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閱讀 | 玄奘:一個偷渡的思想者(下)

2021-02-07 經濟觀察網

當時的思潮,是孔釋相通,玄佛合流。對此,玄奘有著高度警覺,沒跟著三教合一的潮流走,在通往帝王學的思想界,他依然還是那個偷渡的思想者,沒有隨大流走向王佛合一,而是從根本——即從文化個體性出發,走向具有人類性的大乘佛法。他西行求法,求的就是根本法。作為思想者,他被西域傳奇化。


作者 | 劉剛

photo | 圖蟲創意



玄奘偷渡時,何曾料到有朝一日會出現在敦煌壁畫中被人景仰?


他的光輝形象,最早出現在西夏時期的榆林窟裡,而非莫高窟中。敦煌石窟,非天降神奇,其來有自,亦如佛法一般,源於印度,來自西域,自成一體,其文明樣式,亦成一複合類型,為印度化、希臘化、中國化三位一體。


印度修士,其修行多居石窟,不但佛教有佛窟,耆那教和印度教等也都各有其石窟。佛窟之代表,為阿旃陀窟,如果以佛教史來化分,可分為小乘與大乘兩個時期,若據王朝來看,則從孔雀王朝到笈多王朝,最早鑿於公元前二世紀阿育王時期,終止於公元七世紀中葉,前後約900來年。七世紀初,玄奘曾來此朝聖,《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記述了摩訶剌他國東部阿折羅伽藍及石窟,所謂「阿折羅」,亦是「阿旃陀」相近的音譯。


印度早期佛窟,依山而鑿,分僧房和塔廟兩類。僧房窟主室為一大廳,其正面和兩側,各分小室,供僧人起居與修行,廳中央為佛事活動場所。塔廟窟如馬蹄形,窟室後部,呈半圓形,中央設佛塔,拜佛者繞塔巡禮。通常兩窟並列,多為一體。


佛窟發展到中亞,著名者僅有巴米揚石窟,以犍陀羅風格的大佛聞名於世,玄奘途徑於此,稱其所在,為梵衍那國都城,記曰「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又說,東西兩大佛像,或高百餘尺,或高一百四五十尺,皆「金色晃曜,寶飾煥爛」,可惜今已毀於塔利班。玄奘還提到「城東二三裡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餘尺」,言之鑿鑿,當為親眼所見,可不知從何時起它消失了,連個遺蹟都未留下。


大佛信仰,為巴米揚特色,印度本土雖有巨塔,卻無大佛。佛至中亞,已與原始佛教有異,彌勒流行起來,且以巨佛形象,表達了人類對於來世的期望。追求來世,對東土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此大佛興起如雨後春筍。


如果說巴米揚佛窟在中亞還是獨一處,那麼佛窟之於中國西域,那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了。只要來到龜茲,你就會發現,那是在大漠之中,綠洲之上,群山之間,盛開的一朵生生不息的洞天佛國之花,永動的一個綿綿不絕的佛法文藝舞臺,在天人之際,用自由的色彩和理想的造型,無言排開的一系列永無盡頭的畫廊。


龜茲是西天佛法入東土的第一站,所以,儘可能展示佛法最美的那一面。那裡的歌舞、壁畫、石窟,都在向我們展示一個信仰與審美的國度。


一個小國,哪來那麼大的精力,竟然鑿造了五百個大石窟?其石窟比敦煌起碼要早個百來年,可以說它是敦煌的先驅,也可以說它是敦煌的老師。


但玄奘到來時,他看見了一座荒城,那裡有過一個跟龍有關的傳說,說的是龜茲國東境城北天祠前有一大龍池,先是諸龍易形,與牝馬交合生龍駒,後來又變為人,與婦人交合,生子,皆為龍種。龍性難馴,不恭王命,於是,龜茲王乃引突厥兵來屠城。他把這傳說載入《大唐西域記》裡,還特別補了一句:「城今荒蕪,人煙斷絕。」他為什麼要在書裡這樣說?很明顯,這樣說是屬於神話與歷史交錯。


本來,他筆下已是惜墨如金,但他卻偏偏要在這無稽之談上不吝筆墨,這是為什麼?在此,他留下了一條歷史的線索,那線索便是突厥,是突厥人在這個如花似玉的世界裡屠城,而且屠的還是在此培育「龍駒」的「龍的傳人」——中國人。


