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隋朝時期的都城洛陽,到底有多繁華?

2020-12-12 歷史芷天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各種史料關於隋煬帝的評價,最終都以「暴君」二字一筆帶過。但是隨著現代歷史的逐漸發展,人們對隋煬帝的看法也逐漸趨於客觀化。姑且不論隋煬帝的個人是非,筆者今天想要和大家談一下,他營建「東都洛陽」一事。

史料中關於隋煬帝「暴君」一說,其實主要源於「弒父」、爭立太子,營建東都洛陽、開發運河、修築長城,以及窮兵黷武等十惡不赦之「罪狀」。正是因為這些所謂的「罪狀」,才最終導致「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但是在他死後《資治通鑑》中卻記載:「隋氏之盛,極於此矣」。正所謂千秋功過只能任憑後人評說,是利是弊,豈能一言而語?事實上筆者並不是要為隋煬帝正名。只是認為他所營建的「東都洛陽」,在隋朝、唐代乃至後世王朝中,都發揮出了重要城市職能。

「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兩都皆為歷史古城

東漢著名史學家和辭賦家班固,曾用畢生精力著寫名作《兩都賦》。在《兩都賦》中所指的「兩都」,其實就是指東漢的「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這其實也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出處。

從《兩都賦》中的記載可以得知,從東漢時期開始,「兩都」其實就已經成為了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且東漢時期的都城設在洛陽,就說明當時的洛陽城的地位,要明顯高於「西都長安」。

1.「東都洛陽」是華夏文明的起源

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心目中,都認為長安曾經作為唐朝的都城,它的地位一定要比洛陽更高。但事實上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起源之地,以及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被古代祖先,定為「天下之中」

洛陽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雖然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天下之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很多後起之秀,也就是所謂的「文化古城」,無論是聲望還是後天的文化基因,其實都要比洛陽更為聲名鵲起。

比如,有所謂的「六朝古都」以及「十三朝古都」等。但是洛陽在古代社會中,到底曾經被多少朝代定為國都已經無法統計。相信大家看到這裡都會大吃一驚,原來洛陽不僅曾是隋煬帝的心屬之地,而且也是我國很多朝代的「立國之本」。

洛陽曾經作為古代社會中的「天下之中」,公元前1046年西周時期,就曾在洛陽營建國都。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時代「東遷洛邑」也就是洛陽。按照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算起,這其實也是東周建立的重要標誌。

如果從夏朝開始推算洛陽其實,也曾是夏王朝立國的主要區域。比如,夏朝時期的太康、仲康、帝桀等帝王,都曾以「斟鄩」為都。而所謂的「斟鄩」的主要地域,其實就是在現代社會中的洛陽城內。

2.「九朝古都」洛陽

相信大多數人一聽到洛陽,對於「九朝古都」都會不屑一顧,因為「西都長安」曾經是「十三朝古都」。但是大家如果能熟讀中國歷史就會發現,「九朝古都」中的「九」字,其實只是一個無法統計之後的泛指,或者說是古語中無法形容多少的代名詞。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歷史中,經常提到的「中國」、或者「中州、中土、中原」等詞彙,其實都源於洛陽。看到這裡或許有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洛陽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內涵。

因為單從「中原」二字的廣度上去分析,其實就可以代表整個華夏大地。所以洛陽才是名副其實的古代「都城收割機」。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東周、三國時期的魏國,代魏之後的西晉以及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等。

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

1.隋煬帝「營建東京」,「過」在當代卻「利在千秋」

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令宇文愷「營建東京」,當時的東京就是洛陽的別稱。雖然在「營建東京」之時,每個月要動用200萬人次,並且花費了無法計數的金錢。但是隋煬帝的做法,卻為歷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們常說「功在當代,利於千秋」,隋煬帝楊廣「營建東京」,雖然沒有做到「功在當代」,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勞民傷財的惡事。但歷史證明,「營建東京」確實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偉業。

隋朝在「營建東京」的過程中,還建造了「顯仁宮」,並且將江南的奇珍異寶,統統地運往洛陽城。實際上隋煬帝的做法,其實就是在平地造城。當洛陽城營建完畢之後,他又將舉國之內的富商遷往洛陽,這實際上是為洛陽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必要基礎。

隨後他又派人鑿通了濟渠和周圍二百裡的西苑,終於在公元606年,打造出了舉世聞名的「東都洛陽」。雖然這種「造城」的做法掏空了國庫,並且激化了社會矛盾,並最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但是這種「利於千秋」的做法,卻是應該值得後人景仰。

