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三藏及其時代 | 每周一本書

2021-02-16 總裁讀書會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

本周我們一起跟 王紀言 讀《悠悠大河》這部書。

本書是平山先生的自傳體隨筆,他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了他面對生死、生活和生命的心路歷程。

心向天竺

 

玄奘三藏(602-664年)出生於河南省陳留郡猴氏鎮,俗姓陳,名,字玄奘。關於他的生年,一說600年,並不確定。589年隋朝統一天下,在遊牧民族王朝長期盤踞的華北(黃河以北)重振基業。然而混亂並未平息。由於第二代皇帝場帝的暴政,民心向背,618年隋亡。玄奘在隋末唐初度過少年期,十五六歲時經歷了社會大動蕩、滿目瘡痰的時代,與我在廣島遭遇原子彈,從累累屍骨中死裡逃生的年紀相仿。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的父親陳慧英俊儒雅,深諳經學。陳慧性格率直,淡泊名利,州府以高位相邀,卻稱病不就。玄奘是他的四子,秀外慧中,人品高尚,被稱為其父轉世。玄奘追隨出家的二哥,到東都洛陽修習佛經。他十幾歲時正值隋末亂世,遊牧民族與漢族刀光血影,爭霸天下。

 

當時唐高祖(李淵)已經率部駐守在長安。玄奘說服了哥哥,二人動身趕往長安。但因國基尚不穩固,群雄逐鹿,長安缺乏修業條件,所以他們改道赴蜀(四川省成都)。此時已有不少高僧逃到蜀地,鑽研學問。玄奘於武德五年(622年),即唐王朝建立的第五年受戒;而我在同齡首次走訪奈良。我沉浸在藥師寺、法隆寺的肅穆氛圍中,早已對中國大陸心馳神往了。

 

不久玄奘再次心向長安,但無奈教規限制,無法實現。於是他與商人結伴隻身出走,沿江而下,取道湖北,前往長安。

 

當時長安有兩位名僧,帝都的學僧無不景仰。玄奘師從其學,不久被他們贊為「釋門千裡狗」,譽滿京都。而玄奘這時飽學傳入中國的教義,目光很快投向佛教的發祥地。釋門高僧自成體系,無不造訪問難,令他深感疑惑。玄奘決心西行印度,取回《十七地論》(現在的《瑜伽師地論》),解決各種疑難。法顯等求法僧西行留下的著述,他自然諳熟。

 

玄奘召集有志僧徒向朝廷上表請求西行,但皇帝下詔一概禁止出境。其他的旅伴都退縮了,唯獨玄奘矢志不渝。

 

貞觀三年(629年)9月,玄奘悄然離開西京,踏上西行求法之路。玄奘不顧再犯國禁,孤徵信仰之路,怎一個信心貞固,宏願在胸!

 

我是在三藏西行的二十七八歲這個年紀,在東京日本橋舉辦的「中國敦煌壁畫展」上受到強烈震撼。29歲時完成了自己人生轉衰之作《佛教傳來》,從此立志描摹以佛教為主題的畫作。恰在同齡,玄奘踏上了漫漫的西行路——沙破連綿的絲路之旅。當時的西域以及絲路之旅,道路艱阻,崔吏險絕,完全超出了想像。

 

西域與絲綢之路

 

唐代,西域一詞從中國看即西眺的終點,頗有文化止境的印象。出長安、洛陽至西域約3000公裡。位於中國本土與西域中間的敦煌,在嚴格意義上既是中國西部的出口也是入口。而在地理概念上,以帕米爾高原為軸心的中亞則向印度以北鋪陳。據說在遙遠的年代,印度次大陸板塊由南向北漂移,當與大陸對撞時將中亞拱起。

與之相連的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以及西藏高原都高高聳起。北部有2000公裡的天山山脈橫亙東西。天山山脈並非簡單的一條山脈,它由大大小小的山脈匯聚而成。多則幾條山脈平行,橫貫東西數百公裡。以天山山脈為軸心,南有塔克拉瑪幹沙漠,北有沙破戈壁、塵陌荒原。塔克拉瑪幹一帶,即塔裡木盆地,方圓4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日本的國土面積。