中國人尋求西域寶馬,早在兩漢時期就開始了,為此,漢武帝還專門寫過《天馬歌》。詩中,馬有龍性,與龍為友。盛唐時期,李白也寫了一首《天馬歌》,除了以天馬自喻,還特別強調了天馬具有龍性,而李白本人就很像這樣一匹出自西域的龍駒。


這傳說似乎暗示,龜茲王有可能勾結過突厥殺害中國人,這就為大唐佔領龜茲、設立安西都護府,提供了一個正當性的理由,儘管這理由只是個傳說。


須知口述《大唐西域記》的玄奘,已非當年西行求法的玄奘。


西行的玄奘,那時還是一名偷渡的思想者。到了作西域記時,他已成為了以佛法治西域的代表,當然要站在國家主義的立場,反映大唐政治正確的主張。可其中亦有難言之隱心頭之痛,盡在無語中。僧不妄語,他可以不說,但不能說假的。


對於高昌國,他就什麼都沒說,《大唐西域記》裡,竟然一字不提,這是為什麼?因為站在大唐的立場上,高昌勾結突厥,是敵國,站在他個人的立場上,高昌有恩於他,贊助他西行求法的不是大唐,而是高昌,不是大唐皇帝,而是高昌國王。


《大唐西域記》是以國家立場,採取國別史的方式,為中國撰寫西域史記,由此可見,玄奘不但是高僧,還是一位熟知史官文化、深諳春秋筆法的史家。


正如季羨林在《關於<大唐西域記>》一文中所指出的,玄奘是個有政治頭腦的和尚,絕不會辜負太宗的希望。從歷史學來看,這是一部歷史地理之書;從政治學來看,這是一部地緣政治的書;從大唐經世來看,則是一部以佛法定西域平天下的書。此書一出,太宗立馬就讀,據說他還曾想讓玄奘從政還俗。


較之法顯《佛國記》,其差異不僅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法顯作《佛國記》其文頗略,玄奘述《西域記》較為詳核,表現為內容多寡,規模廣狹,格局大小,還表現為文體上的差異:一為遊記,一為史記;一為個人傳,一為國別史。


馬克思說,印度無歷史。有之,當從玄奘《大唐西域記》始。


玄奘用史家筆法,概述一百多國,列舉山川形勢、國土規模、城市大小、人口多少……以及國家信仰、國際關係等,極簡明扼要,為治西域者必不可少。


法顯《佛國記》,顯然志不在此,故其《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是他個人傳記的一部分。而玄奘於《西域記》之外,亦另有其個人傳記,區分於國史。《大唐西域記》是國家本位的,玄奘沒有把他的個人情感帶進去,可《大恩寺三藏法師傳》就不同了,那是他為自己口述的,裡面保留了他自己的心情。


他把在國家本位裡沒有位置的高昌國及其國王麯文泰,放到個人本位的自傳裡來敘述,當他從長安出逃時,他便成了大唐要追捕的逃犯,在高昌國王派人來迎接他之前,他一直行走在黑暗之中,掙扎在死亡邊緣,他在生死關頭結拜了生死之交。


就是那位高昌國王,成了他結拜兄長,把他當作命中注定的法王,跟他約定,他若成佛,就做他護法,他若取經歸來,要在高昌待三年,為人民講經說法。



其實,玄奘西天取經,從頭到尾不能一概而論,要做三段論。


一開始,是玄奘追求真理的個人行為。自高昌以後,國王麯文泰奉他為法王,把支持他取經,當做一次護法行動。這樣,玄奘取經,就從個人行為轉變為高昌國的國家行為,玄奘再次出發,就不再是一個人在行動,而是帶著一個國家使團在行動。


一路通關文書,一路金銀玉帛,國王為他鋪了一條追求真理之路,一條法王與人王義結金蘭通往人類最高友誼之路,一條讓桃園三結義升華的思想者之路。


不要以為,西域邊鄙的高昌國王沒見過這世上偉大的東西。麯文泰到過長安,見過高僧,他發現,那些德高望重者跟他無緣,都不如他眼前這位追求佛法的美少年,他也見了唐太宗,就是那位天可汗,也不以為然,他說:鷹飛於天,雉伏於篙,貓遊於堂,鼠叫於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各有各的活法。


唯獨那位美少年,他一見傾心,思想的光芒和真理的光輝,令他著迷,兩個心心相印的思想者,兩位惺惺相惜的美少年,在西域相會,還有什麼比這更美!


