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成功完成北伐事業後,國家基本上算是得到了形式上的統一。但是,當時,全國各地還擁有許多擁兵自重的大軍閥,他們表面歸順蔣介石,但背地裡卻是陽奉陰違。如西北軍馮玉祥,晉綏軍閻錫山,桂軍李宗仁,這幾家雖然與蔣介石不和,但是他們的信仰是一樣的,奉新三民主義。然而此時,在中華大地上還有一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紅軍部隊,因此,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也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態勢。
加上蔣介石本人,一貫採取是一個領袖,一個主義,一個黨派的主張,對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紅軍視為天敵,必須剷除。所以在北伐戰爭結束後,百姓過了一段時間的太平生活後,中華大地上又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史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不過在1931年的918事變後,再到1937年的盧溝橋事件,讓打了許多年的內戰國軍們,放下眼前一切恩怨,共同抗擊侵略者,這一次合作史稱第二次國共合作。
蔣介石
然而,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國又進行了長達四年的內戰,史稱解放戰爭。雖說,當時國軍將領大多聽從蔣介石的話參加了這場內戰。因此,從1927~1937年,再從1946年到1950年的時間,在中華大地上發動的戰役,都可以稱之為是內戰。
然而,在這14年的時間裡,有兩位國軍將領因反對內戰被蔣介石撤職。
第一位是金鼎漢,他是雲南人,畢業於雲南講武堂。在軍校讀書期間與我黨的朱老總關係甚好。這兩位當時都是有志青年,恰好志氣相投,都懷有一顆報國之心。然而,兩人後來的命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從軍校畢業後,朱老總加入了紅軍,之後成為紅軍總司令,在後來成為我國十大元帥之首。而金鼎漢則是加入了滇軍,之後又加入了國民革命軍,憑藉著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得到了蔣介石的欣賞,並擔任軍長職位。然後在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派他去江西剿匪(和紅軍作戰),但是,金鼎漢不願意打內戰,故意放水,惹惱了蔣介石,從軍長的職位直接給擼下來。從此離開了部隊,再也沒有領兵打仗了。不過金鼎漢也很幸運,沒有成為蔣家王朝的陪葬品,在1949年他跟著盧漢起義,加入我軍,任了市政協委員,直到1967年病逝。
陳紹寬
第二位是陳紹寬,他是國軍中一名海軍將領,官至一級上將,屬於是國軍中的高官。然而,在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又發動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亦稱解放戰爭。如果說金鼎漢是反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被撤職的國軍將領。那麼,陳紹寬就是反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被撤職的國軍高級將領。
在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命令陳紹寬運兵進攻解放區,但是他拒絕了執行蔣介石的軍令,不願意打內戰。一氣之下的蔣介石免去陳紹寬的海軍司令一職,在軍政部成立海軍處,由陳誠兼任處長。從此,陳紹寬告老還鄉,在家過著平淡的日子,每天粗茶淡飯,看看報紙。要知道,陳紹寬曾經三次向蔣介石遞辭呈,但是蔣介石都沒有批准,因為,他知道陳紹寬是一位難得的海軍將領。但就是因不願意打內戰,而被蔣介石撤了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