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個不同時代的超級田徑傳奇美國劉易斯與牙買加博爾特,締造的運動成就最受人仰慕稱讚,長期以來關於兩人成就誰高誰低爭論紛紜沒有定論,筆者認為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判定誰高誰低幾乎是1+1等於幾的事情,可從運動員生涯最高追求的世界紀錄+世界大賽獎牌榮譽這套精準硬核評測標準著手討論。
無論是剛入門的一般田徑迷,還是有著常年觀察經驗的資深田徑迷,都明白國內外99%以上的田徑運動員無不以追求運動成績的進步與大賽榮譽為兩大標準,世界田徑發展至今,成績數值的最高目標世界紀錄以及世界大賽榮譽奧運會+世錦賽獎牌是運動員們心中無可替代的兩大終極夢想,從這兩點出發簡單精準,放在各個時代毫無爭議。
至於將世界年度積分排名、統治力年度長短排名、職業生涯巔峰長短等維度納入評測的做法,不是不可取,而是這些評測標準對於運動員而言都是虛的,只有世界田聯認可的世界紀錄以及在奧運會/世錦賽拿到手的獎牌才是實的。
劉易斯、貝克勒、基普喬格等傳奇巨星為何在邁入30歲老將行列後努力延長運動生涯壽命?為何竭力保持統治力?為何維持競技實力在世界前列?除了享受運動項目帶來的快樂外,主要目的歸根到底還不是為了追求運動成績更上一層樓(世界紀錄)以及更多的奧運會/世錦賽獎牌榮譽?
許多人持有這樣的觀點,只要獲得足夠多的奧運會世錦賽獎牌榮譽,世界紀錄有沒有都無所謂,一副將世界紀錄棄之若敝的既視感、一副金牌/獎牌在手、世界我有的滿滿心態,實則一葉障目。首先運動員的本質就是代表普通民眾挑戰人類身體的運動極限,而成績恰恰是運動能力強弱直接表現,如果能將運動成績提升到人類歷史第一,即世界紀錄,則能站在人類運動項目的金字塔最高端。
其次,運動員在具備足夠強大的實力,才有信心在奧運會/世錦賽世界大賽舞臺爭金奪銀,如果在世界大賽舞臺以大幅度刷新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得金牌,那麼該成績在世界民眾的影響力遠超獲得的金牌,1991年東京世錦賽劉易斯跑出9秒86奪得金牌,將世界百米紀錄提升0.04秒,跳遠決賽上鮑威爾擊敗劉易斯,以8米95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金,2008年北京奧運會博爾特回頭望月以9秒69破世界紀錄摘得金牌。
三位名將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對世界民眾帶來的震撼影響,遠遠大於誰是金牌獲得者,總之世界紀錄+奧運會/世錦賽獎牌榮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單方面分割出來任何一項,就能蓋棺定論完成對運動員的評價,無疑是片面不客觀帶有大爭議。
以上說法對於大部分田徑迷是淺而易懂的,只存在願不願意接受的問題,或者心有偏執拒絕接受,別有用心採用諸如年度世界排名、統治力排名、職業生涯巔峰期長短這些在運動員看來都是虛的評判標準,並認為這些才是最能客觀評判運動員成就高低的真理兒,但在運動員最在意的世界紀錄+奧運會/世錦賽獎牌榮譽面前,遠不夠精準硬核。
個人項目最能反映運動員的真實水準,劉易斯在100米、200米、跳遠三個單項贏得奧運會7金1銀、世錦賽5金1銀1銅,總共奪得12金2銀1銅,博爾特沒有涉獵跳遠,在專注的100米、200米攬獲奧運會6金、世錦賽7金1銀1銅,大賽獎牌總數13金1銀1銅,獎牌總數雙方均以15枚持平,在金牌數博爾特比劉易斯多出1金。
然後在打破世界紀錄這一重要指標,博爾特三次打破100米世界紀錄(最終9秒58),兩次打破200米世界紀錄(最終19秒19),兩個單項世界紀錄最高提升幅度均為0.11秒,塵封時間均超過10年,放在歷史上任何一屆奧運會世錦賽均橫掃金牌,劉易斯只在100米兩破一平世界紀錄,東京世錦賽創下的9秒86世界紀錄,提升幅度為0.04秒,三年後被同胞伯勒爾打破。
劉易斯在200米和跳遠沒有創造世界紀錄,其200米個人最好成績為19秒75,是接近當時世界紀錄19秒72的第二成績(同時代美國名將德洛奇也跑出過)。劉易斯在跳遠實現偉大的奧運會四連冠,但個人最好成績8米87始終沒有打破世界紀錄,排在歷史第三位。無論是200米還是跳遠,劉易斯沒有打破世界紀錄就是沒有打破,理性客觀的田徑迷不能以不是冠軍勝似冠軍的心態來看待。
博爾特在單項打破世界紀錄的項目數量、總次數、提升幅度、持久度均比劉易斯多,意味著博爾特在競技成績層面長久站在人類歷史雙項第一,劉易斯只是在一項短暫排在人類歷史第一,隨後很快被同時代其他名將超越。往後再退一步,假設讓博爾特將世界大賽金牌總數中的一枚遠遠丟進牙買加所在的大西洋加勒比海深處,與劉易斯同以12金持平,在打破世界紀錄層面劉易斯還是比不過博爾特。
綜上所述,在世界紀錄+世界大賽獎牌榮譽精準硬核的標準下,顯而易見博爾特的運動成就高出劉易斯一些,當然了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看法,正如廣為流傳的那句話一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