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35年10月,當中央紅軍歷盡艱險,疲憊地到達陝北那塊貧瘠之地時,國民黨騰出手來,再次開始了對紅二、六軍團的重兵"圍剿"。
當時,紅二、六軍團正處於「以爭取在湘黔滇創建新根據地、 繼續堅持和發展江南革命鬥爭為目的的戰略轉移」 階段,他們艱難地堅持著江南武裝鬥爭和根據地的創建。1936年2月初,紅二、六軍團挺進黔西北,短短9天時間,順利佔領黔(西)大(定)畢(節)三縣(以下簡稱黔大畢),迎來了一個"黃金時期"——即以黔大畢為中心的川滇黔邊區根據地創建時期。
細究歷史,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即在奪取和佔領黔大畢三座縣城時,紅二、六軍團均兵不刃血,幾乎一槍未發就順利進城。是什麼原因,讓紅軍如此順利,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三座縣城呢?
就兵力而言,國民黨!除追堵紅二、六軍團的六個縱隊,二十餘萬人之外,當時駐防黔大畢三縣的一二一師宋醒混成旅,其兵力也不弱。按國民黨軍編制,混成旅是由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各種兵混合編成的獨立旅。民國時期軍隊中常常有此編制。一個混成旅通常約有4000多人。屬於綜合型部隊,特殊時期的特殊編制類型。黔軍在1935年4月接受國民黨政府壓縮改編時,各級軍閥往往隱瞞編制,保存部隊實力,單位人數!往往還更多。
此外,畢節第四行政公署新成立時,蔣介石特調配63師歸專員兼保安司令莫雄指揮。在63師奉命調離畢節時,為加強畢節保安團的戰鬥力,曾留下了四門迫擊炮、二百六十發炮彈,另有輕、重機槍、衝鋒鎗、子彈、手榴彈等精良軍火,充實與改善了保安團這上千人隊伍的裝備。
同時,畢節境內還有裝備精良的鹽防軍二個營,計七百餘人。
就地形而言,進入畢節地區,除鴨池河天險天險外,黔大畢三縣均有堅固的城牆,縣與縣間有烏溪、西溪、老鷹巖、響水關隘等河流險關可防禦。
特別響水、落腳河關隘,曾經成功阻擋過太平軍進攻畢節的步伐。同治元年三月初太平軍欲進入畢節,曾經在響水落腳河關隘,強攻了四十二天無法越逾,只得繞道而進逼畢節縣城。
圍攻畢節縣城的兩支勁旅,隸屬於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帳下。分別由曾廣依、張遇恩將軍率領。這兩隻二萬多人的太平軍,加上當地的苗民起義軍,大約三萬之眾,將畢節城圍得水洩不通。但是因縣城有高達近兩丈,青石條壘砌的堅固城牆為屏障,再加城內軍民的抵抗,太平軍圍攻兩月餘而不能越城池一步,最後只能悻悻撤軍而去。
(大定與畢節交界的落腳河懸崖)
比較而言,如果當時對紅軍施以阻擊的話,那麼因長途跋涉的疲憊和武器不佔優勢的紅二、六軍團,要佔領黔大畢三縣,不但不可能一槍未發從容入城,而且肯定會付出流血犧牲的代價。
那麼,這其間歷史到底蘊涵著什麼秘密呢——
二
原畢節老縣城中心,有座鐘靈毓秀的小山,人稱元寶山。為倡畢節文風,康熙年間知縣李曜建松山書院於其上,乾隆二十年知縣董朱英又捐銀拓地,擴建松山書院大門、二門,講堂、學舍,廚房等,且開劈花園,四處覓奇花異草,廣植於園內,春天百花爭奇鬥豔,美不勝收。故縣城百姓改稱元寶山為百花山,一直延續至今。
(原松山書院,後畢節一小校園草圖)
1935年初,國民黨政府為加強對貴州的統治,開展對中央紅軍的"圍剿",在畢節設立了"行政公署"——即中華民國貴州「畢節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這個蔣介石親自下令設立的"畢節行政公署",選址在松山書院(原畢節一小)旁邊小山頂上,由江西德安行政公署全套機構和人員,整體遷移畢節。
人們何曾想到,這個蔣介石欽點搬遷,寄予厚望的畢節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竟然是中央特科領導下、隱蔽戰線上的一個紅色保壘。