包括盆地的廣大地區,即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界是昔日的西域,其面積是日本的3.5倍。塔克拉瑪幹沙漠以北是天山山脈,沙漠西端緊接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爾高原。塔克拉瑪幹沙漠以南是崑崙山脈,再往南則是與西藏高原趾連的喜馬拉雅山系。

鳥瞰全景,以中亞帕米爾高原為中點,有多條山脈向四面伸展。西部還有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 Mountains)。

約公元前3000年,埃及文明發源於埃及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源於底格裡斯、幼發拉底兩河流域,還有印度文明,中國的黃河文明。四大河流域興起的人奘文明,儘管分別在非洲、中東、印度次大陸、中國大陸,彼此遠離,但從出土遺物的材質或創意上,卻能指認交流的蛛絲馬跡。東面中國文化圈,南面印度文化圈,以及西面伊朗、中東文化圈,被世界屋脊阻隔,山重水複,古代進行交流絕非易事。而中亞成了交流的必由之路,被譽為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

 

興起在印度的佛教,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地理條件下,經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等國,從西域(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進入中國本土的。

佛教傳來之路

 

玄奘三藏的西行之路是沿著佛教傳來路線逆行。玄奘走過的路,在《大唐西域記》及其弟子著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詳細記載。史稱佛教傳到日本是公元538年,由百濟的聖明王傳給了欽明天皇。釋迦牟尼在印度誕生是公元前6世紀,他的教誨傳到日本用了近千年時間。然而那是正史的記載,通過個人、零散、部分地傳入日本的時間要更早。總之,經過漫長的歲月和艱苦的歷程,實現了佛教東渡。

 

佛教傳來之路即從印度到中國的路線,也有多條。既有草原之路、綠洲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也有從帕米爾高原進藏、翻越喜馬拉雅山的路線。

 

「絲綢之路」從嚴格意義上講,是西京長安向西城三十六國出口絲綢的主要路線。這條路包括穿過天山山脈以北草原之路的「天山北道」和連接山脈以南綠洲的「天山南道」。而「天山南道」又包括跨過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線的「西域北道」和貫通沙漠南線的「西域南道」兩條路線。

 

西城北道的綠洲國家中有阿克蘇、庫車、庫爾勒、吐魯番,西域南道有莎車、和田、民豐、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國。西域北道的綠洲,保留著佛教傳來的遺蹟。那裡許多國家、民族接受了印度傳來的佛教,長期以來營造著祈禱的構建。

按石窟寺院算,有印度德幹高原(Deccan Peninsula)的阿陀石窟寺院,由此向北,至鍵陀羅(Gandhara),繼續北上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穿過帕米爾進人西域,庫車的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石窟,吐魯番的柏孜克裡克石窟,直至敦煌莫高窟。從敦煌向東至西京沿線,還有炳靈寺石窟以及麥積山石窟等。

4世紀下半葉,遊牧民族鮮卑族建國北魏,在京都平城(山西省大同)郊外,營造了雲岡石窟。這個石窟的建造,宣告了中國佛造像雕刻最高傑作的誕生。北魏遷都洛陽,此地也開鑿了龍門石窟。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很恐怖!

