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如今已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籤之一,從服裝到電子產品再到生活用品,從中國到日韓到歐美,這個標籤可以在任何地方的商品上被找到。
但中國製造業一直有一個遭人詬病的問題,許多產品都是模仿國外同類型產品發展的,缺少自主創新,中國的製造業需要從當下的製造向創造轉變。
中國製造快速發展後演變出的怪相
近幾十年以來中國製造業年年都能創新高,不斷刷新著中國製造業產值全球份額比例;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製造業逆勢向上,早在10年前中國製造業產值的全球份額就超越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
但在中國製造業快速發展的背後,是科技含量低、行業規範缺失、無自主創新等亟待去解決的問題。中國的製造業從發展至今很大程度上都依賴著物資資源的投入、依靠低勞動力的優勢去突出自己的價格優勢;甚至伴隨而來的還有各種環境被破壞的問題。
早年的時候這種低成本演變出來的低價格的確讓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佔有了一席之地;只是模仿別人產品的製造業發展再迅速,始終也都是在模仿別人的階段,甚至容易被人貼上"山寨"的標籤。
長此以往世界對中國製造業的印象就會停留在"寨山工廠"層面,不僅是口碑的影響,沒有創新也是未來新型製造業發展的一大難點。
近年來隨著全球製造業格局的演變,中國的這種製造模式已然有些跟不上步伐,沒有創新的製造在時間洪流中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可能,一些中小工廠生存環境越來越艱難。
中國製造業為什麼缺少創新
提到中國製造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將日本、德國製造拿出來與之進行比較,日本、德國對製造技術創新持之以恆的投入和鑽研是非常值得中國學習的。
清華公管學院的教授薛瀾曾說過"中國製造最業缺乏日本德國對技術創新的堅持"。薛瀾教授還在節目中分享了一些德國中小企業的運作模式、對技術創新的堅持,以及日本製造企業中工人在每個細節上的嚴謹態度。
德國有一批做某些產品甚至某幾個零件做到最好的中小企業,這種對同一類型產品甚至某個細節的不斷創新鑽研的匠人精神是中國製造業們目前最需要的。
另外一方面來說,中國製造業的確是與日本、德國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就拿工具機來說,中國工具機加工精度仍然徘徊在0.05~0.001MM之間的時候,日本已經實現納米級切削加工。這種設備技術上的缺乏,也一定程度阻礙了中國製造業的創新發展。
從近年來的很多科研成果來看,中國從不缺乏創新,但這些所謂的創新有時候又有些脫離實際,能直接用於一線生產的成果少之又少。
德國、日本的科研團隊和高校研究是完全與實際生產緊密對接的,都是圍繞企業甚至軍工項目直接展開的,最終的研發成果可以直接用於製造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甚至直接投入生產環節,有著顯著的創新型和實用性。這種高轉化率的科研讓日本、德國的製造業一直走在世界領先的地位。
而目前中國的科研機構往往在學術上有著深厚的鑽研,可缺乏與製造企業的實際對接,經常是科研成功不能用於解決問題、投入生產的尷尬局面;相比日本、德國,國內的科研還是有些急功近利了,在實用性和創新性上就缺失了不少。
中國製造業發展至今,缺少創新並不是因為製造企業做不了創新,只是有時候創新的成本過高,讓一些中小企業難以承受。
在航天、國防等重要領域這些年中國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這些領域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創新,但這些領域和商業化的製造產品不同,這些領域是可以不計成本去投入研發的,這些領域要的是成本,從不會是計算成功背後的代價。
商業化產品則不一樣,它有自己的市場邏輯,企業的創新必須計較成本,企業需要控制成本讓自己能存活下來;當創新成本過高的時候,企業更願意選擇成本低廉、生產效率更有保障的模式。
如何從中國製造走上中國創造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亦是國強民富之本;同時製造業也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是實現創新的舞臺;追求技術創新、弘揚工匠精神,並牢牢把握市場需求、加強市場監管,是當下中國發展製造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中國製造業去創新的前提是需要完善市場的監管,也需要國家的扶持與宏觀管控。中國製造需要遵循市場需求去生產,從業者們要更了解消費者的心態,生產符合消費者心理的產品,只有消費者喜歡的產品才能讓製造企業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
市場需求之後更重要的是加強市場的監管,不能讓製造業中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能讓劣幣打擊守序從業者的積極性,也不能給某些投機分子有空子可鑽的假象。
全力打擊市場上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給真正的從業者一個安寧的生產環境,以統一而嚴格的標準來監控生產品質,養成製造業從業者踏實、嚴謹的工作態度。
同時,國家也應該給予敢於創新的企業一定扶持,讓企業在創新這件事上不再承擔所有的市場成本風險,這種鼓勵和支持也會讓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勇於去創新;當製造業的從業者從意識上覺醒"創新"這件事時,就是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發展的希望。
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做大的基礎上,向做強發展,創新發展屬於自己的高端製造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