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雨晶
錦城春暖。隨著公園、博物館等陸續開放,成都重新恢復了新冠肺炎疫情前的煙火氣。
竹椅、矮桌、蓋碗茶……歇業幾個月的成都市人民公園鶴鳴茶社恢復營業,茶客們又坐到熟悉的位置上,乘著梧桐樹蔭,盡享綠意。不遠處傳來「叮」的一聲,這是舒耳郎來了。
另一邊,沿著錦城綠道江家藝苑蜿蜒的休閒步道,穿過綠堤、草坪、花叢,直抵寬闊的親水平臺,湖面上有專業的皮艇訓練。天人菊、金光菊、馬利筋……片片花田交錯。在這裡,市民不僅可以賞花,還可以種花、買花,一體化消費。
這些都是公園城市建設為成都市民帶來的福祉。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區考察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強調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
兩年多來,成都圍繞服務「人」、建好「城」、美化「境」、拓展「業」,推動理念落地,加快建設美麗宜居之城,努力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
2019年12月,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被選為《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發展典型成功經驗。
公園城市 並非公園+城市
何為公園城市?是城市裡的公園,還是公園之中有城市?
公園城市不是簡單的公園+城市,而是一種新的營城理念。
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說:「公園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秉持公園城市理念營建城市新形態、探索發展新路徑,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
2018年5月,成都成立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與聯合國人居署、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組織開展公園城市內涵、形態、生態價值、消費場景、園林園藝等課題研究。
經過探索,成都形成了從「產、城、人」到「人、城、產」,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的發展理念。
借鑑雄安新區規劃經驗,成都科學編制《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以及《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天府綠道總體規劃》《錦江公園總體規劃》《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等專項規劃、導則,形成「1+N」公園城市規劃體系,精準標定城市成長坐標。
《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提出,成都將塑造以綠色為底色、以山水為景觀、以綠道為脈絡、以人文為特質、以街區為基礎的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新型城市形態。
綠道為脈 串聯城市生態空間
從錦城湖出發,沿著錦城綠道一路向東,途經桂溪生態公園、中和溼地,可以到達江家藝苑的高迪主題藝術世界。
湖中道、淺丘道、溼地道、林蔭道……錦城綠道通過多座跨線橋梁實現全域無縫連接,景觀與城市慢行系統互聯互通,成為成都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錦城綠道是成都天府綠道的一部分。成都規劃設計全球最長的1.69萬公裡綠道系統——天府綠道。
天府綠道總體規劃提出,建設「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的市域主幹綠道體系,打造區域級、城區級、社區級3級綠道體系。
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建設理念,打造具有生態保障、慢行交通、休閒旅遊、城鄉融合、文化創意、體育運動、農業景觀、應急避難等功能的城市生態廊道。
建成後,天府綠道將覆蓋成都全域,串聯起成都境內的生態區、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將整個成都變為一座巨大的公園。
目前,成都已建成綠道3429公裡,沿綠道串聯生態區55個、綠帶155個、公園139個、小遊園323個、微綠地380個。
今年,成都將完成「一軸兩環」主幹綠道建設,推進3級綠道體系串聯成網。
全域增綠 綠色成為公園城市底色
錦江河畔,總能看到一隻只白鷺,有的在水面上嬉戲,有的躲在樹梢上休息,場面好不愜意。
白鷺成為「常居客」,離不開成都的生態本底向好。
成都大力實施全域增綠行動,推進城市建設由單一的綠化生態廊道向以大尺度生態廊道建設優化轉變。
