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公管學院教授:中國製造業缺乏日本德國對技術創新的堅持

2020-12-14 千經不盡理復來

"中國製造"如今已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籤之一,從服裝到電子產品再到生活用品,從中國到日韓到歐美,這個標籤可以在任何地方的商品上被找到。

但中國製造業一直有一個遭人詬病的問題,許多產品都是模仿國外同類型產品發展的,缺少自主創新,中國的製造業需要從當下的製造向創造轉變。

中國製造快速發展後演變出的怪相

近幾十年以來中國製造業年年都能創新高,不斷刷新著中國製造業產值全球份額比例;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製造業逆勢向上,早在10年前中國製造業產值的全球份額就超越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

但在中國製造業快速發展的背後,是科技含量低、行業規範缺失、無自主創新等亟待去解決的問題。中國的製造業從發展至今很大程度上都依賴著物資資源的投入、依靠低勞動力的優勢去突出自己的價格優勢;甚至伴隨而來的還有各種環境被破壞的問題。

早年的時候這種低成本演變出來的低價格的確讓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佔有了一席之地;只是模仿別人產品的製造業發展再迅速,始終也都是在模仿別人的階段,甚至容易被人貼上"山寨"的標籤。

長此以往世界對中國製造業的印象就會停留在"寨山工廠"層面,不僅是口碑的影響,沒有創新也是未來新型製造業發展的一大難點。

近年來隨著全球製造業格局的演變,中國的這種製造模式已然有些跟不上步伐,沒有創新的製造在時間洪流中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可能,一些中小工廠生存環境越來越艱難。

中國製造業為什麼缺少創新

提到中國製造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將日本、德國製造拿出來與之進行比較,日本、德國對製造技術創新持之以恆的投入和鑽研是非常值得中國學習的。

清華公管學院的教授薛瀾曾說過"中國製造最業缺乏日本德國對技術創新的堅持"。薛瀾教授還在節目中分享了一些德國中小企業的運作模式、對技術創新的堅持,以及日本製造企業中工人在每個細節上的嚴謹態度。

德國有一批做某些產品甚至某幾個零件做到最好的中小企業,這種對同一類型產品甚至某個細節的不斷創新鑽研的匠人精神是中國製造業們目前最需要的。

另外一方面來說,中國製造業的確是與日本、德國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就拿工具機來說,中國工具機加工精度仍然徘徊在0.05~0.001MM之間的時候,日本已經實現納米級切削加工。這種設備技術上的缺乏,也一定程度阻礙了中國製造業的創新發展。

從近年來的很多科研成果來看,中國從不缺乏創新,但這些所謂的創新有時候又有些脫離實際,能直接用於一線生產的成果少之又少。

德國、日本的科研團隊和高校研究是完全與實際生產緊密對接的,都是圍繞企業甚至軍工項目直接展開的,最終的研發成果可以直接用於製造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甚至直接投入生產環節,有著顯著的創新型和實用性。這種高轉化率的科研讓日本、德國的製造業一直走在世界領先的地位。

而目前中國的科研機構往往在學術上有著深厚的鑽研,可缺乏與製造企業的實際對接,經常是科研成功不能用於解決問題、投入生產的尷尬局面;相比日本、德國,國內的科研還是有些急功近利了,在實用性和創新性上就缺失了不少。

中國製造業發展至今,缺少創新並不是因為製造企業做不了創新,只是有時候創新的成本過高,讓一些中小企業難以承受。

在航天、國防等重要領域這些年中國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這些領域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創新,但這些領域和商業化的製造產品不同,這些領域是可以不計成本去投入研發的,這些領域要的是成本,從不會是計算成功背後的代價。

商業化產品則不一樣,它有自己的市場邏輯,企業的創新必須計較成本,企業需要控制成本讓自己能存活下來;當創新成本過高的時候,企業更願意選擇成本低廉、生產效率更有保障的模式。

如何從中國製造走上中國創造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亦是國強民富之本;同時製造業也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是實現創新的舞臺;追求技術創新、弘揚工匠精神,並牢牢把握市場需求、加強市場監管,是當下中國發展製造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中國製造業去創新的前提是需要完善市場的監管,也需要國家的扶持與宏觀管控。中國製造需要遵循市場需求去生產,從業者們要更了解消費者的心態,生產符合消費者心理的產品,只有消費者喜歡的產品才能讓製造企業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

市場需求之後更重要的是加強市場的監管,不能讓製造業中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能讓劣幣打擊守序從業者的積極性,也不能給某些投機分子有空子可鑽的假象。

