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大鼓傳人說唱大鼓書50年 愛上短視頻把大鼓傳遍四鄰八鄉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3日電(記者 王龍龍 通訊員 閆春旭 路碩)今年65歲的黃啟光出生於江蘇豐縣宋樓鎮黃樓村,從小熱愛曲藝,16歲投在曲藝南四門東張18代傳人、大鼓世家王協永門下為徒,學藝3年出師。50年來,黃啟光將小鼓一背,便走南北,閒時唱鄉鄰,麥收去礦區,晚上打燈花(唱夜場),白天撂明地(唱集鎮或園子),向北到山東濟寧,向南到安徽阜陽,最多時一年唱280多場。

《八美圖》《十把穿金扇》《童林傳》《包公案》《施公案》《說唐傳》等大塊頭書籍,《草船借箭》《東吳招親》《許仙遊湖》《楊宗保招親》等30餘篇傳統經典段子,黃啟光都可以唱出來。作為豐縣非遺打鼓傳承人,他還與時俱進,創作了《農家樂》《集資陷阱》《搬遷》等展現時代變遷的作品。

圖為黃啟光在自家桃園錄製短視頻《草船借箭》。通訊員 路碩 攝

「趕書」小夥成打鼓傳承人

黃啟光從小熱愛曲藝,只要知道哪兒有唱大鼓書的,就去追著聽。16歲時,他投在曲藝南四門東張18代傳人、大鼓世家王協永門下為徒,學習打板、敲鼓、十三道韻等基本功。「當時老師教了我很多小段,根本不用筆抄錄,聽上兩三編就能張嘴唱。」

197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啟了黃啟光的說唱之旅。當地請他去唱大鼓書,但黃啟光不敢獨自去。「我現在只會唱小段,人家總不能只聽我的段子。」

師父王協永就帶著他一起去,但因王協永多年不唱,唱了六場嗓子就啞了,準備回去。但聽書的幾位老人正在興頭上,不讓走。「協永,如果你不能唱就讓你的徒弟唱幾天可以吧!」

「行行,留下他!」

當時唱的內容是《十把穿金扇》,但黃啟光以前都是唱小段,還沒唱過大塊頭的書,嚇得直哆嗦,不敢唱。「你走了讓我唱,我只會你唱過的內容,但又不能從頭唱,下面該怎麼辦?」

圖為黃啟光展示《十把穿金扇》的內容。通訊員 路碩 攝

「憨孩子,你早就學會了!」臨走前,王協永告訴黃啟光接下來的說唱步驟以及關鍵注意技巧。「大鼓中的鄉土語音較多,迎合俚語,吸引觀眾,講的就是趕板奪詞,喜怒哀樂。」

在送師傅返回的路上,黃啟光不停地重複著王協永講過的內容。經過一點撥,黃啟光的腦子果然轉起來,站在臺上連續唱了五場。但因為第一次唱,略顯生疏。「肚子裡沒東西,一味地說唱,沒有穿插任何內容。」

從那以後,黃啟光膽子就大了。小鼓一背走南北,閒時唱鄉鄰,麥收去礦區,晚上打燈花(唱夜場),白天撂明地(唱集鎮或園子),向北跑到山東濟寧,向南跑到安徽阜陽,最多時一年唱280多場,演出遍及蘇魯豫皖等多地。

圖為黃啟光展示自己的大鼓和自製鼓架。通訊員 路碩 攝

創新中傳承,通過大鼓書展現時代變遷

回憶起過往的演出經歷,黃啟光感慨萬千:「一路走下來不僅受到很多人讚揚和尊敬,也受到很多人諷刺與恥笑。吃過很多珍酒美味,也吃過很多殘茶剩湯,住過很多高樓大廈,也住過很多車屋牛棚。」

