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只讀一本書 · 用畢生經歷講述「一個人」的故事,他就是巴赫

2020-12-14 正午文化

視頻製作 曹欣宇、解說 穆暮、插畫 杜子騰

用音樂來詮釋音樂家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不只是關於巴赫的傳記,確切的說這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只是這個人恰好用作品以及一系列兼具創造性、精神性的活動,展現了一種「超越人類狹隘的自我呈現的神性」。這個人的每部作品都為生命提供音樂上的答案。而作者加德納用他的音樂研究和學術儲備,去展現這樣一種來自源頭的不朽。

作者約翰·艾略特·加德納說自己是個以直覺為主的音樂家。這本書的格局也並非正史,倒是有種拼貼的味道。跟音樂學家理察·塔魯斯金一樣,加德納把幾個1685年誕生的偉人稱為「1685年團體」,比如巴赫、亨德爾、拉莫。對比巴赫和亨德爾二人,亨德爾的主題是愛、憤怒、忠誠和權力,而巴赫是上帝與永恆,兩個偉人的道路清晰分開。而「1685年團體」的話題如果延續到最後,對比這幾位在六十歲後的創造力,巴赫幾乎是唯一活躍到底的人。

作為音樂家,巴赫是深不可測的天才,但是作為普通人,巴赫則有太多缺點,甚至平凡得令人失望。至今為止巴赫的許多方面仍不為人知。《天堂城堡中的音樂》的目標之一,是解釋巴赫在他的康塔塔、經文歌、清唱劇、彌撒曲及受難曲中採用的技法,展現出他工作中的想法、性情偏好以及他廣泛的哲學觀。

巴赫的一生,波瀾不驚,但世上其實沒有過真正的太平,所以他的一生應該用「隔絕」這個詞來概括更為合適。巴赫的童年是在圖林根度過的,這裡安靜而封閉,遠離歐洲的啟蒙運動,且宗教感極強。當地樹林成片,跟樹相關的傳說、迷信很多,加德納在書中說:「十五歲的巴赫拿到教堂獎學金的時候,他也許就這樣跟夥伴唱歌壯膽,穿越密密的叢林,走向200英裡以外的呂訥堡的教堂。」

至於巴赫本人的人格,不少人都知道他脾氣不好,跟僱主矛盾不斷,但這在世代為宮廷和教堂服務的巴赫家族中一直常見。書中有一章《無可救藥的樂長》,專門講巴赫與世界的衝突。加德納挖出巴赫小時候的學校記錄,打架、逃學、受人欺負都是家常便飯。成年後,生存環境也很嚴峻。比如在萊比錫,他要穿梭於宮廷和教堂,不能怠慢任何僱主。當時有位小號手,也是同時服務多位僱主,每次辭職都會招來一頓鞭打,最終在離開職位後被不幸絞死。不難看出,宮廷僱主的意志本身就非常強大,強大到無可違背。而這個倒黴小號手的主人恩斯特·奧古斯特公爵,恰好也同時是巴赫的僱主。身處在這樣的壓力下,巴赫的膽子依舊夠大。他曾刻薄地諷刺過一個巴鬆手,之後那個傢伙帶人在菜市裡等巴赫,直至發展成一場群毆事件,巴赫也吃了些虧。平常,那些跟巴赫上課、幫著抄譜的學生,常常抱怨四周混亂骯髒導致無法集中精神。而巴赫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了多年。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音樂史上始終是難以捉摸的謎題。人們很難將那些恢弘偉大的作品,與一個看似平庸、難以理解、偶爾瘋狂的個體聯繫在一起。英國指揮家加德納就是在兩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長大。從那時起,他就已經在研究並演奏巴赫了,以至於成為了現今最偉大的巴赫詮釋者。這本書就是他畢生奉獻的精華與凝結。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進展,以豐盛的細節呈現巴赫的思想、工作方式以及他是如何創作音樂的,最終為我們揭開巴赫掩藏著的真實面目。

同時,加德納的歷史學家身份也讓他能夠透過學術與演奏兩個通徑來展開研究。作者在現存極少的傳記素材的基礎上,通過對音樂本身的細緻體會,摸索到一些個人特質從音樂中浮現的瞬息。與傳統的傳記不同,《天堂城堡中的音樂》主要是在「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體會巴赫的音樂創作過程,使讀者獲得同樣的經歷和感受。畢竟巴赫的人格是由他的音樂思想發展、磨礪而來,而音樂最能折射出廣泛的人生經歷。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

