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鉤空遺恨,滄海遺珠徒傷悲。芸芸眾生擦肩過,從此巨擘是路人。"他是一個文學巨匠、一個熱血前輩、一個為中國人民付出了畢生精力,臨終還將一生積蓄捐出的平凡而偉大的人——周立波。
此周非彼周,立波有深意
"誰?周立波?周立波何時成作家了?他會做這樣看起來比較傻的事?"
一定有許許多多的人有同樣的疑問。因為打開各種搜索網頁,"周立波"三個字出現的大機率都是某脫口秀主持人,只有當你敲出"作家周立波"時,你才會發現,原來我們的身邊還生活著這樣一個周立波。
他平凡又偉大、他內斂又奔放、他無名又著名。集矛盾於一身,集大愛在一己。作家周立波,是終將被載入史冊的周立波。
作家周立波原名周紹儀。他出生於湖南一個詩書之家,從小受家庭影響,詩書傍身,文學造詣頗有成就。
年少時就曾寫出了:"說是清溪沒有溪,田壑道上草悽悽"的詩句。上學期間,接受了新思想薰陶,嚮往自由的他取英文"liberty——自由"的讀音作為自己的筆名,周立波名字由此而來。
為自由而戰的青年時代
青年時期的周立波曾師從王季範、徐特立等革命者,受他們影響,周立波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曾經因散發傳單被學校開除,也曾因參加大罷工被捕入獄,但這些挫折和打擊並沒有消磨掉周立波的革命熱情,反而使他更堅定了革命的決心。
1935年,周立波光榮地加入了我黨,開始負責編輯左聯秘密會刊,編輯出版了《時事新報》。
就在這一時期,他翻譯了著名的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這部近百萬字的巨著是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成名作。
該小說於1932年發表,1960年獲得了列寧金獎。小說描寫了前蘇聯一個農莊的農民開展集體化運動的過程,反映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劇烈的社會變革歷程。
這部打著社會主義的標籤的著作在當時無疑會為青年周立波帶來入獄的風險。
但革命的熱情讓他忽略掉了這些危險的因素,他用全部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作品的翻譯中,宵衣縮食、夜以繼日,辛勤努力終獲回報。
周立波翻譯的《被開墾的處女地》最終獲得了史達林文學獎,奠定了他在左翼文壇的地位。
戰地記者
我的手握著槍的同時,還握著筆。我的文章就是射向敵人的子彈。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詩是對亂世知識分子最形象的寫照:明白所處的環境,希冀擺脫,期望出一份力卻不知道該如何使勁。
苦悶、彷徨、無助而無能為力。青年周立波在學生時期就早早地確定了他要走的道路後,並開始堅定不移地為這條路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以保證自己能堅持走下去。
自己有寫作的特長,有以筆為刀為槍的能力,那就在握槍的同時,握緊筆,以筆為槍,將犀利的文章做成子彈,射向敵人。
在校期間和加入左翼聯盟後,周立波筆耕不輟,不斷有文章見諸報端,並同時擔任了幾家報紙的副刊編輯。
抗戰爆發後,周立波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在前線擔任戰地記者。他寫通訊、出戰報,以筆為槍,出沒戰場,先後編輯過《抗戰日報》《救亡日報》。
在擔任戰地記者期間,他利用自己擅長細節描寫的特長,親臨戰場,在壕溝裡了解戰士的事跡,掌握戰場的第一手資料。
他寫出的消息、通訊都是戰士們的戰鬥、生活場景,將一個個戰士刻畫得鮮活生動、真實質樸,因此,他參與編輯和寫稿的報紙都深受戰士歡迎。
忘我的工作熱情、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他迅速成長。1944年,他又被派往《解放日報》這個重要的新聞宣傳陣地出任副部長,併兼任報紙副刊編輯。
他的筆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而《解放日報》也隨著革命的不斷壯大、稿件質量的提高,影響力迅速擴大,逐漸成為我黨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
為什麼我停不下手中的筆,只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暴風驟雨》,這部斬獲史達林文學獎的巨著在周立波不斷奔跑的路上,橫空出世。
1946年,周立波隨部隊轉戰到了東北。冰天雪地的天氣,熱情似火的鄉親。一到當地,濃厚的東北民風便深深吸引了周立波。
在工作間隙,他就像一個地道的東北老鄉一樣,走東家串西家,常常走到一家正好是飯點了,他就脫鞋挽褲腿,大熱炕上一蹲,端著大海碗,哧溜著大碴子粥,聽老鄉講西家長東家短。
將土改中誰做了什麼小動作,誰家又鬧出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笑話一一納入自己的腦海。
這些瑣碎的細節、跳脫的形象,還有那充滿了濃濃東北味的方言土話,讓周立波有了創作的衝動。
《暴風驟雨》這部書的雛形形成了。娟娟文字、鮮活的人物——英勇的趙玉林、堅定的郭全海、樸實的老孫頭,還有狡猾惡毒的杜善人……
一個東北屯子裡的真實土改歷程、鮮明的人物形象、濃墨重彩的東北地方特色風土人情,在周立波的筆下活了過來,當我們一捧起書,滿紙的鄉土氣息便撲面而來。
這部寫實類的鄉土文學作品一出版,好評如潮。
許多人奇怪:周立波一個湖南人,為什麼對東北的風土人情、生活細節、土話方言,甚至人的思想感情會描寫得如此生動、如此形象、如此深刻又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
「為什麼我停不下筆,因為我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這也許是對這些疑問的最好回答。因為愛,才必須給出自己能拿得出來的最好東西吧。
《暴風驟雨》不但在國內獲得巨大成功,並享譽國外,為作家周立波贏得了史達林文學獎。
緊接著,周立波又推出了可以說是《暴風驟雨》的續篇的《山鄉巨變》,這部反映湖南山鄉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小說,仍舊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
隨著這部巨著的推出,逐漸奠定了周立波在中國作家中的鄉土作家地位。
當年,他與孫犁、趙樹理、柳青三位作家被並稱做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四桿鐵筆"。
因為不但以前沒有人可以比擬他們,他們之後也長時間幾無人超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臨終將一生積蓄捐出——誰讓我深愛著我的祖國
在那個特殊時期,像許許多多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周立波也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精神也遭受無法言說的折磨,他的身體漸漸垮了下來,疾病不期而至。
病榻之上,他囑咐妻子,死後將他的全部積蓄捐給國家。
我們不知道他有多少積蓄,想想他那樣義無反顧投身於革命的人,也不會有太多的積蓄,可僅就是這些微薄的積蓄,他也全部奉獻了出來。
中國現當代文壇的一顆燦爛巨星隕落了,但他留下的文字時時溫暖著我們;他堅定的步伐時時激勵著我們;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時時鞭策著我們。
從戰地記者到鄉土作家,最後捐出所有積蓄,周立波,將一個人生的標杆豎在了我們前行的路上,成了指引我們不斷修正自我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