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距上周日盛原、楊越兩位教授主創的那場巴赫盛宴過去近一周的時間了,我常常在回味,當天就想寫些文字紀念一下那個難忘的、視覺與聽覺雙重美妙的夜晚,但奈何手上沒有素材。那天,盛原教授的恩師周廣仁先生提前了一小時抵達北京舞蹈劇院的舞蹈劇場,興致勃勃的參觀舞院劇照。她對盛原教授的創意讚不絕口,不僅全場聚精會神的聽著,結束後第一個帶頭報以熱烈的掌聲;散場時周先生邊走邊對我說:「沐沐,今天的音樂會你得寫一篇!我們國家的音樂舞蹈團隊,創意和技能就是跟世界一流的隊伍相比也毫不遜色,我為他們驕傲!」
非常欣喜的是昨晚在大劇院觀看艾利索·維薩拉茲的獨奏會中場巧遇盛原教授,問他拿了些舞臺的一手資料,於是有了這篇「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的誕生!
提前抵達劇院的周先生在饒有興致的觀看劇照
」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盛原、楊越二位教授聯手編劇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紀實
「其實我最早的想法特別簡單:
就是用羽管鍵琴在舞臺上演奏,
找幾個舞者還原那個時代的服裝,
將巴洛克時期的法國宮廷舞蹈跟音樂很好的契合一下,
沒想做多複雜也沒考慮舞美燈光那些。
後來有人建議說可以申請國家藝術基金,
那麼我就想在沒有太多資金的限制下考慮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想像力,
於是最終跟楊越老師一塊合作了這麼一個帶有故事情節的舞劇。」
盛原老師談其創作理念
「我的初衷是既可以展現出巴赫的生平故事,
又有他的一些不同的音樂創作方面的呈現,
給孩子的小步舞曲、賦格的藝術是最艱深的
和帶有戲劇性的作品,比如說半音階幻想曲
還包括用巴赫 他哥哥的老師帕赫貝爾的作品《卡農》來描述巴赫成長的過程,
用哥德堡變奏曲作為框架:
頭尾是哥德堡主題,
中間低潮他太太去世時用的音樂是第十五變奏(一個小調變奏)
這樣用哥德堡變奏曲的輪迴貫穿始終,
也代表了巴赫的永生。
最後一個賦格的藝術未完成,意味著巴赫的音樂生生不息的流傳下去,給後人無限的研究和遐思,以及品味的無限可能!
從舞蹈的方面講:
有巴洛克時期最原汁原味的宮廷舞蹈、有芭蕾、有中國、有現代,
把這些元素都融合在一起;
巴赫的風格
也是當時把歐洲所有的風格揉在一起:
歷史的風格和當時的風格相結合,
體現了這種「大同」的思想........」
周海宏院長和周廣仁先生在音樂會前碰頭交流
「此次導師工作坊所呈現的作品
並非是復原宮廷舞蹈的編創,
而是立足於巴洛克時期
典型的音樂和宮廷舞蹈的基礎之上,
藉助一種歷史的關照,
探索如何以當代人的審美思想並運用芭蕾和宮廷舞蹈語彙以及性格舞的形象性來進行再創造,從而詮釋出巴洛克時期的藝術特色。
此外,
作品呈現的意義還在於想傳達一種治學觀點;
那就是,
課堂教學只有與舞臺表演相承接,才能體現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驗證教材的合理性。
與此同時,舞臺作品的創作又能夠生發和提供給課堂更加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豐富我們的教育教學。可喜的成果告訴我們,只有將課堂和舞臺、教學與創作更加深入的聯繫和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順應時代變化的藝術傳承與創新。」
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教授楊越老師如是說
「出於舞蹈專業的特殊性,
我們在盛教授的臺本上
做了一些必要的調整,
使它更適合宮廷芭蕾來表現「巴赫」。
我們衷心的希望通過對巴赫音樂的學習、分析和解讀,用舞蹈表現出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的鮮明特徵。
同時,
我們也希望能以當代人的藝術創新,向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致敬!」
音樂會上,
楊越教授向觀眾們介紹了創作團隊,
她指出選擇「巴赫」作為主題,
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巴赫作品中濃鬱的巴洛克風格和豐富的音樂創作手段為探索宮廷舞蹈的當代立意提供了可發揮的想像空間;
其次,源於和中央音樂學院的鍵盤樂器演奏家、專研巴赫音樂的國際學者盛原教授的共同研究目標。
盛原老師和律動四重奏組合:第一小提琴張浩雅、第二小提琴王美丹、中提琴宗辰、大提琴梁多
楊越老師還講到合作的一些細節:
比如盛原教授來到「歐洲宮廷舞」課堂研究宮廷音樂中的舞步和人物形象,並為音樂老師們講授彈奏宮廷舞曲的方法和要領;
她自己則帶領研究生們去中央音樂學院開設「歐洲宮廷舞蹈」的課程,讓音樂學院的學生感受宮廷音樂之下的舞步動作和宮廷貴族的禮儀風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可敬可親的盛原教授也加入到了學生們的舞蹈行列,學習了「波羅涅茲」和「小步舞」
...............
