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特科之紅色保壘——隱蔽戰線上的畢節專員公暑

2021-02-25 紅色黔西北

1935年10月,當中央紅軍歷盡艱險,疲憊地到達陝北那塊貧瘠之地時,國民黨騰出手來,再次開始了對紅二、六軍團的重兵"圍剿"。

當時,紅二、六軍團正處於「以爭取在湘黔滇創建新根據地、 繼續堅持和發展江南革命鬥爭為目的的戰略轉移」 階段,他們艱難地堅持著江南武裝鬥爭和根據地的創建。1936年2月初,紅二、六軍團挺進黔西北,短短9天時間,順利佔領黔(西)大(定)畢(節)三縣(以下簡稱黔大畢),迎來了一個"黃金時期"——即以黔大畢為中心的川滇黔邊區根據地創建時期。

細究歷史,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即在奪取和佔領黔大畢三座縣城時,紅二、六軍團均兵不刃血,幾乎一槍未發就順利進城。是什麼原因,讓紅軍如此順利,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三座縣城呢?

就兵力而言,國民黨!除追堵紅二、六軍團的六個縱隊,二十餘萬人之外,當時駐防黔大畢三縣的一二一師宋醒混成旅,其兵力也不弱。按國民黨軍編制,混成旅是由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各種兵混合編成的獨立旅。民國時期軍隊中常常有此編制。一個混成旅通常約有4000多人。屬於綜合型部隊,特殊時期的特殊編制類型。黔軍在1935年4月接受國民黨政府壓縮改編時,各級軍閥往往隱瞞編制,保存部隊實力,單位人數!往往還更多。

此外,畢節第四行政公署新成立時,蔣介石特調配63師歸專員兼保安司令莫雄指揮。在63師奉命調離畢節時,為加強畢節保安團的戰鬥力,曾留下了四門迫擊炮、二百六十發炮彈,另有輕、重機槍、衝鋒鎗、子彈、手榴彈等精良軍火,充實與改善了保安團這上千人隊伍的裝備。

同時,畢節境內還有裝備精良的鹽防軍二個營,計七百餘人。

就地形而言,進入畢節地區,除鴨池河天險天險外,黔大畢三縣均有堅固的城牆,縣與縣間有烏溪、西溪、老鷹巖、響水關隘等河流險關可防禦。

特別響水、落腳河關隘,曾經成功阻擋過太平軍進攻畢節的步伐。同治元年三月初太平軍欲進入畢節,曾經在響水落腳河關隘,強攻了四十二天無法越逾,只得繞道而進逼畢節縣城。 

圍攻畢節縣城的兩支勁旅,隸屬於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帳下。分別由曾廣依、張遇恩將軍率領。這兩隻二萬多人的太平軍,加上當地的苗民起義軍,大約三萬之眾,將畢節城圍得水洩不通。但是因縣城有高達近兩丈,青石條壘砌的堅固城牆為屏障,再加城內軍民的抵抗,太平軍圍攻兩月餘而不能越城池一步,最後只能悻悻撤軍而去。

 (大定與畢節交界的落腳河懸崖)

比較而言,如果當時對紅軍施以阻擊的話,那麼因長途跋涉的疲憊和武器不佔優勢的紅二、六軍團,要佔領黔大畢三縣,不但不可能一槍未發從容入城,而且肯定會付出流血犧牲的代價。

那麼,這其間歷史到底蘊涵著什麼秘密呢——

原畢節老縣城中心,有座鐘靈毓秀的小山,人稱元寶山。為倡畢節文風,康熙年間知縣李曜建松山書院於其上,乾隆二十年知縣董朱英又捐銀拓地,擴建松山書院大門、二門,講堂、學舍,廚房等,且開劈花園,四處覓奇花異草,廣植於園內,春天百花爭奇鬥豔,美不勝收。故縣城百姓改稱元寶山為百花山,一直延續至今。

   (原松山書院,後畢節一小校園草圖)

1935年初,國民黨政府為加強對貴州的統治,開展對中央紅軍的"圍剿",在畢節設立了"行政公署"——即中華民國貴州「畢節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這個蔣介石親自下令設立的"畢節行政公署",選址在松山書院(原畢節一小)旁邊小山頂上,由江西德安行政公署全套機構和人員,整體遷移畢節。

