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商業化「進入」關鍵期,如何找準方向與市場?

2020-12-26 騰訊網

自動駕駛給汽車產業帶來了巨變,新技術帶來的不僅是新的產品與功能,更是全新的商業形態與產業生態。

一方面,主機廠紛紛向未來的科技出行公司轉型。部分已經搶先完成從L1 到L3級迭代;部分有實力的車企已經跨越式進入L4級別自動駕駛領域,在時下車路協同的風口中,實現自動駕駛示範運營,或布局未來出行領域。

畢竟對主機廠來說,面向C端的私家車與面向B端的出行服務均是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路徑。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商業化進入了量產關鍵年。RoboTaxi,無人駕駛小巴,無人駕駛重卡、車路協同、車聯網的快速發展……終端場景拉動了技術與產品的快速落地,越來越多的賽道誕生了巨大的商機和挑戰。

隨著技術、成本、商業模式的融合推進,市場成熟度將逐步提升,自動駕駛產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接下來是有關技術、規模、商業模式、資源、量產等全方位的競爭。

對主機廠、初創公司、Tier 1等供應商來說,未來三年將是賽跑與佔位的關鍵期。

面對2020年的行業巨變,2020年度(第四屆)高工智能汽車年會閉幕式上,各大主機廠、國內外Tier1以及自動駕駛初創公司代表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對自動駕駛商業化之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自動駕駛路線怎麼走?

自動駕駛賦能未來汽車,除了汽車實現智能網聯化,還有未來的智慧出行。

對主機廠來說,自動駕駛有兩條路線:一個是漸進式遵循市場規律從L1、L2、L3進行迭代,這主要是面向C端的私家車市場;另一條線就是跨越式直接進入L3+或L4,這在今年全國各地進行的自動駕駛測試與示範運營項目中可以窺見。

東風汽車技術中心智能網聯部部長邊寧透露,東風在自動駕駛技術路線分為兩條線,在面向C端的乘用車主要專注於L3-高速公路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目前其已經測試完在公共道路上一百萬公裡,本月底將開始大規模量產。

而在L3+和L4級別的高級自動駕駛方面,東風也進行了重點布局。

今年8月,東風發布了自動駕駛領航項目,將在武漢開發區建立全國範圍最大,車輛最多,場景最豐富的自動駕駛研發示範運行車隊,探索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模式。

其實不僅是東風,國內的各大車企集團大部分都瞄準了未來的智慧科技出行領域,或跨入出行平臺,或參與到自動駕駛車輛示範運營項目。

邊寧認為,現階段自動駕駛實現L3+和L4,不可能單靠一方來推動。自動駕駛涉及到民生安全,無論在任何場景下,只要涉及到開放道路,政府與政策的角色必不可少,而除了主機廠,科技公司等等在內的角色均不可或缺。

長城汽車數位化中心副主任蔡德暄則從終端用戶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認為汽車已經走入了用戶時代,未來的產品就是以用戶為中心。

在他看來,用戶體驗、使用場景決定了功能實現的價值,通俗的說就是誰在什麼場合,用了什麼功能,解決了什麼問題,期待什麼樣的感受,讓他產生什麼樣的體驗。然後再回到具體的應用場景,通過技術來達到功能的實現。

法雷奧中國區首席技術官顧劍民博士則認為,進入一個新市場的最好方法是從小做起,即從簡單、低成本的自動駕駛技術入手,用足以吸引付費客戶的最簡產品,再逐步推向市場。

例如現階段可以從自動和代客泊車開始、低速自動駕駛開始,又或者從無人配送這類特定場景和特定功能開始等等。

追勢科技首席營銷官田鈞認為,自動駕駛需要適配的場景是各種各樣的,直接影響到客戶或者用戶的最終的體驗。單車智能可在特定場景下能夠很好的實現代客泊車的功能,真正量產級L4的低速自動駕駛一定需要車場雲結合。

