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青春」——關於我的歌詞《絲綢之路》

2021-02-06 金中詩詞

絲綢之路的「青春」

                                                   金中

 

      古老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相當於今天的中國新疆及中亞諸國)、波斯(伊朗)、地中海直到義大利的羅馬、威尼斯。是貫通歐亞大陸的經濟動脈,世界文明的交匯之路。

  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抵達敦煌後分為三道:南道出陽關,經羅布泊、若羌、且末、和田、莎車;北道出玉門關,經吐魯番、焉耆、庫爾勒、輪臺、庫車、阿克蘇。南道和北道之間隔著茫茫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在喀什交匯後南道登帕米爾高原,經塔什庫爾幹到伊朗;北新道後來開闢,經哈密、烏魯木齊、伊寧、塔什幹。北道和北新道之間隔著綿延的天山山脈,在撒馬爾罕交匯後到伊朗。絲綢之路北道又稱為「天山南路」,絲綢之路北新道又稱為「天山北路」。




  絲綢之路既是商貿、文化之路,也是一條開拓進取、執著堅毅的青春之路。

  我們會永遠銘記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的名字。漢武帝為了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公開徵募使者,時任宮廷侍衛的張騫自告奮勇地應徵,憑著一股青年的火熱。建元二年(前139)張騫率領百餘眾從長安出發,面向遙遠陌生的世界邁開了意義重大的第一步,那一年他約37歲。張騫在途中遭遇匈奴被俘,在草原度過了十一年放牧生活後逃脫,先後走訪了大宛、康居、大月等國。歸途中再次被俘,拘留一年後逃脫,終於在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前後歷時十三年。張騫所帶回的信息,極大地增強了漢武帝遠通西域的決心。漢武帝派遣十萬大軍兩度遠徵,擊破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成為通聯西域的前沿基地,「絲綢之路」逐漸形成。


   和絲綢之路關係密切的世界級文化人物非玄奘莫屬。

  玄奘深感國內對於佛經眾說紛紜、難得定論,下決心赴天竺(印度)直接學習梵文佛經。當他向朝廷一次次提出申請未獲批准時,毅然決定冒禁偷渡出行,在貞觀三年(629)混跡於難民的行列之中,踏上了西行的徵途,這一年他29歲。玄奘經涼州(武威)潛行至瓜州(安西),驚心動魄地穿越了玉門關五烽。在酷熱的沙漠中四天五夜滴水未進,憑藉頑強的毅力挑戰生命的極限,終於獨自走出了八百裡莫賀延磧抵達伊吾(哈密)。玄奘後來從高昌(吐魯番)出發,沿絲綢之路北道經屈支(庫車),翻越冰山凌山抵素葉城,歷經西域諸國進入印度。從出發起歷時四年抵達當時佛教界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開始了如饑似渴的求學和遍歷印度的佛跡巡禮。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開設大會,玄奘的辯論無人能及,聲震天竺。

  貞觀十七年(643)玄奘踏上歸途。為了實現當初和高昌國主麴文泰立下的歸途重返高昌國講經的約定,玄奘放棄了乘船的方式,再一次走了絲綢之路,這次是南道。翻越興都庫什大雪山,出帕米爾高原,經于闐,於貞觀十九年(645)到達長安。玄奘的西行前後歷時十七年,經行五萬裡。像這樣用雙腳親自丈量絲綢之路南北道兩道之例,世間罕見!

玄奘歸國後的十九年歲月中,在唐太宗、唐高宗兩代帝王的支持下,投入到分秒必爭的佛經翻譯工作,在圓寂的前一年完成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翻譯。一生共譯經書75部1335卷,總計1300餘萬字。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文數字,佔到整個唐代佛經翻譯量的一半以上。玄奘人生中的譯經階段,在旁人眼中顯得無比輝煌,一切似乎都一帆風順。這也是玄奘的社會價值最得以實現的階段。但這一階段其實絕非平坦,玄奘也遭遇過挫折,在其內心深處一定經歷了種種煩惱、迷惘與煎熬。


   翻譯事業本身極為艱苦,為推敲一個字詞殫精竭慮。玄奘的譯文忠實精確又文採斐然,達到了理想翻譯的極致。佛典卷帙浩如汪洋,翻譯需要有「飲幹大海」的耐性與毅力。同西行求學時輕裝上陣不同,這時的玄奘載譽歸來,受到舉世仰慕。(其實玄奘早在西行之前已有名聲,在西行過程中,有大唐、西域和印度的眾多仰慕者給予過他熱情幫助。玄奘的聲望在歸國後更呈幾何式遞增。)為了迎接他的回歸,貞觀十九年正月七日的長安城萬民空巷。玄奘的心中背負著巨大聲望的重荷。

