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路線圖

2021-02-13 古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路線圖


「絲綢之路」的開通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之間。公元前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中國與亞歐大陸間的貿易通道,建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的絲綢貿易關係,標誌著「絲綢之路」的全線開通,絲綢之路也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繫東西方的「國道」。在其後漫長的1700多年間,經由這條道路輸出的商品中,數量最多的是當時惟獨中國能夠生產而且最為西方人所欣賞的絲綢,所以這條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最早使用「絲綢之路」一詞的是德國歷史地理學家弗迪南德"馮"李希霍芬,他在1877年首先使用了這一地理概念。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闢)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闢)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闢)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號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奉天(今陝西乾縣)→邠州(治新平,陝西彬縣)→涇州(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平涼彈箏峽,轉而向北,經原州(治平高縣,今寧夏固原)至石門關,由此向西,經會州(治會寧,今甘肅靖遠),自烏蘭關渡黃河,西北行至涼州姑臧,與南道合,至甘州→肅州→瓜州→敦煌,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長安→鹹陽→扶風府(今陝西鳳翔)→隴州汧源縣(今陝西隴縣)→隴山,轉而沿隴山西南行,經清水至秦州(治上邽縣,今甘肅天水)西行,經伏羌縣(今甘肅甘谷)→渭州襄武縣(今甘肅隴西)→渭源縣→臨州(治狄道縣,今甘肅臨洮),轉而北上至蘭州(治金城,今甘肅蘭州市),由莊浪河北上,經廣武縣(今甘肅永登)→涼州昌松縣(今甘肅古浪),至姑臧縣(今甘肅武威)與北道合,西行經刪丹(今甘肅山丹)→甘州(治張掖縣,今甘肅張掖)→肅州(治酒泉縣,今甘肅酒泉)→瓜州(治晉昌,今甘肅安西)等地至敦煌。,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闢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從蘭州或臨州西行,經河州(治枹罕,今甘肅臨夏)→鄯州(治湟水,今青海樂都)→鄯城(今青海西寧市),轉而西北行,渡大通河,越大雪山(祁連山),經大鬥拔谷(今扁都口)至刪丹縣,與北道合,至甘州→肅州→瓜州→敦煌。青海道還有兩條支線,或自鄯城經青海湖北岸,沿柴達木盆地北緣至大柴旦,北上經當金口至敦煌,或自鄯城過赤嶺(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至吐谷渾國故都伏俟城,沿柴達木盆地南緣,經都蘭、格爾木,西出阿爾金山至新疆若羌,與裴矩所載南道合。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中段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于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于闐)、莎車等至蔥嶺(塔實庫爾幹、帕米爾高原)。到達阿富汗北部。

陽關若羌(鄯善)且末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和田(于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拔換城)、巴楚(俱始德城)、喀什(疏勒)到費爾幹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樓蘭(為鄯善所兼併,現屬新疆若羌縣)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裡克千佛洞焉耆(尉犁)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再到費爾幹納盆地和巴克特裡亞地區。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烏魯木齊,回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伊寧(伊犁)碎葉

西段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在唐朝中期開闢。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斯坦城市)託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薩萊(俄羅斯)薩克爾

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幹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喀布爾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薩卜澤瓦爾赫卡託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德黑蘭哈馬丹克爾曼沙汗巴庫拜(伊拉克)巴格達阿布哈裡卜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拉馬迪阿列頗(敘利亞)大馬士革阿達納(土耳其)科尼亞安條克布爾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

1)秦代時期的絲綢之路
秦代時期的絲綢之路並不發達,甚至從某種程度上還不存在絲綢之路,但是秦代時期對於絲綢之路開發與形成確有其深刻的淵源,為絲綢之路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公元221年,秦國滅掉了最後一個國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即秦王朝,自稱秦始皇。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立即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廢除了商周以來的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宣布郡官不能繼承,國家大事由皇帝親自主持,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官定期調動位置,以防他們建立勢力範圍;修建馳道、直道,連通首都與各郡。秦始皇所確立的這一整套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體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此外,秦始皇還推行了許多維護國家統一的政策和措施。他統一法律,統一度衡量,統一貨幣,統一文字。這些政策和措施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融合和文明的發展,對絲綢之路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漢代時期的絲綢之路
劉邦和親定邊疆絲路
"漢匈和親",是西漢政府對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響深遠。中國歷史上的和親之舉,最早始於西漢王朝。它是在美人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西漢初年,劉漢王朝剛剛建立,歷經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數年的楚漢相爭之後,社會經濟受到慘重破壞,人民嗷嗷待哺,國庫已經空虛。而此時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卻日益強大起來,不斷發兵南下漢境搶掠騷擾。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3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反被圍困在白登達7天7夜。劉邦和將士們無計可施,最後陳平施美人計,欲獻美人給匈奴單于,匈奴閼氏怕漢美女與之爭寵,遂勸冒頓單于撤兵,"白登之圍"由是得以解脫。但是,強大的匈奴與虛弱的西漢力量鮮明的對比,使西漢統治者的威脅感並未減輕多少。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婁敬鑑於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他解釋說: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為閼氏。這樣,生子必為太子,接替單于。
"和親協定"對雙方的約束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冒頓單于只要活著,則即為漢女婿;冒頓死,則由外孫為單于。還沒聽說過外孫敢於外公分庭抗禮者。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乃派婁敬為使者與匈奴締結和親,並每年送給匈奴許多絮、繒、酒、米和食物等等,避免了戰爭,發展了雙方的經濟貿易關係,是雙方人民都得到了實惠。