小鵬汽車副總裁紀宇則表示,主機廠要真正的走向智能汽車,需要在硬體、軟體、作業系統、應用軟體以及在車端、語音端有一整套新的系統和的技術架構,並不只是做一個生硬的結合。

吉利汽車研究院智能電子軟體中心副主任付朝暉則從軟體的角度表達了對汽車智能網聯化的思考。他表示軟體將定義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生態,這要求整車廠需要在以下維度建立能力:軟體開發能力,系統測試和驗證能力和系統集成的能力。

智能網聯汽車要求在產品定義階段,整車廠必須整合戰略合作夥伴,系統軟體服務商來共同開發。

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現階段的自動駕駛的難點在於真正的商業化落地。2020年的形勢來看,部分細分領域場景的路徑開始顯露,但依舊阻礙重重。

現階段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探索成為了重要課題,這其中,場景成為了核心要素之一。

RoboTaxi應該是今年最熱門的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場景之一。從最初的路測到面向消費者試運營,RoboTaxi的商業化依舊面臨著高成本、法規不允許等等諸多待解的難題。

元戎啟行副總裁劉念邱表示,B端企業不能單打獨鬥,一定是產業鏈、生態鏈的合作,實現共贏。

元戎啟行通過與大型出行平臺、車企合作共建車隊實現自動駕駛產品快速落地,核心產品模塊化真正深入到可更快商業化落地的場景中,獲得海量用戶、道路大數據支持,結合出行平臺成熟運營服務經驗與資源,可以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無人駕駛小巴RoboBus同樣也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較為熱門的場景之一,區別於RoboTaxi,這類場景屬於微循環運營場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逐步在國內多個城市投入到實際示範運營。

輕舟智航合伙人郝景山指出,該場景擁有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幾大基本要素,首先中低速場景,路線固定,自動駕駛的安全可靠性易實現且處於可控範圍;

二是可結合V2X實現紅綠燈優先和預警,安全性多重保障;三是多人出行,具有社會效益,可獲得優先路權;四是用戶與客戶分離,能夠快速實現商業化的閉環。

更重要的是RoboBus在終端具備市場需求,包括可解決城市出行的「最後三公裡」難題,滿足接駁地鐵及火車站點的接駁剛需、填補社區和街巷的公交空白等等。

在中國特色的自動駕駛實現路徑中,車路協同是重要一環,V2X從初級的網聯輔助信息的交互到後期的協同決策控制,智慧的路與V2X技術的應用,將能大大降低單車智能的難度與成本。

均聯智行前瞻研發總監顏卿指出,自動駕駛單車智能在感知與決策層面還面臨不足,如果V2X參與自動駕駛,實現車-路-雲的信息共享交互與協同調度,解決的不僅是單車L4級別自動駕駛,還有L5級別整個交通狀態預測及信息發布,遠程車輛控制及接管(含編隊),全局感知及定製化分享,增值類信息服務等等。

自動駕駛商業化如果向上看,軟硬體系統、核心傳感器、包括最上遊的晶片等等的技術實現,都是決定自動駕駛之路暢通與否的關鍵一環。

從整個的技術發展,未來自動駕駛時代,電子電器的架構的升級是最重要的創新的方向。晶片是最上遊的核心,推動整個電子架構發展的一個足夠性能和功能的基礎。

黑芝麻智能科技CMO楊宇欣表示,未來汽車由軟體定義,並且向中央計算平臺集中演化,首先硬體需要充分的冗餘,另外整車還需要大算力計算平臺。他認為,國產晶片也需要繼續突圍,抓住核心晶片,我國自動駕駛領域就會領先。