玄奘的譯經並非單獨的個人事業,他需要講學授徒、主持譯場,引領一個翻譯團隊並處理相關事務。玄奘頻繁地應詔出入宮廷,同國家政治中樞保持近距離接觸,周旋於帝王、後宮、權臣、官吏等各色人物之間,一舉一動受到種種有形和無形的限制,高處不勝寒。他必須讓神經隨時保持高度緊張,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絲毫懈怠,如履薄冰。譯經階段玄奘心靈中所面對的人事艱辛,並不亞於西行途中自然環境所帶給他的肉體痛苦,二者性質不同。絲綢之路也是玄奘人生歷程的一個縮影:如果將西行階段比作是穿越酷熱流沙的話,譯經階段則像是攀登高寒雪山的過程。

玄奘成功了!以其毅力和睿智——佛經中所說的「般若」。驅使其投身佛經翻譯長徵事業的動力之源,與西行取經同樣是一種青春的激情、對於佛法的至誠。玄奘實現了他心目中高遠的理想,度過了圓滿、輝煌的人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完美得近乎神話的生命奇蹟。玄奘畢生都在行走著絲綢之路,一條溝通中印文明、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絲綢之路。



   這裡有必要一提赴印度取經的先驅者——東晉僧人法顯,是他的行動直接影響了二百年後的玄奘。法顯感到經律殘缺,立志求取真經,於隆安三年(399)從長安出發的時候已是64歲高齡!法顯出敦煌,沿絲綢之路南道過流沙、越蔥嶺,遍歷印度。於義熙八年(412)經海路歸國,前後十四年。歸國後至圓寂的近十年間,法顯在建康(南京)孜孜地從事翻譯事業,共譯佛經6部24卷。

張騫和玄奘的西行時值青壯盛年,憑著對於理想的追求、火熱的激情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絲綢之路成為他們張揚生命力的大舞臺,絲綢之路留下了他們永恆的青春。我想說的是:在64歲高齡從長安毅然出發的法顯同樣青春!青春不是一個單純的年齡概念,青春是一顆年輕的心,是一種不怕困難、敢於挑戰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奔走在絲綢之路上的芸芸眾商為的是追求金錢利益。張騫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使命,法顯和玄奘出於求法。在精神氣質上,張騫、法顯和玄奘相通。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讓人感受到一種崇高和偉大。

在悠久的絲綢之路上,縈繞著無數令人心潮澎湃的歷史人物。絲綢之路也是我們個體生命歷程,乃至整個人類前進歷程的一個象徵。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要經歷多少困難!塵世間安逸、平坦的道路少之又少。每一步前進與成功,莫不以付出努力和汗水為代價。為了到達幸福的彼岸,人類的前進歷程中要經歷多少苦難!絲綢之路上展現著苛酷的自然,同時也展現著能夠超越這一苛酷自然的、更加偉大的人類的意志。絲綢之路是「青春」的代名詞。我們堅信:只要有勇往直前的青春的力量,再艱險的道路,我們都可以越過!   

        在我的歌詞《絲綢之路》中,塑造了一個青年的形象,他既可為歷史人物,也可以是當代人。這位青年對於絲綢之路心懷嚮往,想親眼目睹西域的優美風光,從家鄉長安出發踏上徵程。他走的是絲綢之路中最為古老、最為艱辛的南道。在烈日下樓蘭古國已化為陳跡。途中遭遇沙暴,張騫、玄奘的精神激勵著這位青年勇往直前,他的心一直飛到那遙遠的地中海和羅馬城。一個理想實現後又會生發出更為遠大的理想,永無止息。人類的進步正是來自於這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過程。

希望這首《絲綢之路》把我對於永遠的青春之路——絲綢古道的感動,對於張騫、法顯和玄奘精神的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


 (附)

絲綢之路  作詞:金中

 

大漠茫茫  駝鈴聲悠揚迴蕩

遠方的夢想  隱隱在擊鼓

召喚我毅然踏上

這遙遠的絲綢之路

 

西出陽關道  放眼祁連峰

作別我長安故都

神秘的沃土  善舞的民族

域外風光優美似畫圖

我要親眼來目睹

 

烈日驕陽  羅布泊無影無蹤

當年古樓蘭  久眠在沙土

既然選定理想我知道

要面對無數的艱苦

 

突起的狂風  灰暗的天空

沙暴狠抽打我體膚

張騫的激情  玄奘的至誠

一一在我熱血胸中舞

年輕的心決不屈服

 

旭日又東升  敢問這蒼茫大地

啊!何處有坦途

為了心中的夢想

鼓起勇氣只管向前

走——我的路

 

