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抗壓兒童」?視頻裡的孩子,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
第一次,不小心灑了一杯,他第一反應不是哭,「啊哦」一聲立刻拿抹布擦地板。
第二次,他給自己鼓勁「這次不會灑了」。哦,話音剛落,又倒灑了一點。沒關係,繼續。
當他走到剛剛擦乾的地板,被老天捉弄似的,又滑倒了!這次更慘,不僅自己摔了,兩杯果汁也全潑在自己身上,換作大部分人,心都要碎一地了,何況孩子。
但他第一反應仍然是二話不說,爬起來擦地板。最後還自嘲地說了一句:「生活就是如此」。
不得不說,這個孩子簡直就是抗壓高手。
可是,該如何養成呢?也許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現在的孩子普遍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很多時候,他們無法按自己的心意來行事,就會感到挫敗。
低落的情緒一直持續、疊加,導致自我評價低,覺得自己就是很「喪」!
更刺激父母的是,心理學上有種說法:
「焦躁和不安等消極情緒,比積極情緒更容易殘留在腦海裡,而且很難消散。當孩子習慣了這種狀態之後,便很容易失敗,缺乏上進心,養成逃避新挑戰的行為模式。」
日本作者久世浩司,在他新著的《抗壓力-親子篇》解釋了「抗壓兒童」:即使一再遇到麻煩,也能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依然能夠不懼挑戰,積極地解決問題。
有這樣特徵的孩子被稱為「抗壓兒童」。
抗壓力,人生幸福的一把必備鑰匙。擁有高水平抗壓力的孩子,在人生中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馬雲在今年10月15日雲谷學校的演講中也提到:挫折不會等孩子長大才來,培養抗壓力當然越早越好。
《抗壓力-親子篇》給父母提供了很好的練習方法,幫助孩子培養「抗壓力」,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面對挫折。
作者久世浩司,是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校長,也是積極心理學認證培訓師,更是兩個孩子的父親。針對「抗壓兒童」的培養方法,他總結出入手的五個領域。
《抗壓力-親子篇》更像是一本實用的育兒練習手冊,設計了20種生動有趣的親子訓練。哪怕每天非常忙碌,也能花3分鐘,親子在遊戲時間裡輕鬆完成。
為了讓大家高效地讀完這本書,並能活學活用,久世浩司特地設置了書的結構。每個章節都分成三項:提問解決、3分鐘父母練習、3分鐘親子練習,增強了易讀性和實用性。
積極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彼得森和馬丁·賽裡格曼共同開發了積極行為分類評價系統,列出了24種積極人格。
用3個有效的提問,幫助家長找到孩子排名前三位的性格優勢,更好地了解孩子。
1.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2.請講述你的一次成功體驗。
3.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傾聽孩子們的回答,關注孩子的聲調、語速和表情,從他們描述時眼裡閃光的瞬間,我們找到孩子性格優勢的線索。
作者在一次自認糟糕的旅行中,看到兒子截然相反的態度。兒子表現出的好奇心、忍耐力和人情味,是他的三個性格優勢,由此,作者選擇讓他做的家務是烹飪。
因為考慮要做什麼菜,使用什麼食材就能激發起他的好奇心;
直到端菜上桌前,都要不懈地做準備和實際操作,所以忍耐力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把自己做的飯菜端給家人時,對家人的愛會表露無疑。
父母要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詞。
讚美是肯定,而如果是從孩子最愛的父母口中說出來,話語的能量更充沛,效果也更持久。
吃到飯菜時也一定要製造幸福的氛圍,分享開心的部分,這樣會讓孩子鼓起更多勇氣,也會讓他們擁有想去發揮性格優勢的動力。
如果出現消極情緒,會忍不住地繼續想下去,變得很不安。
舉個例子,孩子作業磨蹭拖拉,即便你忍住不說,但內心已經開始急躁。如果孩子仍然沒有更好的改進,相信最終你會按捺不住催促甚至呵斥。
你心裡可能在想:「我已經很忙了,你卻不著急,這不是浪費我的時間嗎?」
讓你生氣的,是對孩子不聽話的不滿。
引起憤怒情緒,通常是因為屬於自己的東西或權利被奪走了。換句話說,你的時間被奪走了,你便會對始作俑者感到憤怒。
又或者,你是在發洩自己的壓力。
再或者,當你對未來產生消極預想的時候,不安和擔憂就開始困擾你。
一次情緒關聯二次情緒,一落千丈。
就像在大海中,如果被捲入旋渦,就很難逃出,在生活中也是。
重要的是,及時終止它。
作者把六種思維定式,比喻為「思維定式犬」。每個人心裡都養了至少一條「思維定式犬」。
想像一下,這隻犬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在你心裡定居了。它偶爾會吠叫,刺激你的內心,產生消極情緒。如果不想繼續養它,你要做的只是解開鎖鏈,放它自由。因為它只是一直犬,並不是你身上不可分割的器官。當然,你也可以接納它,馴服它,陪伴它。
擁有對它的決定權,會讓你感到輕鬆。從你自身找找原因,心情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
「我們的研究表明,培養抗壓力時,最大的障礙不是遺傳因素,也不是幼年經歷,不是缺乏機會,也不是貧窮。在鍛造堅強內心時,我們會遇到的最主要的障礙來自解讀方式。」
熱心教育的父母總是格外小心,儘量不對孩子說消極的話。然而,父母的逆境經歷不屬於這類話題,而是能夠鼓舞人心的積極故事。
這個練習的第一步,就是要繪製一張簡單的逆境圖。
父母的逆境故事,是孩子最好的參考和榜樣。經常在聽完父母講的故事後,大部分的孩子都非常驚訝,並且更意外的是,孩子會主動表達感謝。
所謂解讀方式,說的是我們心裡,如何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不幸的事誰都會遇到,因各人的解讀而天差萬別。
有些孩子會將一件負面事件小題大做。
例如,他考試考砸了,自暴自棄地想「我真沒用」的時候,《抗壓力-親子篇》建議你這樣提問,讓通過這些提問,讓他產生理性的想法。
第一步:「想像最壞的情況」
第二步:反過來「思考最好的情況」
第三步:「考慮可能的情況」
抗壓力強的孩子,有個特點是,在困難的時候,有人為他們的內心提供支撐,這讓他們可以通過溝通來戰勝逆境。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社會性支持」。
如果想培養抗壓的孩子,父母能夠做的就是成為孩子最大的支持者,培養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回到本文開始的視頻,拿著手機拍攝全過程的父母才是「幕後功臣」。
父母沒有在第一時間裡氣急敗壞地斥責,也沒有衝上去幫一把,而是淡定地在一旁繼續拍攝。
如果此刻,父母幹涉孩子,其實是體現對孩子的不信任。只有努力克制想要插手的心,而事實的「守望教育」,才能讓信任帳戶裡的餘額增加。
最後,作者久世浩司請父母回到初心,問問自己,究竟想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
學會欣賞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姿態,認可孩子質樸、本真的樣子,讚許和鼓勵孩子。
和子女共同提高抗壓力的過程,對父母而言也是非常寶貴的經歷,育兒先育己,先每天花3分鐘練習提升自己的抗壓力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