新基建的風潮下,5G時代的到來,車聯網應用升級,單車智能技術迭代,自動駕駛各個場景的商業化落地逐步推進,都預示著自動駕駛行業正在邁入全新的發展期。

相關焦點

  • 「帶路者」百度阿波羅:如何將AI商業化,以自動駕駛為例
    AI需要新的需求、新的商業化模式、新的市場廣度(當前太空漫遊的體量實在太小),也需要更多資本在看得到退出希望的情況下去奮勇下注,但AI最需要的,是耐心。AI商業化需要極大的耐心。從本質上講,AI商業化變現有兩個路徑。1.
  • 自動駕駛技術向前商業化還有多遠?
    自動駕駛產業鏈企業動作頻頻:百度阿波羅繼與南京達成智能交通戰略合作協議後,又與成都籤約,開展在自動駕駛計程車、車路協同等方面的落地應用合作;亞馬遜宣布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公司Zoox,推進其物流無人化發展戰略;滴滴出行在上海上線「未來出行」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再次加速
  • Samtrade德興匯平臺官網:自動駕駛商業化靠近
    在陶吉看來,雖然當前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已經進入試運營階段,但距離商業化仍有很長距離,有不少問題需要去解決。而在自動駕駛計程車投入市場進行運營的過程中,自動駕駛商業化的一些問題也會浮出水面。  此外,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 豐田領投小馬智行、博世注資馭勢科技 中國自動駕駛商業化再提速
    2月24日,發改委等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以下簡稱「《戰略》」),為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落地指明了方向。隨後,業界關於利好中國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馭勢科技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戰略投資方在資金方面的支持,也基於對馭勢科技商業方面落地能力的認可,投資方在商業市場方面也會給予支持。
  • 競速商業落地 自動駕駛賽程進入下半場
    自動駕駛競賽進入下半場,推進商業化應用成為各企業發力的重點。根據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自動駕駛算法想要達到人類駕駛員水平至少需要累計177億公裡的駕駛數據來完善算法。
  • 自動駕駛商業化誰先破局:科技公司?傳統車企?
    為了能如期達到上述目標,傳統汽車廠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已開始聯手布局無人駕駛;網際網路公司,特別是新創公司在整車解決方案、傳感設備、地圖等方面也在積極試水。在此背景下,科技公司與傳統車企,誰將率先破局自動駕駛商業化,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商業化將始於計程車?「智能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是一場革命。」
  • 萬物互聯,百度AI已經衝在前面,自動駕駛商業化還會遠嗎?
    百度AI的商業化加速,小度音響、車聯網可以說是「前菜」,真正的重頭戲是什麼?當然是自動駕駛的商業化。今年第二季度,百度自動駕駛又有大動作。一是,佔地面積13500平方米的 Apollo Park 在北京建造完成,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應用測試基地;二是,北京、長沙和滄州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正在更廣的路網、更複雜的路況擴大測試運營。
  • 小馬智行進入自動駕駛下半場:規模化和無人化是門檻
    國內自動駕駛在2016年得到空前關注,人才、資本等迅速進入,但如AI一樣,市場對自動駕駛也有些過於樂觀,高昂投入、事故頻發和商業化能力令其遭到不少質疑。自動駕駛企業被稱為「燒錢機器」,但從傳統車企的不重視到加速布局,再到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紛紛入場,造車新勢力崛起,以及初創企業興起,無不顯示出自動駕駛的市場吸引力。不過,雖然自動駕駛有多方勢力參與,但樓天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當下行業還沒有達到競爭的狀態,市場沒有完整出現,真正的價值還沒有形成。
  • 自動駕駛機器人如何駕駛?
    圖4   東南大學DNC-2駕駛機器人針對當前自動駕駛機器人的發展現狀,國外還存在很大的技術壟斷,且價格較為昂貴,動輒上百萬的成本仍很難實現商業化,而國內在自動駕駛機器人方面的研發機構並不多,大多趨向於開發無人駕駛作業系統
  • 激蕩十年,自動駕駛迎來時代追逐戰
    這兩年的直播/短視頻浪潮、人工智慧/5G浪潮、在線教育浪潮等等,將一個又一個初創公司推入資本市場,進入了社會大眾視野。復星銳正正式推出「投資In-Depth」系列選題策劃,聚焦藍冰賽道,探索投資風向。本期將聚焦解密中國速度下的「自動駕駛」,深度剖析這個由傳統車廠、科技巨頭、資本力量聯手構造的新溢出市場。