作者: [英] 約翰·艾略特·加德納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 巴赫傳

原作名: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Johann Sebastian Bach

定價: 108元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每周只讀一本書 · 集中營的真實愛情故事,講述黑暗中未泯的人性
    凡是與二戰有關的故事,都逃不黑暗時代的人性與希望這種話題。澳大利亞作家希瑟·莫裡斯根據好友拉萊·索科洛夫的親身經歷,寫了本《奧斯維辛的文身師》。作為處女作,這本書竟然在全球43個國家售出版權,銷量也超過300萬冊,被譽為繼《朗讀者》後又一部打動無數讀者的二戰往事。
  • 每周只讀一本書 ·每6秒售出一本,東野圭吾用沉默講述法律的無奈
    2020年3月,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本首次出版,用東野圭吾自己的話說:「《沉默的巡遊》是我的集大成之作,希望能將《嫌疑人X的獻身》沒能拿到的愛倫·坡獎一舉拿下。」 故事從失蹤三年的佐織開始,小鎮上的兇殺案被偵破。但是兇手在法庭上的沉默導致他被無罪釋放。雖然大家都知道兇手是誰,但是警察和法律都拿他沒辦法。與死者關係密切的人們開始準備私下裡對兇手進行懲治。
  • 《皮囊》:從推薦到放棄一本書,我經歷的是多讀一個故事
    書中描述的大部分故事發生在作者的家鄉,一個沿海地區福建。通過一個短文,作者寫了他的父親,母親,同學和鄰居的故事。這本書的第一章是《皮囊》,講述了她90多歲時的阿太,她總是說「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指出了這本書的主要思想。
  • 講述一個普通女孩改變人生的故事,人人喜歡的一本書
    眾所周知的放羊娃故事,發生在大西北的一個偏僻小山溝裡。有一個記者見到一個放羊的孩子,問他:「你在幹什麼呢?」那個孩子回答:「放羊。」再問:「放羊幹嘛?」答:「賣錢。」「要錢幹嘛呢?」「蓋房娶媳婦。」「那娶媳婦幹嘛?」「生娃。」「生娃幹啥?」「放羊。」
  • 每周只讀一本書 ·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的致愛,死前必讀的1000...
    這個看起來嚴肅的問題似乎有很多答案,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日常的平凡或許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如果有一本書不斷提醒著讀者:「渴望偉大卻又逐漸趨於平凡的人生,該如何勇敢前行?」它像一面鏡子一樣,一刻不停地照映出你的生活,你會覺得有被刺痛到嗎?
  • 改變女人命運的4本書,哪怕只讀過一本,也會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好
    近年來,各類女性的熱播劇《我的前半生》、《歡樂頌》、《三十而已》等等,雖然故事情節完全不同,但無一例外,都在圍繞一個核心,引爆了大家的共鳴。那就是,女人獨立的重要性。太多人,尤其是女人,容易忽略獨立的重要性,在看似平坦人生道路上,一直扮演著溫室花朵的存在。
  • 每周只讀一本書·有沒有一首歌讓你熱淚盈眶?
    「不經歷幾多時年的沉浮、億萬耳朵的取捨,一首歌難成經典,畢竟歷久彌堅。」談及經典歌曲,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很多首。13天主題徵稿,902則真誠故事,54篇入圍佳作,這是對青春記憶的一次收集。每一篇都將「歌」「情」「文」三者極致融合,不論是青春苦樂、成長頓悟,還是真情大愛、風雨兼程,都在回答「有沒有一首歌讓你熱淚盈眶」,為讀者送上一個個感人肺腑、耐人尋味、催人奮進的青春故事。這是對音樂文學的一次探索。音樂文學不只是鮑勃·迪倫那樣富有深意的歌詞,也包括音樂觸發情感開關的那些動人故事。
  • 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聆聽巴赫丨 吳勇立譯作簡介
    然而對於那些渴望獲得海量的新知、打開一個新世界的愛好者們來說,僅僅局限於對樂曲結構的研究是遠遠不能令他們饜足的。    挺進到音樂的廣闊背景去,就是將與巴赫音樂相交叉或發生關聯的各個相鄰學科都納入考察的範圍。其中最重要的相鄰學科就是路德派神學。今天不管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巴赫都義無反顧地將他本人以及他的創作定位在一個按等級排列的世界圖景上,上帝居於該圖景之頂端。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他將著作自比為「十四條輪輻,全部連接到同一個核心——作為人和音樂家的巴赫」,其寫作的動機「旨在『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大多數傳記,往往以生平的鋪陳來推進作品的解碼,這方面加德納做得也很深入,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反其道行之,極富創造性地從作品中耙梳出作曲家人格的印跡,「他的個性隱約從樂譜結構中浮現的那些時刻」。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
  • 哪怕只讀一本書,也要有個好書籤!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和跑步,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而人們還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想闖天涯,得有一把好劍;你讀萬卷書,更要有一個好書籤,哪怕只讀一本書!同樣的道理,對於讀書量較少的人而言,一張不具備儀式感的書籤,只會延續之前的習慣甚至讀書量會越來越少;如果是一個精美的好書籤,也許會慢慢的加大讀書量好的事物帶來的積極作用就是這樣的神奇!