中央特科,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特別行動科的簡稱。它是中國共產黨在20至30年代期間,最早建立的情報和政治保衛機關,主要活動在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
中央特科先後建立有總務科,情報科,行動科(俗稱「打狗隊」)和交通科(後更名無線電通訊科)。其主要任務為從事地下工作,其中包括情報收集,對中共高層人物實施政治保衛,防止國民政府和公共租界當局逮捕或者暗殺,並且開展針對國民政府的滲透活動。此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即採用暗殺方式懲處當時背叛革命、並且對黨造成嚴重危害的前中共黨員。
中央特科作為中共的第一個政治保衛和情報特工機構,在黨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及影響。
中共中央遷入蘇區後,成立了國家政治保衛局,延續了中央特科的職能。隨後在抗戰時期先後成立了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社會部、調查部等機構。全國解放後,中央在公安部成立下屬政治保衛局。上世紀80年代又從公安部獨立出來,成立國家安全部,作為國家政治保衛和情報機構。可以說,中央特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保衛和情報工作機構的始祖。
在中共情報史上,除了向國民黨各級機構派遣和潛伏人員外,其中還有很多從其內部發展起來的特殊情報關係。尤其是在中央特科時期,周恩來以其卓越的眼光,未雨綢繆,其領導下的情報精英們,各個時期都在國民黨內部,埋下了很多很深的「棋子」。而這些「棋子」,又在中共最危難的時刻,發揮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世英,1934年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軍委代理書記)
時任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軍委代理書記,主持共產黨在國民政府統治區的軍事、情報和聯絡工作的王世英回憶說:(隱蔽戰線上)有兩個人是不能忘的,一個是楊登瀛(周總理臨終前說起的不能忘的幫助過中共的人),另一個就是當時這位國民黨畢節專署專員莫雄。
莫雄,早年同盟會會員,孫中山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十一師師長。後被蔣介石撤裁,從此莫雄與蔣介石內心分道揚鑣。
上世紀30年代初,通過舊部,曾任十一師政治部主任的劉啞佛(中共早期黨員,情報人員)介紹,莫雄開始接近中共。
當時,他在宋子文謀了個財政部視察的閒差。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稅警總團總團長王賡臨陣逃脫,莫雄臨危受命,接任了稅警總團總團長,指揮稅警總團參加抗戰,有過短暫的軍權。
1933年卸任總團長後,經劉啞佛介紹認識嚴希純,中共人有了來往,開始接受中共的主張,傾向革命。最初,可能是考驗或者說是試探,上海地下黨領導人之一的嚴希純,請莫雄出面保釋幾位獄中的中共黨員(其中有中宣部《環球》主編吳亮平)。莫雄欣然允諾,找到上海市警察局長把事情辦成了。
莫雄提出的入黨要求,嚴希純經請示上級後,向莫雄回復了領導人的意見:「你在國民黨中資格老,社交廣,為方便工作起見,以暫不參黨為宜。而且,不入黨比入黨更有作用。」同時,從在國民黨要害部門「埋棋子」的可能性上出發,嚴希純希望莫雄放下和蔣介石的個人恩怨:「不要這樣清高,只要於革命有利,在蔣下面去工作也可以」。從此,莫雄便成為共產黨忠誠的"黨外"同志
