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境內兵馬俑和大雁塔等眾多名勝古蹟都蜚聲海內外。然而還有一些古蹟雖不為眾所周知,卻也值得探個究竟。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裡處、長安縣杜曲鎮少陵原畔的興教寺,又稱「大唐護國興教寺」,是中國佛教法相宗的祖庭。
興教寺還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的長眠之地。玄奘法師(602年~664年)出生於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是佛教法相宗的創始人,他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遊學印度各地長達17年,歸國後與弟子翻譯出典佛經75部(1335卷),被譽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法師圓寂,唐高宗遵照其生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的遺言,將遺骨葬於西安東郊滻水東岸的白鹿原。由於唐高宗李治非常敬重玄奘,常常在含元殿遠眺白鹿原落淚,皇后武則天於是詔令將玄奘遺骨於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並在次年修建「大唐護國興教寺」以資紀念。
「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整座寺廟坐北朝南,由殿房、藏經樓和塔院三部分組成,門內鐘鼓兩樓夾道對峙,氣象莊嚴,自古就是佛教人士瞻仰玄奘遺蹟的勝地,被譽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在佛教傳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玄奘遺骨遷葬後,修建了一座高達七丈的五層靈塔,塔背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0年)篆刻的《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碑刻,因此亦稱大遍覺塔。後來玄奘的弟子窺基和圓測也長眠於此,修建了兩座靈塔陪侍左右,興教寺也由此成為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法相宗祖庭。
玄奘舍利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底層拱洞內供奉著玄奘法師塑像。千百年來,興教寺曾數次因戰亂被毀,僅墓塔倖存,1978年,文物部門對興教寺進行維修時,在塔基下發現了唐代佛教文物600餘件,其中一尊重1135克的純金觀音像極為珍貴。
玄奘法師的弟子多達上千人,為何只有窺基和圓測能享有此等榮譽呢?據記載:圓測是新羅王(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的孫子,他精通梵語,熟悉漢文,在隨遣唐使來到長安後拜玄奘為師,成為唯識宗的繼承人之一。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圓測圓寂,臨終前他囑咐弟子將自己陪葬在師父玄奘的舍利塔旁。
窺基的祖父尉遲懿是隋朝寧國公,父親尉遲敬宗是唐朝開國公,伯父尉遲恭是唐朝鄂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窺基十七歲時,正式出家成為玄奘弟子,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窺基圓寂,享年51歲。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其遺骨遷到玄奘舍利塔的東側安葬。
興教寺自建成至今的千餘年間,幾度枯榮,歷盡滄桑。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和增建。1961年,興教寺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2014年6月22日,興教寺內的興教寺塔作為絲綢之路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