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問題來了,因為玄奘的去世地是在200裡外的玉華寺,當時並沒有把他葬在那裡,而是高宗下令把他葬在了京城近郊,可是這件事情過了5年多,皇帝又覺得這樣不妥,而將其遷葬到了遠郊,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故,我卻沒能查到相關資料。以我的理解,玄奘剛去世時,皇帝的悲傷當然是真的,可是事情已經過了5年多,皇帝仍然見到玄奘墓塔就悲傷,既然如此,那為何當初沒有將玄奘就地安葬呢?這究竟發生了怎樣的心理變化,我卻沒有探究到。
大慈恩寺內的玄奘說法像
但是經過了這次遷葬,玄奘的身後事並沒能平靜下來。到了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的軍隊打下了長安,在這場戰爭中,興教寺被毀。可能是寺裡的僧人擔心玄奘的頂骨也被毀掉,於是秘密地將他的頂骨運到了終南山紫閣寺,藏在了五重塔中。到了北宋初年,紫閣寺被毀,當時金陵天禧寺的住持可政來此朝山,他在廢墟中發現了玄奘的頂骨,於是他就把頂骨帶回了南京,供奉在天禧寺內,並且在此寺內建塔,此事記載於《金陵梵剎志》:「古蹟三藏塔,唐時建在寺內左,宋天禧寺僧可政往陝西紫閣寺得到唐玄奘頂骨,歸塔於此。」到了元至順三年,當時的天禧寺住持廣演又拆塔重建。到了明洪武十九年,天禧寺住持守仁又將玄奘頂骨,從寺內的東崗遷到了南崗,並且修建了三藏塔。再後來,到了清鹹豐六年,洪秀全手下的北王韋昌輝,徹底炸毀了天禧寺,玄奘的頂骨就再沒有了下落。
玄奘的譯經之處——大慈恩寺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佔領了南京。1942年冬,駐紮在南京中華門外的日軍高森部隊,準備在天禧寺舊址上建「稻禾神社」。在修建地基的過程中,於地下3.5米深處發現了一個石槨,打開石槨後,裡面有一石函,石函的兩側刻著字,分別是「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玄奘頂骨早因黃巢發塔今長幹寺演化大師可政於長安傳得於此葬之」、「玄奘法師頂骨塔初在天禧寺之東岡明洪武十九年遷於寺之南岡三塔之上」。日軍覺得這是個重大發現,於是他們封鎖消息。據說從當時的中央大學抓去了5名考古學專業的教授,來確認這件寶物的真偽,最終的結果,覺得這是真物。這件事情還是被透露了出去,有一位懂日語的記者混入了工地,拍到照片後,登在了1943年2月3日的《國民日報》上。這件事情一經披露,引起了社會上極大的關注,日軍看這件事已經包不住,索性就將這個發現公布了出來,在2月23日出版了由谷田閱次署名的《三藏塔遺址發現報告》。
舊寫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當時是南京汪偽政府的天下,他們當然也覺得這件事情很是重大,於是跟日軍高森部隊商談此事,請他們將玄奘的頂骨交給南京政府。幾經協商,到了1943年12月28日,雙方同意將玄奘的頂骨分為三份,一部分歸南京政府,一部分歸日本人,而另一部分送到北京,此事的經辦人,是汪偽政府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褚民誼,他跟當時的日本駐華大使生光葵辦了移交手續,當時的分配主持人叫白隆平。在分配的時候,他自己留了一點兒,後來這一份他交給了成都近慈寺的能海法師,這一部分幾經輾轉,至今保存在成都的文殊院。
大慈恩寺內,遊客參觀玄奘所翻譯的著作
當時送到北京的那部分玄奘頂骨,到北京之後又被分為了四份,其中一份供奉在北海觀音殿,之後又輾轉到了廣濟寺和法源寺,在文革時,這一部分被毀掉了。再一份供奉於廣州六榕寺。六榕寺的這一部分,在文革中也同樣被毀。而這第四份,則供奉到了天津的大悲院。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印關係還不錯,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跟周恩來商議,共同在印度修建玄奘紀念堂,以此來展示中印的傳統友誼。1957年1月12日下午,達賴和班禪額爾德尼,將玄奘的其中一份頂骨,代表中國政府贈送給了印度。當時的贈品,除了玄奘的頂骨,另外還有玄奘翻譯的1335卷經書,以及《磧砂藏》1部。尼赫魯代表印度政府接受之後,將這些寶物轉交給了那爛陀研究院,同時中國政府還捐贈了30萬人民幣,作為在那爛陀建造玄奘紀念堂的費用。
日軍所得到的那一份,被送回了日本。最先是安放在東京增芝上寺,後來又移到了慈恩寺。1955年,日本的這份頂骨分出一部分送到了臺北日月潭玄奘寺供奉,而日本剩餘的那一部分,而後又分出一些送到了日本奈良的三藏院供奉。
