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選倒計時的一百天,中美之間的衝突又再次升級。鑑於自己的民調支持率落後於民主黨對手拜登,美國總統川普升級打中國牌的政治需求顯得尤為迫切。
不過,這難免會加大川普政府內部溫和派、主談判和對華強硬派之間的分歧。
7月24日,中國由外交部通知美國駐華使館,中方決定撤銷對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設立和運行許可,並對該總領事館停止一切業務和活動提出具體要求。
此前7月21日,川普政府突然要求中方關閉駐侯斯頓總領館,並於72小時內撤離。美國國務院隨後給出的理由是:「保護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和美國人的私人信息」。
美國的舉動似乎意味著白宮要將對華強硬「進行到底」。事實上,白宮在對華問題上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以國務卿蓬佩奧和白宮貿易與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為代表的兩人,在對華問題上一直保持著十分強硬的態度,多次在公開場合就中國各項問題進行批判,其中包括香港、南海、臺灣等。而副總統彭斯亦是另一位對華態度強硬的美國高官。
考慮到11月3日的美國大選不斷臨近,可以預估以這三位為代表的美國對華強硬派將會在多個議題上大打「中國牌」,主推對華全面開火,不留餘地。
然而另一邊廂,以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為代表的「貿易派」並不想在這個時機和中國產生太大的衝突和矛盾,主要也是為了中美貿易談判進行考量。
從中美現實分析,雖然目前中美貿易談判進度因為大選和新冠肺炎出現了停滯,但雙方的談判已經進入了第二階段,為了貿易談判的順利,「貿易派」的代表們並不想讓雙方緊張的關係影響談判進度和結果。這也是為何以上三位官員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一致保持低調的重要原因。
除了「貿易派「,美國國防部長似乎也並不希望兩國關係緊張。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7月21日在公開視頻發表演講,一面符合國務院近期發布的南海文章,指責中國「系統性地打破規則」、在南海「霸凌」其他國家;一面也依舊錶示,希望在今年內訪華,目的是與中國「建立必要的危機溝通體系「。
不過,即便川普身邊的幕僚並非都希望與中國的衝突升級,但隨著大選臨近,川普團隊為了轉移選民對疫情防控不力和經濟萎縮的關注力度,便需要用「中國牌」助力其選舉,定會在中美關係上大做文章。這也預示著越靠近大選,中美矛盾升級的風險便會越大。
問題在於,川普通過和中國打輿論戰、科技戰、甚至意識形態之戰給中美關係留下的殘局,該由誰來收拾?
待得11月大選結果揭曉後,拜登若贏得大選,那麼美國政府還尚有餘地,既可進一步推動對華強硬政策,亦可有所迴轉。可是若川普贏呢?在如今之後,他倘若連任,又該如何推動與中國的關係?是要斷交還是要開展?抑或是要寄望於中國政府能再度予以配合,「看在川普的顏面上」不計前嫌,重修舊好?
大勇若怯,過猶不及。有時,出手並不難,如何收手,才是真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