孟憲實在《玄奘和他的恩人麴文泰》中說,玄奘啟程,麴文泰為他準備了「四沙彌以充給侍,製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幭等,黃金百兩,銀錢三萬,綾及絹等五百匹,充法師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資。給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對此,孟君算了一筆帳,他從《高昌內臧奏得稱價錢帳》中列舉的高昌年交易稅——「稱價錢」來看,指出,玄奘得金百兩,折合銀錢約625文,超過高昌一年的黃金交易總量,所以,三萬銀錢,在當時,是個龐大數字,須高昌50年所得「稱價錢」。


500匹絹和綾,若以高昌曾存在的評估價格推算,以每匹40文計,又是兩萬文。此外,為了玄奘能順利西行,麴文泰給沿途24國國王都寫了國書,每書附大綾一匹為信。大綾比綾貴重,24匹至少得有一萬銀錢。為了尋求西突厥葉護可汗的幫助,又獻「綾綃五百匹、果味兩車」,果味不知如何計算,加在一起,總不會低於兩萬。總計銀錢是八萬。阿斯塔那48號墓出土一組延昌二十七年(587)的高昌兵部買馬奏行文書,一匹馬最貴的是45文,最少32文。既以一匹40文來計算,玄奘的八萬銀錢可買馬2000匹。


「四沙彌」,用來侍奉玄奘,「給馬三十匹」,以供運輸,而「手力二十五人」,當為全程行腳之勞力,其僱傭價格,以二十年計,亦相當於高昌銀錢五萬多。這樣一筆帳算下來,以高昌僅三萬餘人的小國,恐怕將其國庫積蓄的一半都用上了,這是為真理而投資啊!歷史上,有為美人而傾城傾國者,有為真理者乎?有之者,西域高昌王也!


高昌王開了一個好頭,西域各國也都跟著來支持了,就連西突厥的葉護可汗,由於高昌王的請求,也一路上給予了關照。要知道,在大唐勢力到達之前,突厥人主宰了西域,令行禁止,惟突厥人馬首是瞻,只要突厥人一發話,玄奘就可以通關了。


這些情景,沒有出現在《大唐西域記》裡,但都保留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唐太宗雖然讀過《大唐西域記》,卻未讀過《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這兩本書,皆由玄奘口述,弟子筆錄而成。所不同者在於,《大唐西域記》在玄奘手裡完成,有玄奘和弟子辯機一起署名,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僅題慧立本、彥悰箋。或曰,玄奘逝世後,《傳》由慧立寫成。其實不然,若非玄奘本人口授,其行跡與隱私,他人怎知?所以,我們認為,《傳》在玄奘之時已完成,然只是自傳,其中隱私,亦不宜問世,僅傳弟子,以心傳心,明其心跡而已,故初稿完成後,慧立便藏之於地穴,秘不示人,臨終時,「乃顧命門徒,掘以啟之」,《傳》將出,而慧立卒,《傳》散佚。


大恩寺費時多年,將《傳》搜全,請彥悰為序,並箋以問世,彥悰見原本有缺,初未應允,人責以「佛法之事」,故箋之以為十卷,題「沙門慧立本,釋彥悰箋」。箋成,已是時過境遷。太宗、高宗相繼去世,太后武則天,廢太子自立,推翻李氏,做女皇帝,欲以佛教為加持,助武氏取代李氏,故《傳》亦隨之而問世。


玄奘西行,其行跡與心跡,略於《大唐西域記》中,詳於他的「自傳」裡。《記》為奉太宗敕命而作,故為國立;《傳》乃為己之作,述一己往事,懷以往故人,故欲自立。他把那些不入史官標準,不入王朝中國主流,卻與本人相關的,繞開當時「政治正確」的樊籬,如實述錄在《傳》裡。例如,他與背叛大唐的高昌王相遇相知,又得到了大唐的敵對勢力西突厥葉護可汗的支持,說實在的,在西行求法的路上,西域各國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禮遇,只有大唐把他當作逃犯通緝,讓他經歷了那些太心酸的日子。