攀越大雪山  跨過亂冰河

憧憬那遙遠的國度

蔚藍地中海  輝煌羅馬城

張開雙臂迎我放聲歡呼

啊!絲綢之路

相關焦點

  • 絲綢之路: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上篇)
    帶你分享旅途中的那些事 絲綢之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曾七次到過中國)於 1877 年提出,此後,各種著述層出不窮,關於絲綢之路的概念也有所拓展,如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等。
  • 絲綢之路路線圖
    絲綢之路路線圖「絲綢之路」的開通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之間。公元前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中國與亞歐大陸間的貿易通道,建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的絲綢貿易關係,標誌著「絲綢之路」的全線開通,絲綢之路也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繫東西方的「國道」。在其後漫長的1700多年間,經由這條道路輸出的商品中,數量最多的是當時惟獨中國能夠生產而且最為西方人所欣賞的絲綢,所以這條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的文明邏輯
    這個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村莊周圍就有如此多的歷史文化遺蹟,那一萬多公裡的絲綢之路又該有多少呢。他的眼前豁然明亮:「我的心在跳躍,我想用自己的雙腳踏遍絲綢之路……我想描繪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如果這些繪畫成為我藝術生涯的佐證,那該多麼令人神往啊!當我想像那長達幾千年壯觀的歷史劇時,覺得沒有比這絲綢之路更具有豐富多彩的世界了。」
  • 「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與拓展
    「絲綢之路」(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第一冊「我們通過馬利努斯再次發現一條關於早期『絲綢之路』西段的補充記載,它完全來自於馬其頓人梅斯(Maes Titianus)的下屬的說法。」 1從這段簡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李希霍芬根據一些馬其頓商人的親身經歷確定古代存在一條「絲綢之路」。
  • 從廣州眺望海上絲綢之路
    眾所周知,中國諸多城市,如廣州、泉州、寧波、南京、澳門等20餘城聯合起來,正在積極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多個國家、多個文明體的大型國際間的合作,顯而易見,釐清其中的諸多問題,有助於我們從今人的角度去遙望曾經繁忙的海上通道,這條促進了東西方貿易、文化、藝術、商業、宗教交流與傳播的大動脈。
  •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的脊梁
    穿越歷史的輪迴,我們可以看見絲綢之路熠熠閃耀,穿越草原、沙漠、雪山等不毛之地,沿著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山脈、伊朗高原的廣大區域遍及,像是地球的龍脈或脊梁,見證著不同文明的興起、發展、傳播、衰亡,可以鄭重其事地說,絲綢之路是兩千多年來人類文明的脊梁。隨著考古發現的證實,絲綢之路所烙刻在人類文明道路上的印記,將逐漸被拭去覆蓋的塵土與歷史的疑團。
  • 重走絲綢之路 探秘北高加索
    一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的北通道曾從這片土地穿過,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蹟。如今,為了發展旅遊業,北高加索地區的7個聯邦主體共同打造了一條「絲綢之路」公路旅遊線路。  今年是中國絲綢之路旅遊年實施的第二年。由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事務部發起的「絲綢之路」公路旅遊線路得到了中國國家旅遊局駐莫斯科辦事處的大力支持。辦事處主任趙洪青表示,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令代表團成員深感震撼,它秀麗的景色、熱情的人民和獨特的民族文化,有望成為吸引中國遊客的新亮點。
  • 徐朗 | 「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與拓展
    「絲綢之路」(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第一冊「我們通過馬利努斯再次發現一條關於早期『絲綢之路』西段的補充記載,它完全來自於馬其頓人梅斯(Maes Titianus)的下屬的說法。」 1從這段簡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李希霍芬根據一些馬其頓商人的親身經歷確定古代存在一條「絲綢之路」。
  • 暗網黑市「絲綢之路」又回來了
    最近,號稱新版的「絲綢之路3.0」又一次在暗網上線。而這已經是絲綢之路這個奇葩網站的第四次「復活」。  絲綢之路的「旗手」  如果評選有史以來上最為危險的職業,「絲綢之路」的站長估計會名列榜首。     【絲綢之路的創立者:羅斯·烏布利希】  大名鼎鼎的黑客羅斯·烏布利希在2011年創建了「絲綢之路」這個以毒品交易為主的網站。隨著暗網的蓬勃興盛,這個植根於人類慾念的網站迅速膨脹。由於暗網本身的匿名性,加之烏布利希過人的反偵察能力,讓它平穩地運營絲綢之路兩年之久。