1933年夏,蔣介石調莫雄去南昌行營。嚴希純回憶說:「他經過考慮,同意了我們意見,毅然去了南昌,任蔣的南昌行營軍事特派員。"後經蔣介石親信楊永泰等人的推介,蔣介石任命莫雄為江西省德安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專署下轄九江、湖口、彭澤、星子、都昌、德安、瑞昌,共七個縣,並在南昌設有辦事處兼交通站。
對新任命的專署最高長官莫雄,蔣介石出於信任和放心,專署機構組建、人員的選配,完全交由莫雄自行決定。蔣介石根本想不到,莫雄拿著他親自籤發的委任狀,卻是前去聽取中共情報組織的「指示」。
莫雄立刻趕到上海,找到了嚴希純,將兩份委任狀,即江西德安贛北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委任狀、江西贛北第四區「剿共」 保安司令委任狀,以及兩份機構人員組織空白表交給嚴希純說:「我準備與蔣介石鬥法,用他的拳頭去打他自己的嘴巴。假如你們信得過我莫雄,請你們派些共產黨員來與我一齊幹吧!我當司令,你們來當我的部下。蔣介石要我『剿共』,我卻要剿蔣!」
(1978年莫雄(前排右二)隨廣東政協代表團赴京期間,受到葉劍英元帥(前排正中)的親切接見併合照留影)
1933年至1935年,可以說是中共最艱難的歷史時期。按照毛澤東在1945年4月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的說法,這一時期中共在「白區損失了百分之百,蘇區損失了百分之九十」。由於有一段時間執行了「左」傾冒險(盲動)主義、 關門主義和國民黨的瘋狂搜捕,中共隱蔽組織損失慘重,甚至共產國際向中共發出不調幹部到上海、不發展新黨員、不在上海開會,大家自找職業、分散保存力量的指示。
就是在這殘酷的環境中,莫雄反卻向中共伸出了戰友之手。嚴希純立即向組織匯報,很快由上級組織派來了幹部,"幫助"莫雄組建專署。
1934 年初,德安專員公署和保安司令部組建完畢。莫雄在後來回憶說:「當時上海地下黨給我安排了幾十人」。
史實記載,在主要崗位任職的中共情報人員有:專員公署主任秘書劉啞佛、情報股長賈紹誼(陳昌)、文教科長阮退之、主任科員薛代旦、科長傅肖先、科員丘鏞(丘吉夫,代號小張)、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陳修爵、主任參謀盧志英、情報參謀項與年(梁明德)。按照委員長南昌行營的規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編制為79人,中共地下黨員就佔了一半左右,且重要崗位上又多是中央特科人員。
今天,研究中共隱蔽戰線歷史的學者們,都對項與年、丘吉夫,賈紹誼,盧志英等名字如雷貫耳,正是他們依託莫雄給予的各種有利條件,在中共最危急的時刻,搭建並運行著中共情報網以及連接上海中央局與中央蘇區的交通線。
建國後任山西省委書記、省長的王世英回憶說:「1934年,他(莫雄)擔任了江西德安專員兼保安司令,我們利用他派了一批同志到他那裡擔任參謀處辦事員、科員等聯絡工作,在他的掩護下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如在九江、南昌建立了據點。」
在蔣介石眼皮底下,共產黨的情報人員在九江、在南昌、在廬山周邊活動自如。嚴希純也說:「當時(通過)他設在南昌的辦事處,我們的同志得到掩護。南昌是蔣介石的心臟,我們都在這地方大搖大擺地走,就是這個緣故。」
王世英還深情地說:「莫雄對我們的幫助很大。在當時的環境下,能不顧生死,不避危險,這樣幫助黨的確實是很少的。」
三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挺進黔大畢,一周時間兵不刃血地佔領了三座縣城,獲得了根據地創建的空間和部隊休整發展的時間,這齣忽意料的勝利,可以說和隱蔽於畢節專員公署內的中央特科密切相關。他們為暗中配合紅二、六軍團攻城掠地,做了哪些工作呢?