2019年,完成全域增綠項目1218個,完成營造林22.44萬畝,全市森林面積增加9.52萬畝,森林覆蓋率增長0.43個百分點,全市森林面積達到858.5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9.93%。
提升公園城市品質。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4萬畝,完成道路綠化提升411條、公園城市示範街區建設35個、拆牆透綠點位建設200個,完成立體綠化33.5萬立方米,推進「百個公園」示範工程,啟動48個公園建設。2019年,全市新增綠地面積3735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6.98%、綠化覆蓋率達43.46%。
今年,成都將大力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錦江公園、錦城公園等大尺度生態廊道建設,打造35個公園城市示範街區,創建公園小區50個,新建小遊園、微綠地102處,實現二環高架路主線28公裡的立體綠化全覆蓋。
以人為本 是公園也是家園
春日,成華區下澗槽公園城市示範街區,街道開闊整潔,工業元素的布置讓街區更具特色,小遊園裡三三兩兩的居民悠閒漫步、享受陽光。
下澗槽公園城市示範街區位於成華區二仙橋街道辦事處下澗槽社區,總面積約72萬平方米,是成都市打造的公園城市示範街區之一。
依託老舊院落改造項目,成華區不僅對該片區道路綠化品質進行了提升,還對原有十裡翠苑等3個小遊園、微綠地進行提升改造,打造了多處特色花境,同時發動居民一起進行屋頂、陽臺綠化。
下澗漕社區居民袁大爺已在此生活了10餘年。他說:「小區裡和街道,都變得好漂亮,增設了健身運動設施,文化活動也多了。」
公園城市,使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人民生活在城市中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成都圍繞服務「人」,致力於營造開放舒適的公園街區,增綠增景,拆牆透綠,讓市民在城市中感受自然清新。優化綠色公共服務供給,豐富居民健康綠色活動。
強化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提升道路林蔭化率與綠視率,打造200餘條連接軌道交通站點、公交站臺與居住小區之間「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方便市民「最後一公裡」出行。
根據《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成都將結合15分鐘公共服務圈,打造綠色、美麗、共享、人文、活力、生活等6種公園社區模式。
豐富業態 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
走進高新區江灘公園,沙灘排球、無邊界遊泳池、碗池滑板場……豐富多樣的運動項目讓人躍躍欲試。無人售賣店鋪、智能公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遊園的同時也能享受智能服務。
這裡本是錦江邊的城市綠地,通過場景營造,江灘公園吸引了很多年輕時尚的新業態,搖身一變成為成都最大的濱水活動場所。
位於老城區的百花潭公園,通過拆圍增景,在南大門打造家庭園藝生活館——百花小院。
一改公園經營服務項目傳統的經營業態,百花小院創新模式,營造花店、咖啡、書吧、簡餐等多種消費場景,擴大社區精品花卉市場。
同時與社區籤訂共享共建協議,與社區聯合開展花道、茶道、書畫、文創等文化沙龍活動。
以重大生態項目為載體,加速生態價值的創造性轉化,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一大著力點。
「公園城市的價值包括生態價值、美學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和社會價值。推動生態價值轉化,關鍵在做好場景策劃和景觀設計的基礎上,加強產業植入。」範銳平說。
成都構建以城市品質價值提昇平衡建設投入的建設模式和以消費場景營造平衡管護費用的發展模式,制定實施公園(綠道)業態融合指引、「老公園·新活力」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實施「綠道+」「公園+」「生態+」策略。
在「綠道+」模式上,錦江公園打造猛追灣望平坊、東門碼頭、府河攝影公園、大川巷等項目並植入文創業態。錦城公園建成20個特色林盤院落帶動鄉村旅遊,江家藝苑等380個新經濟場景成為市民休閒遊覽、體育運動和文化體驗的新去處。
在「公園+」模式上,打造「竹藝小院」「青羊花肆」等社區居民生活消費新場景,舉辦「天府春花節」等活動。
在「生態+」模式上,培育森林旅遊、森林康養、森林文創、森林教育等新業態。
今年,成都將建成100個網紅打卡點,打造100個文體旅商融合發展的新經濟新業態場景,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周末經濟、首店經濟等新消費業態,營造多元消費場景,讓市民有更多休閒、消費、娛樂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