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我現在對上班過敏了……」當你冒出這樣的念頭,可能已患上了節後症候群。
隨著疫情的穩定,人們逐漸開始復工,很多人在節後的兩三天或一周裡感覺厭倦,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噁心、眩暈、食欲不振、心煩、失眠等。也許不僅是自身的各種不適應,身邊的家人可能也有各種與平常不同的反應:老人難以適應突然恢復的清靜日子;孩子無法安心下來為即將開始的學習做準備等等,如果有以上表現,有可能患上了「節後症候群」。如果心煩、失眠等持續2周不緩解,那麼可能就是節後焦慮症了。
20~45歲人群多發節後焦慮症
「今年疫情所致長假復工後,門診有很多自訴焦慮的患者過來諮詢,節後焦慮症的人群主要集中於20~45歲,年齡層次不同,出現焦慮症的原因也有所不同。」長春廣播電視臺城市速遞記者就如何調節「節後症候群」採訪了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中心心理科李光英主任時,她表示,對於青年群體而言,他們的焦慮情緒主要來源於學業壓力,尤其是面臨畢業考試、升學壓力的考生,放假過後容易出現緊張、恐懼的心理。而中年群體則需承受較大的職場壓力,年後面臨新的工作任務、指標,李光英介紹,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個體的心理衝突,誘發節後焦慮情緒。
長春廣播電視臺城市速遞記者就如何調節「節後症候群」採訪腦病中心心理科李光英主任
「節後症候群」是指人們在長假之後,出現的各種生理或心理的表現。如在節後的兩三天裡感覺厭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噁心、眩暈、腸道反應、厭食、焦慮煩躁、神經衰弱等。
為什麼容易患上節後症候群?李光英指出,這與人們在長假期間把原本建立起的工作「動力定型」破壞了有關。超長假期間,很多人容易忘記平時對自己的約束,熬夜、暴飲暴食等,而睡眠規律、飲食規律一旦被打亂,便秘、長痘、油脂分泌過多等症狀就很容易出現,而腹瀉在過節中更是常見。這樣的假期狀況,直接導致節後出現各類身體問題。如果同時出現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時應到醫院就診,考慮節後焦慮症。
李光英教授介紹,節後焦慮症主要表現為精神焦慮、緊張不安、睡眠紊亂等。這主要是因為假期中,人的身體和情緒已進入休假狀態,假期接近尾聲,而意識上又清醒地知道自己即將面臨學習和工作,這種身體狀態和認知之間的偏差,容易導致節後焦慮症。
除了外在因素,內在因素也發揮一定的作用。李光英表示,焦慮性格特質或曾經罹患焦慮症的患者,對待未知事物更容易緊張、擔憂。因此,這類人出現節後焦慮症的風險更高。而且春季晝夜氣候變化大,人體針對這種變化在調節時會出現反差,會容易把不穩定的因素調動起來,影響到節後的生活;對本身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容易在春季出現精神症狀的復發狀態。節後焦慮有時只是暫時的,根據焦慮症的診斷標準,只有達到一定病程標準的情感焦慮,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心理疾病。
節後焦慮症的核心症狀主要包括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
精神上的焦慮主要表現為:容易出現莫名的緊張擔憂,還會出現自由浮想式焦慮,將一個小問題往消極方向不斷誇大,並產生一種災難性結果。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將此誤認為是一種常見的焦慮情緒。其實,這種焦慮症的程度比普通焦慮情緒更嚴重,並對個體正常的社會功能造成較大影響。同時,患者往往伴有軀體不適的症狀,例如:心慌、肌肉疼痛、多汗、尿頻尿急、失眠、坐立不安等。當個體出現上述兩種症狀兩周以上,並影響社會功能時,就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調整節後焦慮情緒心理這樣做
針對節後焦慮情緒,我們建議:要積極調整心態,比如規劃新的目標,或者規劃自己感興趣做的事情,保持心情舒暢;轉移注意力,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多暢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找出自己的非理性觀念,用理性觀念代替非理性觀念。
六招應對節後症候群
第一招:補充睡眠
過度疲勞引起的「睡眠紊亂」,需趕快採取補救措施。體力性疲勞因運動過度引起,可以通過休息或給身體補充營養得到解除;腦力性疲勞原因多是長時間用腦,大量消耗能量導致大腦血液和氧供應不足,削弱了腦細胞的正常功能,集中表現為頭昏腦漲、失眠多夢等,緩解的方式是讓大腦放鬆休息,可輕輕按摩頭部、散步閒逛或做其他小事分分心、聽聽音樂等;心理疲勞則由過節壓力感造成,應設法減輕心理壓力,嚴重者應趕快去看心理醫生。合理安排起居,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
第二招:調整狀態
可從生活內容到作息時間都做出相應的調整,靜心思考上班後應該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工作狀態上。也可每過幾個小時進行一次慢而深的呼吸,想像好似隨著吐故納新,緊張也離開了身體。同時還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適當的中藥,改善情緒。
第三招:清理腸胃
適當吃一些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儘量吃清淡一點的飯菜,讓塞滿魚肉的腸胃也歇歇。經常步行、慢跑、做體操、伸展等,做一些使自己心跳加快、出汗的運動,讓自己的身心「動」起來,胃口也會調整到正常狀態。
第四招:茶水水果
最普遍的現象是口乾舌苦、食欲不振,還有的人眼睛發紅、牙痛、口腔潰瘍、嘴角起皰疹等,可以準備茶水和水果。調整情緒,保持心情舒暢,不急不躁,也可以讓「內火」慢慢降下來。
第五招:睡前泡腳
睡前用熱水或加些艾葉泡腳,同時按摩腳心、足趾,對疏通經絡、調整臟腑、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有重要醫療效能,尤其是對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等症均有療效或輔助治療作用。
第六招:放鬆身心
每天工作一段時間後,可通過閉目養神、聆聽舒緩的輕音樂、讀書閱報等方式調整身心。保持心情舒暢,心情煩躁時做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改善心情,提振精神。
當以上措施和建議仍無法改善症狀時,千萬不要覺得自責和羞愧,這是身體在發出信號,需要您重視。這時最好的選擇是及時尋找身邊專業的心理科醫生的幫助,由專業人員針對您的情況進行調節和幹預,相信心理科專業醫生一定可以協助您走過這段困難時期。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中心心理科發揮中醫藥優勢,應用中藥治療心理疾病,同時還提供經顱磁治療、音樂催眠療法、經絡氧治療、針灸治療、耳穴壓豆治療、穴位貼敷治療、心理治療、家庭治療、沙盤遊戲治療等多種療法。心理困惑請及時到附屬醫院腦病中心心理科門診就診,我們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