「不陪」的那天!

來源:英華蘭DrBing(HiDrBing)DrBing,知性逗比德國兒童教育學者,通過對無數孩子和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孩子和成人生命軌跡的思考,告訴你早期養育和孩子一生命運的邏輯關係。原文標題《今天的陪寫作業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以後不陪!》轉載已獲授權。

相關焦點

  •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分三種,育兒專家:第一種太敷衍,不如不陪
    然而,想找到一個合適的晚託班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和容易,大多數的父母還是選擇自己輔導孩子作業,或者說,是陪著孩子寫作業。 為了不讓孩子發呆,提高寫作業的效率,朵朵媽媽的做法是坐在旁邊陪著一起寫作業。孩子寫作業,她看手機,經常能看到她發在朋友圈的狀態,比如又在陪娃寫作業之類的。
  • 「最窩囊丈夫」火了,陪產時緊張哇哇大哭,醫生:到底誰在生娃?
    「最窩囊丈夫」走紅,陪產時緊張哇哇大哭,醫生:到底誰在生娃?前些日子,一段視頻走紅網絡,一名男子在陪產時緊張得哇哇大哭,醫生大怒,到底誰在生娃?他被網友稱為「最窩囊丈夫」,也有網友說他是世界上最慫的男人。看到視頻我都樂了,產婦躺在病床上,男子坐在旁邊崩潰哭泣,產婦一邊緩解自己的緊張和疼痛,還要一邊安慰著丈夫,找個這樣的男人真是不容易!
  • 讓人頭疼的陪寫作業問題,關鍵在家長身上,三種陪伴方式你是哪種
    《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中提到,目前最傷害家庭關係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寫作業。然而,想找到一個合適的晚託班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和容易,大多數的父母還是選擇自己輔導孩子作業,或者說,是陪著孩子寫作業。為了不讓孩子發呆,提高寫作業的效率,朵朵媽媽的做法是坐在旁邊陪著一起寫作業。孩子寫作業,她看手機,經常能看到她發在朋友圈的狀態,比如又在陪娃寫作業之類的。我問她:「你這樣陪著,孩子寫作業速度快起來了嗎?」
  • 「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好」,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寶媽才意識到,原來孩子不是無理取鬧,只是需要自己的陪伴罷了。「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好」,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01足夠的陪伴3-6歲的孩子可是很多家長卻選擇將娃帶到3歲,就給老人幫忙帶娃,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陪伴,將來與孩子的關係自然不會過於親密。
  • 婚姻,缺的從來都不是「共同話題」
    大多數時候,丈夫眼睛都是緊盯著電腦,嘴裡只是偶爾用嗯嗯……喔來回答她。一天,妻子在打掃衛生時,發現了丈夫掉在沙發底的錄音筆,她想到也許是丈夫的重要資料,於是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丈夫,她詢問用不用把錄音筆送過來,丈夫回答不用,妻子問,你今晚回來吃飯嗎?話音未落,已經傳來丈夫匆忙掛斷電話的聲音。妻子一陣失落,出於好奇,她打開了錄音筆——錄音筆裡傳來的聲音很少,很輕。
  • 讓你哭的從來都不是文案
    2.讓你哭的從來都不是文案. 3.可惜我們沒有熬到冬天 不然我們可以一起看雪的 4. 真的希望有人能看懂我為什麼失落。 5.我一直以為你是懂我的 6.人人都是月亮 都有不曾向別人展示的暗面 7.怕無歸期 ,怕空歡喜,怕來者不是你
  • 幼兒園要求家長陪孩子讀繪本,有的家長沒陪過,到底如何陪才好?
    有寶媽在網上留言說,最近幼兒園老師要求家長陪孩子讀繪本,她沒有陪孩子讀過,不知道怎麼陪?其實我想跟這位寶媽說:寶媽不要過分有壓力,說白了就是留點陪娃時間,陪他一起看圖說話,不一定要照本宣科的念,這樣相對來講不會很難。
  • 「無賴爺爺」火了,陪孫子打點滴卻「賴著」床位,娃表情屬實亮眼
    前段時間,網絡上的一個"無賴爺爺"火了,之所以給老人取了個這樣的外號,是因為他在醫院陪孫子打點滴時,自己卻"賴著"床位,讓娃一個人坐在凳子上掛點滴 當寶媽下班想要接孩子回家時,恰好看到了這對爺孫的狀態,當時爺爺還賴在床上睡得正香,而孫子一個人可憐兮兮地打著點滴,當娃發現媽媽時,娃的表情屬實亮眼,滿臉都是迷茫懵懂的神情,似乎也搞不懂為什麼爺爺要這樣。
  • 看張博士家孩子奧數如何考第一名,為什麼你在天天陪孩子寫作業?
    家長都愛討論怎麼管孩子,怎麼在低年級讓孩子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我偏偏看重了不愛管孩子的張博士,在我看來,張博士才是真正的科學教育者,他從來不管孩子,孩子成績卻越來越好。他從來不陪孩子寫作業,孩子的作業卻從來不讓他操心。