張賽西域絲路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8年,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漢武帝派遣張賽出使西域。據說大月氏的首領被匈奴所殺,因此,他們非常仇視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幹納)。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遊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後漢與絲綢之路
漢朝時在西域地區設置了西域督護府,其勢力範圍幾乎包括了中亞全部。但是在前漢趨於衰退之時,代之而起的是十幾年後興起的後漢。在後漢時代,班超、班勇父子兩人威震西域,奪回了曾一度被匈奴所佔據的西域,重新設置了西域督護府。班超巧妙地運用外交和武力手段,使五十多個城邦國家服屬後漢,這樣,在平定了中亞之後,絲路上地交通與貿易進一步趨於繁榮。
甘英出使羅馬、班超於公元97年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羅馬),甘英雖然沒能與羅馬進行直接接觸,但卻是中國人首次到達地中海東岸(現在的希臘附近),而且還帶回了大量關於中亞、印度、西亞、羅馬等地的情報。以這些情報為基礎,通商也逐步走向繁榮。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來到後漢拜訪,大秦王安敦是當時的羅馬皇帝。
象這樣在前漢、後漢時代開始進行的西域地區的貿易活動,常因漢朝的內亂和遊牧民族的入侵而中斷,此後,隨著唐朝的建立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綺營。

3)唐代的絲綢之路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了強大而又統一的中國。此時,在漠北高訽與匈奴相匹敵的(土爾其系的)遊牧民族突厥也建立了遊牧帝國。與漢朝一樣,唐朝在國力強盛以後擊潰了突厥,使其土崩瓦解,使得東西方貿易比漢代更加繁榮。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後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經。但此時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公元627年(一說629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綺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後,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幹、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

4)絲綢之路的衰退
關於絲路的衰退,主要有以下幾種理由:其一是公元1498年達迦馬發現印度洋航線。其二是奧斯曼帝國又佔領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因此,歐洲與中國的通商便得越來越困難,歐洲不得不尋求新的通商道路,海路頓時引人注目,隨著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在安全上和成本上都有較大的益處,絲路由此成為地方貿易的通道,十五世紀以後,絲路對人們來說,已綺成為一片空白之地。

5)清代的絲綢之路
公元17-18世紀,天山南路、北路處於準噶爾貴族控制之下。這對建國於中訽的清朝來說是一片難以控制的地區,但是,在乾隆年間,即公元1755- 1758年平定了準噶爾貴族叛亂,稱此地為"新疆",並在伊犁設伊犁將軍府。此時,為清朝立下功績的吐魯番郡主被特許建立了蘇公塔,以記其功。清朝還在各綠洲駐有少量軍隊,並允許其自治,在這種情況下,不斷發生伊斯蘭教教徒叛亂,同時勾結俄羅斯軍隊南下。為了對付這種情況,清朝在新疆設省,並大量移民。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原混亂,新疆也處於內亂之中,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於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是連接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橋梁。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正是通過這條道路,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苜蓿、香料、藥材、胡椒、寶石、玻璃、旬牙、駿馬、獅子,以及音樂、舞蹈、天文曆法和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文化,大量傳入中國。另一方面,中國的絲綢、漆器、竹器、銅鐵、火藥、金銀器、瓷器、桃、梨,以及造紙、打井、煉銅、興修農田水利和製造火藥的技術,也經由這一路線傳往西方。

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發展,不但大大增進了中西各國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而且大大豐富了東西方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自從8世紀初海上航路日益發達以後,西方商人和旅行家改從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陸上絲綢之路已有衰落的趨勢。然而,海路並沒有完全取代陸路。事實上,直到此後的三四百年間,陸上絲綢之路仍然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只是由於各國政治形勢的變化,使得絲路時盛時衰,路線也經常變遷。

