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珪,字方石,號阿季。1942年2月生於福建福州。擅書畫,精雕藝,致力壽山石理論研究40多載。出版有《壽山石志》《壽山石全書》和《中國壽山石》等近十部專著。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獲「特級名藝人」榮譽稱號。現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印石專委會常務副主任等職。
魚介昆蟲主要指自然界中的魚蝦、昆蟲以及部分兩棲、爬行和無脊椎小動物,範圍很廣。此類印鈕多依印頂造型和自然俏色而設計,形象生動,饒有情趣,其中不少內容蘊含吉祥徵兆,主要有:
1
龜鈕
龜有烏龜、金龜、花龜和海龜等品種,屬兩棲爬行動物。背腹皆有硬甲,四肢及頭、尾可縮入甲中。先人視為神靈之物,認為神龜千歲而靈又知吉兇,故利用它來佔ト。《山海經·西次四經》載:「崦嵫之山…其陽多龜。」《古小說鉤沈》輯《玄中記》云:「千歲之龜,能與人語。」《述異記》說:「龜千年生毛,壽五千年謂之神龜,萬年謂靈龜。」古代還將龜與龍、鳳、麟神化之獸並稱「四靈」,又因「龜」與「貴」諧音,且是高齡動物,所以民間都用它作為富貴長壽的象徵。
龜的性格溫和,動作可愛,形態又富有特徵,非常適合於印鈕的裝飾。早在先秦的璽印中,已有龜鈕出現。漢代官印,上自丞相列侯、將軍,下至二千石,皆用「龜鈕」。唐代還規定三品以上官吏佩龜袋,以示階別憑記故李商隱有詩句「無端嫁得金龜婿」,用金龜來比喻高官要職。
壽山石章龜鈕,繼承歷代璽印龜鈕藝術傳統,大膽創新,造型趨向寫實,以細膩的表現手法刻畫溫和而靈敏的神態。
龜鈕方章 筧石書 5×3.8×3.8cm 姚仲達作
2
蛙鈕
蛙,是一種常見兩棲動物,多生長在水旁、巖底和水田中。頭部扁平,兩眼圓突,後肢發達,腳趾有蹼,善於跳躍遊泳。品種很多,有青蛙、蛤蟆、蟾蜍等名稱。遠古時南方氏族視蛙為神物,在福建黃土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中,曾出土青蛙造型的陶器。
在神話傳說裡,蟾蜍是嫦娥的化身。《續漢書·天文志》注引張衡《靈憲》說:「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以奔月,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李白《古風》詩云:「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壽山石章蛙鈕,最具特色者是一種學名為中華大蟾蜍的形象,俗稱「癩蛤蟆」。圓眼,闊嘴,鼓肚,皮膚粗糙,背上密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粒,生動有趣,討人喜歡。還有將青蛙與蓮葉相配,取蓮與「廉」諧音,稱「一品清廉」。
青蛙鈕橢圓章 巧色芙蓉凍石 3.1×4.9×3.7cm 姚仲達
3
魚鈕
魚與人的關係十分密切,在原始社會,人類需要依賴漁獵和採集而得以生存。早在6000多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的彩陶中,就常見繪有魚紋的圖案。先人因為「魚腹多子」而將魚奉作生殖繁衍的神物,以後又升華為昌盛富裕的象徵。莊子借「知魚樂」來宣揚「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民間以「魚」與「餘」諧音,與相關器物相配,祝頌吉祥。例如:魚與戟、馨配,取「戟」、「馨」與「吉慶」音近,喻「吉慶有餘」;將魚與牡丹相配,寓「富貴有餘」等。
