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盛原、楊越二位教授聯手編劇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紀實

2021-01-18 沐之韻

導讀:距上周日盛原、楊越兩位教授主創的那場巴赫盛宴過去近一周的時間了,我常常在回味,當天就想寫些文字紀念一下那個難忘的、視覺與聽覺雙重美妙的夜晚,但奈何手上沒有素材。那天,盛原教授的恩師周廣仁先生提前了一小時抵達北京舞蹈劇院的舞蹈劇場,興致勃勃的參觀舞院劇照。她對盛原教授的創意讚不絕口,不僅全場聚精會神的聽著,結束後第一個帶頭報以熱烈的掌聲;散場時周先生邊走邊對我說:「沐沐,今天的音樂會你得寫一篇!我們國家的音樂舞蹈團隊,創意和技能就是跟世界一流的隊伍相比也毫不遜色,我為他們驕傲!」


非常欣喜的是昨晚在大劇院觀看艾利索·維薩拉茲的獨奏會中場巧遇盛原教授,問他拿了些舞臺的一手資料,於是有了這篇「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的誕生!


提前抵達劇院的周先生在饒有興致的觀看劇照


」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盛原、楊越二位教授聯手編劇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紀實


「其實我最早的想法特別簡單:

就是用羽管鍵琴在舞臺上演奏,

找幾個舞者還原那個時代的服裝,

將巴洛克時期的法國宮廷舞蹈跟音樂很好的契合一下,

沒想做多複雜也沒考慮舞美燈光那些。

後來有人建議說可以申請國家藝術基金,

那麼我就想在沒有太多資金的限制下考慮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想像力,

於是最終跟楊越老師一塊合作了這麼一個帶有故事情節的舞劇。」 


盛原老師談其創作理念


「我的初衷是既可以展現出巴赫的生平故事,

又有他的一些不同的音樂創作方面的呈現,

給孩子的小步舞曲、賦格的藝術是最艱深的

和帶有戲劇性的作品,比如說半音階幻想曲

還包括用巴赫 他哥哥的老師帕赫貝爾的作品《卡農》來描述巴赫成長的過程,

用哥德堡變奏曲作為框架:

頭尾是哥德堡主題,

中間低潮他太太去世時用的音樂是第十五變奏(一個小調變奏)

這樣用哥德堡變奏曲的輪迴貫穿始終,

也代表了巴赫的永生。

最後一個賦格的藝術未完成,意味著巴赫的音樂生生不息的流傳下去,給後人無限的研究和遐思,以及品味的無限可能!

從舞蹈的方面講:

有巴洛克時期最原汁原味的宮廷舞蹈、有芭蕾、有中國、有現代,

把這些元素都融合在一起;

巴赫的風格

也是當時把歐洲所有的風格揉在一起:

歷史的風格和當時的風格相結合,

體現了這種「大同」的思想........」


周海宏院長和周廣仁先生在音樂會前碰頭交流


「此次導師工作坊所呈現的作品

並非是復原宮廷舞蹈的編創,

而是立足於巴洛克時期

典型的音樂和宮廷舞蹈的基礎之上,

藉助一種歷史的關照,

探索如何以當代人的審美思想並運用芭蕾和宮廷舞蹈語彙以及性格舞的形象性來進行再創造,從而詮釋出巴洛克時期的藝術特色。

此外,

作品呈現的意義還在於想傳達一種治學觀點;

那就是,

課堂教學只有與舞臺表演相承接,才能體現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驗證教材的合理性。

與此同時,舞臺作品的創作又能夠生發和提供給課堂更加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豐富我們的教育教學。可喜的成果告訴我們,只有將課堂和舞臺、教學與創作更加深入的聯繫和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順應時代變化的藝術傳承與創新。」


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教授楊越老師如是說


「出於舞蹈專業的特殊性,

我們在盛教授的臺本上

做了一些必要的調整,

使它更適合宮廷芭蕾來表現「巴赫」。

我們衷心的希望通過對巴赫音樂的學習、分析和解讀,用舞蹈表現出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的鮮明特徵。

