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審視自己,洞悉觸動點,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2020-12-22 欠斤米

常聽到人說,「我報了那麼多課,可怎麼就是沒見提高呢。錢搭進去了,時間也花了,就是感覺沒學到什麼,還很焦慮。」

這個時代的人們有了觸手可及的信息,無論是微博,豆瓣,知乎,還是小紅書,抖音,各類平臺為普通人提供了海量優質、繁雜的內容,人們也置身於這些信息裡樂此不疲。

不過,體驗完速閱收藏的快感後,大家會發現自己完全想不起來看了什麼,也大概率不會再次打開收藏的內容。

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之後,那種一事無成的焦慮感便如潮水般襲來,之後又會投入到大量信息裡循環往復。

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裡總結到,「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深以為然。

如大多數人一般,作者周嶺曾經也經歷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狀態。不過就在36歲時,一次意外令他突然覺醒,此後便不斷摸索嘗試認識、改變自己。

《認知覺醒》這本書即是他對自己多年經歷的學習反思總結。書中首先從人性內在的角度解析為什麼會焦慮,而後又深剖四大力,解構如何改變精進。讀完之後,醍醐灌頂。

豆瓣圖書封面

總的來說,這本書可以概括為以下內容:

- 認識自己

- 專注力——讓感受回歸行動

- 學習力——明確目標,在觸動和反饋中學習

- 行動力——做,就對了

- 情緒力——換個角度,豁然開朗

1. 別著急,先認識一下你自己

不論哪個人,他都有三重大腦——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其中理智腦主管人的認知,但它的力量相對薄弱,因而在生活中我們所做的大部分決策都源於本能腦和情緒腦。

不過,因為本能腦和情緒腦天然有趨向「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的特質,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行動上避難趨易,而在欲望上急於求成。

避難趨易——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喜歡在核心區域周邊打轉,待在舒適區內逃避真正的困難,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急於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對不能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因而也會同時做很多事。

自己的欲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這樣,焦慮也便成了必然。這正契合王小波說過的一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認知覺醒》 P6

另外,人的進化成長過程帶來了很多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狀態,導致自己意識上知道要努力,潛意識上卻想享樂;被動承受各種煩惱,而非主動面對;以及無法做出清晰、明確的選擇。

這樣的差異帶來的是迷茫,恐懼和困擾。想要改變和成長,不得不去面對的即是消除自己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明確核心困難,直面痛苦,並在行動上給出清晰的目標。

而能夠催化自己消除模糊的一個推手即是「元認知」——跳脫自我,反思思維,審視行為。

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要是能先停留幾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啟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要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元認知是不可多得的好朋友。在任何一個選擇節點,都可想清楚自己的反應,明確主張,消除模糊,進而主動控制自己的行為。

蘇格拉底說,你自己就是金礦,關鍵是看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認識自己,開啟控制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Unsplash

2. 專注力——讓感受回歸行動

和同事聊天,說到他最近項目任務繁重,在做規劃時想到要趕緊完成匯報文件,或是在做匯報文件時想著要與相關聯繫人溝通細節。忙完一天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都有些打擊到工作積極性了。

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提到,這種身心分離模式會對個人情緒狀態和能力提升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同事的疲憊感和工作積極性便源於此。

想要改變,重要的是「讓感受回歸行動」——專注和享受當下所做之事。換句話說,就是跑步時感受自己的動作、呼吸;吃飯時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咀嚼的過程……

讓此刻的注意力回歸當下的感受,讓當下的感受回饋長久的專注力。

Unsplash

3. 學習力——明確目標,在觸動和反饋中學習

很多人在列年度目標時會寫「要學會一門語言」,或是「要堅持運動」,可往往到年底總結時才發現自己不僅沒好好學會一門語言,連運動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真正鍛鍊到身體。

認真反思即會發現,這些目標都定得太大、太模糊,以致於我們的大腦不知道該怎麼去具體實施。想要改變,重要的是提煉目標。

同時,個體或群體的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我們常說「跳出舒適區,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是因為這個區域是我們已知的,且最容易。總在已知的輕鬆環境下生活,是很難成長的。

但不能一口吃個胖子,一下就跳到困難區。因為這個區域的強度難度都很大,盲目追求「最高標準」,還自我感動說堅持就是勝利,反而會因為最後做不到學不會而喪失信心和堅持下去的動力。

最佳的狀態應該是在拉伸區學習,這個區域既能讓人學有所成,也確保了學習的挑戰性。結合大腦喜歡清晰目標的特性,我們應該跳出舒適區,在拉伸區有細緻的關注點,這樣我們才能集中注意力,各個擊破,提升自己。

《認知覺醒》 P147

另外,現在可以學習的內容很多,除了本身的理論體系,還有各類總結升華,若想全盤接受幾乎是不可能的!學習中應該取其中能觸動自己的新知識點,將其融合到自己的認知網絡中。具體來說,就是:

