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人資訊網主筆 詹涓
基根·方(Keegan Fong)是洛杉磯菲律賓城一家家常中餐館「碗」(Woon)的老闆。去年聖誕節他犯了一個錯誤,餐館關門歇業了兩天。說句公道話,這是他在實體店工作的第一年,對中餐館在聖誕節有多火這件事一無所知——他尤其不知道,猶太裔顧客早已有了在平安夜和聖誕節吃中餐的習慣。
「我和我們的一些猶太顧客聊過,他們非常生氣,因為聖誕節我們不營業,」他說。「幸運的是,他們都把中餐推遲到25號之後的幾天。聖誕節過後的幾天,我們忙得不得了。」
今年他絕對不會做出在生意可能最紅火的兩天關門的事情了。隨著疫情到來,他的這間小店開始將業務主要轉向做外賣和配件——是的,作為曾經的時尚品牌主理人,方先生的餐館還賣比如中式飯碗、幹香菇和口罩這類周邊。他們設計出了多款「隔離特價套餐」。(對於二人、四人或更多人的聚會,每個套餐都包括主菜、配菜和瓶裝天然葡萄酒或清酒。兩人套餐55美元起。)他也正在為聖誕節期間的訂單激增做好準備。
方先生認為聖誕節時點中餐外賣的原因很簡單,他說:「沒有什麼比中國家常菜更能代表『家』的了。中餐應該是和家人一起吃的,外賣中餐更好吃。」
此外,他補充說,「中餐加熱了再吃滋味更濃,可能味道僅次於披薩,而且非常適合裝在外賣盒裡。」
按照傳統,猶太人喜歡在聖誕節全家吃一頓中餐,然後去看電影。但是聖誕節點中餐的已經不僅僅是北美的猶太人。
從谷歌趨勢來看,「中餐」的搜索量在聖誕節當天達到高峰。這一趨勢已經發生了至少十年。GrubHub表示,聖誕節期間中餐的受歡迎程度要比一年中其他時間高出152%。事實上,一年中人們點中餐最多的五天中,有三天是聖誕節、平安夜和元旦,緊隨其後的是「大麻日」(4月20日)和勞動節。正因為看到了這種趨勢,《紐約時報》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標題中寫道,「在聖誕節,沒有比中餐更美國的東西了。」
今年的聖誕假期,人們有了新冠這個理由,似乎更加可以放棄辛辛苦苦為一家老小準備豐盛的大餐。相反,吃一頓中餐或叫些外賣支持本地華人小企業,飯後打開幸運餅乾,看到紙條上寫著「明年將比你現在經歷的地獄般的一年更好」這樣的吉利話,也許是值得延續的傳統。
猶太人如何愛上中餐
每年的這個時候,一些猶太人的Facebook主頁上就會轉載這樣的手寫標語:「美國中餐館聯合會謹向猶太人民表示感謝。我們不完全了解你們的飲食習慣……但是我們很自豪和感激你們的上帝堅持讓你們在聖誕節吃我們的食物。」這個標語很可能是編造的,但是它背後的傳統呢?並非如此。
猶太人離開祖國後,對各種蒸的、炒的和濃油赤醬的食物都產生了喜愛之情。從19世紀中期到30年代,一波又一波來自東歐、德國和希臘的猶太移民開始在曼哈頓的下東區定居,這是一個遍地是砂石的廉價社區,到處都是公寓、碼頭和工廠,到處都是猶太教堂和猶太潔食(kosher)肉店。
但是,儘管猶太移民在下東區找到了自己的群體,「在世紀之交,猶太人受到了很多歧視,」《八種風味:美國烹飪不為人知的故事》(Eightflavor: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n Cuisine)一書的作者薩拉·洛曼(Sarah Lohman)說。「他們經常受到批評,不僅因為著裝不像美國人,說不好美國的語言,而且還因為沒有皈依『美國』宗教。」
圖註:世紀之交的紐約地圖。其中藍色為唐人街,橙色為下東區猶太人聚居區。
下東區蓬勃發展的猶太社區的隔壁,就是這座城市剛剛起步的唐人街。許多中國移民最初來美國是為了在橫貫大陸的鐵路上工作。1869年完工後,這些勞工在西部各州面臨暴力和歧視。他們來到紐約市尋找新的商機,一些人還開了餐館。和猶太人一樣,華人同樣面臨著咄咄逼人的歧視。
