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製作 曹欣宇、解說 穆暮、插畫 杜子騰
用音樂來詮釋音樂家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不只是關於巴赫的傳記,確切的說這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只是這個人恰好用作品以及一系列兼具創造性、精神性的活動,展現了一種「超越人類狹隘的自我呈現的神性」。這個人的每部作品都為生命提供音樂上的答案。而作者加德納用他的音樂研究和學術儲備,去展現這樣一種來自源頭的不朽。
作者約翰·艾略特·加德納說自己是個以直覺為主的音樂家。這本書的格局也並非正史,倒是有種拼貼的味道。跟音樂學家理察·塔魯斯金一樣,加德納把幾個1685年誕生的偉人稱為「1685年團體」,比如巴赫、亨德爾、拉莫。對比巴赫和亨德爾二人,亨德爾的主題是愛、憤怒、忠誠和權力,而巴赫是上帝與永恆,兩個偉人的道路清晰分開。而「1685年團體」的話題如果延續到最後,對比這幾位在六十歲後的創造力,巴赫幾乎是唯一活躍到底的人。
作為音樂家,巴赫是深不可測的天才,但是作為普通人,巴赫則有太多缺點,甚至平凡得令人失望。至今為止巴赫的許多方面仍不為人知。《天堂城堡中的音樂》的目標之一,是解釋巴赫在他的康塔塔、經文歌、清唱劇、彌撒曲及受難曲中採用的技法,展現出他工作中的想法、性情偏好以及他廣泛的哲學觀。
巴赫的一生,波瀾不驚,但世上其實沒有過真正的太平,所以他的一生應該用「隔絕」這個詞來概括更為合適。巴赫的童年是在圖林根度過的,這裡安靜而封閉,遠離歐洲的啟蒙運動,且宗教感極強。當地樹林成片,跟樹相關的傳說、迷信很多,加德納在書中說:「十五歲的巴赫拿到教堂獎學金的時候,他也許就這樣跟夥伴唱歌壯膽,穿越密密的叢林,走向200英裡以外的呂訥堡的教堂。」
至於巴赫本人的人格,不少人都知道他脾氣不好,跟僱主矛盾不斷,但這在世代為宮廷和教堂服務的巴赫家族中一直常見。書中有一章《無可救藥的樂長》,專門講巴赫與世界的衝突。加德納挖出巴赫小時候的學校記錄,打架、逃學、受人欺負都是家常便飯。成年後,生存環境也很嚴峻。比如在萊比錫,他要穿梭於宮廷和教堂,不能怠慢任何僱主。當時有位小號手,也是同時服務多位僱主,每次辭職都會招來一頓鞭打,最終在離開職位後被不幸絞死。不難看出,宮廷僱主的意志本身就非常強大,強大到無可違背。而這個倒黴小號手的主人恩斯特·奧古斯特公爵,恰好也同時是巴赫的僱主。身處在這樣的壓力下,巴赫的膽子依舊夠大。他曾刻薄地諷刺過一個巴鬆手,之後那個傢伙帶人在菜市裡等巴赫,直至發展成一場群毆事件,巴赫也吃了些虧。平常,那些跟巴赫上課、幫著抄譜的學生,常常抱怨四周混亂骯髒導致無法集中精神。而巴赫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了多年。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音樂史上始終是難以捉摸的謎題。人們很難將那些恢弘偉大的作品,與一個看似平庸、難以理解、偶爾瘋狂的個體聯繫在一起。英國指揮家加德納就是在兩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長大。從那時起,他就已經在研究並演奏巴赫了,以至於成為了現今最偉大的巴赫詮釋者。這本書就是他畢生奉獻的精華與凝結。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進展,以豐盛的細節呈現巴赫的思想、工作方式以及他是如何創作音樂的,最終為我們揭開巴赫掩藏著的真實面目。
同時,加德納的歷史學家身份也讓他能夠透過學術與演奏兩個通徑來展開研究。作者在現存極少的傳記素材的基礎上,通過對音樂本身的細緻體會,摸索到一些個人特質從音樂中浮現的瞬息。與傳統的傳記不同,《天堂城堡中的音樂》主要是在「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體會巴赫的音樂創作過程,使讀者獲得同樣的經歷和感受。畢竟巴赫的人格是由他的音樂思想發展、磨礪而來,而音樂最能折射出廣泛的人生經歷。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
作者: [英] 約翰·艾略特·加德納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 巴赫傳
原作名: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Johann Sebastian Bach
定價: 108元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