用自己的語言重釋知識點

在需要時順利取用該知識點

在生活中能時常練習或使用這個知識點

能輔以學習的,是及時持續的有效正向反饋。科學的學習策略是產出作品、獲取反饋。

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

學習不能只靠單純的「努力」二字,這四個基本要素——明確的目標,極度的專注,在拉伸區學習,有效的反饋——才是學得進去、有質成長的保證。

Unsplash

4. 行動力——做,就對了

人每天的時間和精力就那麼多,若想什麼都做到,往往就什麼都做不到,還會陷入焦慮。好東西重質不重量。最好的行動驅動力即是給自己一個清晰具化的目標,讓自己心中有數,想清楚怎麼做,才能啟動重構自己的行動力。

不過,光說不練假把式,雖然「想清楚」很重要,但能開始行動才是要緊事。瞄準一個目標,知而行之,才會成長。

把認知當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個道理時,不要高興太早,想想後面還要做大量的練習,這樣就不浮躁了。

Unsplash

5. 情緒力——換個角度,豁然開朗

作者在《認知覺醒》中提到「心智帶寬」一詞,指的是心智的容量。而一個人的心智容量是有限的,當一個人同時面臨很多任務時,他的心智帶寬就會降低,進而會影響行動力和自控力。

想想自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狀態,發現自己什麼都想要,可是無奈於能做事情有限,當求而不得時,那種焦躁、煩惱的情緒常壓得自己喘不過氣。看過這本書才意識到我自己的心智容量在彼時被佔用得很多,就像內存有限的手機一樣,當東西太多,內存不夠,手機就會變得卡頓,甚至發燙。

重要的是要保證自己有富足的心智帶寬來迎接成長中的挑戰。而如何實現「富足」呢?周嶺老師給出幾個建議:

保持環境覺知,理智選擇;

保持目標覺知,少即是多;

保持欲望覺知,審視決策;

保持情緒覺知,謹慎決定;

保持閒餘覺知,自我設限。

同時,不得不提的是,世間事物都是多維的。

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人做出的選擇也往往會不同。

有的人會盯著失誤瑕疵鬱鬱寡歡,而有的人卻會在失意中找到閃光點,持續進步。這個世界的模樣取決於我們看待它的角度,做一件事情很困難,我們不妨想想做它的意義。為自己而做,就不會有外部那麼多的壓力和要求,讓自己的情緒回歸釋然;而為了玩而做,這樣就不會覺得事情繁雜,讓自己的注意力得到解放。

總結

大多數人都常常「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普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常常就源於認知上的不同,以及行動上的不同。