這兩個社群開始相互接受。中餐館老闆沒有歧視猶太顧客。約書亞·埃利·普勞特(Joshua Eli Plaut)在他的《猶太聖誕節》(A Kosher Christmas)一書中寫道:「作為非基督徒,華人並沒有意識到身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紐約人和猶太移民之間有任何區別;他們熱情接納所有顧客。」
猶太顧客也接受了中國食物。中餐館地理位置便利,價格便宜,但在他們眼裡也很文雅精緻。猶太人將外出就餐視為一種他們想要嘗試的美國習俗。歷史教授、《炒雜燴:美式中餐的故事》(Chop Suey, USA: The 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America)的作者陳勇寫道:「食客們被中餐吸引,因為在他們看來,中餐代表了美國的世界主義和中產階級的地位。」
1899年,《美國希伯來語雜誌》(American Hebrew Journal)批評猶太人在未遵守潔食標準的餐館吃飯,但這樣的批評顯然並未阻止猶太人繼續嘗試中餐。對他們來說,中餐是一種跟德系猶太人的食物既有些相似,又充滿著異國風情和新鮮刺激的美食。最重要的是,它不怎麼犯猶太潔食的忌。
兩種食物中有一些共同的線索,例如,都常常用大蒜和洋蔥調味。也有一些菜餚從外表或內核上有點相似,東歐和部分中餐喜歡酸甜口味和雞蛋為主的菜餚。中餐的餛飩能讓猶太人聯想到他們的kreplach(雞湯肉餡的三角形餛飩),各種或甜或鹹的煎餅,在猶太人的食物中也能找到類似的菜式,比如blintzes(奶酪薄卷餅)和latkes(土豆餅)。
歷史學家和美食作家拉臘·拉賓諾維奇(Lara Rabinovitch)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跟其他國家的烹飪習俗不同,中餐通常不含乳製品,所以猶太食客不用擔心把肉和牛奶混合在一起,因此不會犯了猶太潔食的大忌。
但就算犯了忌諱也沒什麼。多倫多大廚兼餐館老闆安東尼·羅斯(Anthony Rose)說,對許多北美猶太裔家庭來說,中餐館是少數可以放鬆飲食規定的地方之一。
他回憶說:「我們在猶太家庭長大,但一旦你在一家中餐館吃飯,一切都被扔出窗外。突然之間,你開始吃燒烤豬肉片、豬肉炒飯……突然之間,好像沒有什麼規則了。」
而且非猶太食材,比如豬肉或貝類在中式烹飪中經常被偽裝起來——比如切碎浸在醬汁中,或者藏在餃子裡。羅斯說,「這就像有些素食者喝雞湯一樣。只要你對猶太教稍微有點放鬆,你就不會注意到你的炒飯裡的豬肉,假裝它是雞肉或者牛肉。」
在聖誕節相互取暖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美國東海岸城市中餐館的數量在20世紀初猛增。在紐約和費城的中餐館裡,猶太人很快就佔到了白人顧客的60%。當紐約下東區的猶太人搬到不同的社區和郊區時,中餐館也跟著搬了過來。到1936年,在紐約的猶太人聚居區至少有18家中國茶園和炒雜燴餐館。中餐館實際上已經成為猶太人社區的社交俱樂部。無論是聖誕節還是一個普通的周日晚上,每個人都帶著食物和八卦心滿意足地離開。
聖誕節尤其如此。春卷、酸辣湯、炒飯和橙香牛肉——對於加拿大和美國的許多猶太家庭來說,這些是他們會在聖誕節那天與朋友和家人分享的一些經典中餐。
北美的猶太家庭在12月25日這天出去吃中餐是一項由來已久的傳統。這個習俗現在已經非常出名,甚至在2010年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埃琳娜·卡根(Elena Kagan)的提名聽證會上,在被問及她聖誕節會在哪裡度過時,她回答說,「你知道,跟所有猶太人一樣,我很可能是在一家中餐館裡。」
點擊播放 GIF 0.0M
