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人說,「我報了那麼多課,可怎麼就是沒見提高呢。錢搭進去了,時間也花了,就是感覺沒學到什麼,還很焦慮。」
這個時代的人們有了觸手可及的信息,無論是微博,豆瓣,知乎,還是小紅書,抖音,各類平臺為普通人提供了海量優質、繁雜的內容,人們也置身於這些信息裡樂此不疲。
不過,體驗完速閱收藏的快感後,大家會發現自己完全想不起來看了什麼,也大概率不會再次打開收藏的內容。
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之後,那種一事無成的焦慮感便如潮水般襲來,之後又會投入到大量信息裡循環往復。
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裡總結到,「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深以為然。
如大多數人一般,作者周嶺曾經也經歷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狀態。不過就在36歲時,一次意外令他突然覺醒,此後便不斷摸索嘗試認識、改變自己。
《認知覺醒》這本書即是他對自己多年經歷的學習反思總結。書中首先從人性內在的角度解析為什麼會焦慮,而後又深剖四大力,解構如何改變精進。讀完之後,醍醐灌頂。
總的來說,這本書可以概括為以下內容:
- 認識自己
- 專注力——讓感受回歸行動
- 學習力——明確目標,在觸動和反饋中學習
- 行動力——做,就對了
- 情緒力——換個角度,豁然開朗
1. 別著急,先認識一下你自己
不論哪個人,他都有三重大腦——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其中理智腦主管人的認知,但它的力量相對薄弱,因而在生活中我們所做的大部分決策都源於本能腦和情緒腦。
不過,因為本能腦和情緒腦天然有趨向「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的特質,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行動上避難趨易,而在欲望上急於求成。
避難趨易——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喜歡在核心區域周邊打轉,待在舒適區內逃避真正的困難,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急於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對不能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因而也會同時做很多事。
自己的欲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這樣,焦慮也便成了必然。這正契合王小波說過的一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另外,人的進化成長過程帶來了很多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狀態,導致自己意識上知道要努力,潛意識上卻想享樂;被動承受各種煩惱,而非主動面對;以及無法做出清晰、明確的選擇。
這樣的差異帶來的是迷茫,恐懼和困擾。想要改變和成長,不得不去面對的即是消除自己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明確核心困難,直面痛苦,並在行動上給出清晰的目標。
而能夠催化自己消除模糊的一個推手即是「元認知」——跳脫自我,反思思維,審視行為。
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要是能先停留幾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啟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要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元認知是不可多得的好朋友。在任何一個選擇節點,都可想清楚自己的反應,明確主張,消除模糊,進而主動控制自己的行為。
蘇格拉底說,你自己就是金礦,關鍵是看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認識自己,開啟控制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2. 專注力——讓感受回歸行動
和同事聊天,說到他最近項目任務繁重,在做規劃時想到要趕緊完成匯報文件,或是在做匯報文件時想著要與相關聯繫人溝通細節。忙完一天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都有些打擊到工作積極性了。
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提到,這種身心分離模式會對個人情緒狀態和能力提升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同事的疲憊感和工作積極性便源於此。
想要改變,重要的是「讓感受回歸行動」——專注和享受當下所做之事。換句話說,就是跑步時感受自己的動作、呼吸;吃飯時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咀嚼的過程……
讓此刻的注意力回歸當下的感受,讓當下的感受回饋長久的專注力。
3. 學習力——明確目標,在觸動和反饋中學習
很多人在列年度目標時會寫「要學會一門語言」,或是「要堅持運動」,可往往到年底總結時才發現自己不僅沒好好學會一門語言,連運動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真正鍛鍊到身體。
認真反思即會發現,這些目標都定得太大、太模糊,以致於我們的大腦不知道該怎麼去具體實施。想要改變,重要的是提煉目標。
同時,個體或群體的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我們常說「跳出舒適區,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是因為這個區域是我們已知的,且最容易。總在已知的輕鬆環境下生活,是很難成長的。
但不能一口吃個胖子,一下就跳到困難區。因為這個區域的強度難度都很大,盲目追求「最高標準」,還自我感動說堅持就是勝利,反而會因為最後做不到學不會而喪失信心和堅持下去的動力。
最佳的狀態應該是在拉伸區學習,這個區域既能讓人學有所成,也確保了學習的挑戰性。結合大腦喜歡清晰目標的特性,我們應該跳出舒適區,在拉伸區有細緻的關注點,這樣我們才能集中注意力,各個擊破,提升自己。
另外,現在可以學習的內容很多,除了本身的理論體系,還有各類總結升華,若想全盤接受幾乎是不可能的!學習中應該取其中能觸動自己的新知識點,將其融合到自己的認知網絡中。具體來說,就是:
用自己的語言重釋知識點
在需要時順利取用該知識點
在生活中能時常練習或使用這個知識點
能輔以學習的,是及時持續的有效正向反饋。科學的學習策略是產出作品、獲取反饋。
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
學習不能只靠單純的「努力」二字,這四個基本要素——明確的目標,極度的專注,在拉伸區學習,有效的反饋——才是學得進去、有質成長的保證。
4. 行動力——做,就對了
人每天的時間和精力就那麼多,若想什麼都做到,往往就什麼都做不到,還會陷入焦慮。好東西重質不重量。最好的行動驅動力即是給自己一個清晰具化的目標,讓自己心中有數,想清楚怎麼做,才能啟動重構自己的行動力。
不過,光說不練假把式,雖然「想清楚」很重要,但能開始行動才是要緊事。瞄準一個目標,知而行之,才會成長。
把認知當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個道理時,不要高興太早,想想後面還要做大量的練習,這樣就不浮躁了。
5. 情緒力——換個角度,豁然開朗
作者在《認知覺醒》中提到「心智帶寬」一詞,指的是心智的容量。而一個人的心智容量是有限的,當一個人同時面臨很多任務時,他的心智帶寬就會降低,進而會影響行動力和自控力。
想想自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狀態,發現自己什麼都想要,可是無奈於能做事情有限,當求而不得時,那種焦躁、煩惱的情緒常壓得自己喘不過氣。看過這本書才意識到我自己的心智容量在彼時被佔用得很多,就像內存有限的手機一樣,當東西太多,內存不夠,手機就會變得卡頓,甚至發燙。
重要的是要保證自己有富足的心智帶寬來迎接成長中的挑戰。而如何實現「富足」呢?周嶺老師給出幾個建議:
保持環境覺知,理智選擇;
保持目標覺知,少即是多;
保持欲望覺知,審視決策;
保持情緒覺知,謹慎決定;
保持閒餘覺知,自我設限。
同時,不得不提的是,世間事物都是多維的。
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人做出的選擇也往往會不同。
有的人會盯著失誤瑕疵鬱鬱寡歡,而有的人卻會在失意中找到閃光點,持續進步。這個世界的模樣取決於我們看待它的角度,做一件事情很困難,我們不妨想想做它的意義。為自己而做,就不會有外部那麼多的壓力和要求,讓自己的情緒回歸釋然;而為了玩而做,這樣就不會覺得事情繁雜,讓自己的注意力得到解放。
總結
大多數人都常常「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普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常常就源於認知上的不同,以及行動上的不同。
讀完《認知覺醒》一書,深刻認識到成長不是僅靠感動自己的自制力,重要的是認識到自己的狀態,錨定目標,尋找觸動自己的點,爾後開始行動。
「想做」和「去做」就差一個字,想做很多事,說明自己還有希望。
保持耐心,不焦躁,時間會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