1986年前後,電視機、電唱機、錄音機等電子設備在農村開始普及,唱大鼓書逐漸沒有了市場。出於生計,他跟著當地嗩吶班幹了一段時間。

再後來,黃啟光也種了10畝桃地,忙的時候管理果樹,閒的時候進行公益演出,每天也非常開心。

到了21世紀,唱大鼓書在豐縣當地又流行起來。

「拿一面大鼓地上擱,鋼板打得叮噹響,大鼓敲得震山河,唱上一段社會好,再唱一段農家樂,只要跟著共產黨,小康路越走越寬闊。」2016年,黃啟光的作品《農家樂》在豐縣引發巨大反響,唱進百姓心裡,講述了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和舉措,唱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作為豐縣非遺打鼓傳承人,黃啟光還創作了很多新作品,比如《集資陷阱》告訴百姓「國家的法制很健全,多學多看多宣傳,不義之財莫要取,非法集資莫要沾」。作品《搬遷》展現了新農村新面貌,「老頭能打太極拳,渴了餓了有餐館,跑步累了泡溫泉、琴棋書畫隨人好,取樂你去曲藝團」。

愛上短視頻:讓大鼓書趕上網際網路潮流

黃啟光有一輛破舊電動三輪車,車廂裡都是他說唱大鼓書的道具,主要有大鼓、吊板、月牙銅板、鼓條、骨架等。這東西在別人眼裡都是無用品,但黃啟光眼裡都是寶貝,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吊板和月牙銅板都有5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黃啟光說唱之路。大鼓則比較新,才用了10多年,這是他用過的第5個鼓。最近,他還新買了墜子,用來唱揚琴。「都說活到老學到老,看人家唱琴書挺有意思,我也就買了一個墜子,每天說說唱唱很有樂趣。」

如今已65歲的黃啟光,也緊跟潮流,在2019年開通了快手號。他認為,農閒時在桃園裡拍點視頻發到網上,也是一種生活享受。目前,黃啟光的快手號有近6500個粉絲,發布了280餘條作品,每條視頻都會引來許多人觀看點讚。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唱得好棒!」「您的才藝很受歡迎,為您點亮紅心。」

「各位朋友,下午好!這幾天光顧著賣桃,冷落了大家。今天沒事了,給大家發一段作品,希望可以贏得大家的喜歡。」對於視頻和直播,黃啟光愛不釋手,還特地用鐵棍做了一個三腳架用於拍攝視頻。

面對鏡頭,黃啟光右手拿著鼓條,左手拿著銅葉。咚咚咚,往鼓上敲了三聲,拿著鼓條的右手摁住鼓面使其靜止,然後雙手抱拳,站在鏡頭前面帶微笑地向網友問好。

伴隨著說唱的正式開始,黃啟光右手敲鼓、左手夾板,邊敲邊唱,或敲而不唱、唱說結合,通過手勢、眼神、聲調、表情、神韻、走場等,活靈活現地展現出《草船借箭》中的每一個精彩角色。

記者看到他在網上發的視頻都很短,有時候一遍唱不成功就多錄幾遍,直到自己滿意才發到網上。「總想把最好的作品呈現給網友,有時候10分鐘可以完成,有時候要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對於網友的留言,黃啟光感到很開心,每次都會瀏覽很長時間。他認為,只有唱得好才有人點讚,這些點讚和留言都是網友對自己和大鼓書的認可。「網友激勵著我努力創作更多優質作品,也希望通過網際網路讓大鼓書繼續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青年網)

