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從他投奔劉邦並被封為大將軍後,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之戰全殲楚軍,無一敗績,被後世人譽為兵仙。
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還有與韓信有關的一些成語典故,比如:一飯千金、推陳出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功高震主、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等等。對於這些典故的來源出處相信大家都已很熟悉了,當然,還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成語叫胯下之辱,這次我們重點談談胯下之辱這一事件。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所述,韓信年輕的時候,既窮又無一技之長,做官不夠格,做買賣又不會,只好吃百家飯,今天這家應付一餐,明天那家湊合一下。韓信經常去一個亭長家混吃混喝,不過,不幹活又白吃的人自然會引起別人的厭惡,亭長的妻子見韓信老是白吃白喝,心裡自然不爽,於是他們做好飯就在房間裡先吃完,等韓信來的時候,就沒有飯吃了。韓信見這樣,就和他們斷絕了關係,到別處找吃的去了。
即使是這樣,韓信依然不肯去找份活兒來養活自己,整日就帶著佩劍在街上遊蕩,他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妥,神情高傲得像是一位將軍在巡街。這種天生的優越感讓當地一個屠夫很是看不慣,他想挫挫韓信的優越感。有一天,屠夫在街上攔住正在閒逛的韓信,雙腿叉開,大聲奚落韓信:你雖然身材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像是英雄一樣,但其實內心是懦弱的。如果你真的是英雄就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的褲襠爬過去。
韓信看了看面前的屠夫,便俯身從他的褲襠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是膽小鬼,罵他是懦夫。
後來,韓信追隨劉邦,為大漢王朝打下了半邊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封他為楚王,韓信榮歸故裡,特地召見了那個侮辱他的屠夫並任命他為楚國的中尉,並對他的手下說:「當初侮辱我的時候,我沒有殺他,是因為殺他沒有道理,所以忍到現在。」世人就都稱讚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因此才能封王拜相。然而,封王和受胯下之辱有必然的聯繫嗎?
我們先假設一下,如果韓信當初受不了激將法,一劍刺傷或刺死屠夫,以韓信的能力他是否順利脫身?答案也許是否定的。以秦朝嚴苛的法律,當街傷人或殺人,投監獄是小事,極有可能要判處死刑,想必韓信是考慮到這一點才會忍受其侮辱。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韓信對屠夫這種幼稚的激將法根本不屑一顧,以他後來對兵法玩得那麼溜來看,韓信對屠夫的心理看得一清二楚,因此面對他的侮辱,他權衡利弊之後便作出忍受的決定。
韓信日後的成功和胯下之辱有沒有關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夠審時度勢避開禍害,經過受辱和受窮之後,韓信心中已有一股氣——必須出人頭地的志氣,因此越發的想要奮發圖強出人頭地,讓事實證明自己不是貪生怕死,而是不忍心殺無辜之人而已。而後他又遇到一個賞識他的人讓他能夠施展將帥之才,他也不負所望,取得成功,最後榮歸故裡,揚眉吐氣。
其實,胯下之辱對韓信來說這個傷害是深刻的,韓信外出打仗這麼多年也一直未能忘記,回到故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報恩以及「翻舊帳」。如果這個時候韓信找個藉口殺了屠夫,人們迫於他的官職也不敢說些什麼,但對韓信來說又是新的汙點,因此他才給屠夫以官職來淡化影響,並藉此表明他的寬宏大量,這是韓信唯一能做的事。
但是,這並不代表屠夫對韓信的傷害就不存在了,或者說這樣的侮辱反而成了他成功的一個鋪墊,甚至是一個升華的動力。如果按這種思維去思考的話,難道韓信還要感謝屠夫當年的侮辱嗎?這本身就是一個謬論。傷害了就是傷害了,為什麼要誇大傷害的功勞呢?
我們再假設,如果韓信最後沒有成功,那麼,這一場侮辱對韓信來說又算什麼呢?可能這個時候,人們就會說,這個人本來就是「爛泥扶不上壁」,當年受胯下之辱,如今也是敗將一枚。
韓信是英雄沒錯,他作為一個正面的、積極的形象為人們所崇拜也沒錯,但我們不能將他所受的侮辱當成他實現目標的一個鋪墊,假如韓信泉下有知,他必定哭著出來抗議:誰說胯下之辱是我成功的動力?
對此,如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