2.王朝「雙都」之「東都洛陽」

筆者認為,隋煬帝楊光雖然耗盡了國力與民財,但是卻為後世王朝,打造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東都洛陽」。他之所以會執意遷都洛陽,其實就是看中了洛陽「天下之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作為「天下之中」洛陽「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廛河,洛水橫貫其間;分外郭緘、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圓壁城和曜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這種依山傍水、據險而俯視天下的重要格局,其實才是隋煬帝楊廣,營建「東都洛陽」的主要目的。

如果從這一點來看,隋煬帝也可以稱得上具有雄才偉略。雖然隋煬帝在營建「東都洛陽」之後,僅僅享用了15年的時間。但是在隋朝滅亡之後,唐朝五代、北宋等朝代,依然都在使用洛陽,並將其當做全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

筆者認為,唐朝時期的長安城,作為大唐王朝的京師要地,其實就已經可以滿足唐朝的發展。但是自高宗開始將政治、經濟、文化向洛陽傾斜,或者說將洛陽當做國都並稱之為「東都」。就足以證明洛陽在古代,封建統治者心目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至此「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隋煬帝楊廣雖然被冠以「暴君」之名,但是自他開始「營建東京」之時,洛陽就已經再次體現出了「國都」的重要魅力。亦或是從歷史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洛陽從此進入了王朝「雙都」的發展歷史。

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唐朝等朝代,除了曾經以「西都長安」 作為國都之外,其實也將「東都洛陽」當成了,王朝統治的另一個王牌兼顧使用。事實上如果從都城的屬性上去分析,筆者認為「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不相伯仲。

3.「東都洛陽」之歷史沿襲和發展

據考古得知,在五六十萬年之前的「舊石器時代」,洛陽這塊土地就有先民再次繁衍生息。直到公元前1600年,大禹之子夏啟建立夏朝,洛陽作為國都才算有了確切的歷史記載。當然當時的夏朝人,也只是在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活動。

隨著時間不斷流失以及朝代不斷更迭,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才形成了「天下之中」的局面。而洛陽也隨著名字不斷更改,而逐漸參與到了古代王朝史之中。

比如,從最開始的斟鄩、洛邑、成周、雒陽等,逐漸變更為東都、東京、中京,以及神都、京洛、洛京、西京等。但是洛陽作為「兩都」之一,即「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都在逐漸向「中心」趨勢發展。並在隋煬帝「營建東京」之時,徹底得到了歷代王朝的認可。

雖然現代社會中的洛陽城,僅為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而且也已經失去了國都的作用,但是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以及4000多年城市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洛陽在廣大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從來都未曾消失。

古代詩詞大家印象中的「東都洛陽」

唐朝詩人劉克莊,曾作《鶯梭》一詩,去形容洛陽百花爭豔之時的盛景。「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 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三月的洛陽城內鮮花盛開,可謂百花鬥豔、競相開放,就像織成的錦繡一樣耀眼奪目。

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對洛陽的感情可謂情深義重。他在《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雖然寫的是自己送別友人,但事實上也有濃濃的思鄉之情。

歐陽修也曾在其長詩《洛陽牡丹圖》中,對洛陽牡丹花讚不絕口。「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城內的土壤特別肥沃,但是最適合種植牡丹花。而牡丹花也是洛陽的城市名片。

其實關於洛陽牡丹花還有一個典故,據野史記載,當年一代女皇武則天,曾下詔令責天下之花「百花齊放」。但唯有長安的牡丹花不從,於是武則天龍顏大怒「乃貶其出長安,入洛陽。」於是才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

當然這其實只是一個傳聞而已,縱然武則天是古今唯一女皇。她可以管天管地,又怎麼能管得到花開花謝呢?所以這其實只是後人牽強附會,為洛陽牡丹花杜撰了一個故事而已。但也足以見得世人對洛陽城的青睞。

結 語

雖然現在「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已經成為了久遠的歷史。但是筆者認為就算洛陽,在現代社會中的現狀並不樂觀,但是誰也不能抹殺,它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國都」地位,以及「天下之中」的浩瀚氣勢。

縱然滄海桑田、世事巨變,但歷史絕對不會忽視曾經的經典與輝煌。尤其是洛陽這座曾被稱為「東都」的古城,將會在新社會中繼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和魅力。筆者認為洛陽的歷史韻味,會隨著時間而愈加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木杉《隋唐東都洛陽城》