(一)調離防守部隊,讓黔西、大定(今大方)、畢節三縣城變為無兵防當衛之城。當時駐防黔大畢的部隊,是改編後的國民黨第一二一師猶國才部宋醒混成旅。該混成旅轄兩團六個步兵營,旅部還直轄有騎兵、機炮各一個營,人數達六千餘眾。宋醒為畢節警備司令。
一二一師師長猶國才、旅長宋醒,深為敬仰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黨元老莫雄,除公務聯繫之外,私人交往甚密。猶國才多次私囑宋醒,駐紮畢節期間,部隊軍事上須多聽從莫大哥意見。而宋醒,也確實對這位北伐猛將,尊敬有加,言聽計從。
當紅二、六軍團以佯攻貴陽之勢,調動鴨池河天險守軍向省會收縮後,然後突然轉道清鎮地域,截斷畢節與貴陽通道,直接大踏步奔襲畢節之境時,宋醒就問計於莫雄:如紅軍進攻黔大畢,如何防守待援?莫雄的看法是,各路追兵行動遲滯,距紅軍起碼三至四日行程。就黔大畢形勢,縱然是全旅壓上,也抵擋不了賀龍、簫克之兵鋒,城是守不住的,不如擇險要地界而阻防。既不會毀損城市傷及百姓,也可在山野間捕捉戰機,進退自如。莫雄還推心置腹地對宋醒說:老弟呀,即使拼命保住了地方,但地方官員不是你當;而保住了部隊,就是保住了自己的職務……
宋醒聽懂了莫雄的話,保住部隊就是保住了自己。所以他在紅軍到達前,撤離了黔西駐防部隊楊致和營,命其主防西溪河西岸關隘,不必死守,相機處制。
二月三日,紅軍順利佔領黔西縣城後,五日西取大方縣城時,挺進西溪河岸。紅軍機槍一掃射,楊致和營象徵性放了幾槍,便撤離陣地,迅速退回大方縣城。在當夜,便在團長魏明帶領下,全團退出縣城,撤往水城方向。
一月後(一九三六年三月六日),大方縣長馬仁生在給省政府的報告中寫道:「(紅軍)於2月3日渡鴨池河入黔西縣後,於5日派遣匪隊前來大定。到黔定交界西溪地方,與駐軍楊營及區民團接融……因匪來愈眾,多寡懸殊,勢不能終守。楊營部暨該區民團,仍以戰作退,放棄西溪和甘蔭棠,且退守烏溪。當夜楊營退入縣城,隨駐軍魏團部向西撤退……至6日10時,匪眾負械垂手,安然進城,未發一槍,未費一彈,偌大縣城遂為匪有……」其對縣城陷落的哀嘆、對駐軍不抵抗的憤怒之情,躍然紙上。
在大方縣長馬仁生哀嘆紅二、六軍團「負械垂手,安然入城」之城之際,遠在昆明的龍雲,因不知情報,急電貴州省主席吳忠信:「吳主席:察密。畢書一帶甚屬空虛,現共匪既到黔西,貴陽似無須多留部隊。畢、大(大方)一帶,猶部情況熟悉,應飭用儂速率所部,取捷徑兼程前往,與滇軍切取聯絡,而收截堵之效。即希酌辦理。龍雲叩,魚酉設印。」
猶國才駐紮安順地區,自然不願放棄黔中富庶之地為他人所佔。故電令宋醒與莫雄協商防守。然後致電吳忠信:「主席吳鈞鑑:陽電奉悉。節麾返築,慶慰之憂。昨曾電達,計蒙省覽。匪前日在黔大間幹堰塘,與宋醒所帶之趙、楊兩營激戰,互有傷亡。因眾寡懸殊,始向馬場撤退。現仍遵照綏署電令,協商莫專員扼要防守中。餘俟得報再陳。猶國才叩。庚未印。」
(原國民黨一二一師混成旅旅長 宋醒)