人們何曾想到,這個蔣介石欽點搬遷,寄予厚望的畢節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竟然是中央特科領導下、隱蔽戰線上的一個紅色保壘。

中央特科,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特別行動科的簡稱。它是中國共產黨在20至30年代期間,最早建立的情報和政治保衛機關,主要活動在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

中央特科先後建立有總務科,情報科,行動科(俗稱「打狗隊」)和交通科(後更名無線電通訊科)。其主要任務為從事地下工作,其中包括情報收集,對中共高層人物實施政治保衛,防止國民政府和公共租界當局逮捕或者暗殺,並且開展針對國民政府的滲透活動。此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即採用暗殺方式懲處當時背叛革命、並且對黨造成嚴重危害的前中共黨員。

中央特科作為中共的第一個政治保衛和情報特工機構,在黨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及影響。

中共中央遷入蘇區後,成立了國家政治保衛局,延續了中央特科的職能。隨後在抗戰時期先後成立了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社會部、調查部等機構。全國解放後,中央在公安部成立下屬政治保衛局。上世紀80年代又從公安部獨立出來,成立國家安全部,作為國家政治保衛和情報機構。可以說,中央特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保衛和情報工作機構的始祖。

在中共情報史上,除了向國民黨各級機構派遣和潛伏人員外,其中還有很多從其內部發展起來的特殊情報關係。尤其是在中央特科時期,周恩來以其卓越的眼光,未雨綢繆,其領導下的情報精英們,各個時期都在國民黨內部,埋下了很多很深的「棋子」。而這些「棋子」,又在中共最危難的時刻,發揮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世英,1934年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軍委代理書記)

時任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軍委代理書記,主持共產黨在國民政府統治區的軍事、情報和聯絡工作的王世英回憶說:(隱蔽戰線上)有兩個人是不能忘的,一個是楊登瀛(周總理臨終前說起的不能忘的幫助過中共的人),另一個就是當時這位國民黨畢節專署專員莫雄。

莫雄,早年同盟會會員,孫中山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十一師師長。後被蔣介石撤裁,從此莫雄與蔣介石內心分道揚鑣。

上世紀30年代初,通過舊部,曾任十一師政治部主任的劉啞佛(中共早期黨員,情報人員)介紹,莫雄開始接近中共。

當時,他在宋子文謀了個財政部視察的閒差。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稅警總團總團長王賡臨陣逃脫,莫雄臨危受命,接任了稅警總團總團長,指揮稅警總團參加抗戰,有過短暫的軍權。

1933年卸任總團長後,經劉啞佛介紹認識嚴希純,中共人有了來往,開始接受中共的主張,傾向革命。最初,可能是考驗或者說是試探,上海地下黨領導人之一的嚴希純,請莫雄出面保釋幾位獄中的中共黨員(其中有中宣部《環球》主編吳亮平)。莫雄欣然允諾,找到上海市警察局長把事情辦成了。

莫雄提出的入黨要求,嚴希純經請示上級後,向莫雄回復了領導人的意見:「你在國民黨中資格老,社交廣,為方便工作起見,以暫不參黨為宜。而且,不入黨比入黨更有作用。」同時,從在國民黨要害部門「埋棋子」的可能性上出發,嚴希純希望莫雄放下和蔣介石的個人恩怨:「不要這樣清高,只要於革命有利,在蔣下面去工作也可以」。從此,莫雄便成為共產黨忠誠的"黨外"同志

1933年夏,蔣介石調莫雄去南昌行營。嚴希純回憶說:「他經過考慮,同意了我們意見,毅然去了南昌,任蔣的南昌行營軍事特派員。"後經蔣介石親信楊永泰等人的推介,蔣介石任命莫雄為江西省德安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專署下轄九江、湖口、彭澤、星子、都昌、德安、瑞昌,共七個縣,並在南昌設有辦事處兼交通站。