《傳》裡的這些東西,若用王朝中國的標準來衡量,玄奘很可能會有通敵嫌疑。《傳》裡,華夷之辨消失了,尊王攘夷不見了,只有不分敵我的對於佛法的追求,只有超越國際的對於真理的執著,而這些豈不都有礙於一代王朝的「政治正確」?若李世民讀了這《傳》會怎麼想?他能理解嗎?不能!「政治正確」是他的逆鱗,誰也碰不得。碰了,就會有「玄武門之變」,就會遇神殺神,遇佛殺佛,難逃殺身之禍!可是,只要能幫助他「政治正確」,他也能容你甚至當面指出他的過錯——「諫」。


玄奘取經回國,到達長安後,旋即趕赴洛陽,因為太宗要在洛陽接見他。兩人一見,太宗就問:法師當年西行,何以不報朝廷?玄奘說:去時,已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未允,然,慕道之至,乃以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就這樣接見,太宗還要先問罪一下,再來赦免:法師出家後,已與世俗了斷,故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雖然既往不咎了,但玄奘還是寫了《大唐西域記》,作為他的政治投名狀,為大唐提供以佛法定西域的國策依據,開啟了他大唐國家主義佛法的第三階段。


對此,太宗當然很滿意,說他「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不過,當太宗要他棄緇還俗時,被他以「孔教未聞」斷然拒絕。


在孔教與釋教之間,玄奘的抉擇不留餘地,若稍有猶豫,縱然不還俗,亦會像鳩摩羅什那樣破戒失身。鳩子本為龜茲國人,其來東土,有如貴霜王朝之於大乘馬鳴,乃前秦皇帝苻堅以徵伐得之,前秦亡後,又被後秦皇帝姚興接手,歷盡亂世風流。


作為戰利品,鳩子在前秦,被秦將呂光所逼,已經失身一次,到了後秦,姚興說他人種優異,不傳宗接代可惜,故命其納女生子,破戒逍遙,他還是依了。


王權有一大癖好,最喜拿捏人心中的神聖領域,以示自己無所不能,壓倒一切。鳩摩羅什無奈,向王權屈服了。而玄奘卻能夠堅持下來,可見有多麼不易。


玄奘與鳩摩羅什,同為中國佛學史上兩位著名譯經者,一往東土而來,一向西域而去,但兩人的譯經成就卻剛好相反,玄奘譯經,儘可能的接近梵語,鳩子不然,反而追求漢化,故論傳播性,以鳩子所譯為勝,以通經論,則玄奘之譯更接近原典。鳩子多才,具詩人氣質與文學情懷,似天竺馬鳴菩薩;而玄奘則具史家通識,以經為史,儘量保持原始性,突出佛經的存史價值,就如同佛學中的中國太史。各自做人的立場,也在譯經風格中反映出來,鳩子為傳教者,欲求傳播最大化,故其譯經輔以文學形式;而玄奘為立法者,其以原典為根據,立根本法。


鳩子根本未穩,難免破戒失身,不是因為女色,而是因為王權。玄奘立定根本,所以,面對太宗的要求,才敢說「孔教未聞」。只此一句,便守住了他的底線——文化個體性與獨立之精神。


而當時的思潮,是孔釋相通,玄佛合流。對此,他有著高度警覺,沒跟著三教合一的潮流走,在通往帝王學的思想界,他依然還是那個偷渡的思想者,沒有隨大流走向王佛合一,而是從根本——即從文化個體性出發,走向具有人類性的大乘佛法。


他西行求法,求的就是根本法。作為思想者,他被西域傳奇化。


(作者近著《文化的江山》第一輯四卷,中信出版社)



推薦閱讀


No.1【獨家】銀保監會一處長 在北京警方打擊地鐵「色狼」行動中被行拘

No.2 玖富網貸業務逾期爆雷:人保、太平履約險又牽涉,金融機構助貸業務遇險?

No.3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的遺體已被找到

No.4 深圳為啥不產名媛

No.5 國產服飾品牌之困:ZARA、優衣庫的步伐真就這麼難追趕嗎?