到了13世紀,元朝的建立使一度衰落的絲綢之路再次興盛起來。但是,這條完全依靠駱駝、馬和驢作為主要運載工具的交通線,無論如何也難以和日益發展起來的海上交通相抗衡。隨著15、16世紀從歐洲到東方的新航路的開闢,這條曾經為古代文明建立豐功偉績的絲綢之路,終於變成了象徵著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來的歷史遺蹟了。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絲綢之路路線圖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啟了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與帕提亞有關聯?其經濟高速發展,離不開絲綢之路的貢獻
    絲綢之路所經過沿線地區,大多都是由當地的地方勢力控制的,沿線貿易能否安定進行,主要依靠的對象便是當地領主以及周邊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存在,為絲綢之路的正常貿易提供了穩定的交易環境。三、帕提亞對絲綢之路的壟斷在沃諾吉西斯城鎮尚未崛起之時,主要的貿易中心還是底格裡斯河流域,貿易中心臨近帕提亞,隨著塞琉西亞商貿的繁榮,由塞琉西亞所售出的商品,流通在帕提亞本國、中亞和羅馬地區、乃至敘利亞地區,成為絲綢之路長途商貿中的一部分。絲綢之路的路線經過了塞琉西亞後向北穿過了伊朗北部高原,直至如今的德黑蘭地區。
  • 2021年絲綢之路拉力賽將在俄羅斯、蒙古、中國三國重燃戰火
    2021年7月1-11日,絲綢之路國際汽車拉力賽將重燃戰火。比賽路線起點為俄羅斯鄂木斯克,途徑蒙古國西部科布多,終點為中國新疆烏魯木齊,比賽將設置10個賽段,行程超過5000公裡。
  • 絲綢之路: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上篇)
    閱讀延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絲綢之路路線的五次考察 關於絲綢之路的路線,最有影響力的應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絲綢之路項目——「絲綢之路的整體研究:對話之路」。
  • 馬可波羅 | 重走絲綢之路,用腳丈量自然與文化之美
    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在建築內部,由馬可波羅瓷磚原創設計的20幅有關「絲綢之路」的壁畫點綴在會議中心兩側的國際展館和國內展館外立面。陸上絲綢之路沿線:畫面將陝西、寧夏、內蒙古等三座城市的特有建築元素融合在一起,組合構建出新的絲綢之路沿線城市風貌。這得源於馬可波羅瓷磚「重走絲綢之路」徒步活動的開展。
  • 西行路線圖和《西遊記》圖文對照
  • 絲綢之路的「青春」——關於我的歌詞《絲綢之路》
    南道和北道之間隔著茫茫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在喀什交匯後南道登帕米爾高原,經塔什庫爾幹到伊朗;北新道後來開闢,經哈密、烏魯木齊、伊寧、塔什幹。北道和北新道之間隔著綿延的天山山脈,在撒馬爾罕交匯後到伊朗。絲綢之路北道又稱為「天山南路」,絲綢之路北新道又稱為「天山北路」。
  • 【教學研究】《溝通中外文化的「絲綢之路「》教學課件
    目標:知道張騫通西域的史實,絲綢之路的開通和西域都護府的設立。重點: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難點:絲綢之路的作用和影響 導入師:同學們,這是什麼?(生:葡萄),同學們吃過葡萄嗎?那在座的各位同學比秦始皇幸福,因為葡萄是西漢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在此之前,別說吃葡萄,人們見都沒見過。
  • 乾貨 | 創建產品路線圖的要點
    而沒有路線圖,產品開發也很可能陷入迷局。 產品路線圖的本質,是一種將短期產品變更與中期戰略裡程碑,乃至長期願景聯繫起來的重要因素。它能傳達事務的優先級次序,並幫助大家規劃與產品相關的發展方向。 但不少業務領導者對產品路線圖的設計感到頭痛。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沒有哪種統一的路線圖能夠適合一切企業、一切產品。
  • 廣州光孝寺:「海上絲綢之路」上具有代表性的梵剎
    這得從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說起。「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廣州因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 【將進酒Bar】粟特人:堅守絲綢之路最後的地平線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他這一去居然走出了一條影響後世千年的絲綢之路。稍微研究下粟特人的歷史就會發現,他們簡直就是為絲綢之路量身打造的專屬代購。首先,家裡沒地。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操中古東伊朗語的古老民族,大部分地區為沙漠所覆蓋,每個綠洲之間又隔得很遠,只能遙遙相望分別過自己的苦日子。其次,他們都是半個「中國通」。