對新任命的專署最高長官莫雄,蔣介石出於信任和放心,專署機構組建、人員的選配,完全交由莫雄自行決定。蔣介石根本想不到,莫雄拿著他親自籤發的委任狀,卻是前去聽取中共情報組織的「指示」。

莫雄立刻趕到上海,找到了嚴希純,將兩份委任狀,即江西德安贛北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委任狀、江西贛北第四區「剿共」 保安司令委任狀,以及兩份機構人員組織空白表交給嚴希純說:「我準備與蔣介石鬥法,用他的拳頭去打他自己的嘴巴。假如你們信得過我莫雄,請你們派些共產黨員來與我一齊幹吧!我當司令,你們來當我的部下。蔣介石要我『剿共』,我卻要剿蔣!」

(1978年莫雄(前排右二)隨廣東政協代表團赴京期間,受到葉劍英元帥(前排正中)的親切接見併合照留影)

1933年至1935年,可以說是中共最艱難的歷史時期。按照毛澤東在1945年4月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的說法,這一時期中共在「白區損失了百分之百,蘇區損失了百分之九十」。由於有一段時間執行了「左」傾冒險(盲動)主義、 關門主義和國民黨的瘋狂搜捕,中共隱蔽組織損失慘重,甚至共產國際向中共發出不調幹部到上海、不發展新黨員、不在上海開會,大家自找職業、分散保存力量的指示。

就是在這殘酷的環境中,莫雄反卻向中共伸出了戰友之手。嚴希純立即向組織匯報,很快由上級組織派來了幹部,"幫助"莫雄組建專署。

1934 年初,德安專員公署和保安司令部組建完畢。莫雄在後來回憶說:「當時上海地下黨給我安排了幾十人」。

史實記載,在主要崗位任職的中共情報人員有:專員公署主任秘書劉啞佛、情報股長賈紹誼(陳昌)、文教科長阮退之、主任科員薛代旦、科長傅肖先、科員丘鏞(丘吉夫,代號小張)、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陳修爵、主任參謀盧志英、情報參謀項與年(梁明德)。按照委員長南昌行營的規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編制為79人,中共地下黨員就佔了一半左右,且重要崗位上又多是中央特科人員。

今天,研究中共隱蔽戰線歷史的學者們,都對項與年、丘吉夫,賈紹誼,盧志英等名字如雷貫耳,正是他們依託莫雄給予的各種有利條件,在中共最危急的時刻,搭建並運行著中共情報網以及連接上海中央局與中央蘇區的交通線。

建國後任山西省委書記、省長的王世英回憶說:「1934年,他(莫雄)擔任了江西德安專員兼保安司令,我們利用他派了一批同志到他那裡擔任參謀處辦事員、科員等聯絡工作,在他的掩護下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如在九江、南昌建立了據點。」

在蔣介石眼皮底下,共產黨的情報人員在九江、在南昌、在廬山周邊活動自如。嚴希純也說:「當時(通過)他設在南昌的辦事處,我們的同志得到掩護。南昌是蔣介石的心臟,我們都在這地方大搖大擺地走,就是這個緣故。」

王世英還深情地說:「莫雄對我們的幫助很大。在當時的環境下,能不顧生死,不避危險,這樣幫助黨的確實是很少的。」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挺進黔大畢,一周時間兵不刃血地佔領了三座縣城,獲得了根據地創建的空間和部隊休整發展的時間,這齣忽意料的勝利,可以說和隱蔽於畢節專員公署內的中央特科密切相關。他們為暗中配合紅二、六軍團攻城掠地,做了哪些工作呢?

(一)調離防守部隊,讓黔西、大定(今大方)、畢節三縣城變為無兵防當衛之城。

當時駐防黔大畢的部隊,是改編後的國民黨第一二一師猶國才部宋醒混成旅。該混成旅轄兩團六個步兵營,旅部還直轄有騎兵、機炮各一個營,人數達六千餘眾。宋醒為畢節警備司令。

一二一師師長猶國才、旅長宋醒,深為敬仰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黨元老莫雄,除公務聯繫之外,私人交往甚密。猶國才多次私囑宋醒,駐紮畢節期間,部隊軍事上須多聽從莫大哥意見。而宋醒,也確實對這位北伐猛將,尊敬有加,言聽計從。