相關焦點

  • 西河大鼓在山東
    14歲拜周增柯為師,學唱山東大鼓,為孫趙門傳人,按方、雙、鳳、天、增、泰、立、慶、福、祥傳字。他的身材和嗓音俱佳,又喜得梆子戲的發聲方法,演唱高亢洪亮,受到師父及聽眾讚揚。1928年改唱西河大鼓,22歲時就開始獨立演出,經常在天津「三不管」以及德州、滄州、平原、禹城一帶,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後來到濟南。
  • 鼓曲尋蹤,樂亭大鼓藝人「柏各莊王先生」
    吳學良在我們當地,上了年歲的老人們都喜歡聽大鼓書,我們當地的大鼓書的正規名稱叫「樂亭大鼓」。我後來才逐漸知道他的真名,王先生名叫王維安,字德有,生於1877年,卒於1942年,他敢於突破樂亭大鼓舊的演唱模式,創慢板、緊板、切口等唱腔。記得一本資料上說,他的父親平生好樂,靠下海捕魚維持生計,王德有幼年曾讀過三年私塾,大一些了隨父下海,因為下海很苦,安全也沒有保障,後由於機緣便拜溫榮為師,學唱樂亭大鼓。
  • 【明星璀璨】靳派樂亭大鼓創始人——靳文然
    1921 年 10 月,靳文然被父母送入私塾讀書,取學名成彬,時年十歲。成彬讀書,倒也聰慧,深得先生喜愛。方兩年,家境窘迫,無奈於 12 歲輟學,隨父在自家鞋鋪做學徒。成彬少時,好聽書看影,常纏父親或伯父帶他夜趕倴城聽大鼓書。其父靳巨瑞、伯父靳子班弟兄為人性爽,貧而好樂,喜結交江湖藝人。諸如當時頗有名氣的說書藝人丁韻清(又名丁佩城)、「壓三珍」戚用武均與巨瑞結拜為弟兄。
  • 鼓曲尋蹤,京東大鼓名稱的由來
    吳學良說到京東大鼓的得名,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劉文斌先生。劉文斌(1891—1967),原名劉存有,藝名文斌,直隸寶坻縣 (今天津市寶坻區)爾王莊黃花澱人。國畫/吳學良據劉文斌的弟子李承秀講,他聽他的師父劉文斌說,那會兒鼓書藝人所說唱的鼓書並沒有細緻的名稱,當時就叫大鼓書。
  • 江南派京東大鼓
    江南派京東大鼓江南派京東大鼓是密集擊節型京東大鼓的一個流派,由上海雨冬江南文藝工作室獨立原創音樂人高雨冬始創。風格一改京東大鼓間奏擊鼓,演唱鼓詞時停止擊鼓的傳統風格,甚至在一些曲目中直接使用架子鼓和電鼓代替傳統鼓板為伴奏。
  • 大鼓造句和解釋_大鼓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大鼓(dà gǔ)。打擊樂器。大型鼓類的俗稱。常指我國民間吹打樂、鑼鼓樂、秧歌和戲曲音樂中使用的大堂鼓。鼓框四周有銅環,平懸於鼓架。大鼓書的簡稱。大鼓在教材中的例句:1、轟隆隆!轟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來。
  • 安徽大鼓傳承人說唱防疫「書」
    安徽大鼓傳承人張桂銀用一段膾炙人口的大鼓告訴你!張桂銀,安徽蒙城人,國家一級著名大鼓演員,安徽大鼓主要傳承人,國家級演員,國家曲藝協會會員。張派唱腔創始人。他的唱腔優美,字正腔圓。多次獲得全國曲藝大賽金獎。與著名評書演員劉蘭芳老師有過藝術合作。一面鼓、一副板,這就是安徽大鼓傳承人張桂銀的家當。
  • 白派京韻大鼓有哪些特色和優勢?
    此外,他還在家裡輔導外孫張鼎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我要讓他腦子裡有這些東西,他將來不一定幹這行,但是必須要懂這些技藝。」追憶琴軸上掛裝沙土罐頭盒練臂力在給學生傳授技藝的同時,白慧謙也講京韻大鼓少白派的發展史。京韻大鼓是北京民間說唱藝術的一個主要曲種,形成於清末,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從河北省河間府的木板大鼓演變而來。
  • 民風民俗文化探源—諸城大鼓
    作為大鼓的一個流派,諸城大鼓定型成熟於上世紀50年代,是深受諸城人民喜愛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集市設攤或進村打場說書的鼓書藝人還比比皆是,近年來由於受電視、電影等藝術形式的衝擊和老藝人相繼故去等原因的影響,這種藝術形式在鄉村或集市上已經非常少見了。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此外,他還在家裡輔導外孫張鼎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我要讓他腦子裡有這些東西,他將來不一定幹這行,但是必須要懂這些技藝。」  追憶  琴軸上掛裝沙土罐頭盒練臂力  在給學生傳授技藝的同時,白慧謙也講京韻大鼓少白派的發展史。京韻大鼓是北京民間說唱藝術的一個主要曲種,形成於清末,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從河北省河間府的木板大鼓演變而來。