同時,

我們也希望能以當代人的藝術創新,向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致敬!」


音樂會上,

楊越教授向觀眾們介紹了創作團隊,

她指出選擇「巴赫」作為主題,

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巴赫作品中濃鬱的巴洛克風格和豐富的音樂創作手段為探索宮廷舞蹈的當代立意提供了可發揮的想像空間;

其次,源於和中央音樂學院的鍵盤樂器演奏家、專研巴赫音樂的國際學者盛原教授的共同研究目標。


盛原老師和律動四重奏組合:第一小提琴張浩雅、第二小提琴王美丹、中提琴宗辰、大提琴梁多


楊越老師還講到合作的一些細節:

比如盛原教授來到「歐洲宮廷舞」課堂研究宮廷音樂中的舞步和人物形象,並為音樂老師們講授彈奏宮廷舞曲的方法和要領;

她自己則帶領研究生們去中央音樂學院開設「歐洲宮廷舞蹈」的課程,讓音樂學院的學生感受宮廷音樂之下的舞步動作和宮廷貴族的禮儀風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可敬可親的盛原教授也加入到了學生們的舞蹈行列,學習了「波羅涅茲」和「小步舞」

...............


導賞主持楊越教授


我想正是因為中央音樂學院和北京舞蹈學院兩方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付出,

這才呈現了這麼一場美輪美奐、令觀者感嘆的現場演出。

我特別喜歡第一幕中的G弦上的詠嘆調,

伴隨著羽管鍵琴奏出的美妙旋律,

雙人舞中的女演員體態輕盈、舞姿曼妙;

男主演則高貴大氣、理性內斂,二人合作有愛有信任、悱惻纏綿,將巴赫與妻子瑪麗亞共渡的甜蜜時光表現得淋漓盡致……


共舞的男女主演


將巴赫不同的音樂配以舞蹈的場景,

瞬間,貴族氣質的巴洛克時代就生動地浮現在我們眼前;

聆聽巴赫的音樂猶如心靈上的洗禮,在寧靜祥和的氣氛中自省.......

難怪偉大的作曲家柏遼茲說:「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接下來,讓我們懷著朝聖的心,一同走進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的臺前幕後!


《解密巴赫》的全體參演人員


緊鑼密鼓的排練現場

彩排視頻片段


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興盛的古鋼琴家族樂器中,

按照發音方式,就分有擊弦和撥弦兩大類。

撥弦古鋼琴又叫羽管鍵琴,擊弦古鋼琴又叫楔槌鍵琴,

都是靠琴弦振動發音的弦樂性鍵盤樂器,

在所有西方古樂器中是最簡單同時又是最微妙敏感和極富表情的。


1.撥弦古鋼琴——羽管鍵琴


羽管鍵琴,又稱撥弦古鋼琴。羽管鍵琴是一種通過撥弦發聲的鍵盤樂器,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紀,並在16世紀得以廣泛的運用並一直盛行直至19世紀早期。在巴洛克時代和古典時代的初期,它既可作獨奏樂器,又可作為合奏樂器,是當時教堂、歌劇院和宮廷樂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幾乎所有的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都以羽管鍵琴來創作作品並演奏。 


最初羽管鍵琴製造撥子的材料通常是鷹,烏鴉或者類似鳥類的羽莖,隨後慢慢演變成皮革或者塑料,羽管鍵琴的音色取決於製作撥子的材料以及琴弦的長度。在16-18世紀,羽管鍵琴經歷了相當程度上的革新並且成為了歐洲最重要的樂器,顏料裝飾的琴蓋變得更加的時尚流行。


由於羽管鍵琴音色上的局限性,使得作曲家在為羽管鍵琴創作時更具創造性。作曲家運用顫音或者其他裝飾音使聲音得到更長的延續。演奏者也可以用連奏和斷奏的不同演奏方法彈奏出相對連貫的聲音和斷奏。



2.擊弦古鋼琴


擊弦古鋼琴,又稱小鍵琴,是早期鍵盤樂器的一種,15世紀便已出現。它由扁薄的長方形盒子構成,沒有腳,可以放在桌上彈奏。它並不是撥弦發聲,而是用槌子敲弦發聲的,這種裝置和近代的鋼琴相似,只是裝置較為簡單,音量較弱,音色也不太明亮。現存的最早的擊弦古鋼琴,製造於1537年,保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另一架是1543年由多美尼科製造,現存在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的樂器博物館裡。