當紅二、六軍團以佯攻貴陽之勢,調動鴨池河天險守軍向省會收縮後,然後突然轉道清鎮地域,截斷畢節與貴陽通道,直接大踏步奔襲畢節之境時,宋醒就問計於莫雄:如紅軍進攻黔大畢,如何防守待援?莫雄的看法是,各路追兵行動遲滯,距紅軍起碼三至四日行程。就黔大畢形勢,縱然是全旅壓上,也抵擋不了賀龍、簫克之兵鋒,城是守不住的,不如擇險要地界而阻防。既不會毀損城市傷及百姓,也可在山野間捕捉戰機,進退自如。莫雄還推心置腹地對宋醒說:老弟呀,即使拼命保住了地方,但地方官員不是你當;而保住了部隊,就是保住了自己的職務……

宋醒聽懂了莫雄的話,保住部隊就是保住了自己。所以他在紅軍到達前,撤離了黔西駐防部隊楊致和營,命其主防西溪河西岸關隘,不必死守,相機處制。

二月三日,紅軍順利佔領黔西縣城後,五日西取大方縣城時,挺進西溪河岸。紅軍機槍一掃射,楊致和營象徵性放了幾槍,便撤離陣地,迅速退回大方縣城。在當夜,便在團長魏明帶領下,全團退出縣城,撤往水城方向。

一月後(一九三六年三月六日),大方縣長馬仁生在給省政府的報告中寫道:「(紅軍)於2月3日渡鴨池河入黔西縣後,於5日派遣匪隊前來大定。到黔定交界西溪地方,與駐軍楊營及區民團接融……因匪來愈眾,多寡懸殊,勢不能終守。楊營部暨該區民團,仍以戰作退,放棄西溪和甘蔭棠,且退守烏溪。當夜楊營退入縣城,隨駐軍魏團部向西撤退……至6日10時,匪眾負械垂手,安然進城,未發一槍,未費一彈,偌大縣城遂為匪有……」其對縣城陷落的哀嘆、對駐軍不抵抗的憤怒之情,躍然紙上。

在大方縣長馬仁生哀嘆紅二、六軍團「負械垂手,安然入城」之城之際,遠在昆明的龍雲,因不知情報,急電貴州省主席吳忠信:「吳主席:察密。畢書一帶甚屬空虛,現共匪既到黔西,貴陽似無須多留部隊。畢、大(大方)一帶,猶部情況熟悉,應飭用儂速率所部,取捷徑兼程前往,與滇軍切取聯絡,而收截堵之效。即希酌辦理。龍雲叩,魚酉設印。」

猶國才駐紮安順地區,自然不願放棄黔中富庶之地為他人所佔。故電令宋醒與莫雄協商防守。然後致電吳忠信:「主席吳鈞鑑:陽電奉悉。節麾返築,慶慰之憂。昨曾電達,計蒙省覽。匪前日在黔大間幹堰塘,與宋醒所帶之趙、楊兩營激戰,互有傷亡。因眾寡懸殊,始向馬場撤退。現仍遵照綏署電令,協商莫專員扼要防守中。餘俟得報再陳。猶國才叩。庚未印。」

 

   (原國民黨一二一師混成旅旅長 宋醒)

然而,猶國才電文中「(宋醒)協商莫專員扼要防守中」之情報,實際上在莫雄與宋醒的防守策劃中,卻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大方雖被佔,而黔西北政治、經濟中心畢節,前面尚有響水埡口、老鷹巖險關、落腳河懸崖關口等多處急流險關可防禦;兵力也尚有完整的混成旅,保安團計六千餘人,況且彈藥充足武器優良。倘若果真「扼要防守」,不說象抵擋當年太平軍那樣堅守四十餘天,只需幾天,孫渡縱隊可從威寧驅馳畢節,萬耀煌、郝夢齡兩縱隊也可出黔西而抵達,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態。紅軍必然處於軍事上的被動,勢必會放棄對畢節的進取。

