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被低估」的美麗鄉村,絢麗花海邊藏古建築,居住著曾子後人平時城裡人工作很忙,生活節奏很好,周末是最適合忙碌城市人放鬆的時間,請利用周末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周末一般只有兩天,不想去的景點也不去,旅行的目的是為了放鬆身心,我不想太累,所以,去旅行的時候想避開人流,不分人群,不用幾個人的頭,可以看到美麗的景色,感受到民俗文化。
廣州給人一種國際大都市經濟發達的印象,但是,廣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有2800多年的文化歷史,隱藏著很多美麗的故鄉,這些大城市的小村莊基本上還沒有開發,舊房子的舊街道是歷史的標誌,保留很多傳統文化,有著鄉下特有的安靜,每次進入這些村子,千山萬水都會去遠處看風景看歷史,但身邊卻低估著這些美麗的鄉村、歷史文化的村莊,裡面的味道真值得玩味,因為臨時休假,珊娘要去廣州看望有效的鄉下朋友,說是走著去,又去了廣州的鄉下,去深閨裡找個美麗的鄉下,借朋友的自行車,沿著河流沿著綠色的道路走,沿著綠色的路變成河流,在道路上種植物,空氣一下子變得清新起來,各種各樣的花在春天的路邊盛開,途中大水田、田地、水窪縱橫交錯,在淫雨之下,綠地裡擴展的生命力是美麗的鄉村風景畫,途中,她走進了一個叫「龍崗村」的村子,在村民的帶領下,珊娘一個人在60畝油菜花地裡欣賞了它,(在前篇報導中介紹過,)在和村民聊天的過程中,我了解了村裡的祠堂古建築群和古老的街道。
繞著油菜花的田地走,就能看到龍崗村的古老祠堂群和古老的街道,因為面積大,所以能從遠處感受到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古式青磚壁、硬山式建築結構、釜耳封火山壁、灰塑等,整個祠堂群建築感覺面積很大,目測佔地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在中國傳統中,祠堂是一族人祭祖和先賢的場所,最初只有帝王、諸侯、醫生才能建立宗廟供奉祖先,到了明代,允許老百姓建造「家廟」,龍崗村曾氏祠建於明代初期,從現在開始有六百年以上的歷史,是難以保存的明代建築,祠堂有各種各樣的用途,祭祖、辦結婚、喪服、壽喜等手續時,有家庭事務諮詢、民族聚會等,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祠堂文化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保存良好的祠堂,可以留給後人許多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具有研究的價值,附近祠堂前面有功名石,容易感受到村裡古書文化的氛圍,祠堂前面種著大木棉樹,現在花開了。
龍崗村古祠堂最多的時候有14座,據說現在還剩8座,眼前全宗祠群的布局是大三小四祠,中路主體建造了曾氏大宗祠,供奉曾子第五十九代孫曾元養(元養公)而建,左路是元養六子恵祖公祠(即六房)和應陽公祠,右路是副宗祠,「曾氏大宗祠」的入口處掛著「古祠春暉」的字樣,這裡是白雲十景之一,曾氏大宗祠的村民們又被稱為「追遠堂」,「追德」字中有「追德」字的意思,「追德」字中有「追德」字,「追德」字的意思,宗祠的建築樣式是三路四合院,各建築由正門到後堂,地臺的高度逐漸升高,全部由四進構成,左、中、右建築物之間隔著兩米寬的胡同,各建築從正門到後堂,底座的高度逐漸提高,形成四合院式,即由門廳、鳥居、中堂、享堂、後堂構成,從玄關到後堂有天花板相連,從門進入入口大廳,被裡面巨大的花崗石鳥居吸引,坊額寫著「奉議大夫」,上面刻有「恩榮」兩個字,鳥居後面寫著「唯一流芳」,整個鳥居雄偉壯觀,之後,和村裡的老人聊天,龍崗村曾氏在南宋的抗金名將曾橿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奉敕監督湖廣軍務,次年2月侵略金兵南,被寧宗皇帝任命為奉議醫,抵抗金兵,大敗,龍崗村有一座名為「奉議大夫」的鳥居,記載了這段歷史。
仔細一看,可以感受到整個宗祠建築群的巨大,建築物的牆壁採用了舊型的青磚,宗祠的牆壁裝飾樣式是堅硬的山式建築結構,屋頂都是灰做的,廣東古代傳統建築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灰的內容主要是福綠壽三星、飛龍、麒麟、蝙蝠、鳳凰等聖獸,在與村民的閒談中,曾氏的祠堂經歷了學校、穀倉、榨油工廠、服裝工廠、精米工廠等用途,幸好這些建築還保留著它的身影,老人們聚在一起看象棋,聊天,伴隨著祠堂外面盛開的木棉,這個景色非常美麗,這次旅行絕對是驚喜!像龍崗村那樣充滿歷史文化的美麗村莊,不為大眾所知,完全有「被低估」的感覺,這次偶然的相遇,再次讓珊娘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走在廣州的鄉下,尋找一個深閨裡的美麗村莊,記錄每個村莊的情況,為大家提供一扇感受廣州鄉下的窗口和視角,你覺得龍崗村古建築群的景色怎麼樣?還有像這樣的古村文化存在嗎?來這個村子的話,是舊建築物嗎?還是油菜花?你去過龍崗村嗎?怎麼樣?在那裡還見過不認識的古村落,有推薦給大家的嗎?謝謝大家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