李競是《幸運餅乾編年史:中國美食世界歷險記》(The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 Adventures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Food)的作者,她說,不像義大利餐館,中國餐館在星期天和基督教節日都營業。他們也缺乏宗教形象,這可能使他們顯得更歡迎猶太人。這意味著在聖誕節假期無事可做、又不想自己做飯的猶太家庭會去唯一還開著的中餐館。美國的兩個少數族裔就這樣互相依靠,在聖誕節共度一個不是那麼傳統的節日。
1922年12月在紐約意第緒語報紙《猶太前鋒報》上刊登的一則廣告說明了這一社會現象。「和我們一起吃飯,一起跳舞吧,你一定會有回家的感覺,」桔園餐館(Tangerine Gardens)的廣告這樣寫道。這是一家在當時規模很大的中餐館,擁有一個巨大的舞池,宴會廳能容納多達600位客人。
1935年,《紐約時報》上提到,在聖誕節那天,一位名叫Eng Shee Chuck的中餐館老闆與親戚們做了80份炒麵,準備了玩具,去新澤西的一個猶太孤兒院探望那裡的孩子們。
一代又一代猶太人將這個習俗保留了下來,在你最喜歡的中餐館遇到其他猶太家庭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拉賓諾維奇說,她記得在聖誕節那天,她總能在她最喜歡的中餐館裡看到熟悉的面孔,「到處都是人,每個人都認識彼此,我們不過聖誕節,但餐館裡仍然洋溢著一種派對的氣氛,就像是參加了一場猶太人的婚禮。」
理財記者林賽·戈德沃特(Lindsay Goldwert)對猶太聖誕節有著美好的回憶。戈德沃特在紐約長島北岸的一個小村莊羅斯林長大,每逢平安夜和聖誕節,每個猶太家庭都會湧進本地的中餐館。
每年12月,戈德沃特一家都會去「湖南味道」(Hunan Taste)大吃一頓。他們的首選?檸檬雞、蝦餃、蔬菜撈麵和橙香牛肉。之後,他們會去看電影。(今年,對她和其他許多人來說,Netflix已經足夠了。)
戈德沃特告訴《赫芬頓郵報》:「在我家鄉,你基本是不可能在平安夜排到餐館的座位。我父母一年到頭都對當地餐館的老闆特別好,所以我們在這天還能訂到餐。」
這位記者說,今年她將多點幾份美味的炒麵和餃子,以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來支持附近的餐館。
今年的這個聖誕節尤其意義非凡
儘管美國所有餐館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但中餐館受到的衝擊尤其嚴重。
根據數據訂閱服務公司Womply的數據,亞裔美國人餐館的關門率遠遠高於非亞裔餐館。與其他亞洲餐館相比,又以中餐館的關門率最高,一度高達61%。
一些人認為,銷量下降至少部分是由於在疫情爆發後,消費者對亞裔抱有偏見。
曼哈頓886臺灣餐廳的老闆史官(Eric Sze)今年7月接受《赫芬頓郵報》採訪時談到,由於顧客普遍不吃亞洲食物,他的生意受到了影響。「到了3月份,紐約市還沒有下令封鎖,但我們的業務已經下降了80%,」他說。「3月份時義大利的病例比中國多,但所有義大利餐廳仍然爆滿。我認為這當中絕對有仇外的因素。」
隨著人們越來越依賴外賣,許多中餐館又漸漸緩了過來。傑弗裡·約斯科維茨(Jeffrey Yoskowitz)是布魯克林Gefilteria餐館的老闆之一,這家店主要做東歐猶太菜式。他認為,今年甚至沒有必要向非猶太人推銷在聖誕節點中餐外賣的做法——因為美國人已經習慣了在節假日期間吃中餐。
這一點在每年的谷歌趨勢數據中都可以看到:從2004年,也就是數據可查的第一年起,每一年都是在聖誕節期間,美國人搜索「中國菜」的人數激增。
根據外賣網站GrubHub的統計,聖誕節叫外賣的五種最受歡迎的食物中,有三種是中餐,包括蔬菜炒麵、木須雞肉和春卷。現在,每個人都能分享到猶太人聖誕節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