全力打擊市場上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給真正的從業者一個安寧的生產環境,以統一而嚴格的標準來監控生產品質,養成製造業從業者踏實、嚴謹的工作態度。

同時,國家也應該給予敢於創新的企業一定扶持,讓企業在創新這件事上不再承擔所有的市場成本風險,這種鼓勵和支持也會讓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勇於去創新;當製造業的從業者從意識上覺醒"創新"這件事時,就是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發展的希望。

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做大的基礎上,向做強發展,創新發展屬於自己的高端製造市場。

相關焦點

  • 清華公管舉行2019級MPA新生獎學金、勵學金頒獎儀式
    公管學院黨委書記彭宗超教授,公管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朱旭峰教授,公管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謝矜老師,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老師,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助理李勇老師出席頒獎儀式並發表致辭。公管學院研究生工作組組長陳思丞老師,教學辦副主任楊安安、黃秀、徐菽彬、金士耀老師,2019級MPA、新疆MPA同學參加了頒獎儀式。
  • 明德修遠為公致新 清華公管學院舉辦成立20周年暨公共管理學科建設...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副校長彭剛,清華大學原黨委書記、21世紀發展研究院首任院長方惠堅,清華公管首任院長陳清泰,清華公管第二任院長、現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清華公管現任院長江小涓,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席院長吳紅波,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夏誠華,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 彭宗超書記在清華公管學院2020年春季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彭宗超書記在清華公管學院2020年春季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各位老師、同學、院友、各位畢業生及親屬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與大家共同見證這個特別的日子今天,清華公管74位同學順利完成了學業,即將畢業,共有78位同學獲得學位,其中MPA同學69位,英文項目留學生2位,博士7位。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學院向所有即將畢業的同學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衷心的祝福,也向那些默默奉獻、堅定支持你們的老師、同學、親友們表示真摯的感謝!
  • 喜訊| 清華經管學院4位教授入選愛思唯爾2019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清華經管學院弗裡曼講席教授、經濟系教授、院長白重恩和清華經管學院經濟系教授、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錢穎一入選「經濟,經濟計量學和金融」領域榜單;清華經管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陳煜波和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教授白思迪(Steven White)入選「商業,管理和會計」領域榜單。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德國第一,日本第8,中國卻不在榜單內?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核心的「工業4.0」戰略的國家,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CPS使生產過程中的供應、製造和銷售信息變得智能化和數位化,從而大大提高效率。通過工業4.0戰略,德國製造業獲益良多。同時,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對教育、科研、創新的重視也是德國製造業騰飛的重要原因。
  • 清華公管學院高宇寧副教授在線教學接受境外媒體採訪團採訪
    採訪團包括路透社、法新社、日本共同社、荷蘭廣播電視協會、俄羅斯全國廣播電視公司等7家境外媒體。一臺電腦、一臺顯示屏、一個攝像頭、一個手寫板,在看似「空無一人」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直播教室,高宇寧老師正通過雨課堂和騰訊會議連線20餘名同學,講授博士生《國際發展與全球治理》課程,共同探討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規則。採訪團走進直播教室,記錄下清華大學的在線教學課堂。
  • 清華大學舉行2020年教師節慶祝大會 公管學院喜獲多項榮譽表彰
    清華大學舉行2020年教師節慶祝大會公管學院喜獲多項榮譽表彰9月10日,值教師節之際,清華大學隆重舉行2020年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公管學院榮獲多項榮譽表彰。公管學院教授薛瀾榮獲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學院黨委書記彭宗超榮獲2020年清華大學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職工表彰;王亞華、謝矜、周源三位老師榮獲2019年度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表彰;韓廷春、梅賜琪、沈群紅、藍志勇、陳天昊五位老師榮獲2019年度清華大學年度教學優秀獎;胡鞍鋼、彭宗超兩位老師榮獲2020年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 專訪清華教授馬兆遠: 立足大灣區 為中國製造業升級尋找新模式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如今清華大學正是以此為陣地,搭建一個助力中國製造業升級轉型的實驗基地,探索未來中國的工業模式。 因為在大眾眼中,馬兆遠是一名實驗物理學家:1997年通過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保送至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5歲獲得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隨後又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師從過「超冷原子理論之父」凱斯·博內特和「雷射冷卻之父」威廉·菲利普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為中國空間站「天宮四號」設計了世界第一個空間冷原子實驗平臺;30歲就入選為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導、教授……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幾年後他卻選擇了裸辭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出爐:德國第一,美國第十,那中國呢?