導賞主持楊越教授
我想正是因為中央音樂學院和北京舞蹈學院兩方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付出,
這才呈現了這麼一場美輪美奐、令觀者感嘆的現場演出。
我特別喜歡第一幕中的G弦上的詠嘆調,
伴隨著羽管鍵琴奏出的美妙旋律,
雙人舞中的女演員體態輕盈、舞姿曼妙;
男主演則高貴大氣、理性內斂,二人合作有愛有信任、悱惻纏綿,將巴赫與妻子瑪麗亞共渡的甜蜜時光表現得淋漓盡致……
共舞的男女主演
將巴赫不同的音樂配以舞蹈的場景,
瞬間,貴族氣質的巴洛克時代就生動地浮現在我們眼前;
聆聽巴赫的音樂猶如心靈上的洗禮,在寧靜祥和的氣氛中自省.......
難怪偉大的作曲家柏遼茲說:「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接下來,讓我們懷著朝聖的心,一同走進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的臺前幕後!
《解密巴赫》的全體參演人員
緊鑼密鼓的排練現場
彩排視頻片段
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興盛的古鋼琴家族樂器中,
按照發音方式,就分有擊弦和撥弦兩大類。
撥弦古鋼琴又叫羽管鍵琴,擊弦古鋼琴又叫楔槌鍵琴,
都是靠琴弦振動發音的弦樂性鍵盤樂器,
在所有西方古樂器中是最簡單同時又是最微妙敏感和極富表情的。
1.撥弦古鋼琴——羽管鍵琴
羽管鍵琴,又稱撥弦古鋼琴。羽管鍵琴是一種通過撥弦發聲的鍵盤樂器,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紀,並在16世紀得以廣泛的運用並一直盛行直至19世紀早期。在巴洛克時代和古典時代的初期,它既可作獨奏樂器,又可作為合奏樂器,是當時教堂、歌劇院和宮廷樂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幾乎所有的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都以羽管鍵琴來創作作品並演奏。
最初羽管鍵琴製造撥子的材料通常是鷹,烏鴉或者類似鳥類的羽莖,隨後慢慢演變成皮革或者塑料,羽管鍵琴的音色取決於製作撥子的材料以及琴弦的長度。在16-18世紀,羽管鍵琴經歷了相當程度上的革新並且成為了歐洲最重要的樂器,顏料裝飾的琴蓋變得更加的時尚流行。
由於羽管鍵琴音色上的局限性,使得作曲家在為羽管鍵琴創作時更具創造性。作曲家運用顫音或者其他裝飾音使聲音得到更長的延續。演奏者也可以用連奏和斷奏的不同演奏方法彈奏出相對連貫的聲音和斷奏。
2.擊弦古鋼琴
擊弦古鋼琴,又稱小鍵琴,是早期鍵盤樂器的一種,15世紀便已出現。它由扁薄的長方形盒子構成,沒有腳,可以放在桌上彈奏。它並不是撥弦發聲,而是用槌子敲弦發聲的,這種裝置和近代的鋼琴相似,只是裝置較為簡單,音量較弱,音色也不太明亮。現存的最早的擊弦古鋼琴,製造於1537年,保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另一架是1543年由多美尼科製造,現存在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的樂器博物館裡。
直到18世紀,擊弦古鋼琴依然是作曲家們鍾愛的樂器(例如J·S·巴赫),並且是用以製造淺吟低唱般私密音樂效果的適當之選。人們一旦習慣了相對較為安靜的音量――它能將人引入沉思般的狀態――就會沉醉於音響的內在世界。他甚至可使自己迅速地適應槓桿裝置的聲音,最終安靜下來,「側耳傾聽」。
盛原教授向觀眾介紹了他即將用到的三架琴:現代鋼琴、羽管鍵琴和擊弦古鋼琴
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節目單
序曲 《哥德堡變奏主題》
演奏:鋼琴
哥德堡主題變奏曲是巴洛克變奏曲作品中的珠穆朗瑪峰,
它的高雅就在於它的壯麗,他是巴赫偉大作品中最通俗的!
