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是可以改變的。那我們就要盡力讓事情往好的方面改變。國家治理亦是如此。清政府統治時期,國土面積被外來侵略者瓜分了出去。清政府當時面對侵略者,戰略上是有取有舍的。
對於新疆這片疆土,清政府沒有繼續妥協下去,而是奮起反抗,派出了實力派將領左宗棠率領大軍與沙俄進行對抗。當時外東北區域也被沙俄霸佔著,那清朝政府為何甘願放棄外東北區域,死活都要奪回新疆呢?新疆和外東北區域都是地廣人稀的不長毛之地,但是新疆有著其特殊性。
事關塞防戰略
新疆是加強塞防戰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中國國防體系建設來看,中國國防建設應是一個整體,加強海防建設與加強塞防建設其實互為表裡,相互間有著影響關係,兩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是片面強調海防的重要性而忽視塞防的重要性,只會導致「扶了東邊,西邊要倒」。因此,海防與塞防建設應當並舉進行。但當時清朝政府中存在著不同聲音。另一種聲音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李鴻章認為,加強邊防建設,應著重海防建設,放棄邊遠的新疆。
就加強塞防建設來看,以左宗棠為代表的人物,認為保住新疆領土勢在必行。新疆穩定是事關邊防建設的大事。縱觀歷史,就知道新疆的地位不凡。新疆在歷朝歷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新疆本身來看,是一片荒蕪,地上不長莊稼,一片戈壁灘模樣。
歷朝歷代都拿新疆作防範內陸之用。早在漢朝,新疆就建立了西域都護府,唐朝也延續了漢朝的做法,後來的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視新疆的穩定。
清朝,將京師搬遷至了燕地,但仍時刻會受到外來侵略者的欺凌,都是用新疆作為「擋箭牌」的。所以說,新疆失守了,國家將不穩定的,新疆肯定要列入加強邊塞建設的布局當中,而且是要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新疆不穩,國將不穩
其一,新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是國家西北方面的屏障。從戰略角度上看,其地位十分重要 。如果新疆一旦被放棄,緊接著會有更多的領土在風雨中飄零,大概率可能保不住。左宗棠在分析新疆形勢中,曾談到:新疆在,則蒙古在;蒙古在,則京城局勢穩定。
可見新疆猶如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這一塊倒了話,京城之地也處於危難之地。新疆的戰略地位不一般。
左宗棠還說到:新疆與西北各省,與中國是一個整體。新疆丟失的話,猶如人的手腳丟失,這樣這個人不可能很好地活下去。所以說,新疆的得失問題,已不再是其得失的問題,是關乎整個中國的領土,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西北區域如果完整的話,侵略者、搞事者則沒有空隙可鑽。如果新疆不穩固,會引起蒙古各部恐慌,土匪這類也會躁動不已,乘機搞事,這樣國內形勢也會造成無安寧之日的局面。
可見新疆不但是沙俄眼中的肥肉,也是國內反動勢力緊盯之地,必須要牢牢掌握在清朝政府手中,否則很容易引起大亂。
其二,新疆的區域面積大,一旦丟失,中國版圖急劇縮減。新疆的疆域面積要達到1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樣的面積都要比一些國家的整體國土面積都要大了。丟掉新疆,猶如丟掉一個小國家。
其三,新疆不保,民心要不穩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讓清朝政府把40萬平方公裡的沃土拱手送人,當時國內已經是譁然一片。如果新疆這一大片面積再被割讓出去,想必清政府的統治會再也統治不下去了,民眾會對這麼一個無能政府失望透頂。
沙俄的野心不會止步於新疆
沙俄的侵略野心遠遠不止新疆這塊領地這麼簡單,沙俄盯著新疆的同時,眼睛已經放在西北區域了。而且當時的形勢是,沙俄對西北區域的侵略威脅變得日益嚴重了。
如果再不加強塞防建設來抗衡沙俄的話,形勢只會是岌岌可危。與沙俄就新疆問題進行對決已經刻不容緩之事,更是箭在弦上的事了。