直到18世紀,擊弦古鋼琴依然是作曲家們鍾愛的樂器(例如J·S·巴赫),並且是用以製造淺吟低唱般私密音樂效果的適當之選。人們一旦習慣了相對較為安靜的音量――它能將人引入沉思般的狀態――就會沉醉於音響的內在世界。他甚至可使自己迅速地適應槓桿裝置的聲音,最終安靜下來,「側耳傾聽」。


盛原教授向觀眾介紹了他即將用到的三架琴:現代鋼琴、羽管鍵琴和擊弦古鋼琴


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節目單



序曲  《哥德堡變奏主題》

演奏:鋼琴


哥德堡主題變奏曲是巴洛克變奏曲作品中的珠穆朗瑪峰,

它的高雅就在於它的壯麗,他是巴赫偉大作品中最通俗的!

鋼琴家查爾斯曾斷言道:「除了《馬太受難曲》,

沒有哪一部作品能夠如此輕鬆地理解到巴赫那深邃的精神內涵,

它的重要性簡直可以用手觸摸到。」

盛原教授細膩虔誠地呈現了哥德堡變奏主題,讓觀眾聽到了最純樸本真的聲音!


第一部分  在那音樂之鄉

編導:楊越、楊惠迪、成憲麗、耿偉傑


選取巴赫一生當中的重要經歷為故事脈絡,如巴赫學習音樂的重要事件、青年巴赫與貴族青年發生衝突、與第一任妻子瑪麗亞的甜蜜愛情、以及妻子去世之後巴赫的消沉與振作等等來展現巴赫。


啟點

音樂:帕赫貝爾《卡農》

演奏:律動四重奏、羽管鍵琴


帕赫貝爾的這首經典的卡農已經流傳300多年了,經久不衰!

全名為《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的卡農和吉格》(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卡農(canon)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

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為另一聲部所摹仿,即嚴格的摹仿對位。

卡農出現於13、14世紀,後人常採用古典曲調作為卡農主題。


其實,這首作品原本只是眾多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

後來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才廣為人知。

前些年有一部非常受歡迎的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受到了極大的歡迎,由此很多人開始喜歡上巴洛克音樂,對古典音樂著迷起來。


帕赫貝爾的《卡農》把我們帶入17世紀童話般、

享有音樂之鄉盛名的德國愛森納赫小鎮,音樂偉人巴赫在這裡出生和成長。

巴赫自幼隨父學習音樂,10歲喪父後寄居長兄家,跟隨長兄繼續學習。

長兄曾師從音樂家帕赫貝爾。巴赫曾經步行百裡到呂貝克去聽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演奏。青年時期的巴赫汲取到德國管風琴音樂的精華,並受到法國音樂的影響。


第一幕


桀驁

音樂:《法國序曲》

演奏:羽管鍵琴


巴赫對於藝術追求的執著極具個性。擔任樂隊指揮的青年巴赫,遇到貴族演奏者的挑戰,幾乎拔劍決鬥。溫柔美麗的瑪麗婭出現,平息了怒火,播散著愛和善良。我非常喜歡瑪麗婭的扮演者,亭亭玉立、舞姿輕盈,正可謂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愛的詠嘆

