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想起中國對歐洲的戰爭大多停留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康熙年間的對俄雅克薩之戰,以及後來的鴉片戰爭。
卻少有人知道在明朝末年,王朝的最南端發生了一場規模上不亞於鴉片戰爭的海戰,史稱料羅灣海戰。
料羅灣海戰又稱崇禎明荷海戰、金門海戰、明朝荷蘭料羅灣大海戰,是即將滅亡的大明王朝與國力蒸蒸日上的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帝國的一場大海戰,
大廈將傾
公元1633年,距離大明王朝滅亡剩下僅僅十年時間。
受小冰河期影響,中國北方常年乾旱、中原和東部數次特大地震、北方瘟疫流行。除江浙閩粵一帶受災影響後仍然恢復富裕外,在北方,特別是李自成造反地區,部分災區,比如地震區,赤地千裡、餓殍遍野,百姓吃樹皮甚至餓死,以及因為飢餓而搶劫殺人,搶縣衙都有發生。
而從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正處於小冰河時期,自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減。
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在國內旱災頻繁爆發,瘟疫猖獗,流寇不斷,關外更有滿清鐵騎屢屢扣關,明朝大廈將傾,在這危急的時刻,日益強大的西方殖民國卻已經開始了對華的侵略戰爭,為首的就是荷蘭。
蒸蒸日上
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當時被稱為尼德蘭的地方,爆發了反抗宗主國西班牙統治的「乞丐革命」,這場革命引發了後來稱為「荷蘭獨立戰爭」的血腥戰爭,直到1609年,作戰雙方均精疲力竭,只好籤訂了一份十二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從此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誕生了。
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進入黃金時期,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17世紀更是被稱為荷蘭的世紀。
荷蘭的商船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商船數目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遊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船,荷蘭有1.5萬艘。
帝國擴張
進入十七世紀,新崛起的荷蘭與英國逐漸開始進入亞洲地區,並深入南洋與中國沿海,希望加入並壟斷貿易航線。這樣不僅會與已經在亞洲有著廣泛利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發生衝突,繼續對開放海洋貿易持保留態度的明朝也勢必與之產生摩擦。
荷蘭自萬曆三十年(1602年)開始在東南亞進行香料貿易,為了拓展與中國方面的貿易往來(尤其是絲織品)荷蘭人趁著大明內憂外患無暇看顧之時佔領了澎湖列島建立城堡,隨後公元1624年佔據臺灣。此動作刺激到當時的明朝政府,而後明朝政府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包圍澎湖並與荷蘭人交涉,後荷蘭人退出澎湖。
隨後荷蘭人四處劫掠中國沿海,殺人放火搶劫無惡不作,數以千計的中國人淪為荷蘭人的奴隸。
面對荷蘭惡行,崇禎皇帝極為憤怒絕不與荷蘭人妥協,言辭拒絕了荷蘭人的貿易請求,並積極準備反擊。
一觸即發
荷蘭海軍方面主力戰艦共十一艘(Jacht,Bredam,Weiringen,deFluytWarmondt,Texcel,Weesp,Couckercke,Catwijck,Zeeburch,Kemphaen,Salm),由普特曼斯指揮,另有旗艦密德堡及一艘中國戎克船打狗號(Tavcoya),此外還包括海盜劉香帶來的50艘海盜船。
荷蘭海軍主力艦均為蓋倫船,這是一型極為優秀的帆船。通常擁有兩層或多層甲板。為了追求更強的火力,西方在船舶設計方面開始追求更大的船型。蓋倫船則成為這一造船思想指導下的產物。
而崇禎時代,明朝造船技術已經無法與明成祖的巨艦時代比擬,戰船大小通常只有長40米,寬6-7米,一般只有一層甲板,船頭和船尾各裝一門火炮。