  • 搶跑RoboTaxi賽道,自動駕駛公司「求快」還是「求穩」?
    在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路徑中,需要打通自動駕駛技術、自動駕駛車輛、車隊和應用場景(運營)多個環節。進入市場的參與方包括科技巨頭、出行平臺、車企,而自動駕駛初創公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方。 除了個別有實力的巨頭,合作依舊是最常見的一種商業推進模式。
  • 智加科技新融資1億美元,與圖森未來搶重卡自動駕駛第一股!
    重卡自動駕駛領域,與乘用車自動駕駛領域一樣,持續得到了資本的支持,並且比乘用車更快的進入了IPO的爭奪戰,搶先在登陸二級市場,如同當年蔚來去搶中國造車新勢力第一股一樣,上市公司的屬性,也為公司在後續融資提供多種渠道。
  • 「自動駕駛」如何發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互融協同成為鼓勵方向
    來源:人民網-IT頻道在長沙試運行的自動駕駛車隊(人民網 趙超 攝)2020年對於自動駕駛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自動駕駛計程車在多個城市試運營,無人配送車開始落地……雖然離大規模普及還很遙遠,但自動駕駛已經從概念照進現實。
  • 英國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緊鑼密鼓 政企合作力促製造智能化發展
    英國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緊鑼密鼓 政企合作力促製造智能化發展 2021-01-11 03:58:3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卞立群 責任編輯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自動駕駛|雷射雷達|luminar|...
    隨著特斯拉FSD的測試版發布,是個大的突破性進展,自動駕駛離實際使用越來越近了。2021年應當是自動駕駛進入大眾生活的元年。汽車制動駕駛離不開雷射雷達,雖然Musk說不用雷射雷達,那是因為雷射雷達貴,如果雷射雷達能夠達到1000美元或是500美元,我相信會Musk也會用雷射雷達的。除了Musk之外,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的自動駕駛都在測試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亞馬遜首款無人駕駛車Zoox robotaxi完成研發
    打開APP 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亞馬遜首款無人駕駛車Zoox robotaxi完成研發 新戰略機器人 發表於 2020-12-25 09:15:44
  • 谷歌自動駕駛終於搶先開啟了商業化,但是……
    谷歌在AI技術的加持下率先宣布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但在這項技術的普及上,它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 圖森未來聯手採埃孚 推動無人駕駛卡車商業化
    來源:一財網3月27日,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圖森未來宣布與汽車供應商採埃孚(ZF)合作研發量產無人駕駛卡車,並推動其商業化落地。這項合作將於4月開始,涵蓋中國、北美和歐洲等市場。「通過採埃孚系統解決方案與圖森未來無人駕駛技術的結合,將建立起首個可商業化的無人駕駛卡車平臺。」採埃孚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表示。採埃孚公司總部位於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腓特烈港,在27個國家有123個產地。圖森未來成立於2015年,擁有中國首張無人駕駛重卡測試牌照和美國加州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 【AI峰會】 圖森未來科技陳默: 關於自動駕駛的五點思考
    會上,圖森未來科技陳默提出關於自動駕駛的五點思考。一、為什麼自動駕駛市場巨大:全球友專職司機2億多人,汽車駕駛人12億人以上。二、為什麼自動駕駛是增量市場:L4級別的自動駕駛出現後,必然會出現對駕駛行為運營和管理的客貨運出行服務商。
  • 自動駕駛2020:失落、破冰以及「奇點時刻」
    在此前的Mate 40的發布會上,華為就推出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HI」,宣布將智能汽車、自動駕駛等作為突圍方向之一。巨頭入場的同時,資本也在爭搶自動駕駛下半場的入場券。據「探客Tanker」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多家自動駕駛企業獲得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