音樂:《G弦上的詠嘆調》

演奏:律動四重奏、羽管鍵琴


和諧而恬靜的婚姻和家庭,充滿著愛和幸福。

在美好的時光中,巴赫和瑪麗婭養育了七個孩子。

這一段雙人舞編排著實精彩,看得我如痴如醉,不忍呼吸,生怕驚擾了這一對交頸鴛鴦。


劫難

音樂:《半音階幻想曲》

演奏:鋼琴


巴赫恬靜的家庭生活被不祥之物侵入,愛妻瑪麗婭被病魔奪走了生命。

摯愛親人的離世使巴赫痛不欲生。

這一段的演繹很是傳神,一幫黑衣舞者將瑪麗婭從巴赫懷裡奪走,獨留下他在那暗自悲泣,真是陰陽相隔,無處話悽涼,看得觀眾揪心不已。




救贖

音樂:《哥德堡變奏曲第15變奏》

演奏:擊弦古鋼琴


巴赫和愛妻從此陰陽兩隔,失去精神重心的巴赫,身心於崩塌的危險邊緣。

正是冥冥之中瑪麗婭的愛,讓巴赫重生。

這一段的音樂特點是反向卡農形式,首次嘗試進行於舞蹈創編。這一段的三人舞很是精彩,看著舞臺上的畫面,我不禁遐想:愛情真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她使人年輕也使人蒼老;她能毀滅一切,同時也能造就一切!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入骨.........



間奏曲  巴赫《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演奏:擊弦古鋼琴


時光,把人間美妙絕倫的芭蕾,和動人心弦的音樂,在幾百年間播放到全球,使藝術瑰寶為人類所共享。巴赫不僅為人類貢獻了《平均律鍵盤曲集》和眾多偉大的音樂作品,還特別為熱愛音樂的孩子們寫下賦有形象感的小作品,如《巴赫初級鋼琴曲集》中收錄的作品、《創意曲集》等,這些幾百年來深受世界兒童所喜愛的音樂遺產,是他留給人類後代的珍貴禮物。


當聽到擊弦古鋼琴奏響這一段耳熟能詳的旋律時,我眼前出現了一副畫面:小木屋裡,牆上的掛鍾滴答搖擺;從木碗裡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地上有思想的牛羊與沒有思想的白雲彩;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婚的鐘。


正演奏擊弦古鋼琴的盛原教授



第二部分  給孩子們的禮物

編導:楊惠迪、高俊嵐


音樂選自巴赫《安娜·瑪格達勒娜·巴赫的筆記薄》及《威廉·弗裡德曼鍵盤曲集》

演奏:羽管鍵琴




音樂:《二部創意第一首》


高低起伏的小音符,跳出了樂譜,變成了可愛孩童們的跌跌撞撞;從逐漸協調成為自由徜徉的優美,相互配合產生出明亮的節奏。


音樂:《穆塞特舞曲》


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個性,充滿著對世間一切事物的好奇和嚮往;他們天真的本性,就是詩歌,就是舞蹈。


音樂:《加沃特舞曲》(選自法國組曲第五首)


加沃特舞是17世紀最流行的宮廷舞蹈樣式之一。這段舞蹈借鑑路易十四時期的加沃特舞步元素,再現路易十五孩童時期的加沃特舞蹈樣式。


音樂:《G小調波蘭舞曲》


此段舞蹈以莊嚴的波羅乃茲舞步,展現17世紀歐洲貴族青年的風貌。




音樂:《G大調小步舞曲》、《G小調小步舞曲》


G大調和G小調小步舞曲,優美的旋律中流淌的是18世紀貴族的審美意韻,號稱為「國王之舞」的小步舞流行於歐洲上層貴族宮廷,不僅是衡量個人修養和行為規範的準則之一,也是芭蕾職業化道路的基石。俄羅斯偉大的芭蕾教育家瓦岡諾娃在著名的《古典芭蕾基礎》一書中說道:「很多國家的舞蹈教師把小步舞作為他們教學法基礎。好幾代芭蕾演員都是在小步舞技術的基礎上培養起來的》」。


第二幕通過不同舞步組合的演繹,讓觀眾對這些宮廷舞蹈和音樂有了更形象更具體的了解,我邊看邊想,正在彈《巴赫初級鋼琴曲集》的小琴童們都應該來觀摩一下這場舞劇,把握住畫面感了才會有更好的想像空間。


間奏曲《仰望幸福》

演奏:鋼琴


聆聽巴赫猶如心靈的洗禮,他的感情內斂,讓聽眾在獲得獨特心緒之時,還擁有一個真正寧靜聆聽的內心,並使人在內心深處充滿對世界的憧憬,返璞歸真,重審自我。


第三部分 音符裡的BACH(巴赫)

