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宗教雜誌 2015/07/08
公元627年離開長安前往天竺遊學求法時,玄奘法師不會想到,他曾歷經千難萬險行走過的這條線路在一千多年後仍然是睦鄰、通商、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宏偉戰略構想,昔日為人類共同繁榮做出巨大貢獻的「絲綢之路」又再次舒展開畫卷,風沙、皓月、羌笛的異域風情於人們的腦海中不斷重現。
玄奘法師的故事在中國和印度家喻戶曉,很多人提到絲綢之路都會自然想起他的名字。在魯迅筆下,他被譽為「捨身求法的人」,梁啓超盛讚他「千古一人」,唐太宗高度評價他為「法門之領袖」。
在西域各國,1300多年前,玄奘法師同樣以他精深的佛學造詣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愛戴:高昌王鞠文泰因仰慕玄奘法師而和他結拜為兄弟,並舉全國之力協助法師繼續西行;撒馬爾罕國王因玄奘法師而放棄拜火教,改信早前被視為異端的佛教;印度戒日王召開以玄奘法師為論主的全印度宗教學術辯論會,並於同年向大唐派出了友誼的使者。
艱難西行 載譽歸來
玄奘法師在西行求法17載的漫漫路途中,跨越荒漠與險峻,經歷了動蕩、戰亂和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闖過道道關口,多次絕處逢生,只因心中始終堅守著求取真經的虔誠信念。
公元631年,在西行五萬裡後,玄奘終於抵達目的地——那爛陀寺,這個佛祖曾經說法、舍利弗尊者曾經講經的地方,在當時是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也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那裡不僅規模宏大,而且華美壯麗,高僧雲集,學術氛圍極其濃厚。
玄奘法師拜已有百歲高齡的住持戒賢法師為師,刻苦學習經論五載有餘,其後又用三年的時間走遍印度,深入研究各教派的佛學理論。
再回到那爛陀時,玄奘法師已經成為名重一時的高僧,被大家公認為全印度第一位佛教學者。許多國王紛紛邀請玄奘法師去講學,那爛陀寺為之應接不暇。
但是,在那爛陀寺的至高榮譽、戒賢法師和全體僧眾的執意挽留,都阻擋不住玄奘法師返回大唐的決心,他發宏願要振興中國的佛教事業,改變佛教典籍缺失、佛法混亂的局面,匡正經典,弘揚佛法。
公元645年,長安城內「道俗奔迎,傾都罷市」。文武百官、僧尼、百姓組成浩浩蕩蕩的歡迎隊伍夾道迎接玄奘法師的歸來,景象空前。在歡呼聲中,帶著657部佛經、150粒佛舍利、7尊珍貴的佛像,玄奘法師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大唐。
潛心譯經 傾力建塔
回國後不久,他就在弘福寺設立了譯場,開始了他翻譯佛經、講學著述的日子。4年後,太子李治因為生母文德太后祈福而動工修建慈恩寺,玄奘法師奉敕擔任首任住持。慈恩寺樓閣重重,殿堂相望,在當時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寺院。在這裡,玄奘法師堅持他的譯經事業10年有餘。
公元652年,玄奘法師請求在大慈恩寺建造一座佛塔,用來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經、像、舍利。
小說《西遊記》中,描述唐僧西天取經返回大唐時,所遭遇的第八十一難是佛經落入水中,其實這一情節的編排正是取材於真實的故事。《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在過印度河時,水面忽然波浪驟起,船隻傾斜,看守經書的人掉進水裡,大家奮力解救才得以上船,但五十本經書和奇花異果的種子則掉進了水中。
曾經的慘痛損失使得玄奘法師非常希望建造一座石質佛塔,讓佛經儘可能遠離火災、水災,能夠長久地保存以不致散失和損傷。
在印度時,他曾聽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也曾經瞻仰過那座雁塔,根據那座塔的造型,玄奘法師設計了著名的大雁塔。對於大雁塔的修建,他親自主持,甚至親自參加施工搬運磚石,傾注了大量的心力。
遺憾的是,因為工程太大,一時之間找不到足夠的石材,大雁塔最終只能用泥磚修築。五十年後,因磚表土心難耐風雨,大雁塔開始逐漸塌損。
所幸公元701年,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重建,大雁塔才又煥發光輝,並在寺院屢遭兵火的情況下保存至今。