然而,猶國才電文中「(宋醒)協商莫專員扼要防守中」之情報,實際上在莫雄與宋醒的防守策劃中,卻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大方雖被佔,而黔西北政治、經濟中心畢節,前面尚有響水埡口、老鷹巖險關、落腳河懸崖關口等多處急流險關可防禦;兵力也尚有完整的混成旅,保安團計六千餘人,況且彈藥充足武器優良。倘若果真「扼要防守」,不說象抵擋當年太平軍那樣堅守四十餘天,只需幾天,孫渡縱隊可從威寧驅馳畢節,萬耀煌、郝夢齡兩縱隊也可出黔西而抵達,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態。紅軍必然處於軍事上的被動,勢必會放棄對畢節的進取。
「扼要防守」被大打折扣或反其意而行之的是,專署借兵力不足,難以抵抗紅軍進攻為由,召開了畢節各界「抵抗紅匪商議會」。會上以各種理由,說服了畢節工商業界、富豪巨紳代表,讓大家議定出一個「招降共產黨領導的席大明遊擊隊,委席為五縣剿匪副司令,給其命部大洋五千元,步槍三百支,子彈一萬發以犒勞補充,讓其換防宋醒部,防守險關隘口。」目的是讓兇悍的席大明與紅軍「兩敗俱傷」後,國軍可坐漁翁之利。這樣一個「開門揖盜」的辦法,畢節專署居然讓宋醒和各界代表所擁贊。然後,席大明向中共貴州省工委委員鄧止戈進行了匯報,並派交通員到大方與紅軍進行了聯繫。席大明遊擊隊在大方與畢節交界處的堅固工事中,換防了混成旅所有官兵。
其後,正如黨史軍史所記載:席大明部見紅軍來後,按約定出面迎接,帶領紅軍浩浩蕩蕩地列隊入城。又一次兵下刃血地佔領了畢節縣城。
從紅二、六軍團二月一日強渡鴨池河開始,貴陽、雲南、萬燿煌等縱隊聯繫「敵情」,偵詢情況的電報電話,可以說是頻繁不斷。但著為地處前沿的畢節保安司令部,卻沒有有接向省政府,友軍主動報告過軍情。使得上級和友軍獲得的情報似是而非,真真假假。難以決策軍事行動。
猶國才電告省主席吳忠信 「(宋醒)協商莫專員扼要防守」之電報,日期為「庚未印」。用公曆時間翻譯,即發至二月八日下午一點至三點間。此時,大方縣城已被紅軍佔領了兩天。而電文中尚呈述
「匪目前在黔大間之幹堰塘,與宋醒所帶之趙、楊兩營激戰……」
而在此日,雲南孫渡縱隊駐防威寧的萬保幫團長,接到莫雄電話告知軍情。萬立即用電報發龍雲、孫渡:「總司令龍,縱隊司令孫鈞鑑:虞辰電諄達:用密,傾據莫專員電告匪情:(一)匪全部2萬餘人,在黔西會合;(二)有5000餘人佔領大定,現仍盤桓大定,刻步哨大小角丫;(三)該匪無力犯畢節,因追剿部隊將接觸。」此電文明顯告訴龍雲、孫渡,紅軍沒有能力進攻畢節,畢節尚處安全中,威寧方向之孫縱隊,暫無向畢節開進,防守畢節之必要。
而恰恰在兩天後,萬團長又接到莫雄電話,昨10日接萬團長(保邦)來電云:昨(9日)傾據莫專員由撒拉溪來電話告稱,肖賀匪部,已攻陷畢節。莫專員雄,曾率兵千餘,搶城內屋宇,與匪戰2時餘,以後賊多我寡,不敵而退。(1936年2月11日《雲南民國日報》第六版(軍息)載)
什麼巷戰兩小時,真正的情況是紅軍在席大明遊擊隊的帶領下,列三路縱隊,在畢節學生、市民手搖小紅旗的夾道歡迎中,浩蕩而整齊地踏進了縣城。
站立百花山之頂的莫雄、盧志英、劉啞佛等人,遙望紅軍奔縣城而來,他們掃視了一遍留下的電臺、槍彈、藥品等物資,跨上戰馬,出西城牆門,向楊家灣而去……(李東升)
(作者系畢節市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