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青春」
金中
古老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相當於今天的中國新疆及中亞諸國)、波斯(伊朗)、地中海直到義大利的羅馬、威尼斯。是貫通歐亞大陸的經濟動脈,世界文明的交匯之路。
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抵達敦煌後分為三道:南道出陽關,經羅布泊、若羌、且末、和田、莎車;北道出玉門關,經吐魯番、焉耆、庫爾勒、輪臺、庫車、阿克蘇。南道和北道之間隔著茫茫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在喀什交匯後南道登帕米爾高原,經塔什庫爾幹到伊朗;北新道後來開闢,經哈密、烏魯木齊、伊寧、塔什幹。北道和北新道之間隔著綿延的天山山脈,在撒馬爾罕交匯後到伊朗。絲綢之路北道又稱為「天山南路」,絲綢之路北新道又稱為「天山北路」。
絲綢之路既是商貿、文化之路,也是一條開拓進取、執著堅毅的青春之路。
我們會永遠銘記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的名字。漢武帝為了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公開徵募使者,時任宮廷侍衛的張騫自告奮勇地應徵,憑著一股青年的火熱。建元二年(前139)張騫率領百餘眾從長安出發,面向遙遠陌生的世界邁開了意義重大的第一步,那一年他約37歲。張騫在途中遭遇匈奴被俘,在草原度過了十一年放牧生活後逃脫,先後走訪了大宛、康居、大月等國。歸途中再次被俘,拘留一年後逃脫,終於在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前後歷時十三年。張騫所帶回的信息,極大地增強了漢武帝遠通西域的決心。漢武帝派遣十萬大軍兩度遠徵,擊破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成為通聯西域的前沿基地,「絲綢之路」逐漸形成。
和絲綢之路關係密切的世界級文化人物非玄奘莫屬。
玄奘深感國內對於佛經眾說紛紜、難得定論,下決心赴天竺(印度)直接學習梵文佛經。當他向朝廷一次次提出申請未獲批准時,毅然決定冒禁偷渡出行,在貞觀三年(629)混跡於難民的行列之中,踏上了西行的徵途,這一年他29歲。玄奘經涼州(武威)潛行至瓜州(安西),驚心動魄地穿越了玉門關五烽。在酷熱的沙漠中四天五夜滴水未進,憑藉頑強的毅力挑戰生命的極限,終於獨自走出了八百裡莫賀延磧抵達伊吾(哈密)。玄奘後來從高昌(吐魯番)出發,沿絲綢之路北道經屈支(庫車),翻越冰山凌山抵素葉城,歷經西域諸國進入印度。從出發起歷時四年抵達當時佛教界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開始了如饑似渴的求學和遍歷印度的佛跡巡禮。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開設大會,玄奘的辯論無人能及,聲震天竺。
貞觀十七年(643)玄奘踏上歸途。為了實現當初和高昌國主麴文泰立下的歸途重返高昌國講經的約定,玄奘放棄了乘船的方式,再一次走了絲綢之路,這次是南道。翻越興都庫什大雪山,出帕米爾高原,經于闐,於貞觀十九年(645)到達長安。玄奘的西行前後歷時十七年,經行五萬裡。像這樣用雙腳親自丈量絲綢之路南北道兩道之例,世間罕見!
玄奘歸國後的十九年歲月中,在唐太宗、唐高宗兩代帝王的支持下,投入到分秒必爭的佛經翻譯工作,在圓寂的前一年完成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翻譯。一生共譯經書75部1335卷,總計1300餘萬字。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文數字,佔到整個唐代佛經翻譯量的一半以上。玄奘人生中的譯經階段,在旁人眼中顯得無比輝煌,一切似乎都一帆風順。這也是玄奘的社會價值最得以實現的階段。但這一階段其實絕非平坦,玄奘也遭遇過挫折,在其內心深處一定經歷了種種煩惱、迷惘與煎熬。
翻譯事業本身極為艱苦,為推敲一個字詞殫精竭慮。玄奘的譯文忠實精確又文採斐然,達到了理想翻譯的極致。佛典卷帙浩如汪洋,翻譯需要有「飲幹大海」的耐性與毅力。同西行求學時輕裝上陣不同,這時的玄奘載譽歸來,受到舉世仰慕。(其實玄奘早在西行之前已有名聲,在西行過程中,有大唐、西域和印度的眾多仰慕者給予過他熱情幫助。玄奘的聲望在歸國後更呈幾何式遞增。)為了迎接他的回歸,貞觀十九年正月七日的長安城萬民空巷。玄奘的心中背負著巨大聲望的重荷。