  • 最好的跑步狀態:不是快,而是強大
    那樣不是更快。」所以,你以為跑得快就是最好的跑步?並不是。最好的跑步不是跑得快,而是很強大。「快」是肉體,「強」則是精神。真正的跑步,是一項你需要發自內心喜歡的運動,是一項你需要對自己嚴格自律的運動,是一項你需要長久堅持的運動,是一項在奔跑中看清自己的運動。
  •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獨處
    人生最佳的狀態,不是天天都有忙不完的吃喝,聽不完的奉承,而是一個人時,靜靜的獨處,拋開瑣事煩惱與心靈對話的樣子。除了自己,人人都是你生命裡的過客,也許會陪你度過一段好或不好的歲月,卻無法陪你到老,到死。當你懂得了獨處,能靜下心來,知道自己的內心所想,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遇事不慌,做事不亂,從而成為一個穩重的人。
  • 如今父母陪娃睡覺有五大「怪癖」,看第一條就沒忍住笑,描述狠精
    生過寶寶的父母都知道,哄娃陪睡絕對是一個技術活。按道理,寶寶睡著之後世界就安靜了,但事情遠沒那麼簡單。根據周圍許多父母的總結,當代爸媽在陪娃睡覺時有這些小「怪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1、無論多困,等娃睡著後立馬精神起來。自從寶寶出生之後,寶媽在睡眠方面可以說是「一覺難求」。每天要換尿布、餵奶、哄睡,因為小寶寶沒有白天概念,寶媽24小時隨時待命,老一輩人會告訴寶媽「孩子睡了你也得睡」,但估計沒幾個人能做到。
  • 長假在家如何陪娃?爸爸媽媽有空閒,更好地引導親子閱讀
    之前因工作太忙,每天陪娃就那麼一小會兒,寶寶每天晚上都是一直纏著大人不捨得放開。有時候還會因單位的事情把情緒帶到家裡,把寶寶嚇得不敢讓陪,自己陪寶寶也沒心情。現在,可以好好享受一下這個好時光,忘卻一切煩心事,專心陪孩子,給孩子一個快樂的長假期。只要爸爸媽媽用心,才會把一天安排的很有樂趣,親子閱讀就是其中一項。現在有充足的時間,就嘗試改變一下之前的親子閱讀方式。
  • 在家帶娃,經常胡思亂想,怎麼辦?
    我看到有些寶媽說,生完孩子一年多,在家帶娃,煩惱多過快樂,總愛胡思亂想。我覺得還是要充實自己的生活,轉移注意力。在家帶孩子沒有上班,煩惱比較多,想想是不是因為沒上班與社會脫軌而焦慮呢,一方面沒有收入了,什麼花錢的地方都要和老公拿,多少還是要看老公的臉色,這種感覺很不好,我是過來人,所以我現在帶娃都會想著怎麼一邊帶娃一邊賺錢,除了照顧孩子,還有很多家務,還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感覺都沒有時間去煩惱,如果真的有煩惱的話就是時間不夠用。
  • 豆瓣評分8.1《一個人就一個人》|一個人不是狀態,是最好的心態
    而在我看來,一個人,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最好的心態。01即便兩個人,也要一個人一個人絕不是數量上的孤立,而是人格的獨立。03一個人,就一個人一個人就一個人,不是無人陪伴時的幼稚賭氣,也不是孤獨寂寞時的自我安慰,更不是放飛內心的自我封閉。
  • 胡杏兒謝娜官宣懷孕,生娃那麼苦,為何她們還願意拼?
    可是部分娛樂圈的女明星似乎很熱衷於生娃,最近胡杏兒和謝娜相繼官宣懷上了寶寶。眾所周知,生娃不易,養娃更難,作為高齡孕婦的她們為何還願意繼續生娃?胡杏兒謝娜將迎來第三個寶寶聖誕節當天,已經生下兩個兒子的胡杏兒,宣布自己再次懷孕,即將迎來第三胎。
  • 美國爸爸被女兒氣的飈出中文,網友:陪孩子寫作業仿佛是在渡劫
    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這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網上有很多專家建議家長不要陪孩子寫作業,否則會害了他一輩子;也有些博主提出為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就得讓他自己做作業,即使他做錯了也要學會自己承擔。
  • 奶奶:不是不想帶娃,是被迫隱退
    但姥姥成帶娃主力,並不是奶奶想要推脫責任,而是迫於無奈的「隱退」。01奶奶也想參與帶娃,卻常被「拒之千裡」,姥姥丟了自由,奶奶丟了回憶很多奶奶表示,不是不想帶娃,也想為孩子盡一份心,卻因兒媳的壓力而選擇隱退
  • 曾經的德國攝影師女助理 愛娃·布勞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多數人不了解有關愛娃·布勞恩的情況。
  • 你知道陪寫作業會氣到心梗,卻不知孩子被盯著寫作業會魂飛魄散!
    我們經常吐槽,陪寫作業是道「送命題」,大人有可能血壓高、跳樓、心梗,可是那個被陪寫作業的孩子,何嘗不是忍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暴力,被嚇得魂飛破散、神不附體!被盯寫作業,對孩子來說多恐怖?有人說陪寫作業是門技術活兒,如果不懂得怎麼陪,瞎陪,那還不如不陪。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句話更是一針見血:「孩子自生自滅也比父母管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