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長假結束,人們需收拾好心情,重新回歸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過,不少人卻飽受節後綜合症的困擾,感到情緒低落或焦慮。心理專家指出,節後症候群導致的大部分節後抑鬱情緒、焦慮仍來自於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節假日可能是情緒波動的誘發因素。
「長假結束後的一至兩周內是節後症候群的『活躍期』。」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專家介紹,患者人群以企業中層或高管、私營業主、學生為主,主要表現有情緒低落、消極處事、焦慮不安、人際關係緊張、衝動易怒、失眠多夢等。
長時間情緒低落
公司高管尋求心理治療
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天,30歲的張先生因近幾個月一直情緒低落,且偶爾會伴有頭痛、腹痛、胸悶氣短、心悸心慌等症狀,到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就醫。
張先生畢業於名牌大學,在某公司任高級主管,但由於工作壓力長期積壓,他開始對工作有所厭煩。「每周工作至少60小時,有時睡到半夜會突然醒來想方案。」
張先生說,他慢慢發現自己睡眠不足、思慮變多、反應變慢,對周圍的人和事越來越冷漠。張先生坦言,雖然他身居要職,卻看不到未來,變得終日鬱鬱寡歡,越發自卑。
經過評估,心理醫生發現張先生的抑鬱和焦慮水平都達到了中重度的程度,建議他接受藥物幹預和心理治療。
正確認識節後症候群
節日症候群指的是人們在節假後重新建立或恢復在假期期間被打破的「動力定型」,在恢復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情況,節後綜合症狀是常見的,是人在放假中出現的心理或生理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節後症候群呢?實際上與心理應激有關。心理應激是個體在應激源作用下,受到本人過往經歷、自我認知、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等因素的影響所呈現出的心理生理反應。
例如,在工作或學習中遇到難度大的項目或課題,人們需要用較強的意志力去完成,若中途經歷長假的休息後再回歸日常,便較容易激發出牴觸甚至焦躁恐慌的情緒。
科學應對,讓你「滿血復活」
心理專家指出,大多數的節後焦慮情緒都是暫時的,切記不要太放在心上,只要正確進行排解和舒緩,就能科學應對。
一、找出讓你焦慮的根源
想要克服焦慮,最好就是對症下藥,尋找讓自己產生焦慮的根源,從根源一點點瓦解。大部分焦慮情緒的產生,都是因為對未來存在不確定性。例如,畢業生擔心找工作難;中年人擔心職場動蕩,工作發生變動;寶媽寶爸擔心孩子的學業等等。
二、行動,緩解焦慮的最好方法
每個人的焦慮都有相應的原因,找出原因後制定計劃,採取措施。無論是給自己建立可實施的分步小計劃,還是努力拓展人脈尋找新機會,行動起來,轉移注意力。
三、規律作息,調整身心
聚餐頻繁、熬夜追劇、睡眠紊亂……考慮到假期可能打破了原來的規律生活等原因,加上季節變換,可能導致生理上的不適,從而影響心理狀態。因此,節假日後要重新規律生活,調整身心,給好心情奠定基礎。
四、保證充足睡眠,適量運動
充足睡眠讓人精神飽滿,適當運動讓人產生愉悅感,都有利於緩解個人的焦慮情緒。
五、若心理不適嚴重,及時諮詢就醫
一般情況下,如果心理不適比較嚴重,或通過自我調節仍不能改善,且情況持續兩周以上,建議當事人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避免給身心理健康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在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之際,廣州白雲心理醫院推出免費抑鬱症篩查公益活動,於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16日在院內舉辦抑鬱症心理測評、專業心理測量、諮詢師分析解讀等免費公益活動,有意者可撥打020-22252225進行諮詢。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曉宜 通訊員 謝智菲
圖源:視覺中國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葉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