編導:楊越、楊惠迪、成憲麗、耿偉傑、韓宇飛


解密巴赫

音樂:《賦格的藝術》

演奏:律動四重奏


人們發現巴赫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名字B-A-C-H(註:在德文中所代表的音符降B-A-C-B進行曲)。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戲劇色彩的便是他這首未完成的《賦格的藝術》。

這首作品是巴赫晚年之作,作品的每一個音符都表達出巴赫生前的最後祈禱,尤其是最後戛然而止的絕筆音符,給後人留下無限懸念和象徵意義。

不同時代、地域、種族的人們熱衷於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詮釋巴赫最終留下的「密碼」,不只是源於對他音樂的痴迷,更是希望在自己的文化背景裡發揮想像,去建造不同的「巴赫猜想」,進而以自己不同的藝術視角去解密巴赫,去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而我們也從當代中國舞蹈人的角度去展示我們對巴赫BACH的理解。從BACH出發,來表達我們對巴赫的解讀,以及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敬意。

B=Baroque--「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影響了整個世界;

A=Art--藝術貢獻超越時空,是人類智慧和精神的瑰寶。

C=China--東方思想對話西方藝術;

H=Humanity--人性,人類。文明共存,同舟共濟,創作人類美好未來!


融合了宮廷舞步、芭蕾、現代、中國等多種元素的「解密巴赫」


當我看到第三幕時,對兩位教授的編劇跟創意首肯心折,舞臺下律動四重奏配合默契、樂聲靈動;舞臺上同時出現了宮廷、芭蕾、東方、現代等多種舞蹈元素,不光是畫面沒有違和感,反而有一種歌舞昇平、天下大同的和諧之像!大讚!!!


尾聲 

演奏:羽管鍵琴


巴赫就是這樣一個終結點。

他沒有發散出一切,反而是一切都最終走向他。

與其說他秉有與別人不同的心性,不如說這個天才擁有一個統括一切的靈魂。

                                                                                                                   ——阿爾貝特·施韋澤


男女主角謝幕

全體參演人員答謝觀眾

與到場嘉賓合影留念


貝多芬曾經說過:「BACH的名字不是小溪,而是大海!」(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盛原教授與楊越教授聯袂打造的這臺解密巴赫音樂宮廷芭蕾仿佛帶我們穿越了時空,僅僅用一個簡單的主題,就呼喚出了整個世界!如此的奇妙,讓人念念不忘........


音樂會後第二天舞蹈學院召開了《解密巴赫》作品研討會,這一場《解密巴赫》是芭蕾舞系首次獨立編創的一個舞劇,這在芭蕾舞圈是一個很大膽的教學創新!來自全國的與會專家們對這樣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新穎方式也非常認可,稱讚這樣的開闢先河是教學上很好的一個範例!特別是創編上又是由楊越教授帶領下,由她的幾個研究生參與編排,在很大意義上這也算是一個學生作品,著實不易!


來自全國各地的舞蹈和音樂專家們參加研討會


周廣仁先生在第二天的研討會中對本次音樂會褒獎有加,給予很有力量的讚賞!


參與研討會的周廣仁先生高瞻遠矚的提出了一個觀點,獲得了業界很高呼聲!

周先生說:「在中國,所有學鋼琴的人都在彈巴赫,

巴赫已經成為中國古典音樂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了!

而像這樣將巴赫音樂和舞蹈元素很好的相結合是我們自己的創新課題:既互補又新穎,

我建議這樣的舞劇要舉辦巡演、走出國門,

中國人對巴赫的詮釋應該讓全世界看到!」


為此,

讓我們共同祝願盛原教授的音樂團隊和楊越教授的舞蹈團隊匠心獨運,再創佳劇!!!


支持原創請打賞!