後天能做的事,就別趕著明天做了

長按下二維碼,添加總裁小書僮微信,

加入總裁讀書會讀者交流群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

讀書,交友,創意,創業,生意,生活

相關焦點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一)唐三藏中的「三藏」在佛家中有著特殊意義稱呼的演變是玄奘變成「三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改變,在成為「玄奘」之前他是如何稱呼的?為何玄奘被稱為「三藏」?了解其中稱呼改編的過程對我們理解玄奘變為「三藏」的過程至關重要。
  • 玄奘心路【一】玄奘之路的內涵
    在戈壁親歷「玄奘之路」後,法師對這條路有了更為深入的解讀。現根據錄音整理為《玄奘心路》。其中,「玄奘的理想及其意義」和「玄奘的行動和堅持」兩部分所涉及的四大意義和五種精神,和前文基本相同,故將二文作了合併,相似處沒有另行整理。在此基礎上,法師特別開顯了玄奘之路的內涵,以及這條路和人生的關係,是本文的重點所在。另,因《玄奘的精神》一文中附有很多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摘錄的先賢事跡,感人至深。
  • 唐僧為什麼叫「三藏」
    玄奘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發現已有的漢譯經文有些地方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會和其他經文在內容上有衝突。他決定前往西域取經,去佛教的發源地學習。玄奘獨自一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玄奘最艱苦的時候,四夜五日沒有水喝,沒有食物,他全憑毅力走出了沙漠。玄奘前往那爛陀寺,那裡是佛教藏經的寶庫,有900餘萬卷經書。玄奘跟隨戒賢法師學習佛學知識,幾年之後終於學有所成。
  • 西部詩人李白 | 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在總裁讀書會精品課上,張宇為我們推薦了《西域餘聞》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早於李白出生約七十年,有一個中國人從碎葉經過,他就是年輕的求法僧--三藏法師玄奘。玄奘離開高昌國之後,經由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今新疆庫車)、跋祿迦(有人認為是今新疆阿克蘇),然後又穿越西北三百餘裡的沙漠進入凌山。這就是天山山脈的汗騰格里峰,陣圖上標註的海拔是六千九百九十五米,行走山中約四百裡抵達大清池畔。--東西長,南北狹。
  • 唐僧為什麼叫「唐三藏」,三藏是對高僧的尊稱
    唐僧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主人公,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是洛陽人,少年出家。玄奘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發現已有的漢譯經文有些地方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會和其他經文在內容上有衝突。他決定前往西域取經,去佛教的發源地學習。玄奘獨自一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
  • 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唐代玄奘法師的譯經院裡,據記載有三千人之多。這些人中,有出家的高僧,也有在家的學者,總之,集合了全國有智慧、有學識的人才到這裡,來參加翻譯佛經的事業,據說還有基督教的傳教士也位列其中,真是消除了教派和世俗的分隔,也是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
  • 西遊記壁畫與玄奘取經圖像
    史巖先生的調查報告還提到了兩個很關鍵的問題,一是《西遊記》的文學來源是在唐代的張鷟《朝野僉載》、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人的《唐三藏》、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和明代的《四遊記》等傳奇性小說中吸取材料,加以貫串和敷衍而成的。而這種神怪小說的原始材料,又是從民間傳說中得來的。
  • 玄奘
    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 探究唐僧玄奘的祖籍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唐代高僧,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十三歲出家,二十七歲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四十三歲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 玄奘大師圓寂紀念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大師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盡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前後十七年,遍學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大師歸來,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於長安嘔心瀝血地翻譯佛經十九年。大師及其弟子翻譯《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75部譯典著作共1335卷。
  • 三藏指的是什麼?
    據大毗婆沙論卷一載,三藏之所顯與等流等各異,經藏乃次第之所顯,律藏為緣起之所顯,論藏為性相之所顯;經藏為力之等流,律藏為大悲之等流,論藏為無畏之等流;經藏系種種雜說,律藏系講說諸學處,論藏則分別諸法之自相與共相。引證解釋  佛教經典的總稱。分經、律、論三部分。