靈谷寺內的大雄寶殿
再說汪偽南京政府的那一份。這一份當時也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保存在雞鳴山下的中央文物保管委員會,另一部分則在南京的小九華山建塔予以封存。1949年之後,文物保管委員會的那一份,歸了南京博物院,此後又輾轉於毗盧寺、棲霞寺。1973年,日本友人大谷瑩潤長老要到中國來瞻仰玄奘法師頂骨,當時正在恢復中日邦交,日本友人提出的要求,中國政府當然要予以安排,可是經歷了文革,很多寺院都已砸爛,並且寺裡的僧人已大多還俗。針對這種情況,周總理立即找到趙樸初,向他了解國內的寺廟情況,準備恢復和開放國內的3所寺廟。趙樸初提議是南京靈谷寺、杭州靈隱寺和天台山的國清寺,而靈谷寺僅用了15天時間,就恢復了開放,於是就把南京存的那一部分玄奘頂骨,送到了靈谷寺,這一部分一直存到了現在。2015年8月,我到靈谷寺時,還親睹了玄奘的頂骨碎片。
靈谷寺內的玄奘譯經像
2003年時,為了紀念玄奘誕辰1400周年,西安大慈恩寺從南京靈谷寺所存的玄奘頂骨中,又分出一份安放在了新建的玄奘三藏院大遍覺堂中。在此之前的199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南京靈谷寺還分給臺灣新竹玄奘大學一塊頂骨舍利。至此,玄奘的頂骨總計分為了9處,如此看來,保存體量最大、後來也沒有進行分割的部分,就是埋在九華山玄奘塔下的那一塊了。
這樣的歷史分割,對於弘揚佛法,可能很有益處,但對於玄奘自身,他是不是願意如此呢?這我無從得知,但是這些事情卻廣泛地流傳於社會中。1962年,向達先生準備整理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他專門前往廣州,去向陳寅恪請教關於跟此書有關的佛教和梵文問題,為此,陳寅恪寫了一首詩贈送給向達。此詩談到了玄奘頂骨三分之事:「慈恩頂骨已三分,西竺遙聞造塔墳。吾有豐幹饒舌悔,羨君辛苦綴遺文。」
凝神
2001年,南京有關部門在九華山以玄奘塔為基礎,建造了一座寺廟,名字就叫「玄奘寺」。2003年建成之後,請棲霞寺監院傳真法師來主持此寺。玄奘大師的頂骨埋葬在這裡,我當然要來此朝聖。2012年春,我打車前往九華山,出租司機把我拉到的地方,乃是九華公園。我問司機,是否到錯了地方?他說九華公園跟玄奘寺是一回事。此寺的山門直接就是登山的臺階,雖然這座小山不高,但臺階卻修的足夠陡峭。沿此上行,遠遠地看到臺階之上的影壁,寫著「千古一完人」,這是梁啓超對玄奘的最高評價。氣籲喘喘地登上第一個平臺,眼前所見,就是不大的玄奘寺。而尤為有趣者,此寺的匾額上的「玄」字,竟然缺末筆,又不是古寺,不知為何要避清諱。寺內所供奉的諸神,從形象看,應該就是玄奘。兩旁站立的雕像,應該是玄奘大師的兩位高徒——窺基和圓測。
玄奘頂骨供奉處之一——靈谷寺
從玄奘寺出來繼續上行,在滿是綠植的山坡上,看到了玄奘的雕像。此像的雕造形象看上去很是面熟,應該是本於《玄奘負笈西行圖》,然而與此圖又有所變化,尤讓我不解者,是玄奘雕像的下方,還有兩個小沙彌。以我的有限知識,玄奘在西天取經的路上,沒有陪同的2個小沙彌,不知道是不是出自《西遊記》中的紅孩兒,但那是1個,而非2個。
裡面供奉的即是玄奘頂骨
來到了山頂之上,首先看到的是,南京市政府所立九華山三藏塔文保牌。文保牌的後方,即是用不規則石塊所砌起的塔基。塔基的牆上嵌著一塊石碑,介紹著三藏塔的來由。站在塔基上的小廣場,仰望著這座四邊形的青磚塔,因為處在山頂之上,看上去確實巍峨壯觀。此塔建於1943年,總計5層,據說就是按照西安興教寺的大雁塔所建造者,然而從外觀上看,卻並不是大雁塔的那種下大上小的形式,而今我來之時,已然看不到玄奘的頂骨,但這一部分能夠70多年來不被分割的安放於此,這已經是很幸運的事情了。我也很希望這塊頂骨能夠安安穩穩地安放於此,不要再被世人分來分去了。
其實對於玄奘的頂骨,我還是有個疑問:既然他是土葬,那為什麼在一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僅有頂骨,而其他的卻未見有留存呢?玄奘寺的傳真法師認為,玄奘在圓寂之後,其實是火化的,他說自己親眼見過高僧坐缸火化,這種火化方式,會讓頂骨保存的比較完整,但是我在靈谷寺所見到的玄奘頂骨,是青灰色者,完全不像被火燒過的痕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也只能等著拜讀專家們的結論了。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