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三要帳帶回了一個盆,誰想這盆半夜開口說話讓張老三幫忙伸冤。張老三仗義三次擊鼓告狀鳴冤,包大人連夜審烏盆嚴懲了兇 手,張老三也得以安享晚年,有人養老送終。
定遠縣城東有一個張村,這張村有一個人叫張老三從小父母早亡,他雖命苦,但為人要強有志氣,耿直、樂於助人。小偷進家他還把自家的糧食還分了一半給小偷。遇到外鄉夫妻,男的生病沒錢醫治就把這夫妻二人請回了家中人男人治病。
朋友們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張癟鼓,取自委屈自己成全別人之意。到了60來歲他砍不動柴,就在在集市上給賣柴人和買柴人做起了中間商,勉強生活度日。
這天,大家說起這趙大行了大運,承包了窯廠成了富戶。張癟鼓一聽這趙大還欠我410文錢呢,他現在富裕了我的把錢要回來。於是張癟鼓就來到了趙員外家,張癟鼓說明來意,趙大給了他400文。
趙大留張癟鼓家中吃飯,張癟鼓心想你趙大什麼人我不清楚嗎?這錢都沒給夠,雁過拔毛的主我能安心在你家吃飯。嘴上說:「不了。」轉身出了大門。
他一出大門見地上有個烏盆,就說:「我呀,家裡缺個尿盆,你這烏盆可否送我一個?」趙大說:「當然可以,拿去就是。」然後這張癟鼓就拿著盆回到家中。
張癟鼓想先拿這個盆洗個腳吧,於是燒了開水就倒進烏盆之中。就聽到:「哎喲,燙死我了。」張癟鼓一聽,這什麼東西?這盆怎麼還說話了。對著烏盆就說:「你怎麼說話了,怎麼回事。」
烏盆說:「張伯伯,我們之前見過,兩年前您對我有一水之恩。」張癟鼓說:「我對你有恩,你這還跟著我。」
烏盆說:「我就是看您是好人才跟著您,想讓您幫我申冤啊。我本是蘇州昌門外八寶鄉的,我叫劉世昌。我是綢緞商人,在安徽一代做生意。兩年來掙了些錢,正準備回家,家中有老母妻子等候。」
「回客路上遇大雨,就在趙大門前避雨。趙大把我請入家中邀請我吃飯喝酒,待我醉後二人起了殺 心,將我身體剁碎活在了泥坯之中放入窯中燒成了盆。我一縷殘魂心有不甘,寄在這烏盆之上。」
原來這烏盆想讓他為自己伸冤。張癟鼓人本就義氣,第二天就帶著烏盆到了縣衙擊鼓鳴冤。包大人升堂問:「堂下何人擊鼓,所謂何事可有冤情。」張癟鼓說:「大人,我是為了我這個盆申冤。」
張癟鼓說:「包大人你只要審問這盆,他就能開口說話。」包大人第一次聽說盆還能說話,就試探著問烏盆,可問了三遍盆也無任何動靜。
包大人說:「你這老丈,公堂之上豈可兒戲,念你年邁下堂去吧。」說著衙役就把張癟趕出大堂。張癟鼓生氣找到一偏僻小道問烏盆為何不說話,烏盆說:「未給大人送禮不敢說話。」
張癟鼓說:「我打聽了包大人鐵面無私不收禮」,烏盆說:「那好,您受累再去一次,我定說話。」張癟鼓又一次擊鼓上了大堂。
張癟鼓就把烏盤與他的對話說了一遍,說這次肯定會說話。包大人想那就再相信他一次開口道:「我向你保證我當官從不收禮,你有何冤情速速道來。」還是問了三遍烏盆依舊未出聲。
包大人急了,說:「你這老丈,二次三翻戲弄本府,來人,念你年邁打你10大板下堂去吧。」張癟鼓被打完板子慢慢地走出了縣城到了樹木,他見地上有石頭就舉起烏盆就要摔下去。
烏盆說話:「張伯伯,我沒穿衣服不敢說話,您讓包大人找件衣服給我蓋上,我準說話。」張癟鼓說:「你沒穿衣服誰看得著呀。」
烏盆說:「我發誓,若再不說話定萬劫不復。」於是張癟鼓就帶著盆又一次來到大堂。包大人聽了張癟鼓的說辭給盆拿了衣服。包大人問:「烏盆!」烏盆說道:「有!」
烏盆大聲說了一句:「大人,冤枉!大人我體弱不能多講話,請張伯伯代我訴說吧。」於是張癟鼓就把烏盆跟他說的事原封不動地跟包大人敘述了一遍。
包大人讓衙役到蘇州取證,帶回了劉世昌的妻兒指認了路人買的驢。然後,包大人讓人傳訊趙大夫婦。可這夫婦二人怎麼問都不承認,無奈包大人只得晚上審問趙大妻子刁氏。
刁氏全盤脫出事情原委,然後籤字畫押。當堂宣判:將趙大的財產變賣交與劉世昌的妻兒帶去蘇州贍養老母,張癟鼓仗義執言,劉世昌的妻子願意侍奉其晚年,一行人回蘇州。判刁氏秋後處斬,趙大杖斃。
以上故事情節來源於《包公案》。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圖財害命之人最 終也逃不到法律的制裁。仗義執言的張癟鼓為受冤之人挺身而出,即使受到杖打依舊不改初心伸張正義,為劉世昌申冤。自己也得已安享晚年,皆大歡喜。
雖說烏盆告狀有些讓人不可思議,但從某種意義上講的也是作惡者必會受到制裁,善惡有報。人若善良福報都在來的路上,人若欠之,天必還之。付出的善良和行為都會獲得對應的幸福。
《老子》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講的是上天與人無親疏之別,但常會對善良的人親近會在不經意間幫助。所以經常行善的人,即使處在低谷也會有人貴人相助,願意拉你一把,這就是好人有好報。
我是@壹月情感,用文字溫暖人心,關注我,每天分享一個溫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