今日,印度的雁塔早已消失,而玄奘法師設計建造的大雁塔則依然矗立,並被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走近大雁塔可以看到,其正面和南門東西兩側的壁龕內,分別鑲嵌著歷代皇帝為玄奘法師所譯經書作的序和記。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皆為唐朝宰相、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碑文高度讚揚了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每每讀來,都令人感動不已。
公元659年,六十歲的玄奘法師來到了玉華寺,希望遠離俗務,能在這個僻靜的地方更加專心致志地翻譯佛經。在這裡,歷時4年,他翻譯完成了龐大的《大般若經》,他的體力和精力至此已經用完,再也無法繼續譯經了。公元664年正月初九,玄奘法師的生命走到盡頭,不得不停止了他持續19年之久的佛經翻譯事業,唐高宗為此罷朝三日。
回國19年的時間裡,玄奘法師一共翻譯佛經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成就。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數量之巨大,質量之嚴謹,全面超越了他的前人,後來者更是難以企及。在中國佛教翻譯史上,他的地位空前絕後;在世界史冊上,他的成就、貢獻和影響力也必將永垂。
辛勞著書 功績千秋
在慈恩寺譯經的同時,應唐太宗的要求,玄奘法師開始悉心記錄西行途中的見聞。他一邊翻譯經卷,一邊抽出時間加緊寫書。
對唐太宗來說,這本書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他迫切想要重建絲綢之路的新秩序,他一直謀劃西徵,急於得知來自西方世界的信息,玄奘法師的記錄將是他可以參考的最好的地理指南。
玄奘法師口述,弟子辯機法師撰文。一年後,《大唐西域記》終於寫成,共十二卷本。書中詳細記錄了玄奘法師西行的整個行程,其中包括110個親身到訪的國家,和28個雖未親至、但有傳聞的國家。
這是一部被學者公認的稀世奇書,書中對138個國家的描寫,從山川地理到文化風俗,內容極其細密詳實。這些異國情調的神秘故事直接啟發了幾百年後充滿想像力的神話小說《西遊記》的創作,成就了後世流傳不朽的文學經典。
19世紀50年代,對照《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印度殖民政府第一屆考古局局長、英國人亞歷山大·康寧漢姆核實了他所發掘的鹿野苑的考古資料,確定了遺址的名稱及在該處所發現文物的性質和用途。
其後,他以《大唐西域記》為指南,根據書裡的描述和記錄,展開了長達25年的考古發掘工作,陸續發現了菩提伽耶、拘屍那迦、藍毗尼等佛教聖地,以及那爛陀寺等大量重要古蹟,古印度的歷史從此被一點一點剝開。
不僅如此,《大唐西域記》還是學者們研究古代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族關係等眾多問題的珍貴文獻,被譯成德、英、法、日等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玄奘法師憑藉著自己的德行、學行、修行,被唐高宗視為國寶。站立於大明宮前,相望白鹿原玄奘法師的埋葬地,高宗難抑傷懷之情,因此公元669年,他下詔以更加隆重的儀式和宏大的場面,將玄奘法師遺骨遷葬至樊川杜曲東南的少陵原畔,起塔供養,復因塔建寺,這便是今天的「興教寺」。
自從十歲入得佛門,玄奘法師習法、學法、修法、弘法,一生致力於佛經翻譯和著書,片刻也不敢懈怠。他留給世人的,是綿綿不絕的追思;留給後人的,是發自心底的景仰。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林」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chanlinorg
【二維碼】:
「佛教大數據」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buddhist_big_data
【二維碼】:
「佛教輿情」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Fojiao-Yuqing
「禪林App蘋果版」獲取方式
【網址】:https://itunes.apple.com/us
/app/chan-lin/id957055597?l=zh&ls=1&mt=8
【二維碼】:
長按如下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App Store下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