讀完《認知覺醒》一書,深刻認識到成長不是僅靠感動自己的自制力,重要的是認識到自己的狀態,錨定目標,尋找觸動自己的點,爾後開始行動。

「想做」和「去做」就差一個字,想做很多事,說明自己還有希望。

保持耐心,不焦躁,時間會告訴你答案。

相關焦點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讀《認知覺醒》之前,我似懂非懂;讀過《認知覺醒》之後,我恍然大悟。這就是在強調專注力的意義。這個故事來自一本書《認知覺醒》。《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自媒體人,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家媒體爭相轉載。這本書經歷三年時間完成。周嶺在自序中談到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來自一場意外,身邊兩位好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改變,這讓他警醒。
  • 《認知覺醒》:中年人走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從改變認知開始
    作者周嶺老師曾在書中說到:「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認知覺醒才能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走出中年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呢?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
  • 緩解30歲的焦慮:是時候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了!
    我們能改變自己嗎?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認知覺醒》仔細想想,可不就是這樣嗎?
  • 《認知覺醒》:避免三種錯誤狀態開啟元認知,發現自身潛力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開發的潛力,開啟認知能力,讓自己從沉睡中醒來,就可以突破自己找到讓自己幸福的密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不是依靠自己的自制力,「本能腦」和「情緒腦」總能找到你自制力的突破口,靠「知識」才能夠讓自己認清自己的局限和障礙,從而有效的規避自己的誤區和盲點,讓自己更有智慧。《認知覺醒》是給你啟示,帶來智慧的一本書。翻開這本書,走進自我覺醒的世界,打開自身的寶藏。
  • 你的自我覺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覺知,是自我覺醒的開始!
    我開始問自己,我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我開始痴迷於心理學,我開始大量的閱讀,我開始不斷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到底要怎麼走。如果要總結性的說我的自我覺醒時間,我覺得第一次應該是離婚,第二次就是決定學心理。離婚讓我跳出之前的小視角開啟新的人生階段,學心理讓我更開放的擁有更多的思考和認知角度。
  • 《認知覺醒》:提高思維認知,不再迷茫惶恐,重新定義你我的人生
    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總有迷之自信。歸根到底,這和人的認知有關——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審視自己的目標。在周嶺的《認知覺醒》一書裡,他這麼剖析:「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能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然而現實並不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
  • 《認知覺醒》還在刷抖音越刷越焦慮?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於是前所未有過的危機湧上心頭,36歲的他想開始做出改變,主動出擊,主動覺醒。一 大腦的三種分類書中把人腦分為三種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要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很簡單,刷完一條抖音以後停下來給自己理智腦一個反應的時間。當你的理智腦重新掌控你的身體的時候,你就可以擺脫本能腦的控制。當你的智腦控制你的身體,你就開始了覺醒的第一步。二 讓成長從刻意練習開始,四個步驟,重塑自我。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2020年閱讀總結:不斷自我更新,成為更好的自己
    藉由讀書,我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學習如何自我更新,讓自己變得更加自律,更加平和,以此來改變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我以為在我看了許多關於自我更新的書後,我會成為理想中那個完美的自己。可實際上,當我看完這些書後,我才明白,接受真實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更新,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唯有此,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 2020年書單,自我提升,認知、閱讀和寫作,一個都不能少
    在上一篇書單裡,我推薦的是育兒類書籍,這篇書單,我將推薦的是自我提升類書籍。我把自我提升分為認知、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我認為認知決定是一個人自我提升首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認知有誤,那麼必定會影響他的言行,而閱讀是提升認知的「超能力」。
  • 電影《丹麥女孩》愛與痛的背後,是對靈魂的審視與自我救贖
    影片中的男主角埃納,因為一次偶然機會穿上女裝、化唇妝,導致內心的人格莉莉被喚醒,從此莉莉的自我形態轉變便一發不可收拾。人們普遍認為,這是變性人的電影。但在部分觀眾眼裡看來,這是一場關於「莉莉」式的意識形態覺醒與困境中的自我救贖,同時也是對靈魂內心深處的自我審視。
  • 《認知覺醒》:別讓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成了最沒用的人
    或許我們都不可能做到「世事洞明」,但也要在有限的時光裡,讓自己可以有一些向上的自我改變。倘若你對自己的現狀仍有不滿,早就厭倦了一成不變,又總是覺得有一身吃苦的力氣卻無處施展的話,不妨先從提升自己的認知開始。
  • 頹廢不止該怎麼辦(強化自我認知)
    一、強化自我認知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如何強化自我認知?書中講到一個我認為非常好的方法——審視自己。與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觀察自己一天的行為,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認識自己。你就會發現,其實自己真的有自己想的那麼糟糕嗎?真的有自己認為的那麼優秀嗎?提問即開始。我認為審視自己對抑鬱症患者和自卑心理嚴重的人起到一個積極作用。因為他們常常深陷於他人的想法之中,不斷地否定自己,所以不管他們按時完成了多少任務都不會覺得自己很棒或者能夠開心起來。不開心是常態,而不開心的根源是沒有得到認可。
  • 抑鬱症患者對自我產生負面評價,怎麼辦?改變認知歪曲並遷移思維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自尊心被蹂躪過了,就會非常消極,非常悲觀,甚至都不好意思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不會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人生的思想就是這樣奇怪,當自己想要尋求改變的時候,那麼很多東西都會隨著自己的想法改變而改變,當自己不能夠進行改變時,那麼很多東西就無法去改變。當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怎麼辦呢?
  • 《認知覺醒》:真正優秀之人,原來都擁有「主動元認知」能力
    最近在看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這本書,接觸到一個我以前不知道的概念--元認知。那什麼是元認知呢?元,在漢語中有「頭、首、始、大」的意思。元認知,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與理解。
  • 《公爵夫人》:歌頌女人偉大的故事,是自我審視和認知的過程
    接下來,我就從德文郡公爵與喬治亞娜的婚姻故事主題,反駁《公爵夫人》並非歌頌女性偉大,而是「自我審視與認知」。一、歌頌女性偉大的故事:審視「傳宗接代」的本質不知讀者朋友是否注意到這個變化:80年代之前有許多人存有極度的封建思想,那些人非常之渴望生一個兒子,基本家家戶戶有3到8個子女。
  • 開啟我們最高級的認知
    換句話說,這時候的你,其實就是所謂的「醒著的睡著的人」,還沒有真正的覺醒。 人的認知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就是我們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活動。第二個維度是對第一個維度的認知活動本身的認知。這種對認知的認知,被稱為元認知。元認知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讓我們觀察自己的思維活動,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直到我看了《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我才發現「聽話」2字背後隱藏了巨大危機。講親子關係的書很多,但很多隻談及表面,沒有抓住實質。而《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直擊親子關係的核心,揭示了親子衝突的根本原因,創造了全新的育兒方式。
  • 《認知覺醒》:人生也需要做「拉伸運動」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要走出舒適區,進入拉伸區,但不要太焦急地進入困難區。這是為什麼呢?不妨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當這個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想要做出改變的時候,如果他選擇的目標是90分,並且開始瘋狂熬夜,那麼這個孩子就用力過猛,直接從舒適區跨越到了困難區。但是,如果他能夠靜下心來衡量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在一個學期內考到60分的合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