相關焦點

  • 用音樂詮釋人生——對話鋼琴家盛原(史青嶽)
    盛原是享譽國際的中國鋼琴家。他自幼隨母親學習鋼琴,後在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李其芳、李惠莉以及周廣仁等教授,1991年赴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深造,師從所羅門·米考夫斯基教授。他先後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獨奏、協奏曲及室內樂音樂會,《紐約時報》稱:「盛原先生的聽覺有著無可挑剔的平衡感,具有動人心魄的吸引力。」《紐約音樂會評論》稱:「盛原是一位最高品質的藝術家。」
  • 巴赫如何用音樂展現宗教美德?
    巴赫的宗教美德對其音樂創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美德指的是教徒能遵行所信奉宗教教義的一種品行。基督徒的宗教美德指的是聖靈在信徒身上結出的九種果子,這九個果子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從巴赫的宗教信仰生涯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具有一個虔誠基督徒的宗教美德。 巴赫的藏書主要由聖經、讚美詩集、路德全集以及約50本上帝學典籍組成。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撰文 | 陳晞容「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這部2014年面世、中譯版新近刊印的巴赫傳記,本身也與該畫作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互文。不同於通常的時序性傳記,加德納爵士攏合了十四個主題。書名中的「天堂城堡」一詞,來自巴赫在魏瑪公爵府進行演奏的小聖堂的名字「Himmelsburg」。加德納試圖假借這個意象,隱喻「巴赫畢生創作天堂性的音樂,他的視野處在音樂演繹的天堂城堡上」。「我們都是一種天堂視角的受益者」,這是加德納渴望傳達的意涵。
  • 巴赫音樂的學習方法
    巴赫音樂欣賞指南論巴赫音樂的精髓巴赫的理智與柔情巴赫《馬太受難曲》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如何體現巴赫演奏的「中庸」風格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單簧管要聽莫扎特,雙簧管要聽巴赫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有感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從巴赫本身出發,表達作品內在情感;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
  • 德國的巴赫?世界的巴赫?
    巴赫家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音樂世家。他的73位親戚包括他的父親和叔叔們都是音樂家,而且其中有50位名叫「Johann/約翰」。巴赫雖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樂創作,但是通過耳濡目染和勤奮地自行聆聽、閱讀、抄寫、複製、加工、模仿別人的音樂,在青年時代巴赫就已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賦格作曲家。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這些音樂原是為上帝創造,與神對話,在教堂中演奏,追求的是肅穆莊嚴、理性的嚴謹,而儘量避免世間情感的過度表達。
  • 巴赫的面紗:一場致敬的逆行
    有意味的是,在康塔塔領域,巴赫自己正是精通這項技藝的「招魂大師」,他代表著由文字到音樂的完滿,從話語走向音樂,走成蒼穹,成就上帝在人間的聲音;加德納則以同樣的精湛做了一場致敬的逆行:將巴赫的音樂還原成天上一簇簇自在發光的星叢,最終拼出一幅尚帶著體溫的文字肖像。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今天是 巴赫逝世270周年的日子 我們來說說 巴赫音樂中的神秘一面! 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期音樂最高成就的代表 後世的人們用他的逝世 來定義一個音樂時代的結束 他讓音樂首次從宗教附屬品 的地位中解放出來
  • 世界古典音樂史上3大音樂家,巴赫和莫扎特、貝多芬
    1750年,著名的音樂家巴赫去世。巴赫在今天的世界古典音樂史上是和莫扎特、貝多芬齊名的,如果說三大古典音樂家,那應該就是這三位。巴赫的兒子也非常有名,為了和他的兒子區分,有的時候大家會把他稱作老巴赫。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哥哥約翰 克裡斯多夫 巴赫是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這使得巴赫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