微信號 | eeojjgcw

新浪微博 | @經濟觀察報


相關焦點

  • 玄奘西行經過了多少個國家?
    玄奘俗名陳禕,唐代洛州(今河南洛陽)人,自幼跟著二哥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10歲的時候,由於才華出眾,被破格錄入僧籍,正式出家。後又隨二哥到各地學習佛法,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年紀輕輕就聲名遠播。玄奘遍訪佛教名師,有感於中國各派學說紛歧,決心前往天竺學習佛教。唐初朝廷明令禁止人民私自出關,決心西遊的玄奘只得設法偷渡過去。
  • 玄奘大師: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但玄奘心意已決。2年後的某日,準備已久的玄奘混在逃難的百姓中,從長安偷渡出境,頭也不回地孤身踏上西行之路。常思想,敢嘗試,人生的可能性,便自然展開。因為偷渡,玄奘一度被通緝,但冥冥之中總能脫險。譬如涼州的惠威禪師和弟子,半夜幫玄奘用麻繩翻牆逃跑;瓜州地方官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不惜撕毀逮捕令,放玄奘上路。後來玄奘遇到一個名叫石磐陀的胡人。石磐陀原是強盜,但對玄奘的壯舉十分敬仰,於是發誓要幫他前往印度。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勞累不已,心生動搖。
  • 生前玄奘在外漂泊10餘年,死後遺體不得善終,頭骨被三國爭搶
    在從前看電視時,我們最痛恨就是唐僧的榆木腦袋和那膽小懦弱的性子,但歷史上未被「神化」的唐僧原型玄奘卻是一個一生執著追求信仰、勇敢無畏的得道高僧。實在難以想像在如此年紀,玄奘就有了這樣的佛教慧根。聽到答案的鄭善果震驚之餘也倍感欣慰,所以他馬上破例讓小玄奘正式出家,法名玄奘。一人西行求取真經但在之後的佛家經典學習過程中,玄奘遇到了一個揮之不去的麻煩。
  • 玄奘西天取經,不僅是偷渡邊境,而且也曾遇到美人計
    走進戈壁深處的玄奘在喝水時,又不慎把皮囊中的水全部灑掉了,沒有了水的玄奘只得憑藉著自己的信念堅持行走,但是最終還是昏倒在老馬身上,不知過了多久,一陣涼風把他吹醒,他終於走到了那一小片綠洲,這就是富饒的高昌國。高昌國國都寺廟林立、佛陀也極多,是一個篤信佛教的國度,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廟。高昌國共有僧人數千,但高昌王仍感到缺少有水平的高僧。
  • 玄奘之路上的高昌國
    玄奘從長安出發,途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通過了800裡大沙漠,取道伊吾(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後阿耆尼國(焉耆)、屈支國(庫車)、
  • 玄奘西行經過多少個國家?玄奘西行路線圖
    玄奘西行經過多少國家?  玄奘大師西行經過110個國家,前後往返共歷十七年。
  • 真相:玄奘三個徒弟真有其人
    「破格」出家玄奘於隋仁壽二年(602年),生於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出家前姓陳名褘,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號。據《續高僧傳》記載,玄奘的家境開始還不錯,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其父陳惠曾是縣官,母親是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雙亡,造成了幼年困頓的局面。玄奘的二哥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
  • 午間閱讀 | 清代貢賦制度下的統一市場
    由糧價研究所呈現的清代中國市場是趨於整合的。1992年,《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增訂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出版,近30年過去之後,這本中國經濟史的典範作品重版之際,也許正可回望有關「一個中國市場」的經濟史向前推進到了何處。「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的討論為何從糧價開始呢?所謂統一的市場,意味著一個區域之內商人有著互通的產品供給與價格信息,商品在區域內流通時面對均質的稅負及其他成本。
  • 福建曝光一批高危、偷渡人員「名單」(下一批整理中)
    【關注安溪人自己的公眾號:閱讀安溪】.................... 閱讀安溪是安溪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自媒體平臺,每天輻射人群超過百萬,90%的安溪人在關注它!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唐僧菩薩心腸,對壞人和妖怪都會動惻隱之心,可是他卻能狠下心腸對悟空念緊箍咒,每次看到悟空疼得在地上打滾,年少無知的我就會覺得唐僧實在面目可憎、恩將仇報,還不如索性就讓妖怪把他抓走,孫悟空一個筋鬥雲就可以到達西天,順便把經取回來,何必受唐僧的連累和窩囊氣?
  • 玄奘取經路線為何「捨近求遠」,繞了個大圈?
