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宇計劃十周年 |桂耀敏
永懷感恩的種子,讓「堅守」和「信念」生根發芽,歸零重生。
●原思宇計劃項目負責人
●廈門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專業
●思宇計劃2019年度合作項目「公益青年說」發起人
四個維度
如果可以給我在思宇計劃的工作進行總結,我想從四個維度去分享我與思宇計劃的故事。同時,感恩思宇計劃帶給我的成長,有幸在人生的每個關鍵點能夠擁有這樣一個溫暖家庭的陪伴。
2013年
人生第一次成為支教志願者的一年,看到了無數的差距:這些差異警醒著每一位支教志願者要懂得資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性和同理心待人的必要性。2014年
有幸成為一名部門管理者。帶著一種被賦予管理權限的興奮感和好奇心,看到了到擁有無數在抱怨聲中不懈努力、不斷堅持改變現狀的團隊成員。他們在無形中擰成一股推動公益行動的力量,穩固著各個環節從零到一的前進。只是,依然會有人帶著成長和驕傲離開,有人帶著希望和美好憧憬留下。2015年至2017年間
作為團隊的領導者,開始意識到,自己所認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會影響到團隊的人,甚至家人朋友。事實總會敲醒我,距離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8年至今
從一線到幕後再到「思宇計劃」換屆交接,願意去把更多的機會交付給有信心去改變公益現狀的「後浪」。沉澱多年來固有的思維狀態,平衡自己身份轉變的生活軌跡,做出了正式退出「思宇計劃」管理層的決定,換一種角度觀察團隊管理並學著讓新的血液繼續去完成「思宇計劃」的使命。很多時候我們會靜下來思考自己做一件事情的「初心」,這象徵著純粹理想狀態的兩個字,好像不允許增加更多關於名利的事。
如果說當時加入「思宇計劃」是完成當一名支教老師的願望,那麼我的留任不得不承認,我依賴上了這個團隊能夠認可我自身價值的功能,這便是我的私心。
最珍惜的.
每年的夏天是「思宇計劃」的高光時刻。這份閃耀不因為半年的準備工作可以得以實踐,而是因為天南地北的志願者終於可以相見,大家在同一片星空同一所校園裡陪伴著教會我們保持初心的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共享教學知識。因為我們會伴著各自不同的生活軌跡而離,所以會更加珍惜每年夏天的星河相遇。
最難忘的.
記憶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參加2013年「思宇計劃」一堂音樂課上作為臨時助教,音樂老師播放交響樂隊演奏曲目時,一位學生很激動的說出了帕格尼尼,他在座位上用手筆劃著拉小提琴的樣子,那個伴著陽光的午後真的純淨且美好。印象深刻不是因為畫面過於舒適,而是他不曾見過這些樂器,卻因為一次接觸而心生嚮往的震撼和感動。
都說往事難忘,這些由許許多多最重要的小事構成的往事合集,對於經歷過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想起溫暖,忘卻心痛的感覺。
「一個背包一個小馬扎」,這是2017年8月出發去藏區在成都連夜候車的時候拍的。其實無論是在支教期間還是在管理期間,或大或小都遇到很多能夠摧毀意志力的困難,解決這些難題我們沒有用多有技術含量的思維邏輯,而是團隊核心的幾個小夥伴一起面對困難的凝聚力和互相鼓勵扶持的決心讓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到了對的方向。所以,把每一次的困難都當作一場修行,我們能收穫不只迎刃而解的方法而是人生的轉折。
總結「思宇計劃十周年」,「破界」是一個很有力量的詞,原本我想用「累積」,但是覺得「累積」是本職義務,而「破界」才能鑄就更多的驚喜和有效管理。每一次架構更新是一種「破界」,打破原有的限定,選擇最適合當下成員的組織管理辦法和方向。這兩個字不僅承載著不同性格想法的每一位成員的特別之處,也會創造更多的機會給成員以成長的養分。 無論是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瑪麗斯特普合作的「支教帶上性教育」,還是與國際世 界冠軍聯合會合作的「公益體育我在行動」。都是在各界尋找合適的方向「破界」前行。近七個年頭的夏天都被「思宇計劃」填滿。有得有失,但更多的是見證了我每一次人生的轉折和身份的變化。隨著「思宇計劃」支教地點的增加,幸運的跟著項目的腳步走遍了中國,每一座城市都能遇見曾經一起並肩的夥伴,給了我很多幫助和溫暖。 在我看來,現在大大小小的同類型公益項目有很多,而「思宇計劃」存在的意義不再局限於給予服務地物質和素質類課程師資支持,更多是搭建城鄉、國內外教育及大學生、各界從業人員一個成熟的公益參與交流平臺,給當地帶去優質的暑期短期課業資源,在潛移默化中為孩子們種下「新」的種子。也讓每一位因「思宇計劃」相遇的個體都能找到自己的一份價值,獲得一次成長。「思宇計劃」會鼓勵孩子們走出大山看看不一樣的世界,也會引導孩子們樹立熱愛家鄉、共同建設家鄉的信念和動力。其實這樣的概念也是像我們這樣漂泊在外的遊子所需要考慮的,家鄉很美,但也需要一份源於此的力量去改變她,建設她。作為社會組織,更多的要考慮到其存在於社會當下的需要面,整合多方資源蓄力待發,方能強大。「歸零重生」是我對「思宇計劃」新的期待,相信在新的領導力量下能夠讓這個團隊的每一位成員觸碰到適合自己的資源並完成公益人的使命。
最後,很榮幸成為本次「思宇計劃十周年」的採訪嘉賓之一,在此,預祝線上慶典順利圓滿。
採訪|徐梅芳
排版|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