  • 奉獻丨關於巴赫、韋伯恩、古拜杜麗娜之音樂的斷想
    ,並在晚上再次出現在音樂會上,腓特烈二世藉機要求巴赫即興演奏一首六聲部賦格曲,而這已經達到巴赫能力的極限了,由於腓特烈二世的主題是無法演奏的,因此他必須現想出一個自己的主題來,但是對於這個幾乎難以完成的藝術苛求,巴赫竟然也給予了滿足。
  • 如何在52位巴赫中pick到「音樂之父」巴赫?
    C、柴可夫斯基 D、卡巴列夫斯基 2、以下三位音樂家中 B、威爾第 5、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的巴赫,是以下哪位巴赫:
  • 傑出的復調音樂大師(經典流芳)
    這句話的雙關之意在於,在德語中,巴赫的姓氏Bach意為「小溪」,而巴赫的音樂世界卻是無數溪流匯成的浩瀚大海。德國音樂學家米夏埃爾?魏爾欣在其《聆聽巴赫》一書的序言臨近結尾時發出這樣的讚嘆:「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樂就是一個宇宙,值得用畢生的時間去滿懷驚奇地探索――無論是作為聆聽的經歷者抑或是音樂家。」
  • 每周只讀一本書 · 用畢生經歷講述「一個人」的故事,他就是巴赫
    這個人的每部作品都為生命提供音樂上的答案。而作者加德納用他的音樂研究和學術儲備,去展現這樣一種來自源頭的不朽。作者約翰·艾略特·加德納說自己是個以直覺為主的音樂家。這本書的格局也並非正史,倒是有種拼貼的味道。跟音樂學家理察·塔魯斯金一樣,加德納把幾個1685年誕生的偉人稱為「1685年團體」,比如巴赫、亨德爾、拉莫。
  • 著名鋼琴家盛原即將帶來三場專題音樂會,精選蕭邦、貝多芬、巴赫...
    文化武漢【著名鋼琴家盛原即將帶來三場專題音樂會,精選蕭邦、貝多芬、巴赫經典曲目】從本月起,著名鋼琴家盛原將在今年10月、12月,以及明年3月,用三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帶你與這些偉大作曲家相遇。10月17日晚七點半,「蕭邦與他的傳承—盛原鋼琴獨奏音樂會」將作為本系列專題音樂會的首場,率先在@武漢琴臺音樂廳 上演。
  • 鄭京和攜全套巴赫「小無」登臺「五月音樂節」
    5月8日,鄭京和大師將在國家大劇院2016五月音樂節登臺,為觀眾完整演繹巴赫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挑戰全套巴赫「小無」作品的演奏家,通常選擇用兩場甚至幾場音樂會逐漸完成「全套」,但鄭京和大師將在一個晚上,集中演繹這套大體量的小提琴無伴奏作品,展現巴赫音樂的光輝技巧和偉大哲理性。
  • 譚盾攜手杭蓋樂隊,搖滾吧,巴赫!搖滾吧,交響樂!
    譚盾、杭蓋樂隊、巴赫,這三個關鍵詞撞擊在一起,將產生什麼樣的火花?10月10日晚,一場名為《交響搖滾·巴赫宇宙》的音樂會將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這是作曲家譚盾攜手杭蓋樂隊第四年的合作。這一次,譚盾選擇了「古典音樂之父」巴赫,並邀來蘇州交響樂團同臺,讓「交響搖滾」進一步向更具實驗性的方向駛去。成立於2004年的杭蓋樂隊來自遼闊的內蒙古草原,由伊立奇、義拉拉塔、胡日查、蒙大、艾倫、鈕鑫和巴圖巴根七位蒙古族音樂家組成,以其前衛、包容的民族音樂語言成為當今國際舞臺上最富盛名的中國搖滾樂隊之一。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據說海頓並沒有發表異議,他認可巴赫是太陽的中心,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後世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說:「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奧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於中心位置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只有一個創作源泉使大家總可以獲得新意——那就是巴赫。」作者:孫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3.31-1750.7.28)從音樂教室的走廊經過,牆壁上居首的那個德國宮廷老樂長,戴著碩大的假髮,微微有著雙下巴,眉頭微蹙,神情嚴肅,似乎成天繃著這副冷峻的臉,沉浸在他那四部和聲的複雜曲調中。
  • 另一個巴赫——法國DieForm組合的"非跨界音樂"
    在我看來,那些貌似活潑甚至"俏皮"的花樣繁多的形式,不過是將巴赫通俗化罷了,它是"跨界音樂"之風中的一件產品,並不能給我帶來經常想看想聽的願望。那麼,是否有一種可能性,讓改編後的巴赫不通俗化呢?法國DieForm組合讓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他們創作的一張叫做"BachProject"--直譯是《巴赫計劃》的唱片,通過對巴赫音樂的與眾不同的改編,完成了對這位巴洛克作曲家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