玄奘的譯經並非單獨的個人事業,他需要講學授徒、主持譯場,引領一個翻譯團隊並處理相關事務。玄奘頻繁地應詔出入宮廷,同國家政治中樞保持近距離接觸,周旋於帝王、後宮、權臣、官吏等各色人物之間,一舉一動受到種種有形和無形的限制,高處不勝寒。他必須讓神經隨時保持高度緊張,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絲毫懈怠,如履薄冰。譯經階段玄奘心靈中所面對的人事艱辛,並不亞於西行途中自然環境所帶給他的肉體痛苦,二者性質不同。絲綢之路也是玄奘人生歷程的一個縮影:如果將西行階段比作是穿越酷熱流沙的話,譯經階段則像是攀登高寒雪山的過程。
玄奘成功了!以其毅力和睿智——佛經中所說的「般若」。驅使其投身佛經翻譯長徵事業的動力之源,與西行取經同樣是一種青春的激情、對於佛法的至誠。玄奘實現了他心目中高遠的理想,度過了圓滿、輝煌的人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完美得近乎神話的生命奇蹟。玄奘畢生都在行走著絲綢之路,一條溝通中印文明、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絲綢之路。
這裡有必要一提赴印度取經的先驅者——東晉僧人法顯,是他的行動直接影響了二百年後的玄奘。法顯感到經律殘缺,立志求取真經,於隆安三年(399)從長安出發的時候已是64歲高齡!法顯出敦煌,沿絲綢之路南道過流沙、越蔥嶺,遍歷印度。於義熙八年(412)經海路歸國,前後十四年。歸國後至圓寂的近十年間,法顯在建康(南京)孜孜地從事翻譯事業,共譯佛經6部24卷。
張騫和玄奘的西行時值青壯盛年,憑著對於理想的追求、火熱的激情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絲綢之路成為他們張揚生命力的大舞臺,絲綢之路留下了他們永恆的青春。我想說的是:在64歲高齡從長安毅然出發的法顯同樣青春!青春不是一個單純的年齡概念,青春是一顆年輕的心,是一種不怕困難、敢於挑戰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奔走在絲綢之路上的芸芸眾商為的是追求金錢利益。張騫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使命,法顯和玄奘出於求法。在精神氣質上,張騫、法顯和玄奘相通。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讓人感受到一種崇高和偉大。
在悠久的絲綢之路上,縈繞著無數令人心潮澎湃的歷史人物。絲綢之路也是我們個體生命歷程,乃至整個人類前進歷程的一個象徵。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要經歷多少困難!塵世間安逸、平坦的道路少之又少。每一步前進與成功,莫不以付出努力和汗水為代價。為了到達幸福的彼岸,人類的前進歷程中要經歷多少苦難!絲綢之路上展現著苛酷的自然,同時也展現著能夠超越這一苛酷自然的、更加偉大的人類的意志。絲綢之路是「青春」的代名詞。我們堅信:只要有勇往直前的青春的力量,再艱險的道路,我們都可以越過!
在我的歌詞《絲綢之路》中,塑造了一個青年的形象,他既可為歷史人物,也可以是當代人。這位青年對於絲綢之路心懷嚮往,想親眼目睹西域的優美風光,從家鄉長安出發踏上徵程。他走的是絲綢之路中最為古老、最為艱辛的南道。在烈日下樓蘭古國已化為陳跡。途中遭遇沙暴,張騫、玄奘的精神激勵著這位青年勇往直前,他的心一直飛到那遙遠的地中海和羅馬城。一個理想實現後又會生發出更為遠大的理想,永無止息。人類的進步正是來自於這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過程。
希望這首《絲綢之路》把我對於永遠的青春之路——絲綢古道的感動,對於張騫、法顯和玄奘精神的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
(附)
絲綢之路 作詞:金中
大漠茫茫 駝鈴聲悠揚迴蕩
遠方的夢想 隱隱在擊鼓
召喚我毅然踏上
這遙遠的絲綢之路
西出陽關道 放眼祁連峰
作別我長安故都
神秘的沃土 善舞的民族
域外風光優美似畫圖
我要親眼來目睹
烈日驕陽 羅布泊無影無蹤
當年古樓蘭 久眠在沙土
既然選定理想我知道
要面對無數的艱苦
突起的狂風 灰暗的天空
沙暴狠抽打我體膚
張騫的激情 玄奘的至誠
一一在我熱血胸中舞
年輕的心決不屈服
旭日又東升 敢問這蒼茫大地
啊!何處有坦途
為了心中的夢想
鼓起勇氣只管向前
走——我的路
攀越大雪山 跨過亂冰河
憧憬那遙遠的國度
蔚藍地中海 輝煌羅馬城
張開雙臂迎我放聲歡呼
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