壽山石章魚鈕最常見者是鯉魚、鰱魚和金魚三種。
鯉魚:體長側扁,形如紡錘,頭小吻鈍嘴邊有須。傳說黃河旁有一龍門山,每年春天都有數千尾鯉魚集於龍門下,爭跳龍門,上則為龍,不上者點額暴鯉。這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意在祈望子孫發達,科舉高中。李白《贈崔侍御》詩云:「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民謠雲,「漁夫售鯉,家家有利」,人們又以「鯉」與「利」音近,形容大家得利,皆大歡喜。
鰱魚:頭大眼小,鱗細而圓,因「鰱魚」與「連、餘」音同,故成了富裕生活連續不斷的徵兆。鈕作兩條鰱魚首尾相銜,稱「連連有餘」。
金魚:是一種常見的觀賞魚,品種豐富,姿彩嬌美,有單尾、雙尾和扇形尾,有泡眼、凸眼和頂天眼,有獅頭、紅帽和珍珠鱗等,素以色彩絢麗、體態端莊、遊姿典雅、恬靜溫柔而深得人們喜愛。古時其曾被尊為金魚神。《述異記》稱:「關中有金魚神,雲周平二年,十旬不雨,遣祭天神,俄而生湧泉,金魚躍出而降。」
《老子》中有「金玉滿堂」句,人們則借「金魚」音近「金玉」,將金魚視為能帶來財運的吉魚。此外尚有「金鱗仙子」、「水中牡丹」種種稱譽。
此外,也有刻雙鯰魚鈕。頭大,嘴闊,尾扁,身無鱗而有黏質。亦取「鯰」與「年」諧音,稱「年年有餘」。
魚鈕方章 巧色旗降石 6×1.5×1.5cm 周寶庭作
鯉魚跳龍門鈕方章 巧色高山石 11.6×2.6×2.6cm
金玉滿堂鈕日字章 高山巧色硃砂凍石 5.3×3.1×1.5cm 黃淑英作
4
蟹鈕
蟹,是螃蟹的簡稱,屬節肢動物。全身甲殼,前一對大腳如鉗,後三對步足扁平。喜棲息在水邊洞穴中,橫行於江海沙灘間。
壽山石章蟹鈕常配以蘆草或蓮葉,寓意學子高中。古代殿試二甲第一謂「傳臚」,取蟹有甲,「蘆」與「臚」同音,稱「二甲傳臚。或配以蓮葉,取「蓮」與「連」諧音,稱「連連中甲」。
蘆蟹鈕隨形章 巧色高山凍石 45.6×5.5cm 張自在作
5
蟬鈕
蟬俗稱「知了」,是一種昆蟲。體黑有光澤,翼薄而透明,夏天常棲樹上。雄蟬腹部有發聲器,鳴聲響亮,音若「知了」故名。《說文解字》說:「蟬,以旁鳴者。」
據傳說,西王母食青鳥,商湯食蟬。有史學家認為「蟬」是商代的氏族圖騰。《漢書楊雄傳》載:「有周氏之禪嫣兮,或鼻祖於汾隅。」歷代文人都將蟬作為君子高潔品格的象徵。荀子說:「飲而不食者,蟬也。」《古今注》說:「蟬取其清虛識變也。」唐虞世南吟《蟬》詩云:「垂婑飲清露,流響入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在殷周的青銅器及漢代玉器中,常見蟬的藝術造型紋飾。
壽山石章蟬鈕,或模仿古玉,簡潔拙樸,或刻意寫真,雕制精微。
蟬鈕日字章 烏地高山凍石 4.5×4.2×2cm 劉德鐲作
6
蛇鈕
蛇,又稱「長蟲」,是一種爬行動物。形圓而細長,有鱗而無足,常棲居於地下洞穴及水邊溼地。
在上古時期,人類對無足卻會迅疾自如遊動和體小而能吞下巨大獵物的蛇,十分崇拜,作為氏族圖騰。據《史記》等古籍記載,人類始祖「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之神物。專家考證:龍的形象就是以蛇為本體摻和其他動物特徵而創造出來的。
壽山石章蛇鈕,繼承漢印造型,多作盤曲狀刻畫精緻,形象逼真,寓意事業順利有成。
荷塘遊蛇鈕長方章 巧色汶洋石 4.6×3×1.8cm 潘驚石作