  •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一帶一路」基本情況及意義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的倡議,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向西開放的重大舉措。
  •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的脊梁
    穿越歷史的輪迴,我們可以看見絲綢之路熠熠閃耀,穿越草原、沙漠、雪山等不毛之地,沿著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山脈、伊朗高原的廣大區域遍及,像是地球的龍脈或脊梁,見證著不同文明的興起、發展、傳播、衰亡,可以鄭重其事地說,絲綢之路是兩千多年來人類文明的脊梁。隨著考古發現的證實,絲綢之路所烙刻在人類文明道路上的印記,將逐漸被拭去覆蓋的塵土與歷史的疑團。
  • 絲綢之路的文明邏輯
    博望侯與大力神後裔跨越歷史的最終握手,成就了我們所熟知的「絲綢之路」。事實上,廣義的絲綢之路並非只是一條簡單的線路,而是一張古代中國往來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網絡。這個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村莊周圍就有如此多的歷史文化遺蹟,那一萬多公裡的絲綢之路又該有多少呢。他的眼前豁然明亮:「我的心在跳躍,我想用自己的雙腳踏遍絲綢之路……我想描繪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如果這些繪畫成為我藝術生涯的佐證,那該多麼令人神往啊!當我想像那長達幾千年壯觀的歷史劇時,覺得沒有比這絲綢之路更具有豐富多彩的世界了。」
  • 暗網黑市「絲綢之路」又回來了
    最近,號稱新版的「絲綢之路3.0」又一次在暗網上線。而這已經是絲綢之路這個奇葩網站的第四次「復活」。  絲綢之路的「旗手」  如果評選有史以來上最為危險的職業,「絲綢之路」的站長估計會名列榜首。     【絲綢之路的創立者:羅斯·烏布利希】  大名鼎鼎的黑客羅斯·烏布利希在2011年創建了「絲綢之路」這個以毒品交易為主的網站。隨著暗網的蓬勃興盛,這個植根於人類慾念的網站迅速膨脹。由於暗網本身的匿名性,加之烏布利希過人的反偵察能力,讓它平穩地運營絲綢之路兩年之久。
  • 「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與拓展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不僅據此復原了這些商人所行的路線,還將這條橫跨歐亞大陸、連接東地中海地區與黃河流域的陸上商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術語反映出絲綢在古代中西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李希霍芬雖然最先使用「絲綢之路」一詞,卻並未將它作為研究重點,而且他認為絲綢之路具有明顯的年代局限性。
  • 吳俊剛:絲綢之路:古今大不同
    而在中國正大力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則有了「一帶一路」。可謂一古一今,相映成趣。但必須指出的是,古今絲綢之路的概念和內涵是大不相同的。根據中國絲綢博物館網站的介紹,「絲綢之路」的概念是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用於描述公元前後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最為頻繁的一條交通要道。因為在此道上交易的大宗貿易產品是絲綢而得名。
  • 麵條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麵條之路」——以麵食為標誌的不同飲食文化的交融之路。在它存世1500年後,麵條才出現在絲綢之路的另一端:歐洲。歐洲人以小麥製品麵包為主食。義大利人在中世紀開始吃麵條。公元827年,一支強盛的軍隊從波斯(伊朗)過來,登陸西西里島,統治這裡長達200年。伊斯蘭麵條於是從中亞帶到歐洲。早期,西西里島的人們叫麵條為伊特利亞,這便是現在的義大利麵。但也有一種說法是「麵條文化」通過絲綢之路,由中國傳到阿拉伯,再傳到西西里地區,大約八世紀時傳遍義大利和整個歐洲。
  • 從廣州眺望海上絲綢之路
    眾所周知,中國諸多城市,如廣州、泉州、寧波、南京、澳門等20餘城聯合起來,正在積極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多個國家、多個文明體的大型國際間的合作,顯而易見,釐清其中的諸多問題,有助於我們從今人的角度去遙望曾經繁忙的海上通道,這條促進了東西方貿易、文化、藝術、商業、宗教交流與傳播的大動脈。
  • FIFA反腐「路線圖」設計師居然是布拉特的馬仔
    樹欲靜而風不止,據詹寧斯昨日向成都商報記者透露,國際足聯反腐改革本身就存在大量問題,因為這個名為「路線圖」的反腐改革計劃的設計師和執行者都是同一個人,而這個名為彼得·哈吉泰的匈牙利人本身就是布拉特的高級顧問!哈吉泰從十年前就開始「輔佐」布拉特,幫他處理ISL醜聞,布拉特也十年如一日地給自己忠實的馬仔開工資。「如今要哈吉泰掀翻自己的主子?簡直是白日做夢。」詹寧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