翻閱大臣王文韶在同治13年11月11日寫得奏摺可以得知,當時形勢緊急。奏摺中這樣寫道:俄人侵擾我伊犁,來勢洶洶。此時,我軍如果退一步的話,俄軍就會乘機進一步。我軍援兵晚一步支援,俄軍就會乘勢進攻。形勢已經相當緊急了。
當時,左宗棠早在同治10年就看穿了沙俄的野心,他指出,沙俄垂涎我國的西陲邊地已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他一再呼籲,如果新疆丟失,則沒有要塞可守。西部區域如果繼續孱弱下去,最終會被沙俄吞併。
收復新疆有著宣戰的意圖
收復新疆可以抵禦沙俄侵略。沙俄對於中國領土的蠶食是越來越嚴重。晚清時期沙俄看著中國內部混亂,乘機來「撿漏」。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清朝政府統治下的國家已經千瘡百孔,太平天國起義讓晚清政府疲於應付。
沙俄這批外來狼,野心不小,好似永遠餵不飽的惡狼,對於清朝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領土覬覦完一處,又想佔領另一地。清政府在其威逼利誘之下,被迫籤訂了《璦琿條約》。
沙俄看到清政府是個軟柿子可以隨意粘,直接出兵強佔了邊境的大量領土,又厚臉皮地想出「調停有功」的藉口,讓清政府訂立了《勘分西北界約記》。清政府在和沙俄籤訂的各種各樣條約中,百萬計數的土地就一下子變更了產權人,直接轉為了沙俄的財產。
沙俄並未就此收手,反而越演越烈。1871年,沙俄故伎重演,想要憑藉再次出兵伊犁,企圖達到侵佔新疆的目的。如果這次讓沙俄得逞的話,沙俄肯定會繼續侵吞中國其他區域的。這是貪婪的本性決定的,既然中國的土地這麼容易得到,怎麼能錯過。
清政府也意識到,一味地妥協、退讓,並不會給自己帶來好日子,反而會招來更大的禍害。如果這次和沙俄硬碰硬,實實在在地幹上一架,說不定能讓沙俄看到中國不是好欺負的,給沙俄一大震懾,也讓沙俄收收心,不再如此猖狂下去。
愛國偉人的力挺
收復新疆的決定做出,當時是有著曲折的故事的。清政府內部,對於收復新疆這件事存在著不同的聲音。有話語權的李鴻章並不同意這樣做,是左宗棠極力推動下,最終才得以敲定的。
左宗棠在爭取保住新疆這件事上,除了曉之以理,與李鴻章在政見上針鋒相對外,左宗棠的決心是一點都不含糊的,他直接在慈禧面前拿出了命做抵押。
在左宗棠的力挺下,清政府才下定決心收復新疆。但當時給左宗棠的實在支持實在太少了,打仗必要的經費都不能予以保障。左宗棠想盡辦法,自籌軍餉、自建隊伍。
鎮壓叛軍的需要
新疆一直是清政府的「痛」,新疆內部的民族成分十分複雜,而且各民族都不安分,叛亂程度很高。
最為令清政府頭疼的一支是阿古柏。阿古柏在混亂當中,侵佔了新疆南部,並順勢建立了反動政權。阿古柏為了站穩腳跟,想將「新疆」作為獨立國,還與英國勾結,謀求英國的支持。這讓清政府大為光火。
清政府要決定收復新疆,與鎮壓阿古柏率領的叛軍有著很大的關係。這樣做可以讓清朝政府挽回面子。
所以說,清政府收復新疆主要重點還在於鎮壓叛軍,徹底粉碎沙俄的侵略野心並不是主要的。從當時左宗棠收復新疆後,伊犁仍然在沙俄手中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當時的實力有限,只能保住新疆,這確實是沒有辦法的事。
外東北地廣人稀,而且天高皇帝遠,當時的國力、軍事實力實在難以支撐清政府管理好這片區域。在利弊權衡之下,清政府只能對其放任為之。
清政府玩命似的要收復新疆,和新疆的戰略地位有關。新疆是一片事關全局之地,失去後會引起後續一系列的不良結果,領土只會陷入一丟再丟的窘境。
當時,也正是清政府中有著左宗棠這樣傑出的政治家,他能站在清帝國生死存亡的高度,分析新疆地緣政治形勢與國際安全之間的關係,才讓清政府徹底清醒了,最終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捍衛國家領土安全。
外東北和新疆相比之下,看似是輕易放棄了。實則是清政府的無奈之舉,當時政府的治理能力實在太「low」,只能先管理好新疆這個「大西瓜」,放棄外東北這個「芝麻」。
對於戰略地位不如新疆這般重要的外東北,清政府當時是無暇顧及的,「棄車保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能力有限時,聚焦能力管好關鍵的,是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