鋼琴家查爾斯曾斷言道:「除了《馬太受難曲》,
沒有哪一部作品能夠如此輕鬆地理解到巴赫那深邃的精神內涵,
它的重要性簡直可以用手觸摸到。」
盛原教授細膩虔誠地呈現了哥德堡變奏主題,讓觀眾聽到了最純樸本真的聲音!
第一部分 在那音樂之鄉
編導:楊越、楊惠迪、成憲麗、耿偉傑
選取巴赫一生當中的重要經歷為故事脈絡,如巴赫學習音樂的重要事件、青年巴赫與貴族青年發生衝突、與第一任妻子瑪麗亞的甜蜜愛情、以及妻子去世之後巴赫的消沉與振作等等來展現巴赫。
啟點
音樂:帕赫貝爾《卡農》
演奏:律動四重奏、羽管鍵琴
帕赫貝爾的這首經典的卡農已經流傳300多年了,經久不衰!
全名為《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的卡農和吉格》(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卡農(canon)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
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為另一聲部所摹仿,即嚴格的摹仿對位。
卡農出現於13、14世紀,後人常採用古典曲調作為卡農主題。
其實,這首作品原本只是眾多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
後來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才廣為人知。
前些年有一部非常受歡迎的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受到了極大的歡迎,由此很多人開始喜歡上巴洛克音樂,對古典音樂著迷起來。
帕赫貝爾的《卡農》把我們帶入17世紀童話般、
享有音樂之鄉盛名的德國愛森納赫小鎮,音樂偉人巴赫在這裡出生和成長。
巴赫自幼隨父學習音樂,10歲喪父後寄居長兄家,跟隨長兄繼續學習。
長兄曾師從音樂家帕赫貝爾。巴赫曾經步行百裡到呂貝克去聽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演奏。青年時期的巴赫汲取到德國管風琴音樂的精華,並受到法國音樂的影響。
第一幕
桀驁
音樂:《法國序曲》
演奏:羽管鍵琴
巴赫對於藝術追求的執著極具個性。擔任樂隊指揮的青年巴赫,遇到貴族演奏者的挑戰,幾乎拔劍決鬥。溫柔美麗的瑪麗婭出現,平息了怒火,播散著愛和善良。我非常喜歡瑪麗婭的扮演者,亭亭玉立、舞姿輕盈,正可謂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愛的詠嘆
音樂:《G弦上的詠嘆調》
演奏:律動四重奏、羽管鍵琴
和諧而恬靜的婚姻和家庭,充滿著愛和幸福。
在美好的時光中,巴赫和瑪麗婭養育了七個孩子。
這一段雙人舞編排著實精彩,看得我如痴如醉,不忍呼吸,生怕驚擾了這一對交頸鴛鴦。
劫難
音樂:《半音階幻想曲》
演奏:鋼琴
巴赫恬靜的家庭生活被不祥之物侵入,愛妻瑪麗婭被病魔奪走了生命。
摯愛親人的離世使巴赫痛不欲生。
這一段的演繹很是傳神,一幫黑衣舞者將瑪麗婭從巴赫懷裡奪走,獨留下他在那暗自悲泣,真是陰陽相隔,無處話悽涼,看得觀眾揪心不已。
救贖
音樂:《哥德堡變奏曲第15變奏》
演奏:擊弦古鋼琴
巴赫和愛妻從此陰陽兩隔,失去精神重心的巴赫,身心於崩塌的危險邊緣。
正是冥冥之中瑪麗婭的愛,讓巴赫重生。
這一段的音樂特點是反向卡農形式,首次嘗試進行於舞蹈創編。這一段的三人舞很是精彩,看著舞臺上的畫面,我不禁遐想:愛情真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她使人年輕也使人蒼老;她能毀滅一切,同時也能造就一切!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入骨.........
