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眾多的曲藝種類中,「南詞北鼓」(南方「彈詞」,北方「鼓曲」)最為著名,其實南方也有鼓曲,只不過其發展中心主要在北方,而尤以京津冀為要。
鼓曲類別極為豐富,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湖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滑稽大鼓等等類別(滑稽大鼓為京韻大鼓之分支,放在此處為給不熟悉的讀者提醒),其中有一類別叫「西河大鼓」,曾有人對這個名字很感興趣:「西河」是不是條河?是哪條河呢?
「西河」指的真是河,而且基本可以確定指的是大清河、子牙河。為何以「西河」為名命名這一項藝術呢?這還要從西河大鼓的發展說起。每一項藝術都有根兒,西河大鼓的根兒在河北的河間、保定、滄州一代(前些日子河間還曾舉辦西河大鼓書會),在當地被稱為「梅花調」、「犁鏵片兒」或「河間大鼓」。
在經過長期農村演出的歷練,無論是表演隊伍還是書目曲目都更為成熟時,藝人們便向天津進發——沒有一項藝術是只在農村發展就名揚天下的,也少有藝人只在農村發展就成為業界驕傲的,更沒有一位藝人僅在農村發展就掙到足夠多的錢的。於是,無論是為了「上帝」還是為了「財富」,這個哥倫布還是要做一次。
上世紀初期,藝人們就是沿著大清河、子牙河將時稱的「梅花調」也好、「河間大鼓」也好帶到了天津。到了天津也沒有就馬上自稱或被叫「西河大鼓」,這個名字直到1920年才有,演員王鳳詠同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等藝人同時獻藝,需要寫一張「報子」,用現在話來說就使節目單子,好幾個門類的鼓曲都遇到一塊了,別的鼓曲都是已定名,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
可巧的是遇到了梅花大鼓,王鳳詠便不能再寫「梅花調」了,也沒有用「河間大鼓」,而是另創了一個名字——西河大鼓。上面說了,「西河」就是大清河、子牙河,大清河在天津市的西邊,子牙河也從西南向東北,臥在天津的西邊,而且這兩條河是當初進天津的必經之地,故而叫這個名兒很貼切,也將老根兒在冀中的「河間鼓曲」與天津聯繫上了,算是找了頂「土生土長」的帽子。
這個名字一出,業界都同意此叫法,一傳十,十傳百,在當時就叫開了,一直叫到現在。其實西河大鼓從冀中走到天津,從農村走到城市做出的改變完全不止改了個名兒這麼簡單。
在進入天津這個曲藝窩子之前,西河大鼓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也有了相當規模的隊伍,並且產生了如馬三峰、袁宗凱、朱化麟等名家,其特點顯示出極強的冀中色彩。面對演出環境與觀眾群體的改變化,當時的西河大鼓藝人趙玉峰就主張改變鄉音土語,用接近北京話的語音說書,並且吸收京腔京調進入作品;另外,他一改之前說中短篇的習慣而改說長書長曲。
這個改變的思路犀利,換成今天的話就是使用普通話,讓大家都聽懂;說長書長曲,留住觀眾。為什麼說長書就能留住觀眾呢?以前在農村流動說書,一個藝人只要腿腳好,會三五段鼓曲就夠吃一輩子了。打一槍換個地方,幹嘛不說一樣的呢?省力氣嘛!但到了城裡,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藝人成了坐地人,流水的觀眾,誰知道哪位閒著沒事一個月會不會聽二十天三十天呢?沒有新東西、好東西,留不住人。
事實證明了趙玉峰的睿智,他的長書長曲目《包公案》、《隋唐》、《三俠五義》等作品久演不衰。趙玉峰之後最有影響力的西河大鼓派別就是「馬派」,創始人是馬增芬,她是趙玉峰思路不同的另一種模式,她主要說唱短段,下面這個視頻中就是馬增芬的代表作之一——《花唱繞口令》。
唱西河大鼓是什麼架勢呢?分唱短段和說大書兩種。唱短段一般站著,右手拿著鼓箭擊打書鼓,左手拿一副兩頁的金屬鴛鴦板,書鼓用長腿支架;說大書者,面前擺張桌子,桌上放矮架書鼓、一塊醒木、一把扇子,桌子後面有一椅,說時可以站可以坐,而唱時大都站著,弦師坐在演員左側桌旁,伴奏一般是三弦,再配四胡、琵琶。
男性衣服一般是長衫,女性就是旗袍;表演現代戲的時候也穿中山裝,連衣裙,可見服裝可以依據表演曲目的特點加以協調。
西河大鼓的書目曲目分為長篇、中篇、短段、書帽四種,其中「書帽」是開書之前的節目,是開戲的先頭部隊。據統計西河大鼓有中長篇150部,短段、書帽370餘篇,各體裁較為精彩的有如下這些:
長篇、中篇的《封神演義》、《列國》、《隋唐》、《楊家將》、《呼家將》、《三俠五義》、《包公案》、《劉公案》、《施公案》、《紅旗譜》等;短段的《九裡山》、《孟姜女》、《遊湖借傘》、《大西廂》、《大鬧天宮》、《玲瓏塔繞口令》等;小段的《大實話》、《大瞎話》、《十不足》、《十三月古人名》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