  • 日軍在南京建神社時,無意中挖出一石函,打開竟是玄奘頂骨舍利
    日軍在地下挖掘約3.5米時,意外發現了一具石棺。打開石棺,他們發現裡面有一個石頭字母。石頭字母裡會有什麼?不久日軍發現石函兩側刻有文字,其中一面的文字為:「因今黃巢法塔及長幹寺進化大師,大唐三藏達坂覺法師玄奘頂骨葬於此。」另一面刻有「明洪武十九年玄奘法師頂骨塔首遷於天溪寺東港天溪寺南港三塔。
  • 07/30-08/10丨絲路研學重走玄奘之路,跟隨三藏法師的腳步,行走絲路,夢回大唐
    這就是玄奘,一位唐朝高僧,一位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使者。一位被魯迅譽為「民族脊梁」的哲人,一位遠超護持佛法者精神明燈。如果你穿越回去見到他,一定要低下頭來,尊他一聲:大唐三藏法師。更重要的還是要去興教寺玄奘靈塔前駐足沉思,去慈恩寺大雁塔下冥想與聽講。玄奘西行,首先得穿越長安向西的關隴要地,這裡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險要。北有經千年古城平涼、固原至蘭州的崇山阻隔,南有秦州之地的渭水之險。西出長安,經秦州,至蘭州,才只是玄奘之路的開啟部分。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此後,譯經家們大都以玄奘所立的定則為法式。後來,玄奘之前所譯被稱為舊譯,而玄奘之後所譯則被稱為新譯。(備註:此段記錄完全出自史料,只為忠實的反映玄奘大師的翻譯思想,不作為評判前人之意。)二、「印度」國名的漢語翻譯來自於玄奘大師「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其範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 玄奘法師——「絲綢之路」的偉大拓荒者
    在西域各國,1300多年前,玄奘法師同樣以他精深的佛學造詣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愛戴:高昌王鞠文泰因仰慕玄奘法師而和他結拜為兄弟,並舉全國之力協助法師繼續西行;撒馬爾罕國王因玄奘法師而放棄拜火教,改信早前被視為異端的佛教;印度戒日王召開以玄奘法師為論主的全印度宗教學術辯論會,並於同年向大唐派出了友誼的使者。
  • 揭密真實的玄奘:與膽小怕事的唐僧判若兩人
    玄奘畫像。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  玄奘大師是佛學奇才,那麼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遊記》中記載,玄奘是如來座下金蟬長老轉世,踏上西天之路是命中注定的。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將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對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的記載則頗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窮酷」四個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為少年時期生活困頓才出家的。
  • 佛教三藏中的「論」,指的是什麼?
    對於無緣親見釋迦牟尼佛的後人,個人基礎、文化背景和時代不同,要怎樣理解和學習佛經呢?所幸,一代代的祖師大德們留下了自己修行的菩提心血,通過他們的證悟,用當世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來為佛經註解、闡述,這就是經、律、論「三藏」中的「論」。「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釋,大多是各宗派的祖師大德所做,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學佛心得和筆記。
  • 玄奘(陳禕)取經的真實歷史!
    後來他到處拜師學習,很快就精通了佛教經典,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玄奘發現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有很多錯誤,就決定到天竺去學習佛經。公元629年(一說公元627年),當時唐朝還沒有實現全國的統一,突厥經常侵擾中原, 邊塞局勢不穩,唐朝政府禁止出國。玄奘上書朝廷要求出國取經被拒絕。這年秋天,長安鬧饑荒,朝廷同意僧侶外出就食,玄奘乘機離開長安,來到邊塞重鎮涼州。
  • 唐太宗想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卻被玄奘拒絕:老子過於膚淺
    而處在事件漩渦中的主人公,則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玄奘三藏(嚴正聲明,玄奘三藏不是唐僧),以及影響了中國人數千年的道家(不是道教)經典——《道德經》。唐太宗一聽就高興得不得了,這裡面實際上是有兩個原因的:第一,無論是道家還是道教,都是中國本土的學說或是宗教,倒傳回印度對於唐朝皇帝來說是有極大的政治意義的;第二,玄奘回國之後掀起了佛教興盛的狂潮,而唐朝的皇帝(尤其是早期)為了政治目的,將自己附會成老子李耳的後人,「童子王」的請求可謂是正中李世民的下懷。於是,李世民就興衝衝地召見了玄奘,命令他著手翻譯《道德經》,卻意外地被玄奘潑了一攤冷水。
  • 午間閱讀 | 玄奘:一個偷渡的思想者(下)
    從歷史學來看,這是一部歷史地理之書;從政治學來看,這是一部地緣政治的書;從大唐經世來看,則是一部以佛法定西域平天下的書。此書一出,太宗立馬就讀,據說他還曾想讓玄奘從政還俗。《大唐西域記》是國家本位的,玄奘沒有把他的個人情感帶進去,可《大恩寺三藏法師傳》就不同了,那是他為自己口述的,裡面保留了他自己的心情。他把在國家本位裡沒有位置的高昌國及其國王麯文泰,放到個人本位的自傳裡來敘述,當他從長安出逃時,他便成了大唐要追捕的逃犯,在高昌國王派人來迎接他之前,他一直行走在黑暗之中,掙扎在死亡邊緣,他在生死關頭結拜了生死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