    途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通過了800裡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後又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沿大清池(今古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西南
  • 卓越的領導者首先是思想者
    陸遜認為,如果這次讓曹休全軍覆沒,他們與曹魏之間的局部戰爭必然升級全面戰爭,憑東吳時下的實力怎麼也扛不住。此時,在川蜀的諸葛亮聞悉後立即組織北伐,雖有人以「勞民傷財」為由反對,但他以「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緊迫感,毅然披掛出徵。而曹魏內部呢,自曹休敗陣下來後反而消停了,停戰聲成為了主流,原委是他們實力最強,耗都能把另外兩方耗死。
  • 歷史上的唐三藏:取經是偷渡,徒弟與公主通姦結局悲慘
    這是一個童話般的結局,寄託了作者美好的願望。《西遊記》既是小說,當然不是全部的真相。我們猜想真實的玄奘是一個執著的凡人高僧,不是金蟬子轉世,也沒有美猴王,一個人孤獨地翻山越嶺,踏遍西域河山,他的九九八十一難可能比想像中還要多,但是好在有信念,有背後的大唐江山以及那光芒萬丈的太宗皇帝。然而事實又再一次給了我們沉重的一擊,玄奘西行並非唐王批准,而是「偷渡」。
  • 揭密真實的玄奘:與膽小怕事的唐僧判若兩人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納蘭陀寺權威佛學家戒賢的弟子,能記誦大小乘經典十萬頌。玄奘聽到這個消息如獲至寶,親自登門向這位印度高僧請教。玄奘聽他說戒賢深諳百家佛學經典,並且正在納蘭陀寺講學,於是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 法顯、玄奘與丘處機:三個人四本書的故事,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在法顯之後,湧現出一大批不畏艱險去往印度求學佛法的中國僧人,如唐代高僧玄奘。中國人對玄奘可謂耳熟能詳,不但因為他是《西遊記》唐僧的原型,更是《大唐西域記》的作者(由唐代玄奘口述、辯機所撰)。玄奘為洛陽偃師緱氏人,13歲便出家做了和尚,之後遊歷荊州、成都、長安與相州(今安陽)等地,期間拜訪各路名師高僧,學習佛法。
  • 大雁塔,中國最早最大的四方樓閣式磚塔,是玄奘憑天竺記憶督造?
    它是中國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四方樓閣式磚塔,是玄奘完全憑藉自己在天竺的記憶督造的。沒錯,整座大雁塔,是玄奘一個人勘察、設計、督造、校核,添磚加瓦。一個出家人如此的注重一個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因為大雁塔對他,有特殊的意義。
  • 佛教故事 | 為法忘軀的玄奘大師
    還有一個願望,是唯識學重要的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那時還未譯來中國,他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匯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產生的),閒此決定尋求梵文,譯成漢文。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奘公打定主意,要西行求法。可是當時唐朝初立,邊境不寧,出國之禁很嚴。他兩次正式表請赴印,都未獲得許可。如此除了偷渡,別無良策。
  • 【覓宗記】唯識宗 初祖 玄奘頂骨 玄奘寺(下)
    以我的理解,玄奘剛去世時,皇帝的悲傷當然是真的,可是事情已經過了5年多,皇帝仍然見到玄奘墓塔就悲傷,既然如此,那為何當初沒有將玄奘就地安葬呢?這究竟發生了怎樣的心理變化,我卻沒有探究到。大慈恩寺內的玄奘說法像但是經過了這次遷葬,玄奘的身後事並沒能平靜下來。到了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的軍隊打下了長安,在這場戰爭中,興教寺被毀。
  • 玄奘心路【一】玄奘之路的內涵
    在戈壁親歷「玄奘之路」後,法師對這條路有了更為深入的解讀。現根據錄音整理為《玄奘心路》。其中,「玄奘的理想及其意義」和「玄奘的行動和堅持」兩部分所涉及的四大意義和五種精神,和前文基本相同,故將二文作了合併,相似處沒有另行整理。在此基礎上,法師特別開顯了玄奘之路的內涵,以及這條路和人生的關係,是本文的重點所在。另,因《玄奘的精神》一文中附有很多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摘錄的先賢事跡,感人至深。
  • 午間閱讀 | 瘟疫如何改變歷史
    原創 徐瑾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80個一個好的歷史思考者,必須善於提出問題,在似乎沒有疑問的地方提出疑問。問題來了,首先,當時歐洲槍炮或者戰馬的力量,其實也沒有那麼厲害,難以抵消上萬倍的人力劣勢,那麼西班牙人怎麼做到的?在今天,答案已經不新鮮了,那就是天花等病毒。這一「致命殺手」的存在,使得墨西哥城中疫情無處不在。後來的研究表明,瘟疫甚至在5年內殺死了八成的阿茲特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