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文學形式,比如,唐詩、宋詞、元曲等等。然而,有一種形式,卻比這兩種流傳的還要廣泛,不僅僅是在上層的知識分子中流傳,而且也深入到了下層民眾的生活裡面。這種文學形式就是對聯。
傳統文化:對聯
對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屬於對偶文學。它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相諧,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是中國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在中國古代,出現過無數的奇思妙想的對子,也發生過許多與之相關的故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盤點盤點。
關於對聯的趣事
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大家應該都很了解,畢竟在上學的時候,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背過他的幾篇文章。而與他有關的對聯的故事,又往往和他的好友佛印和尚相聯繫。由於兩人都屬於天縱英才之人,所以,兩人私交甚好,時常吟詩作對。而在其中,兩人間最有名的那一副對聯便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水流東坡屍(東坡詩)」。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副對聯,也值得人們關注。
關於這幅對聯的故事是這樣的,蘇東坡是一個愛開人玩笑的人。一次他去找佛印玩,但正好,佛印和尚不在,蘇軾找不到人,自然不肯輕易離去。於是就向寺裡的小和尚打聽佛印的去向,順便開一下佛印的玩笑,說道:「禿驢何在?」小和尚很聰明,他反應過來這禿驢就是指佛印和尚。於是,他慢慢盤算如何回應蘇軾的上聯。當他看見山坡有隻毛驢在吃草的時候,便脫口而出:「東坡吃草」。這一下聯對的是絕妙,即使是大文豪蘇軾也只能嘆服了。
不合常規的對聯
當然,有人會覺得,有些流傳很廣的對子,有很多不符合標準對聯的要求,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對聯這種文學形式的喜愛。畢竟對聯這種文學形式並不固定,是一種很靈活的文學。
有這麼一個妙對,就很明顯地體現了對聯的這種風格。比如在火葬場中,就有這樣一句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雖然,句子本身沒有太多的文學意味,但卻也富含哲理。
看見這樣的上聯,往往人們是很難想出下聯的,畢竟這種看似沒有文學技巧的上聯,你所要對的下聯,就必須得是與它的內涵相對應,這其中的難度可就是不一般的大了。
但無論什麼對聯,總有會被人對出的一天,這幅上聯也同樣遇到了它的下聯「先到後到先後全到」。它雖讓人膈應,但又不無道理,因此被當為妙對。那麼,對於這幅下聯,小夥伴們有何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