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2021-01-19 玉箏哈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麼?」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這個故事,你看懂了麼?

讀《認知覺醒》之前,我似懂非懂;讀過《認知覺醒》之後,我恍然大悟。這就是在強調專注力的意義。這個故事來自一本書《認知覺醒》。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自媒體人,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家媒體爭相轉載。這本書經歷三年時間完成。

周嶺在自序中談到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來自一場意外,身邊兩位好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改變,這讓他警醒。他捫心自問,如果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現有的一切都被「剝奪」,還會擁有什麼?還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麼?

2017年的周嶺,已經36歲,在不被很多人看好的年齡,毅然開始探索,真正發自內心渴望改變。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認知能力上的差異。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只有讓大腦認知變得清晰,才能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

為此,周嶺慢慢揭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隨意翻看任一章節,把它當作工具書,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時常回顧、思考和實踐,相信都會給自己帶來覺醒的改變。

《認知覺醒》分上、下兩篇,共八章內容。

上篇:內觀自己,擺脫焦慮

下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

上篇的關鍵詞是大腦、潛意識、元認知;下篇的關鍵詞是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人生五件套。在諸多關鍵詞中,對我最有吸引力的關鍵詞是:元認知,被作者稱為人類的終極能力。

一、普通認知與元認知的區別

仔細觀察優秀的人,他們幾乎都有共同的特點,他們比普通人前進的快,按作者的說法就是「飛」著前進。絕大多數人意識不到自身也隱藏著一對翅膀,只有喚醒人類的終極能力——元認知,才能讓這對隱形的翅膀飛動起來。

作者認為元認知能力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反思能力,這種能力是人類獨有的,也是我們成為萬物之靈的根源。人類大腦的進化,使得我們具備了極強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從而可以理智的生活。而其它動物只能依靠本能和情緒生存。

人的思維好比一把錘子,不但能釘釘子,還能複製出另一把錘子來錘打自己。這就是元認知能力和普通認知能力的差別。在元認知能力的世界裡,也是有層級差別的,唯有擁有高級別的元認知的人才能勝出。

當然,元認知也分為兩大類:被動元認知和主動元認知。

從被動到主動是一個轉折點,作者在書中寫道:你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進而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進一步糾正那些並不明智的想法,最終做出更好的選擇。反觀自己的思考,做出選擇,不同選擇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二、獲取元認知能力的四種方法

知曉了元認知的概念,還遠遠不夠,作者在書中給出獲取元認知能力更為系統的方法:

第一,學習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經歷

「終身學習」的理念並不新鮮,卻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可行方法。從書籍中獲取前人的智慧,通過刻意練習後,掌握更多更深的底層規律,就能幫助我們從無知中跳出來,做出更加正確的選擇。

學習的過程也是直接觀察自我的過程,一個「原始自我」和一個「現代自我」相互博弈,通過不斷學習指導「現代自我」取得勝利,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強。

第二,自身的經歷更是一種獨特的財富

每天的生活像水一樣流逝,如果不做停留,很難攫取生活中的智慧,反思復盤可以讓我們有機會思考可以獲得的經驗及教訓,下次遇到問題時可以吸取經驗教訓。

我認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唯一的,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妨在每天給自己留出一段反思復盤的時間,想一想這一天的得失,長此以往,人生必將不同。

第三,啟用你的「靈魂伴侶」

如果說學習和反思是靜態的,那當下,動態的自己如何主動運用元認知呢?作者說,很簡單,啟用你的「靈魂伴侶」。讓他時刻監控你的一舉一動,如同電腦系統裡的殺毒軟體,監控你的每一次操作,一旦發現可疑文件立即發出警報。

我理解「靈魂伴侶」就是心中的另一個小人。經常聽人說,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兩個小人,他們經常打架。「我們總是這樣,一開始只想找一根繩子,最後卻牽出一頭大象。」

你的生活中,是否也經常有這樣的場景再現:有時候拿起手機,只是想看一下重要信息,卻在不知不覺中點開了一個又一個小紅點,時間無端地流逝,最重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完,就到了一天結束的時間。

如果有個「靈魂伴侶」在旁審視自己的行為,不斷給自己提醒,告訴自己這個事情可做可不做,還是忍一下,等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再說;不盲目做那些容易做但卻不那麼重要的事情,過幾年回頭看,人生會大不同,曾經的煩惱根本不值一提。

第四,冥想

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很多,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冥想。

