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難的改革,平安的壽險改革也是如此。
8月27日晚,中國平安(02318)公布了2020年中期報告,總體符合各方預期。具體看,銀行及金融科技板塊保持較好增長態勢,保險板塊承壓,特別是壽險業務受多方因素影響較大。壽險業務是中國平安的核心以及利潤主要來源,但2020年以來,平安壽險業務保費增速放緩,前7個月保費收入累計同比為-5.07%。
要實現長期價值的最大化,在必要時需要捨棄短期利潤。客觀的說,平安壽險業務增速下滑,主要是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線下代理人無法正常開展業務,導致產品銷售不利;同時居民部門收入受限,消費支出下降明顯,保險產品購買意願增強但購買力不足。然而,這些外部因素卻疊加在從去年四季度啟動的壽險改革的進程中,加大了改革的陣痛。
如何看待平安目前壽險改革的進展呢?
「儘管改革的難度前所未有,改革的深度行業罕見,我們依然充滿信心」,馬明哲在2020年中期業績報告中這樣寫道。
這時,就更需要明確壽險改革的初心。
在中期報告中,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特意對壽險改革進行了專門闡述,在他看來,改革首先要明確問題出在哪裡。對照「從客戶需求出發」和「專業讓生活更簡單」的初心,平安自省、自查出四大改革方向:一是隊伍,銷售隊伍素質良莠不齊,基礎管理和培訓效果有待提升;二是產品,需要持續完善「產品+服務」體系,運用「產品+科技」充分賦能銷售與運營;三是管理,需要提升長期規劃的前瞻性和精耕細作的耐力;四是文化,務要銘記初心,永葆品質為上、勇攀高峰、危機意識及擁抱科技的文化。
馬明哲希望,平安的壽險業務既要保持日常經營、改革轉型兩不誤,又要徹底解決根源性、深層次的問題,打造長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平臺,為客戶和社會提供更安心穩健的保險保障,為中國乃至全球壽險業貢獻平安智慧,最終迎來改革轉型的全面勝利。
此刻,平安的壽險業務,正處於「深蹲起跳」的引爆點。
三位一體的壽險改革
從平安集團以往的財報來看,壽險業務是其最主要的淨利潤來源,其收入是百分之百計入到集團營收和利潤表之中的。不同於銀行和證券業務,雖然同屬一個集團,但需要依不同的控股比例並表。所以看平安未來基本面的好壞,主看壽險業務的未來成長能力。
作為中國最早的壽險業務的拓荒者之一,早在1992年夏天,馬明哲就產生了「不惜成本地刺激個人壽險發展」的決心。那時,馬明哲手頭的一份《媒體》寫著一個事實:「部分發達國家如英國、瑞士、日本、美國的壽險保費收入已遠超其他險種保費收入的總和」。1994年7月31日晚,平安售出了第一張人身保險個人保單。
在最先看到了壽險的重要性之後,平安集團的壽險業務迎來了迅速發展的契機,並建立了行業最強的壽險代理人銷售隊伍。此後的數十年,平安的壽險業務一直引領著行業發展。
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後,傳統保險企業和網際網路保險玩家都在加大改革力度,或是逆勢持續人海戰術、拉動增長,或是堅持高產能路線、優化業績,亦或是利用網際網路和科技優勢、創新模式。
這時,平安的壽險改革要怎麼進行?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平安集團決定推進壽險改革,平安的這次壽險改革從 2018 年開始萌芽,產品及渠道調整逐步開展,2019 年 11 月啟動全面深入的改革。
具體來說,平安的壽險改革從產品、渠道、數位化運營三方面入手:一是從客戶出發,改革產品;二是科技賦能代理人,打造三「高」隊伍,改革渠道;三是,構建「數字壽險」,實施全面數據化經營。
先來看產品,對於任何企業來說,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都是其核心價值。以保費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保險行業發展已經實現了「從0到1」,正跨入「從1到N」的階段。但在更好滿足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需求方面,卻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使得公司意識到,必須擺脫過去「一個產品打天下」的情況。
在這方面,場景豐富的平安有比較大的後發優勢。在平安集團綜合金融體系支撐下,平安人壽正從「保險」向「保險+」銜枚疾進,「一個客戶、多個產品,一個帳戶、一站式服務」態勢日益凸顯。通過推出「金管家」APP,集成中國平安各項金融服務,並打造保險圈、育兒圈、健康圈、理財圈等7大社群,為客戶提供更多金融及生活服務選擇,實現了從滿足金融需求到滿足「金融+生活+社交」需求的轉變。
再來說渠道,平安人壽2019年逐步推進渠道改革,在代理人、銀保和電網銷三方全面發力,開展全面數位化轉型的探索。改革過程中,平安人壽代理人開始呈現總量減少、質量提升的態勢,2019年,平安人壽代理人減少17.2%,2020年一季度較年初又減少3.0%,但平安人壽人均NBV保持正增長,成為驅動NBV內涵式增長的主要因素。