間奏曲 巴赫《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演奏:擊弦古鋼琴
時光,把人間美妙絕倫的芭蕾,和動人心弦的音樂,在幾百年間播放到全球,使藝術瑰寶為人類所共享。巴赫不僅為人類貢獻了《平均律鍵盤曲集》和眾多偉大的音樂作品,還特別為熱愛音樂的孩子們寫下賦有形象感的小作品,如《巴赫初級鋼琴曲集》中收錄的作品、《創意曲集》等,這些幾百年來深受世界兒童所喜愛的音樂遺產,是他留給人類後代的珍貴禮物。
當聽到擊弦古鋼琴奏響這一段耳熟能詳的旋律時,我眼前出現了一副畫面:小木屋裡,牆上的掛鍾滴答搖擺;從木碗裡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地上有思想的牛羊與沒有思想的白雲彩;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婚的鐘。
正演奏擊弦古鋼琴的盛原教授
第二部分 給孩子們的禮物
編導:楊惠迪、高俊嵐
音樂選自巴赫《安娜·瑪格達勒娜·巴赫的筆記薄》及《威廉·弗裡德曼鍵盤曲集》
演奏:羽管鍵琴
音樂:《二部創意第一首》
高低起伏的小音符,跳出了樂譜,變成了可愛孩童們的跌跌撞撞;從逐漸協調成為自由徜徉的優美,相互配合產生出明亮的節奏。
音樂:《穆塞特舞曲》
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個性,充滿著對世間一切事物的好奇和嚮往;他們天真的本性,就是詩歌,就是舞蹈。
音樂:《加沃特舞曲》(選自法國組曲第五首)
加沃特舞是17世紀最流行的宮廷舞蹈樣式之一。這段舞蹈借鑑路易十四時期的加沃特舞步元素,再現路易十五孩童時期的加沃特舞蹈樣式。
音樂:《G小調波蘭舞曲》
此段舞蹈以莊嚴的波羅乃茲舞步,展現17世紀歐洲貴族青年的風貌。
音樂:《G大調小步舞曲》、《G小調小步舞曲》
G大調和G小調小步舞曲,優美的旋律中流淌的是18世紀貴族的審美意韻,號稱為「國王之舞」的小步舞流行於歐洲上層貴族宮廷,不僅是衡量個人修養和行為規範的準則之一,也是芭蕾職業化道路的基石。俄羅斯偉大的芭蕾教育家瓦岡諾娃在著名的《古典芭蕾基礎》一書中說道:「很多國家的舞蹈教師把小步舞作為他們教學法基礎。好幾代芭蕾演員都是在小步舞技術的基礎上培養起來的》」。
第二幕通過不同舞步組合的演繹,讓觀眾對這些宮廷舞蹈和音樂有了更形象更具體的了解,我邊看邊想,正在彈《巴赫初級鋼琴曲集》的小琴童們都應該來觀摩一下這場舞劇,把握住畫面感了才會有更好的想像空間。
間奏曲《仰望幸福》
演奏:鋼琴
聆聽巴赫猶如心靈的洗禮,他的感情內斂,讓聽眾在獲得獨特心緒之時,還擁有一個真正寧靜聆聽的內心,並使人在內心深處充滿對世界的憧憬,返璞歸真,重審自我。
第三部分 音符裡的BACH(巴赫)
編導:楊越、楊惠迪、成憲麗、耿偉傑、韓宇飛
解密巴赫
音樂:《賦格的藝術》
演奏:律動四重奏
人們發現巴赫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名字B-A-C-H(註:在德文中所代表的音符降B-A-C-B進行曲)。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戲劇色彩的便是他這首未完成的《賦格的藝術》。
這首作品是巴赫晚年之作,作品的每一個音符都表達出巴赫生前的最後祈禱,尤其是最後戛然而止的絕筆音符,給後人留下無限懸念和象徵意義。
