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有一個不討喜的主角——唐僧,小時候我很是厭惡,覺得他沒什麼本事,只會喊「徒兒,快來救我」。
本領小,可是唐僧的脾氣倒是挺大的,自己肉眼凡胎不識妖怪,每次卻都要冤枉悟空,動不動就趕悟空走,可到最後把他救回來的卻還是孫悟空。
唐僧菩薩心腸,對壞人和妖怪都會動惻隱之心,可是他卻能狠下心腸對悟空念緊箍咒,每次看到悟空疼得在地上打滾,年少無知的我就會覺得唐僧實在面目可憎、恩將仇報,還不如索性就讓妖怪把他抓走,孫悟空一個筋鬥雲就可以到達西天,順便把經取回來,何必受唐僧的連累和窩囊氣?
《西遊記》中的唐僧離開大唐前去西天取經,可謂是無限風光和尊崇,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御弟」,贈通關文牒,並親率文武百官為其送行。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又是親自出城迎接。
我們知道《西遊記》是吳承恩筆下的一個神話故事,裡面的人物,包括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是虛構出來的角色。不過,他們的師父唐僧卻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時期的高僧玄奘法師,不過,玄奘法師前往天竺(今古印度)取經,可沒有《西遊記》中唐僧這般風光,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他前往天竺,玄奘法師是自己偷偷溜走的。
玄奘法師帶著經文回到大唐,更沒有唐太宗的親自出城迎接,玄奘法師還要上書皇帝赦免自己偷渡之罪,後面更是多次被唐太宗和唐高宗要求丟下翻譯經文的工作來朝中做官,只是被玄奘法師堅決拒絕。
玄奘法師,俗家名陳禕(yī),洛州緱氏縣(河南洛陽偃師市東南)人。
玄奘法師的出生並沒有《西遊記》描述的那般玄幻。玄奘法師乃名門之後,祖上也多為官宦,他的父親陳惠在隋朝時曾為江陵縣令,隋亡後,隱居鄉間,遠離仕途。
陳惠亡故後,玄奘法師跟隨哥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為僧。玄奘法師遊歷各地,尋訪名師,刻苦鑽研佛經。當時佛教各派之間理論上多有爭議,玄奘法師便決定親自到佛教發源地天竺求經。
627年,玄奘法師開始了漫漫西行路,其艱險遠超書中的八十一難。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迎來接往,相反他的第一難卻是唐太宗所賜。
唐朝時,去天竺要通關文書,玄奘法師幾次上書向皇帝索要,都被唐太宗拒絕。無奈之下,玄奘法師只得混在難民中出城西行。
玄奘法師到達涼州的時候,通緝他的文書已經下達,私自出關被抓獲輕則要被捕入獄,重則格殺勿論。幸好守城和追捕的士兵篤信佛法,又敬佩玄奘法師的義舉,私自為他開了綠燈,再加上在當地很有名望的慧威法師暗中相助,玄奘法師這才順利出了涼州城。
獨自一人的玄奘法師,沒有神通廣大的徒弟孫悟空相助,所有艱難困苦只能一個人去面對,他越五峰,渡流沙,翻雪山,一人一馬走過多少地區和國家,備受艱辛,許多次險些喪命。
玄奘法師西出玉門關後,來到赤日炎炎,幾乎寸草不生的「莫賀延磧」(今稱哈順戈壁),玄奘法師後來這樣形容這個地方【夜則妖魑舉火,燦若繁星;晝則劣風擁沙,散如時雨。】
不幸的是玄奘法師在這缺少水源的地方,又失手打翻隨身帶來的飲水,沒有書中描寫的孫悟空踏著筋鬥云為他化齋,玄奘法師遵循自己立下的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他忍著饑渴在這茫茫沙漠之中行走幾天,終因滴水未進,體力不支暈倒過去。
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上蒼庇佑,玄奘法師從昏迷中甦醒過來後,跟著馬兒繼續往前走,居然神奇的找到了水源,走出了這片荒涼的死亡之地。
《西遊記》中有女兒國王深情強留唐僧,玄奘法師卻是遇到熱情的高昌國王麴文泰。麴文泰篤信佛法,堅決不放玄奘法師西行。
玄奘法師無奈,只得以絕食來明志。玄奘法師三天水米不進,第四天已是奄奄一息。玄奘法師的決心令麴文泰十分震驚和感動,他懇求法師進食,答應放玄奘西行。
二人結為兄弟,並提供了大量西行的隨從和物資,麴文泰還給沿途路過的國家寫下文書,拜託他們對玄奘法師多加照顧。
正是抱有這樣堅定的信心,玄奘法師歷經磨難,終於到達心中的聖地天竺。他遍尋天竺名寺,研究學習佛法,並在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研習佛法五年之久。
十多年後,玄奘法師帶著657部經書回到大唐。因為是私自西行,玄奘法師在西域上書皇帝,請求赦免自己偷渡玉門關的行為。
唐太宗赦免他的過錯,並傳旨讓他進京面聖。唐太宗要求玄奘法師還俗入朝為官,翻譯經文的工作轉交別的僧人,玄奘法師斷然拒絕。
唐太宗並不死心,此後又多次要求玄奘法師還俗。唐太宗駕崩後,繼位的李治也屢次提起,玄奘法師全都婉拒,專註譯經的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大唐西域記》由玄奘法師口述,弟子記錄成書。「印度」之名便是由玄奘法師所譯,沿用至今。
玄奘法師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雖沒有歷經《西遊記》中的八十一難,卻是孤身涉險,沒有三個徒弟的神通相助,幾經艱險磨難,險些命喪途中,實在是比書中的八十一難還要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