  • 這本書中講述的「上海故事」,上海人也未必懂
    而這樣的「精氣神」背後,一面是城市發展的累累碩果,一面則是千萬城市人默默無言的付出。上海就是這樣一座極富特色的大都市,40年改革開放,上海不是走的最早的,28年浦東騰飛,上海卻可能是走得最快的。 從一座被外國政要稱之為「生鏽的城市」,到「魔幻之都」,1978到2018,上海到底潛藏了多少發展的密碼?
  • 《神奇飛書》你的故事就是一本書,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他的生活就像書中的莫裡斯一樣終生與書為伴,美好而又充實。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天早上,莫裡斯都會打開這本書,寫下他的歡樂與悲傷,理想和希望。「這是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每天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記錄自己的生活,集結成冊後,就是輸屬於你自己的書。
  • 讀書就是回家:一杯茶一本書一盞暖燈,該回家了
    在讀《讀書就是回家》之前,這十一本書我只讀過《巴黎聖母院》《簡·愛》這兩本,對於其他的文學名著,有所耳聞卻又一直沒有時間去認真的一覽其貌,所以這一次讀著《讀書就是回家》,我發現我忽然愛上了這樣的一種讀書方式。
  • 朝三暮四、牛郎織女,你會用地道英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嗎?
    8月25日,一套基於中國傳統文化開發的英語讀物——《中國好故事Tales of China》新書發布會在朵雲書院上海中心旗艦店召開,以「全球思維中國故事」為主題,愛樂奇執行副總裁兼董事Andrew Shewbart(唐威廉)、知名教育專欄作家樓夷、資深教育媒體人吳慧雯、本書責任編輯顧曉清四位嘉賓匯聚一堂,就全球思維、分級閱讀及英語學習等話題展開對談。
  • 學生們第一次用ppt講述給大家推薦的一本書
    第一次學會走路,體會到了雙腳的力度;第一次走進校園,嘗到了學習的快樂;第一次做ppt,知道了老師備課的辛苦;第一次正式在講臺上講課,感受了聚焦的目光和羞怯自己……「推薦一本書」,是小學五年級語文第八單元的習作內容,我藉此機會,將這個習作變成一個「好書推薦」。
  • 《讀懂一本書》第三期
    在你的身邊,經常會有人站出來宣布一個這樣的目標——我今年要讀多少本書,或者我今天開始要看書啦!結果呢,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持續的踐行下去,對吧?也許,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做過同樣的事情。其中的原因你想過嗎?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奧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於中心位置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他的創作涉及了巴洛克時期的大多數音樂體裁,作品浩如煙海,在音樂史上能夠和他的作品數量相提並論的寥寥無幾。
  • 玄奘三藏及其時代 | 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本書是平山先生的自傳體隨筆,他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了他面對生死、生活和生命的心路歷程。關於他的生年,一說600年,並不確定。589年隋朝統一天下,在遊牧民族王朝長期盤踞的華北(黃河以北)重振基業。然而混亂並未平息。由於第二代皇帝場帝的暴政,民心向背,618年隋亡。玄奘在隋末唐初度過少年期,十五六歲時經歷了社會大動蕩、滿目瘡痰的時代,與我在廣島遭遇原子彈,從累累屍骨中死裡逃生的年紀相仿。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的父親陳慧英俊儒雅,深諳經學。
  • 在喬治的宇宙第二本書《尋寶記》中,講述的故事和外星人有關係!
    《秘密鑰匙》這本書,吸引人的不僅是喬治在太空經歷的驚險故事,還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更新的天文知識。比如,提起冥王星,很多讀者都會想到我們在地理課上學過的內容;圍繞太陽公轉的有9顆行星,分別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 巴赫如何用音樂展現宗教美德?
    ,把困難當成是上帝造就人,操練人的一種有益的功課,因此願意忍受、順服上帝的安排,單單依靠上帝來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這是一個基督徒應具備的宗教美德。巴赫用他豐富的想像力,通過精巧細膩的筆法,勾畫出太陽的輝煌和盾牌的堅固,號召萬國萬邦都來讚美上帝。巴赫每選擇一個音符,都力圖使之與要表現的事物相一致,因而具有明顯的音樂造型,與表達的主題完整的結合起來。 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的教堂康塔塔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形式新穎、內容多樣和藝術靈感的豐富,還有主題思想的貫通、歌詞的解釋能力以及歌詞與音樂的整體把握上都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