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家臺門(三味書屋)因為出過秀才、舉人和朝元,而成為遐邇聞名的書香門第,更因為魯迅曾在這裡受教於壽鏡吾先生,成為聞名天下的一個私塾,從而為國內外遊客所嚮往。
壽家臺門鬥
3月26日,籠罩於一片微雨中的壽家臺門,突然出現了一片小小的熱鬧景象,在眾多遊客中,一支20人左右的祭祖隊伍格外惹人注目,他們是壽家的後代,來自北京、珠海、金華、杭州、舟山以及紹興本地,為紀字輩的曾孫和德字輩的玄孫兩代,其中壽鏡吾曾孫女壽紀瑜年紀最大,現年91歲。據此次活動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壽鏡吾第五代孫壽林(壽德林)介紹,壽家後代如此大規模的尋根祭祖還是第一次。
記者採訪了幾位壽家後代,了解了壽家臺門內一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這個臺門裡
出過一個偷跑出去趕考的朝元
壽家臺門第二進「思仁堂」
壽家臺門由壽鏡吾的祖父峰嵐公於嘉慶年間購置,總建築面積795平方米,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
至今,壽家臺門的格局基本保持了原樣。
第一進臺門鬥的西邊,有天井,有一小方竹園,竹園的北邊是廂房。第二進為大堂前,用於祖宗忌日祭祀、紅白喜事、貴賓接待等。額枋懸掛著「思仁堂」匾一塊。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裡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當年的臥室。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臺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參觀壽家臺門,首先會見到臺門鬥的隱門上方懸掛著的「文魁」匾,它靜靜地散發出書香門弟的氣息。文魁是古代科舉制度中對舉人的一種稱呼,壽鏡吾20歲那年考取秀才後再沒有走進考場,「文魁」匾與他無關,這匾是他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
壽家臺門出了一個秀才和一個舉人,已是光宗耀祖的事了,想不到壽鏡吾的次子壽鵬飛更厲害,考中了朝元(即殿試一等一甲)。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正逢執掌朝廷大權的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為了增加喜慶氣氛和選拔人才,清政府決定增加一次全國會考,壽鵬飛在保和殿全國優貢會考中,一舉奪魁。這也是中國科舉考試的最後一位朝元。「不過,我爺爺壽鵬飛的這個功名是偷偷跑出去考的。」壽鏡吾第四代孫壽紀揚老人在靠近東廂房的過道上告訴記者,當初,這裡是三樓三底,太爺爺一度在這裡「一夫當關」。這是怎麼回事呢?太爺爺是一位品行端正的飽學之士,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後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不但自己遠離科考,還不讓兒子去應試。當他知道兒子壽鵬飛堅持走仕進之路後,便將他關在家中樓上,派專人看管,還改築了樓梯,家人進出都要經過他的房門前,以便掌握動向。壽鵬飛眼見正面突圍無望,只好請母親幫忙,坐著竹籃從二樓的窗口攀繩而下,逃出家中,進京赴考。
壽鏡吾對此大為生氣,將兒子壽鵬飛的「朝元」匾從壽家臺門搬到了老家諸暨江藻鎮,表示與兒子「各走一邊」的意思。
魯迅先生讀過書的桌子
是如何失而復得的
壽家後人在三味書屋合影
祭罷先祖鏡吾公的壽家後代走出臺門後,壽紀揚先生忽然記起了幾件事,拉著記者折回東廂房。
他先是對著陳列在三味書屋內木頭做的教方(類似於戒尺)說:我的父親跟我說過,我太爺爺十分節儉,他所用的教方不是木頭而是竹片。接著又指著那張刻有「早」字的課桌,講述了它當年失而復得的一段往事。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三味書屋的一批課桌被有關部門借用,時間一長,那些桌子被不斷挪動,換了地方,搞不清放在哪兒了。其他桌子倒還好說,魯迅先生用過的桌子意義就不一樣了,因此壽家人迫切希望找到它,後來憑藉桌子上面刻有「早」字這一特徵終於將它找回。
後花園的兩棵桂花樹
是陳毅元帥提議補種的
壽家臺門(三味書屋)入口
壽家後代分兩次把壽家臺門以捐贈等形式交給政府。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壽鏡吾長孫壽積明(曾任紹興中國銀行行長,1949年後任中國人民銀行紹興支行副行長)代表壽家將房屋無償捐贈給國家;2003年,壽家臺門最後一位住戶黃栩老師(壽鏡吾孫媳婦,曾在稽山中學執教)搬走,其後有關部門對它作了維修,與三味書屋合而為一對外開放。
陪同壽家後代的紹興魯迅紀念館的一些人士向記者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前來紹興參觀魯迅紀念館,當他在三味書屋的後花園聽陪同人員講到「這裡曾經有兩棵桂花樹」時,提議不妨加以補種。
陳毅的這一提議不久就得到了落實。
一部《壽氏家譜》
如何留存至今
據黃栩的女兒壽紀芳介紹,從壽家臺門走出去的後代分布在北京、深圳、杭州、台州、金華等地,很少回來,「留守」紹興的後代經常會到這裡來看看,開始是她一個人來,「主要是清明和冬至期間過來,在鏡吾公的畫像前獻一束菊花,鞠幾個躬」,後來妹妹壽紀良等人也加入進來,曾在柯橋區福全工作30多年的姐姐壽紀鍾退休後花兩年時間繡了一幅《四季平安》(牡丹圖)送給紹興魯迅紀念館,希望以此來祈求壽家臺門以及魯迅故裡的時時平安。
這次壽家後代的組團祭祖主要是一本《壽氏家譜》引發的。
壽紀芳向記者追憶了這部《壽氏家譜》的往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思仁堂」裡一批壽家先祖的畫像被搶,壽紀芳聞訊後趕來,痛惜之餘發現《壽氏家譜》(上下冊)倖免於難。為了其免遭不測,大伯壽積明讓她將家譜帶出妥為保管。壽紀芳反覆考慮後做出了自己的決定,她複印了兩份,一份存放在她供職的紹興文理學院圖書館,一份放在自己家中,把原件送到大伯壽積明的長孫壽林(壽德林)那兒。這才讓《壽氏家譜》留存下來。
「這次活動,主要是壽林(壽德林)和馬鍾偉(壽積明外孫)等人,組織了各地的壽家後代前來紹興尋根,希望把『正直善良,忠厚為人,節儉做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壽家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得到了壽家後代的積極響應。」
結束採訪後,記者在壽家臺門徘徊良久,感覺這裡每個角落都透著一種傳統文化的氣息,讓人心醉。它不但是壽家良好家風的一個源泉,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生生不息的一條涓涓細流。
來源:紹興晚報
作者:單建華 文 趙國華 攝
編審:So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