  • 徐朗:「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與拓展
    「絲綢之路」(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第一冊「我們通過馬利努斯再次發現一條關於早期『絲綢之路』西段的補充記載,它完全來自於馬其頓人梅斯(Maes Titianus)的下屬的說法。」[2]從這段簡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李希霍芬根據一些馬其頓商人的親身經歷確定古代存在一條「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一帶一路」基本情況及意義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的倡議,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向西開放的重大舉措。
  • 絲綢之路與帕提亞有關聯?其經濟高速發展,離不開絲綢之路的貢獻
    絲綢之路所經過沿線地區,大多都是由當地的地方勢力控制的,沿線貿易能否安定進行,主要依靠的對象便是當地領主以及周邊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存在,為絲綢之路的正常貿易提供了穩定的交易環境。三、帕提亞對絲綢之路的壟斷在沃諾吉西斯城鎮尚未崛起之時,主要的貿易中心還是底格裡斯河流域,貿易中心臨近帕提亞,隨著塞琉西亞商貿的繁榮,由塞琉西亞所售出的商品,流通在帕提亞本國、中亞和羅馬地區、乃至敘利亞地區,成為絲綢之路長途商貿中的一部分。絲綢之路的路線經過了塞琉西亞後向北穿過了伊朗北部高原,直至如今的德黑蘭地區。
  • 絲綢之路:商路背後鮮為人知的政治
    在我看來,與「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相關的種種誤解,大多都是由此伴生而來的。這些似是而非的「常識」包括:「絲綢之路」是一條筆直的商路;它由中國通往歐洲;絲路富有異域情調;其存在主要是為了經濟和文化交流;絲綢是其間主要的貿易貨物;存在某種象徵開放、和平交流的「絲路精神」;如此等等。「絲」比「路」更容易引人誤解,因為絲綢只是絲路貨物中的一種而已,礦物、香料、金屬、馬具及皮革製品、玻璃和紙都很常見。
  • 吳俊剛:絲綢之路:古今大不同
    而在中國正大力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則有了「一帶一路」。可謂一古一今,相映成趣。但必須指出的是,古今絲綢之路的概念和內涵是大不相同的。根據中國絲綢博物館網站的介紹,「絲綢之路」的概念是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用於描述公元前後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最為頻繁的一條交通要道。因為在此道上交易的大宗貿易產品是絲綢而得名。
  • 2017 SWR 絲綢之路拉力賽勘路
    上一次見到eric的時候,還是在南美的玻利維亞,當時參加dakar的媒體們都在等組委會的營地轉移班機,突然間一個穿著卡瑪斯大師車隊藍色隊服的人出現在我的面前
  • 麵條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麵條之路」——以麵食為標誌的不同飲食文化的交融之路。在它存世1500年後,麵條才出現在絲綢之路的另一端:歐洲。歐洲人以小麥製品麵包為主食。義大利人在中世紀開始吃麵條。公元827年,一支強盛的軍隊從波斯(伊朗)過來,登陸西西里島,統治這裡長達200年。伊斯蘭麵條於是從中亞帶到歐洲。早期,西西里島的人們叫麵條為伊特利亞,這便是現在的義大利麵。但也有一種說法是「麵條文化」通過絲綢之路,由中國傳到阿拉伯,再傳到西西里地區,大約八世紀時傳遍義大利和整個歐洲。
  • 真實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名誕生於1877年但若以為這一條連通中國與中亞乃至更為遙遠的西方之路>當進出西域的梵音嫋嫋時伴隨其後的是守護著一道道關驛、烽燧、城池的人們所付出的努力與犧牲《中華遺產》2018年03月特別策劃 — 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絲綢之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的是,這是一個從小學課本到新聞中頻頻出現的字眼;陌生的是,除了知道絲綢之路是條古商路,我們好像就沒有更具體的認識。似乎,我們對這條神秘的商路充滿了好奇,比如:絲綢之路從哪裡出發?到達哪裡?連通哪些國家?這條路連接的區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什麼是「新絲綢之路」?為何中國要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政策?什葉派、遜尼派的分歧點在什麼地方?
  • 2020絲綢之路周丨「絲綢之路主題展覽策劃與學術研究」策展人研修班公開通知
    為立足全球視野下的絲綢之路,從不同角度分享各自的學術研究成果和策展案例心得,闡述絲綢之路學術研究和展覽策劃之間的關聯。中國絲綢博物館將於2020年6月20日至22日匯聚國內博物館策展從業人員和學員,在中國絲綢博物館(杭州)內召開「絲綢之路主題展覽與學術研究」研修班,誠邀廣大學員參加。
  • 全球經濟史視野中的「絲綢之路」
    他們行走的路線大體上就是「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文化交流史上的「絲綢之路」雖然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在經濟上意義不太大,但在文化交流上卻非常重要。在古代,文化往往與宗教有不解之緣。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