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前,安龍村和戰旗村的農民曾想過,如果像城裡人那樣住上漂亮的別墅,享有汽車,電視機,過著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該多美啊!他們萬沒想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終於以鄉村綜合體的形式實現了。人們對這兩個村刮目以看,習近平主席親臨戰旗村視察時,對他們的經驗加以肯定,各地的領導紛紛去參觀取經,全國各大新聞加以熱情報導,使我們郫都人感到驕傲幸福。今年五月八日,我們退教協郫都一中退黨支部,組織我們退休志願者對這兩個村進行了參觀體驗學習,使我們看到了新鄉村綜合體建設成就。
我們先參觀安龍村檬梓園新農村聚居院落。該院落60戶人家,有30戶集中居住在這裡,另30戶集中居住在外面。我們走進檬梓園院落,一股淡淡的清香樸面而來,使人神清氣爽,筆直的柏油路兩邊是林木森森的高大樹叢,掩映著漂亮的小型別墅。小鳥在樹叢飛來飛去,婉囀啼鳴,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樹枝上掛有小紅燈籠。有很多柏油支幹道與院落主幹道相通,清潔明亮。別墅前花木交相輝映,有紅色的雕木攔杆與庭院相隔,顯得特別有文化氛圍。每個院落居住五戶至十戶人家。有的支幹道彎曲幽靜,有「結廬在人靜,而無車馬喧」的感受。有的院落停有汽車,摩託,顯示主人的富有。院牆上寫有村規民約,說明村民素質高。這就是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新農村別墅綜合體 ,這是宜人居住的最佳地方。我們異口同聲感嘆地說,我們城裡居住的樓房,遠遠趕不上這裡,羨慕之情油然而生。
我們走出庭院,穿過公路,來到安龍村有遮陽傘的木質露天茶園小息,面對波光粼粼的池塘,發現有黒白兩對天鵝在水中遊戲。我們樂而忘憂,留連忘返。
沿著池塘進入村委會辦公區左側,便是村博物館,館中有全村的規劃立體圖,使我們對全村一目了然,從進門的牆壁入口處到出口處,掛的是全村的圖文介紹,使我們了解到安龍村的歷史:這裡是都江堰走馬河流到這裡一分為沱江河、磨底河、清水河的始點。而安龍村,土地肥沃,靠走馬河的滋潤,出產豐富。它不僅是村民的母親河,也是成都市保護水資源的關鍵所在地,這裡的全家何壩村,在成都熱心南河綜合治汙的女記者田軍指導下,與村民小組一起,擔負起科學治汙重任,十多年來,不辭辛苦,深入村社指導,使成都南河的水質純淨優質,田軍與全家河壩村人的高風亮節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博物館史料中,我們了解到全村有3399人,1000多戶,是由安龍村和永豐村合併而成的。該村依據居住地域和傳統特點,規劃出10個新型聚居院落區,每個院落區人數控制在50—400人不等,最小的聚區,僅有11戶39人。各個聚區由院落圍合而成,既集中又相對獨立。並保留了田園、林盤、小溝自然景觀。這和我們眼見的檬梓村院落點基本相似。走出博物館,看到外面牆上寫有愛國、孝順的標語,說明安龍村的人很重視傳統文化教育。我們看到這裡的別墅比城裡很多人的房子好,綠化美化,空氣新鮮,使我真切感到鄉村綜合體美麗的前景。
這裡的農民,發展花木種植,和不用農藥、化肥的大田生態蔬菜種植,圓了致富美夢,我們為之高興。
參觀了全村集中居住後,我們乘車到唐昌鎮戰旗村。我們首先來到該村聚居院落的寬闊大道,乾淨明亮舒適,主幹道兩側休息前,是美居宜居休閒的宣傳對聯:「故苑寂寞春閒居,野渡無人月自來。」、和樂亭對聯:「春鳥有言率和樂,上林無樹不森沉」說,戰旗村綠化生態俱優。」這成片的兩三層白色別墅,還有多條寬闊的支幹道望不到盡頭,處處都有曲經通幽的別墅。
全村九百多戶集中居住在林蔭成片、寬闊潔淨、高大的的別墅裡多美啊。難怪走在村道上的男工婦女,臉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向我們打招呼,笑問我們是哪個單位的,我們真誠地回答,我們是郫都一中的退休教師志願者來向你們學習的,你們住的房子真漂亮啊,能不能讓我們參觀一下?一個中年男子剛從別墅出來,聽到這話,熱情地回答歡迎,請進。我抬頭看見門上一幅對聯書寫:「戰旗村裡百家安,蒲陽河畔春光好。」表現戰旗村人生活得美滿、幸福平安。門側是汽車房,放有一輛自行車和一輛汽車。我們走進底樓客廳,見擺有一臺大電視,皮沙發,紅木的茶几,對門是兩個木地板臥室,有1米八的紅色大床,粉色、藍色被子上有黃花色枕頭,下有一個皮沙發,窗明几淨。步上二樓,也是一間寬大的臥室,與前大體相似。二樓外是寬大的陽臺,放有幾盆鮮豔簡潔的花,這一切表明主人生活得很富裕、幸福,情操高尚。主人告訴我們,村裡家家戶戶都如此。戰旗村人的富有深深地感染了我們,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真好,所以習主席考察時,與村民送一個大福字。這些過去受苦受窮的農民兄弟,做夢都沒有想到今天會過上這樣好的生活,都異口同聲的感謝共產黨和習主席。
我們來到商業、工業區,這裡有大型的生產、銷售一條龍的,《滿江紅》豆瓣廠、紅辣椒手工加工中心、各種連成片的醬菜、豆腐乳商店、擺成片的琳琅滿目的各種加工甜食店:玫瑰做的鮮花餅,花香甜潤,餘香滿口、各種風味麻餅、小食,味道俱佳。這裡還有編制的手工帽十分精巧,唐昌布鞋樣式古樸大方軟硬合腳,鄧小平總書記很喜歡,很受顧客青睞。
這裡建有當地的民風民俗庭院如集鳳院子,門左有牌介紹:清道光年間,由於水患,當地便橋被衝毀,當地大戶易、羅、楊、高四家集資建橋,橋剛建成,突然靈聖庵、梓潼宮樹上,飛來兩隻碩大的不知名的大鳥,佇立橋頭。清代文人易謙六,凝神下筆,提名《集鳳橋》。自此易、羅、楊、高等四姓,就橋聚族而居,院在田裡,林在院中,後人稱之為集鳳院子。而集鳳橋毀於1933年的毗河大戰。院內有紅色拱橋,下有湖光瀲灩,風光如畫的池塘,橋下有開花睡蓮。橋與一排紅色平房華屋相連,還有一個大院壩,有川西白色小磚瓦平房數間,再現當年集鳳院子面貌。
↑集鳳橋
這裡交通發達,客流量大,有很多供村民遠近就業的機會。只要你勤快,致富是沒有問題的。2017年,習近平主席參觀視察,見戰旗村民幸福生活非常高興。肯定該村是鄉村振興綜合體的典型。現在全國各地的人到這裡來取經的絡繹不絕。
我們還參觀過各具特色的青槓樹村、雲凌村,先鋒村、農科村等,當我們走在古蜀國郫都區這片熱土路上,感到40年來改革開放,使幾千年吃不飽穿不暖的農民,過上天堂似的生活,使我心潮難平,這是建國70年來黨和政府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