「扼要防守」被大打折扣或反其意而行之的是,專署借兵力不足,難以抵抗紅軍進攻為由,召開了畢節各界「抵抗紅匪商議會」。會上以各種理由,說服了畢節工商業界、富豪巨紳代表,讓大家議定出一個「招降共產黨領導的席大明遊擊隊,委席為五縣剿匪副司令,給其命部大洋五千元,步槍三百支,子彈一萬發以犒勞補充,讓其換防宋醒部,防守險關隘口。」目的是讓兇悍的席大明與紅軍「兩敗俱傷」後,國軍可坐漁翁之利。這樣一個「開門揖盜」的辦法,畢節專署居然讓宋醒和各界代表所擁贊。然後,席大明向中共貴州省工委委員鄧止戈進行了匯報,並派交通員到大方與紅軍進行了聯繫。席大明遊擊隊在大方與畢節交界處的堅固工事中,換防了混成旅所有官兵。

其後,正如黨史軍史所記載:席大明部見紅軍來後,按約定出面迎接,帶領紅軍浩浩蕩蕩地列隊入城。又一次兵下刃血地佔領了畢節縣城。

從紅二、六軍團二月一日強渡鴨池河開始,貴陽、雲南、萬燿煌等縱隊聯繫「敵情」,偵詢情況的電報電話,可以說是頻繁不斷。但著為地處前沿的畢節保安司令部,卻沒有有接向省政府,友軍主動報告過軍情。使得上級和友軍獲得的情報似是而非,真真假假。難以決策軍事行動。

猶國才電告省主席吳忠信 「(宋醒)協商莫專員扼要防守」之電報,日期為「庚未印」。用公曆時間翻譯,即發至二月八日下午一點至三點間。此時,大方縣城已被紅軍佔領了兩天。而電文中尚呈述

「匪目前在黔大間之幹堰塘,與宋醒所帶之趙、楊兩營激戰……」

而在此日,雲南孫渡縱隊駐防威寧的萬保幫團長,接到莫雄電話告知軍情。萬立即用電報發龍雲、孫渡:「總司令龍,縱隊司令孫鈞鑑:虞辰電諄達:用密,傾據莫專員電告匪情:(一)匪全部2萬餘人,在黔西會合;(二)有5000餘人佔領大定,現仍盤桓大定,刻步哨大小角丫;(三)該匪無力犯畢節,因追剿部隊將接觸。」此電文明顯告訴龍雲、孫渡,紅軍沒有能力進攻畢節,畢節尚處安全中,威寧方向之孫縱隊,暫無向畢節開進,防守畢節之必要。

而恰恰在兩天後,萬團長又接到莫雄電話,昨10日接萬團長(保邦)來電云:昨(9日)傾據莫專員由撒拉溪來電話告稱,肖賀匪部,已攻陷畢節。莫專員雄,曾率兵千餘,搶城內屋宇,與匪戰2時餘,以後賊多我寡,不敵而退。(1936年2月11日《雲南民國日報》第六版(軍息)載)

什麼巷戰兩小時,真正的情況是紅軍在席大明遊擊隊的帶領下,列三路縱隊,在畢節學生、市民手搖小紅旗的夾道歡迎中,浩蕩而整齊地踏進了縣城。

站立百花山之頂的莫雄、盧志英、劉啞佛等人,遙望紅軍奔縣城而來,他們掃視了一遍留下的電臺、槍彈、藥品等物資,跨上戰馬,出西城牆門,向楊家灣而去……(李東升)

(作者系畢節市作協副主席)