陳龍《白居易的詩歌創作與東都洛陽生活》

周曉薇《隋代東都洛陽城四郊地名考補——以隋代墓志銘為基本素材》

侯明忠《論隋朝營建東都洛陽的原因及意義》

相關焦點

  • 有人說洛陽是唐朝文化中心,那長安呢?且看長安、洛陽歷史風雲錄
    西安大雁塔夜景隋朝時,李淵為唐國公,公元618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但當時面對關內群雄割據,作為大後方來說長安作為都城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李世民在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不久登基,公元649年在長安駕崩。
  • 洛陽在唐朝的逆襲之路:從故隋東都被廢到與長安並駕齊驅僅數十年
    唐朝是兩都制的形成也是有一個過程,並不是一貫而終的。初唐以關中為本位,到盛唐早期開始構建兩都制的格局,至盛唐中晚期的唐高宗到唐玄宗時期,唐廷在長安、洛陽之間搖擺數十次,標誌著兩都制格局已經成熟。這種格局的形成有局勢(政治)、經濟、文化(正統觀)等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就以盛唐前期(以武則天為界)兩都制形成過程為例,探究兩京(長安、洛陽)地位的變遷史。
  • 長安與洛陽,誰更合適作為都城?為何東漢將都城定到了洛陽?
    西漢都城是長安,劉秀當年打出的旗號是匡扶漢室,為啥事業成功後,定都洛陽了呢?很多文章就此問題展開過論述,其中有一點大家是公認的,就是:扶持劉秀的大多是來自南陽、潁川以及河北的豪族。所以定都在哪,是慎之又慎之事。洛陽有它的有利地形,因為,洛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屬於中原地區的交通中心,水陸都很發達,無論是《史記》還是《東都賦》,都反映出當時的人們認為洛陽就是「天下之中心」,交通的便利有益於國家的管理,更有利於軍隊的調遣。論地理條件,洛陽和長安各有優勢,附近都有群山環繞,形成了良好的天然防禦屏障。
  • 河南洛陽是如何成為古代眾多朝代都城的?它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引言洛陽是我國著名的文明古城之一,這座擁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和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城市,位於黃河中遊,河南的西部,因為在洛河之陽而得到了河南這個名字。洛陽是我國古色古香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國建立都城最早、建立都城時間最長、建立它為都城朝代最多的城市。那麼到底為什麼洛陽總是被設置為都城呢?它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被放棄的洛陽和長安:首都定在哪裡是有講究的
    首都有首都的理由長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都城。它的影響所及,導致日後的明清人也往往在詩作裡用「長安」來指代北京城。選擇長安為都城的理由很多,最明顯的一個理由是它的地理位置。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阻山帶河,四塞之地」。
  • 被放棄的長安和洛陽:首都定在哪兒是有講究的
    它的影響所及,導致日後的明清人也往往在詩作裡用「長安」來指代北京城。選擇長安為都城的理由很多,最明顯的一個理由是它的地理位置。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就軍事關塞而言,長安周邊東有潼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座關口控制著進出長安的通道,都是易守難攻。就地理而言,長安有一個安全的地形。安全固然重要。
  • 洛陽,從東都到西京的變遷,代表了我國古代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東移
    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邑,便是我國古代東西二京的源頭,鎬京就是後來的長安,洛邑就是後來的洛陽。這一兩京制度在兩漢時期固定了下來,長安被稱為「西都」,洛陽被稱為「東都」,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都描繪的是長安和洛陽。
  • 班固 | 作《兩都賦》,為洛陽「辯護」
    兩都之爭,準確地說,就是洛陽和長安,哪個更合適做東漢王朝的國都。大家都知道,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西漢的都城是靠西的長安,東漢的都城則是靠東的洛陽。漢光武帝劉秀自稱是西漢皇室後裔,國號也同樣是「漢」,那為什麼國都不選在長安,而要遷到東邊的洛陽呢?
  • 深度解讀:唐朝為什麼有長安洛陽兩個京城?
    很多人有個疑惑:唐朝為什麼有長安洛陽兩個京城?兩都制和陪都制的區別在哪裡?今天一一講明白,正本清源,以視正聽。眾所周知,唐文宗太和年間,李庾作《西都賦》《東都賦》,那麼唐朝為什麼會有兩個都城呢?兩個都城白紙黑字被稱為「東都」和「西都」,為什麼不是陪都制呢?兩都制與陪都制最大的區別就是看所在城市有沒有宗廟祭壇即國家太廟。
  • 洛陽建都十三王朝,你知道多少?
    很多人都知道洛陽市十三朝古都,但是到底是哪十三朝,你知道嗎?  一、夏朝  樹立在洛陽二里頭的華夏第一都碑,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遷都斟鄩(今偃師二里頭村)。  二、商朝  商湯定都西亳,西亳在今洛陽老城以東約30公裡處,與斟鄩南北相望。
  • 【歷史洛陽】在洛陽建都的十三個朝代