  • 成為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是北京民間說唱藝術的一個主要曲種,形成於清末,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從河北省河間府的木板大鼓演變而來。木板大鼓流入北京地區至少有200多年歷史。   民國時期,京韻大鼓有劉(劉寶全)、白(白雲鵬)、張(張小軒)三派。
  • 實拍:豐縣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收徒儀式
    圖文:程守忠2020年4月10日,豐縣曲藝家協會會員、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在他的家鄉豐縣宋樓鎮黃樓村王橋,舉行了收徒儀式。堂屋裡,收徒儀式即將舉行,黃啟光先生為南四門東張龍門派十九代傳人。說唱藝人,黃河以北拜周莊王為祖師爺,有梅、清、胡、趙四門,俗稱北四門;黃河以南的拜丘處機為祖師爺,有曾、柴、楊、張四門,俗稱南四門。曲藝行中龍門派,是全真道士深入民間進行社會教化而產生的一個支派。
  • 「西河大鼓」中「西河」指的是哪條河?
    鼓曲類別極為豐富,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湖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滑稽大鼓等等類別(滑稽大鼓為京韻大鼓之分支,放在此處為給不熟悉的讀者提醒),其中有一類別叫「西河大鼓」,曾有人對這個名字很感興趣:「西河」是不是條河?是哪條河呢?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這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是北京民間說唱藝術的一個主要曲種,形成於清末,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京韻大鼓從河北省河間府的木板大鼓演變而來。木板大鼓流入北京地區至少有200多年歷史。民國時期,京韻大鼓有劉(劉寶全)、白(白雲鵬)、張(張小軒)三派。
  • 京東大鼓名家董湘昆逝世 享年86歲(圖)
    京東大鼓名家董湘昆逝世 享年86歲(圖) 公路上走過來人兩個,一個老漢一個青年……」  這段天津人耳熟能詳的京東大鼓,正是京東大鼓名家董湘昆的代表作《送女上大學》。  然而遺憾的是,26日中午,京東大鼓藝術家,非遺傳承人董湘昆在家中去世,享年86歲。  去年患上急性尿毒症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董先生所住的居民小區。
  • 樂亭大鼓藝人綱鑑:《單刀會》戚永武
    吳學良戚永武是冀東一帶著名的樂亭大鼓藝人。戚永武(1898—1945),字宗周,綽號「壓三珍」,河北灤南胡各莊鎮戚莊村人,戚永武自幼喜歡說唱藝術,後拜馮福昌(馮鐵板)為師,因馮福昌年已七十八歲,由其子馮殿增代教,馮福昌作以指導。
  • 劉寶全、白雲鵬、駱玉笙……回顧京韻大鼓名家名段
    我童年時代最喜歡聽劉寶全演唱京韻大鼓《大西廂》。當時家裡有一架留聲機,是老式的搖把上弦,膠版唱片,七十八轉的,同時有一套鼓界大王劉寶全唱的全本《大西廂》唱片,講的是紅娘、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生動的故事情節,動聽的旋律,劉寶全脆亮的嗓音,深深地吸引著我。
  • 張雲雷的京韻大鼓,一鼓一板一人,述說千世萬物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可能對當代青年來說,京韻大鼓是個比較傳統的東西,但現在傳統的才是流行的。京韻大鼓主要分為張(小軒)派、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不解之緣。
  • 看微視頻|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京東大鼓之三遍訪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是中國北方人民喜聞樂見、頗受喜愛的曲藝形式。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的創作者將京東大鼓和聊城市開展的「三遍訪三提升三評議」活動結合在一起,講述了工作人員在「三遍訪三提升三評議」活動中真正詢民情、聽民聲、解民憂的生動縮影。
  • 漫談 | 「梅花鼓王」金萬昌和名震京津的梅花大鼓
    青年演員傳承梅花大鼓金萬昌傳世的音響資料,大多數是在此時期錄製,除最早的1907年在巴黎百代公司灌制的《黛玉悲秋》外,《鴻雁捎書》、《黛玉葬花》、《大觀園》、《寶玉勸黛玉》、《摔鏡架》、《黛玉歸天》、《指日高升》等曲目均為1925年到1936年之間於物克多、高亭、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灌制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