相關焦點

  • 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沒有硝煙的戰場
    回望我們黨和軍隊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史,我們會發現,不僅在戰場上曾經湧現出一批英勇殺敵的戰鬥英雄,在驚心動魄的隱蔽戰線上也曾經活躍著許多的無名英雄和卓越人物,他們忠誠於黨、隱姓埋名、深入虎穴,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 周恩來:我黨隱蔽戰線與情報工作的卓越領導者(組圖)
    這條秘密戰線鬥爭的成敗勝負,直接影響到革命的每一步進程。周恩來,就是我黨隱蔽戰線的主要創始人與卓越領導者。黨的隱蔽戰線包括情報、保衛、機要、通訊等工作。我黨的隱蔽戰線與情報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公開戰場,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生存與發展,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作出了極為特殊的貢獻。
  • 他是宜興人,更是中央特科最後一名情報人員,103歲姚子健逝世.
    在香港工作了4個月後,組織上同意他去延安。中共香港情報站的負責人潘漢年給他寫了兩張紙條,內容均是「姚子健有抗日熱情,已經為黨工作多年」,落款是「小開」。  姚子健結束了隱蔽戰線生涯,懷揣這兩張紙條輾轉來到延安。中央組織部領導把它們分別交給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抗大校長林彪。後來,姚子健便進入抗大和中央組織部培訓班學習。
  • 【紅色銅仁】踏訪黔東紅色足跡(33)| 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
    【紅色銅仁】踏訪黔東紅色足跡(33)| 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 2020-10-10 2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央特科最後一名情報員走了,那些英烈讓我們永遠魂牽夢縈!
    」中央特科是90多年前我黨歷史上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情報和政治保衛機關它成立於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白色恐怖的陰雲籠罩著上海中央特科應運而生姚子健結束了隱蔽戰線生涯懷揣這兩張紙條來到延安一張給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一張給抗日軍政大學校長林彪後來,他進入抗大和中央組織部培訓班學習1939年10月被派到新四軍蘇豫皖抗日根據地之後根據黨的工作需要
  • 【人物】102歲的測繪英雄姚子健:全國唯一健在的中央特科老戰士
    在中央特科成立九十周年之際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為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弘揚革命文化特別推出第一部全景展示中央特科的紀錄片《紅色堡壘》講述九十年前查閱大量珍貴歷史檔案和資料走訪了幾十位中共隱蔽戰線情工人員成員的後代
  • 清明,「無名英雄」群像,以此祭奠所有隱蔽戰線上英烈們
    也正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應該更加銘記,中華民族之精神高山將永遠巍然聳立。英氣長存,忠魂不滅。先烈血骨築今田,祭魂不忘舊誓言。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謹以以下英魂代表數萬有名或無名的隱蔽戰線英烈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冷少農,中共黨員,情報人員;曾任何應欽秘書,因叛徒出賣,1932年5月,被秘密殺害於南京雨花臺。
  • 中央特科陳昌伉儷前輩事跡的聯想
    陳昌遺像,1907-1960,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27年入黨、1929年發動石寶寨起義、1931年參加中央特科開啟了「18+3」的紅色特工生涯,1949年在重慶市公安局任便衣警察,
  • 國共隱蔽戰線鬥爭簡史:人心與信仰的較量
    下面,我們透過真實的歷史,仔細回顧下國共兩黨在隱蔽戰線上近一個世紀的生死較量。同時,也以此文向我黨隱蔽戰線上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無名英雄們致敬!他吸取教訓,為保衛中央安全建立了「特務股」(後稱特科),在各處建立內線,並組織了精幹的武裝保衛人員和秘密交通網。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共的專職情報機構建立倒要早於國民黨。中共專職情報機構建立對黨保存力量的起到了重要作用。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昌召開同共產黨分裂的會議,此前中共特科便得知動向,在漢口安排了十幾處秘密隱蔽地點。
  • 紅色特工李茂堂叛變後,為何中央特科負責人堅決不信?原來有隱情
    中央特科自從1928年成立後,一直履行著責任對黨組織進行保衛,在周恩來的帶領下,特科做出了很大的成績,曾策反了國民黨調查科駐滬特派員楊登瀛,他為我黨提供了許多有益情報,後來,特科還隱蔽地救出了許多被敵人逮捕的同志,譬如關向應,任弼時等。