    后羿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為王。仲康死後,后羿奪取了夏朝的王位,後來太康的侄孫恢復了夏朝的統治,並把夏都遷到陽翟。經過數次遷移,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又把國都遷到斟鄩。    2、商朝都洛     商部落的祖先曾協助大禹治水,住在離洛水不遠的地方,以後被封到商(今商丘一代)。公元前l6世紀,商湯帶領軍隊打敗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湯把國都遷到西亳。
  • 隋朝西苑——唐朝東都苑——武則天神都苑,皇家園林的裡程碑
    隋文帝建都長安,主要是為了籠絡關隴集團勢力,到滅陳朝後,作為統一大帝國的都城,長安已經顯得偏僻。 1、新都洛陽與西苑 關中雖然有八百裡沃野,但人口密集,長安的糧食和物資需要富饒的南方來供應。
  • 曾經世界的核心,千年古都洛陽,如今為何變成了三線城市?
    在宋朝以前,但凡是大一統的王朝,一般都會將首都定於長安或者洛陽,另外一個作為陪都。為什麼今天的洛陽卻成為了一個三線城市?縱觀洛陽城的歷史變遷,這其中有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周朝建立,在洛陽建成周以監視中原,東周遷都洛陽。東漢、魏、西晉、北魏皆以洛陽為都。隋唐以洛陽為東都。
  • 西安和洛陽的「雙城記」:3000年興衰,不勝唏噓
    京本意為人工築成的高丘,因為古代王國的都城多建在高地上,所以就成了國都的代稱。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我們知道北京,也知道南京,但自古講究東南西北的中國,卻沒了西京和東京,跑哪裡去了?西安和洛陽的「雙城記」正常來說一個王朝只有一個首都,比如秦朝的國度就是鹹陽,而西漢的國都是長安,元朝的都城叫做大都。
  • 光武帝劉秀為什麼把都城定在洛陽而不是西漢的舊都長安?
    中國主流社會自古以來都將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視為西漢的正統繼承者,故有「大漢四百年天下」的說法。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後並沒有還於西漢的舊都長安,而是定都於洛陽。建武元年(25年)十月,劉秀定都洛陽,此後直到董卓持漢獻帝至長安,洛陽都是東漢都城。與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劉秀登基的時候還沒有統一天下,以至於當了皇帝後還得放下天子的架子禮賢下士。當時長安還處在赤眉軍劉盆子政權的控制之下,劉秀就算想要還於舊都長安也不可能。
  • 你們只記得網紅長安,卻忘了神都洛陽
    天下之中:一座城市的千年脈絡中國古代定都主要有四字方針——險、富、便、美,雖然今天的洛陽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北宋以前的洛陽,卻是各方勢力都覬覦的鐵王座。農業文明時期,處於伊洛盆地北部的洛陽氣候溫暖溼潤,伊 、洛 、瀍、澗等數條河流在此交匯,形成大片良田。稱得上是天下糧倉。在北宋以前,中國的都城長期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搖擺。可以說半部中國文明史,不過是長安與洛陽你來我往的雙城記。熟悉中國歷史的人可能會發現,即使是定都長安,洛陽也大多會以陪都或輔京的形式存在。
  • 「洛陽」的個人簡介 已轉瘋 .弘揚大洛陽文化,愛洛陽的市民們頂起來!
    「洛陽」的個人簡介姓名:洛陽別名:洛邑 東都 神都 牡丹花城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 西周時期 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東周時期 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 從雒陽到洛陽,幾經變換,讀音一樣,寫法不同,歷史的幾次大變遷
    洛陽一個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城市,走過多少繁華盛世,又遭多少戰火摧殘,歷經幾廢幾興,綿延不絕。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 洛陽應天門,見證了隋唐最輝煌的五百年王朝歲月!
    隋朝立國之後,定都長安,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由於國都長安過於偏西,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隋煬帝主持修建京杭大運河,其中在洛陽地區形成了樞紐,與此同時,隋煬帝下令修建東都洛陽。據說隋煬帝楊廣楊廣登邙山,觀伊闕,說:「這不是龍門嗎,自古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城?」僕射蘇威回答說:「自古非不知,只是等待陛下。」楊廣非常高興,於是討論在此建都。
  • 武則天登基後,為何執意要遷都洛陽?在長安呆著有啥不好的?
    掃清了自己路上的所有障礙之後,當上皇帝的武則天不僅把國號改名為「周」,還堂而皇之地將帝國的首都從長安前往洛陽,並且還將洛陽直接命名為「神都」,她的這一做法自然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那麼武則天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洛陽呢?我們所聽到的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可能是這樣的:「既然武則天把國號都改了,新朝代自然應該有新的氣象,所以就應該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