冥想就是那種只需要靜坐在某處,然後放鬆身體,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中的行為。簡單來說,冥想就是靜坐,持續關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冥想帶來的持續關注,可以幫助大腦做健身操,通過持續鍛鍊,大腦可以直接提升元認知能力。

在冥想過程中,覺察到自己走神了,只需將注意力拉回來,不斷練習,就會一點一點增加關注力時長。我選擇每天清晨醒來第一時間做冥想練習,每次持續時間15分鐘。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堅持冥想靜坐時間。

作者在文中給大家一句忠告:想擁有和掌握元認知能力並不容易,需要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用不了多久,你會發現,自己慢慢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

前文開篇說的故事,就是冥想練習要達到的意境,「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三、成為自己人生思維舵手的三個能力

作者認為元認知能力就是覺察力和自控力的組合,從實用角度講,元認知能力可以定義為: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被潛意識左右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很天然被潛意識左右,早上醒來總是不自覺習慣性拿起手機,不假思索不需要思考。而這個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是起床、穿衣服、洗漱等,一切收拾的有條不紊後再打開手機查看信息。

把時間的長度拉長到一天,很多人會在一天臨近結束時,發出靈魂拷問:我這一天都幹了什麼?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沒做多少,亂七八糟的瑣事卻做了一大堆!

你是否被書中列舉的這些現象擊中?看到這一段內容,我是頻頻點頭。

作者總結道:從當下,到每天,再到一生,我們都天然被潛意識左右著。

那有沒有改變的可能,讓我們擺脫潛意識,無法自控的怪圈?

作者給出了3種方法:

1、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一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

2、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時刻明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機。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總是會將當下的注意力,控制在自己既定的日程目標上,能夠自我審視,自我控制,不隨波逐流。