    首先,德國的工業製造技術領先,率先在全球提出「工業4.0」戰略,實現製造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讓製造變得更加智慧化和數據化,有效地提高了效率和品質。其次,德國製造工廠的藍領工人與白領員工,兩者工資待遇相差不大,這使得很多人加入製造業。
  • 教授觀點|機械動力學院明新國教授:數智化時代的創新驅動與服務升級
    數智化時代的創新驅動與服務升級明新國 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明新國教授主要從事工業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大數據、智能製造系統、智能產品創新生態系統、服務型製造(智能產品服務生態系統)、綠色設計和供應鏈、精益企業與管理等領域研究,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5
  • 彼得·羅素教授任院長,清華SIGS成立未來人居研究院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餘飛慧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SIGS)宣布成立未來人居研究院(iFHH)。12月2日,清華SIGS舉行聘任儀式,聘請彼得·羅素(Peter Russell)教授為院長。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未來人居學科依託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設,基於二十一世紀建築學與多個相關學科的交叉,關注未來人類聚居空間的前沿性問題,以創新性設計思維及設計能力的培養為目標,致力於構思和創造更加智能和可持續的建成環境。
  • 清華公管學院院長江小涓:5G等新技術將創造多個千億級新消費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清華公管學院院長江小涓:5G等新技術將創造多個千億級新消費,中國需積極參與全球網絡與數字治理11月23日上午,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以下簡稱「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浙江烏鎮開幕。
  • 公管學院馬一德教授當選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
    12月4日,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揭曉,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馬一德教授獲得2020年度法治人物稱號。  「生而求法,修身修心修學問,礪劍成鋒,為公為理為國家,從青春到白髮,一步法典壘築文明的階梯,也珍藏你最好的韶華,民族復興以法護航,心之所向行之必達。」這是他的頒獎詞。
  • 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近4萬億美元,那美國、日本、德國、印度的呢?
    但近年來,很多發達國家出現了「產業空心化」趨勢,對外轉移了大量的中低端製造業,使得他們的製造業規模被我們趕超了。 製造業增加值:中國、美國、日本、德國…… 按照世界銀行公開的信息,2019年咱們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接近4萬億美元,位居全球之首。
  • 清華公管朱旭峰教授連續發表4篇國際期刊論文揭示中國特色創新擴散...
    點擊上方「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可以訂閱哦政策創新、政策試驗與政策擴散是當代經濟學、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也是當前世界公共政策實踐的重要趨勢。中國的政策創新、地方試驗、經驗推廣被認為是推動中國發展奇蹟和政治適應性的重要制度基礎。中國特殊的制度因素塑造了中國特有的地方政策創新和創新擴散機制。
  • 日本製造業現狀及優勢和劣勢分析
    非連續創新 在2018年版的《日本製造業白皮書》中,我們發現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其中,日本官僚對全球製造業的發展是一次「非連續創新」的判定,非常引人注目。 顯然日本不滿足於一直低於美國和歐洲的生產率水平,在《日本製造業白皮書》中,日本官僚提出, 「為了更進一步提高日本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不應該僅僅追求通過機器人、信息技術、物聯網等技術的靈活應用和工作方式變革達到業務的效率提升和優化,更重要的是通過靈活運用數位技術從而獲得新的附加價值。」
  • 沒有日本德國的工具機,中國就造不出航母?高端製造業的需求是關鍵
    雖然蘇聯核潛艇靜音性能的提高,與日本工具機並無直接聯繫,但不可否認高端工具機在製造業中的絕對地位。曾有人指出,沒有日本、德國的工具機,中國很難造出高鐵飛機,特別是在航天航空等高尖端技術行業,只要日本德國不出口高端工具機,中國火箭的加工製造將會走的很艱難。雖然這句話說的比較偏執,但側面上反映了國產高端工具機的一個困境。
  • 喜訊丨公管學院研究生隊伍再次蟬聯清華大學「一二·九」革命歌曲...
    12月6日晚,「高歌新百年·禮讚新時代」2020年清華大學研究生「一二·九」革命歌曲演唱會在新清華學堂舉行。本次革命歌曲演唱會以「崢嶸歲月」「繼往開來」「時代強音」三幕演出展現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團結帶領人民在實現偉大復興徵程上不懈奮鬥的故事。
  • 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德國蟬聯第一,日本第八,中國無緣前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力一路突飛猛進,如今已經坐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這其中,離不開國家的領導和人民的努力,更離不開中國製造業。中國製造業的騰飛令中國的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同時也被稱為「世界工廠」。
  • 共同抗「疫」丨清華公管黨員師生為支持疫情防控自願捐款
    在黨中央和學校黨委關於「自願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號召發出後,清華公管學院16個黨支部迅速行動,覆蓋率達到100%,265名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師生群眾積極響應參與捐款活動,捐款總額共計六萬五千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