其次,明軍火炮性能不如荷蘭海軍。中國火器落後於西方是不爭的事實,原因在於東方鐵礦含沙量大於歐洲鐵礦,無法製造極為優越的大炮,西歐大炮明顯向密集化與巨大化的方向發展,而中國火器卻向小型化發展。明軍迎頭痛趕也僅僅在明末與西方達到基本平行的狀態,但是明軍火炮的射程,一般只有3裡;而荷蘭海軍火炮射程可達6裡以上,性能穩定,一般不會炸膛。
備戰
自明朝崇禎六年農曆六月初一(公曆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公曆10月22日),明朝方面先後投入了戰艦150多艘,士兵幾萬人。
荷蘭人方面印支殖民總部派遣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
經過
崇禎六年(1633年)7月5日,Kemphaen與3艘中國帆船到達南澳。7月7日,新任荷蘭臺灣長官普特曼斯率領以密德堡號為旗艦的十三艘荷蘭戰艦,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明朝管轄的南澳發起了進攻。明南澳守軍立即還擊,激戰中,把總(守備隊長)範汝耀受重傷,17名明軍將士陣亡,而荷蘭軍亦有相當傷亡,不得不解圍北上。
7月11日,Wieringer在掠劫途中與26艘明軍戰艦接觸。7月12日,荷蘭艦隊來到廈門,對廈門港內的明軍戰艦發動突襲,擊沉25~30艘大型戰船及15~20艘小型戰船,傍晚,廈門商人至荷蘭艦隊詢問攻擊理由。Kemphaen.Zeeburch.Salm及一艘中國帆船派遣至廈門北部進行掠劫,荷蘭人到處搶奪食物外,還迫使廈門、金門、烈嶼、鼓浪嶼及附近村落每周提供25隻豬、100隻雞、25頭牛,否則就再度攻燒。中國方面實際處於毫無戒備的狀態。結果,荷蘭人一舉燒毀和擊沉了中國方面的15艘艦船(鄭軍10,明廷5),並登岸「大掠」。偷襲得手後,荷蘭人封鎖了廈門灣,強迫金廈附近的村莊向荷蘭人進貢豬牛等物,並威脅中國方面開放貿易。
並威脅明朝必須立即停止同其它國家的海外貿易,只能與荷蘭進行海外貿易,不然,荷蘭海軍將再度發動進攻,此無理要求遭到明朝拒絕。同年9月22日,崇禎詔令全面迎戰。福建巡撫鄒維璉接到聖旨,崇禎皇帝嚴令懲荷。鄒維璉立即飛諭各地文武將吏,不許再談「互市」二字,「誓以一身拼死當夷」。
直到10月22日,最終爆發了料羅灣大戰。
荷蘭艦隊8艘帆船以及海盜50艘大小帆船與明朝水師50艘大型戰船100艘火船對抗。黎明,得到可靠情報的明軍主力一百五十艘戰船悄悄開到了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口,在那裡,正停泊著荷蘭-劉香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
當發現明軍來襲時,荷劉艦隊擺開了一個荷蘭戰艦居中,海盜船四散策應的防禦陣形,明軍艦隊則在料羅灣東南角展開,以鄭芝龍部隊為先鋒,順東風採取了兩路突擊,黑虎掏心的戰術。按照事先布置,明軍主力部隊全部直奔荷蘭艦隊,只以輔助部隊對付海盜船。同時,他們採用了荷蘭人在歐洲戰場從未見過的打法――火海戰術。明軍150艘戰船中,只有50艘是炮艦(裝備英國炮),其餘100條小船清一色的火船,隨著一聲令下,在大船火炮掩護下,百條火船蜂擁而上搭鉤點火。Brouckersheaven遭燒毀,Weiringen遭擊沉,Slotendijck遭擄獲(船上約100人遭俘虜),其餘船隻在面對明軍強大實力全部在受重傷後逃走。參戰的劉香戰船五十艘,全軍覆沒在了料羅灣。
戰果
據《巴達維亞城日記》所記,料羅灣海戰被俘虜的荷蘭人約計百人。據福建巡撫鄒維璉奏報的戰績:「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馘斬夷級二十顆,焚夷夾版巨艦五隻,奪夷夾版巨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只,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後銃死夷屍被夷拖去,未能割級者,累累難數,亦不敢敘。」
荷蘭方面,東印度公司在此之戰明確認知其與明朝武力差距,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與中國間的貿易問題,自此之後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鄭芝龍)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明朝滅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