《認知覺醒》共引用了44本專著文獻和其它多處資料,是一本乾貨滿滿的書,無論是內容的知識深度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都給人以啟發,讀來醍醐灌頂、受益匪淺。在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幫助下,這本書得以面世,是作者的渴望,更是讀者的福氣。「現在」永遠都是最好的時機,踏上覺醒之旅,就從翻開這本書開始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審視自己,洞悉觸動點,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裡總結到,「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深以為然。如大多數人一般,作者周嶺曾經也經歷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狀態。不過就在36歲時,一次意外令他突然覺醒,此後便不斷摸索嘗試認識、改變自己。
  • 緩解30歲的焦慮:是時候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了!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在36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他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焦慮油然而生,他強烈地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他必須改變,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他慢慢改變自己的方法和路徑,最終實現自我改變,寫下《認知覺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此書找出自我改變的方法和路徑。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1.專注當下「一個人專注力的高低,可能預示了他今後成就的大小。」
  • 《認知覺醒》:中年人走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從改變認知開始
    直至看到《認知覺醒》這本書,仿佛如夢初醒。作者周嶺老師曾在書中說到:「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認知覺醒才能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走出中年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呢?想要改變自我,改變人生,就要從改變認知、讓認知覺醒開始!
  • 《認知覺醒》:避免三種錯誤狀態開啟元認知,發現自身潛力
    大腦仿佛不聽我們的話,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造就了我們局限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突破自己。周嶺在《認知覺醒》中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開發的潛力,開啟認知能力,讓自己從沉睡中醒來,就可以突破自己找到讓自己幸福的密碼。
  • 你的自我覺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覺知,是自我覺醒的開始!
    如果要總結性的說我的自我覺醒時間,我覺得第一次應該是離婚,第二次就是決定學心理。離婚讓我跳出之前的小視角開啟新的人生階段,學心理讓我更開放的擁有更多的思考和認知角度。這兩天在看的書,是作家周嶺的新書《認知覺醒》,我還沒看完就拍了照片給閨蜜,這是一本同樣適合她的書,想要改變人生,先要改變認知,認知覺醒後才能有不一樣的人生呀!周嶺: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識、有深度,讀起來接地氣、極易懂,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認知覺醒》還在刷抖音越刷越焦慮?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要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很簡單,刷完一條抖音以後停下來給自己理智腦一個反應的時間。當你的理智腦重新掌控你的身體的時候,你就可以擺脫本能腦的控制。當你的智腦控制你的身體,你就開始了覺醒的第一步。二 讓成長從刻意練習開始,四個步驟,重塑自我。
  • 2020年書單,自我提升,認知、閱讀和寫作,一個都不能少
    在上一篇書單裡,我推薦的是育兒類書籍,這篇書單,我將推薦的是自我提升類書籍。我把自我提升分為認知、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我認為認知決定是一個人自我提升首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認知有誤,那麼必定會影響他的言行,而閱讀是提升認知的「超能力」。
  • 為什麼天天打卡卻依然焦慮?可能你只是假裝努力
    讀書的時候,我身邊總有一群人,從不逃課,從不午休,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努力背單詞、做卷子,但是期末考試成績依然不如人意。到現在,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秀打卡,每天早起打卡必曬,每次運動健身必曬,各種閱讀寫作、演講學習等花樣百出,不得不說堅持21天或者100天打卡的學霸是妥妥的學習達人。
  • 《認知覺醒》:提高思維認知,不再迷茫惶恐,重新定義你我的人生
    歸根到底,這和人的認知有關——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審視自己的目標。在周嶺的《認知覺醒》一書裡,他這麼剖析:「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能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然而現實並不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
  • 《認知覺醒》:人生也需要做「拉伸運動」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要走出舒適區,進入拉伸區,但不要太焦急地進入困難區。這是為什麼呢?不妨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現在,不少成功學書籍都提出了一個觀念,那就是:跨出舒適區。然而無用的雞湯就是告訴你跨出舒適區而已;而真正有營養的雞湯會告訴你:哪裡是舒適區?如何跨出舒適區?跨越多大比較合適?跨出去之後怎麼做?《認知覺醒》這本書就屬於「有用的雞湯」。
  • 2020年閱讀總結:不斷自我更新,成為更好的自己
    藉由讀書,我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學習如何自我更新,讓自己變得更加自律,更加平和,以此來改變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我以為在我看了許多關於自我更新的書後,我會成為理想中那個完美的自己。可實際上,當我看完這些書後,我才明白,接受真實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更新,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唯有此,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 開啟我們最高級的認知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是因為沒有自我觀察的意識,對自身行為毫無覺察。換句話說,這時候的你,其實就是所謂的「醒著的睡著的人」,還沒有真正的覺醒。 人的認知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就是我們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活動。第二個維度是對第一個維度的認知活動本身的認知。這種對認知的認知,被稱為元認知。
  • 文學是人學,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也影響著人
    魏晉時期,文學的自覺性開始覺醒,人們開始關注文學本身魏晉以前的諸多文學作品到現在還熠熠生輝,詩歌類如《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等等,散文更有經史子集,諸子百家,而漢賦更是蔚為大觀。這些作品影響了我們幾千年,但在當時,文學本身的美和價值並沒有被重視。
  • 《認知覺醒》:別讓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成了最沒用的人
    要知道,和認知不同的人交流,是很困難的,想要保持自己的固有觀念,又想像其他人那樣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本身就是個謊言。或許我們都不可能做到「世事洞明」,但也要在有限的時光裡,讓自己可以有一些向上的自我改變。
  • 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改變不靠毅力靠認知
    你是否想過改變,努力兩天,沒什麼成績就放棄了?你是否也想勤快點,每天早起跑步,可總是心生懶惰,一覺睡到太陽出?你是否也特別努力,靠毅力苦苦支撐,卻沒有任何改變?……最後無奈,拿起手機,刷劇、遊戲起來……《認知覺醒》裡說懶惰、安逸享樂、趨易避難,是人類的天性,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 洛克菲勒:能成大事的孩子,往往有3種認知覺醒
    米醬在研讀了《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之後,提煉出了他教育孩子的智慧,發現:能成大事的孩子,不是學多少知識,而是要有3種認知覺醒。覺醒一:起點不決定終點很大意義上,父母的位置其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起點。一個孩子出身好,父母有錢,就意味著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從小可以上各種輔導班,進最好的學校讀書。
  • 抑鬱症患者對自我產生負面評價,怎麼辦?改變認知歪曲並遷移思維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對自我的負面評價和對未來的一種失望。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就是面對未來抱有極其強烈的渴望,並且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它。而抑鬱症患者的情緒狀態是非常低落的,甚至是比較頹廢的。自己不能轉彎過來思考,那麼誰也無法去把他拉回來。
  • 《認知覺醒》:痛苦的事情,才能加速我們成長
    正如那句話所說「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呢?因為道理再好只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懂了那麼多,你改變了多少?我們大部分人學習的目的,往往只是為了緩解知識焦慮,或者滿足自己對知識的獵奇心理,進而沉浸在學了好多東西的自我滿足的假象裡。以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今天新學了一個知識,太棒了,我又比過去多懂了一點;收藏起來,絕對乾貨;接著拋諸腦後,學習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