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2020年8月17日,平安人壽代理人渠道變革又邁出了關鍵一步,平安人壽發布了最新修訂的「基本法」,即《個險壽險業務人員基本管理辦法》,成為代理人渠道變革的最新舉措,力圖更大發揮代理人團隊的價值。
圖:平安「基本法」主要內容
最後說數據與科技。在當下背景下,無論是產品矩陣還是渠道變革,均需要金融科技的配合與賦能。馬明哲曾說:「數據化經營的本質,是為了實現先知、先決、先行。未來任何競爭的成敗都取決於數據化的能力,平安的目標就是『全面數據化經營』」。
正是在「全面數據化經營」理念的支持下,中國平安不斷加大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中,科技實力最強的機構之一。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個人客戶數達2.10億,較年初增長4.6%;上半年新增客戶1,809萬,其中35.4%來自集團五大生態圈的網際網路用戶;客均合同數2.69個,較年初增長1.9%。
科技賦能之下,平安壽險渠道的技術化和數據經營化持續推進,從量到質的轉變正在發生。特別是在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平安壽險藉助「金管家」APP、「口袋 E」APP 等線上平臺,支持代理人線上經營;通過智慧客服、「閃賠」等核心應用,為客戶帶來全天候、極致的保單、理賠、續期服務,2020年一季度,平安壽險完成 68 萬件賠付,最快賠付耗時僅 1 分鐘,其中責任賠付187件,最快賠付耗時僅3分鐘。科技的力量展現無遺。
綜合金融優勢:可複製不可復刻
在平安的壽險改革過程中,綜合金融的優勢給了平安壽險改革底氣,使得改革能夠穩健推行,這也是其在行業中最不可復刻的關鍵核心。
提到壽險改革時,馬明哲曾表示,平安有克服困難的4個有利條件:第一,平安擁有超過25年、在市場上經驗最豐富的管理團隊;第二,平安擁有市場素質優良的代理人隊伍;第三,平安有強大的綜合金融產品體系,支持業務員增加收入、開拓視野,有更廣闊的職涯規劃;第四,平安有強大的科技能力支持,包括智能招聘、線上培訓、數字營銷、數據驅動、活動管理、智能客服等,已經在壽險業務中取得了效果。
如果單從渠道、產品、科技來觀察,平安的壽險變革雖深刻,但並非無法超越。不過從更深層次看,平安壽險的變革是中國平安公司治理、公司文化以及公司戰略的外在表現,其改革措施可複製但不可復刻,這也是中國平安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當下我國金融系統中,同時擁有保險+銀行牌照的綜合性金融集團不在少數,但中國平安綜合金融優勢短期內無法超越,綜合金融的優勢給了平安壽險改革底氣,使得改革能夠穩健推行,這也是其在行業中最不可復刻的關鍵核心。
圖:中國平安業務構成(中國平安年報)
與其他綜合性金融集團不同的是,中國平安明確將 「金融+科技」定義為核心主業,並持續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增強「金融+生態」賦能的水平與成效,構建 「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通過「一個客戶、多種產品、一站式服務」的綜合金融經營模式,推動 「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致力於成為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
除了理念先進和執行力強之外,在發揮金融綜合優勢的過程中,為何中國平安能夠脫穎而出?這與中國平安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走過的從「壽險」到「壽險+銀行」再到「壽險+銀行+資管」的歷程,以及在此歷程中堅持不懈強化科技賦能,是其他同業短期內無法復刻的成功經驗。
通過壽險業務,中國平安建立並打造了一隻具有競爭優勢的代理人團隊,代理人團隊成為中國平安後續發揮綜合金融優勢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時中國平安的銀行、資管等業務為代理人在保險業務之外向客戶提供了更多選擇,提升了客戶粘性,並形成正向反饋。在此過程中,金融科技手段又發揮了助推、加速作用。特別是中國平安的金融板塊均在集團一體領導之下,內部協同性更好。這種順勢而為看似簡單,但實質是中國平安綜合金融優勢的核心所在,通俗來講,有強大代理人團隊的保險公司沒有像中國平安如此有綜合金融優勢,有綜合金融優勢的往往缺少平安這樣強大有戰鬥力的代理人團隊。
總之,集團綜合金融優勢,不僅是壽險改革得以持續堅決推進的安全墊,也是構建「壽險+」產品體系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更是將平安與其他也在進行壽險改革的保險公司區別出來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