  • 致敬隱蔽戰線無名英雄
    致敬隱蔽戰線無名英雄——音頻《江蘇紅色特工檔案》用聲音傳承紅色基因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劉已粲 光明日報通訊員 春茹  解放戰爭時期,在白色恐怖的殘酷環境下,時任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書記的陳修良領導地下黨同志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殊死搏鬥,為解放南京立下赫赫戰功
  • 祖父夏衍與中共隱蔽戰線(下)
    點擊上方藍字「檔案春秋」一鍵關注  >> 點此閱讀 《祖父夏衍與中共隱蔽戰線(上)》夏衍終身都有著地下黨情結,他珍視這段崢嶸歲月留給他的不滅記憶,但是,地下黨不能等同於特科。還是1931年的夏天,潘漢年沒有告訴夏衍,組織已經在考察袁殊,準備介紹袁入黨,同時轉入特科,但是透露了一個關於瞿秋白的消息:「現在我可以告訴你了,中央已經決定上海一帶的文化工作由瞿秋白來領導。他經驗豐富,和魯迅、茅盾的關係也很好,今後,『文委』開會時,他會來參加的。」
  • 103歲紅色特工逝世,曾為中央特科服務,67年後才知自己真實身份
    2018年1月12日,原電子工業部雷達局十院紀委書記姚子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相對於紀委書記這個職務而言,姚子建更為特殊的是,他曾是中央特科的一名紅色特工,而姚子建的離世,也代表著曾經為中央特科服務的地下黨,已經全部離世,姚子建身份特殊,一生傳奇,而最讓驚嘆的是,姚子建最初為黨服務時
  • 中國故事100部 ▏隱蔽戰線的傳奇故事(16)一份絕密情報的背後
    曾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不曾親自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卻隱蔽身份潛入敵人的「心臟」,用非凡的勇氣和智慧,為黨的事業、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新中國誕生之前,中共和民革在上海的地下組織共同譜寫了一曲促進新中國成立的壯麗樂章。
  • 中紅網:潛伏臺灣的中共特工就義70周年 羅援等多位隱蔽戰線後人深情緬懷
    活動旨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前夕,吳石、朱楓、陳寶倉和聶曦四位革命烈士在臺灣英勇就義70周年之際,共同追憶在隱蔽戰線上英勇戰鬥的先烈們的光榮事跡,紀念他們在建立共和國對敵鬥爭中的偉大功勳,啟迪我們學習和發揚英雄們的革命精神,繼續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    隱蔽戰線烈士後代講述前輩英勇事跡。
  • ...途冒雨現身《沒有硝煙的戰線》電視劇發布會:紀念隱蔽戰線犧牲...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 攝影 向宇繼《夜譚十記》被改編為電影《讓子彈飛》之後,著名作家馬識途小說《沒有硝煙的戰線》將再度被改編為影視作品。11月30日,成都下起淅瀝小雨,今年已106歲的馬識途仍冒雨參加電視劇《沒有硝煙的戰線》主創線下交流會。
  • 《於無形處》:獻給戰鬥在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
    編者按:秦淮區的夫子廟,迎來了前來勘景的《秦淮人家》劇組;高淳區的一條街道上,《約定之來份鴨血不要湯》劇組「開」了一家鴨血粉絲湯店;玄武區的紫金山腳下,一群人為《旋轉門》《於無形處》兩部國安題材大戲的劇本熱烈討論著……氣溫很高,南京各個影視劇組的氛圍同樣熱火朝天。
  • 閻寶航:隱蔽戰線的傳奇人物
    在隱蔽戰線,閻寶航書寫了精彩傳奇的人生。周恩來、李克農曾對他卓有成效的情報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身份特殊、條件獨厚閻寶航青年時期是一位基督教徒,曾擔任奉天(今瀋陽)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在發動東北民眾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鬥爭中做了大量工作,是東北軍少帥張學良的密友。
  • 平西情報站:一條大山裡的隱蔽戰線
    而在此如畫風景和香會聖地之下,還有一個不為眾人所知的隱蔽戰線——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1937年北平、天津淪陷後,中國共產黨在城市中的工作只能以秘密狀態進行,但對抗日根據地來說,優先獲取準確的情報至關重要。
  • 文化十分丨電視劇《絕密使命》 揭秘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隱秘故事
    《絕密使命》是閩西「紅色三絕」系列電視劇的收官之作,前兩部為《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該劇首次揭秘了被稱為「紅色血脈」的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隱秘故事。土地革命時期,中共中央創建了從上海經香港、汕頭、大埔進入閩西永定、長汀,最後到達「紅色首都」江西瑞金的紅色交通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