不同時代、地域、種族的人們熱衷於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詮釋巴赫最終留下的「密碼」,不只是源於對他音樂的痴迷,更是希望在自己的文化背景裡發揮想像,去建造不同的「巴赫猜想」,進而以自己不同的藝術視角去解密巴赫,去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而我們也從當代中國舞蹈人的角度去展示我們對巴赫BACH的理解。從BACH出發,來表達我們對巴赫的解讀,以及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敬意。
B=Baroque--「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影響了整個世界;
A=Art--藝術貢獻超越時空,是人類智慧和精神的瑰寶。
C=China--東方思想對話西方藝術;
H=Humanity--人性,人類。文明共存,同舟共濟,創作人類美好未來!
融合了宮廷舞步、芭蕾、現代、中國等多種元素的「解密巴赫」
當我看到第三幕時,對兩位教授的編劇跟創意首肯心折,舞臺下律動四重奏配合默契、樂聲靈動;舞臺上同時出現了宮廷、芭蕾、東方、現代等多種舞蹈元素,不光是畫面沒有違和感,反而有一種歌舞昇平、天下大同的和諧之像!大讚!!!
尾聲
演奏:羽管鍵琴
巴赫就是這樣一個終結點。
他沒有發散出一切,反而是一切都最終走向他。
與其說他秉有與別人不同的心性,不如說這個天才擁有一個統括一切的靈魂。
——阿爾貝特·施韋澤
男女主角謝幕
全體參演人員答謝觀眾
與到場嘉賓合影留念
貝多芬曾經說過:「BACH的名字不是小溪,而是大海!」(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盛原教授與楊越教授聯袂打造的這臺解密巴赫音樂宮廷芭蕾仿佛帶我們穿越了時空,僅僅用一個簡單的主題,就呼喚出了整個世界!如此的奇妙,讓人念念不忘........
音樂會後第二天舞蹈學院召開了《解密巴赫》作品研討會,這一場《解密巴赫》是芭蕾舞系首次獨立編創的一個舞劇,這在芭蕾舞圈是一個很大膽的教學創新!來自全國的與會專家們對這樣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新穎方式也非常認可,稱讚這樣的開闢先河是教學上很好的一個範例!特別是創編上又是由楊越教授帶領下,由她的幾個研究生參與編排,在很大意義上這也算是一個學生作品,著實不易!
來自全國各地的舞蹈和音樂專家們參加研討會
周廣仁先生在第二天的研討會中對本次音樂會褒獎有加,給予很有力量的讚賞!
參與研討會的周廣仁先生高瞻遠矚的提出了一個觀點,獲得了業界很高呼聲!
周先生說:「在中國,所有學鋼琴的人都在彈巴赫,
巴赫已經成為中國古典音樂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了!
而像這樣將巴赫音樂和舞蹈元素很好的相結合是我們自己的創新課題:既互補又新穎,
我建議這樣的舞劇要舉辦巡演、走出國門,
中國人對巴赫的詮釋應該讓全世界看到!」
為此,
讓我們共同祝願盛原教授的音樂團隊和楊越教授的舞蹈團隊匠心獨運,再創佳劇!!!
支持原創請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